您的位置: 关于我们>合作伙伴>业界动态>

创新之都正崛起,合肥未来更可期

发布时间:2019-10-16 17:03:48  |  来源:海外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沈雪

9个已经建成和计划建立的国家大科学装置,领跑全国; 4个国家级实验室、13个国家级科研机构,数量仅次于北京;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9.5件……近几年,合肥开始频频“露脸”,依靠科技与产业创新,一路追赶、后来居上,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占得先机。昔日“三五之地”的江淮小城,转眼已经崛起为引领全国、剑指世界的创新之都。

9月18日至20日,由人民日报海外版指导,人民日报海外网、合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共同主办的“壮丽70年:见证创新之都的崛起——中央暨海外主要媒体合肥行”活动在合肥启动,40余位中央和海外媒体记者组成采访团,深入合肥科技和产业创新第一线,实地感受前沿科技,见证创新之都的崛起。

技术突破,成果全球瞩目

合肥是继北京、上海之后,全国第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近些年来,随着高端创新平台的壮大,合肥在智能语音、太阳能光伏、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刷足“存在感”,新技术层出不穷、新产品引人瞩目。在合肥科学岛,被称为“人造太阳”的超导托卡马克大科学装置(EAST)实现1亿度等离子体运行,取得国际核聚变重大突破。2018年12月,国内首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合肥诞生,量子通信研究水平国际领先。在光伏发电领域,合肥拥有全球最大的全氧燃烧光伏玻璃生产线,安徽省人大代表、彩虹光伏副总经理方忠喜介绍称,全氧燃烧窑炉的结构设计、工艺控制技术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合肥,这些创新企业的目标从来不止于“国际领先”,以“高端设备国产化”为发展动力的欣奕华智能机器有限公司研发的“高世代玻璃基板搬运机器人”在国内的细分市场占有率已超过70%,目前已完全替代进口。

成果转化,带动产业升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合肥曾研制出全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全球第一台VCD,但受制于创新平台的产业化能力,许多科研成果“墙内开花墙外香”。 近几年,合肥坚持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发挥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各项前沿科技创新成果也在生产与制造环节得到充分利用。

在合肥高新区,越来越多的智能机器人忙碌在生产线上。全球最大的晶硅电池生产企业通威太阳能(合肥)有限公司总经理萧圣义介绍称,作为通威太阳能的智能制造样板工程,今年年初投入使用的数字化生产车间以高效单晶电池无人智能制造为主,打通生产、工艺、设备各个环节。在江淮汽车,170台高柔性、高控制、高速自动化焊接线Fanuc机器人出现在生产线上,生产节拍达到60UPH(每小时60台)。江淮汽车集团乘用车制造公司总装厂厂长江东认为,未来随着机器人技术的进步,汽车生产也将逐渐从零件化转向模块化。

赛为智能设计研发的无人机已经在农业指导、应急救灾、通讯中继、警用安防、水利检测、电力巡查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在光伏行业,无人机更是可在一天内完成人工半年的工作量。

优势集聚,合肥剑指未来

9月20日,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合肥开幕,以“创新创业创造,迈向制造业新时代”为主题的本届大会也将成为合肥迈向国际创新之都的又一新起点。在会场,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展区人流涌动,记者也亲身体验了帮助病患进行康复训练的医疗机器人。“哈工大”系统这块金字招牌为何看中合肥,研究院市场部总监钱程坦言,在合肥,技术、人才与产业已经形成集聚效应,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合肥是我国大科学装置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高度集聚的大科学装置集群正在加快形成。在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重点领域,一批重大创新平台正在布局搭建,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除了强大的科研资源,人才储备也为合肥未来的发展持续蓄力。在深化高校合作、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合肥持续支持建设了中科大先研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中科院技术创新工程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北航科学城、安徽大学绿色产业创新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已呈井喷之势。

与此同时,合肥也致力于打造基础科研平台、协同创新平台、产业发展平台,集聚优势资源,优化创新环境。2016年2月,工信部正式批复“中国声谷”为首个国家级智能语音产业集聚区。科大讯飞、华米科技等超300家人工智能企业在“中国声谷”集聚,在智能语音技术及产业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向人工智能技术及产业延伸。

短短十几年时间,从“平平无奇”到举世瞩目,合肥靠着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这股劲头实现完美“逆袭”。今日合肥,创新指标持续增长,各类人才加速汇聚,原创成果竞相涌现,产业创新效果显著,创新氛围日益浓厚,正逐渐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合肥,值得期待!(海外网/刁世峰)


 
分享到:
0
 

新闻评论

网友热评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