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上午,由人民日报海外网主办的“一带一路”投资与合作创新论坛在北京举行。与会中国企业专家代表汇聚一堂,探寻跨文化传播的创新策略,为共建“一带一路”建言献策。论坛上,人民日报海外网与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一带一路”中国国家形象传播调查报告》,为国际传播实践提供重要参考。


品牌引领 传播中国文化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企业该如何借助自身优势进行跨文化传播,为国家形象传播提供有力支撑?这是与会嘉宾重点讨论的话题。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范红认为,中国当前面临国际环境的巨大挑战,最能够让海外受众深度感知的就是中国企业,因此,产品服务、项目,乃至员工都是国家形象最直接、最有效的传播工具,也是国家形象实实在在的支撑。

怡海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琳达表示,当前的世界恰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使得全球文化对话中充满着不确定因素,跨文化认同成为了跨文化传播的重中之重。在此过程中,民间外交和在海外的中国企业起着“排头兵”的作用,“一带一路”则是最好的机遇。怡海集团是首批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企业之一,十年来,怡海集团投资遍布中东欧及东南亚国家,在经济、文化、教育、公益、慈善等多领域开展交流合作。王琳达回忆道,2015年,她带领怡海集团投资考察团走进塞尔维亚时,了解到当地幼儿园缺乏资金,于是通过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捐赠33万欧元,用于幼儿园的重建,幼儿园建成后还开设了中文课程,当地儿童不仅会讲中国话,还会唱中国的歌谣。

中国铁建国际公司企业文化部部长李红结合海外“网红”工程的生动案例,分享企业如何以品牌价值为引领,做好中国文化的传播使者。2022年,中国铁建承建的卢塞尔体育场一炮而红,成为卡塔尔世界杯上最耀眼的中国元素。围绕卢塞尔体育场相关话题的报道在全网收获100亿次点击量。李红透露,在项目完工前夕,公司还把国家队的前教练米卢请到现场和建设者踢球,邀请他传授“快乐足球法”,在“大V”效应的影响下,树立了项目的立体品牌形象。


海外扎根 创造共同利益

除了传播中国文化,中国企业要想立足海外,更需要重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与当地政府、民间共建利益共同体。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李伟阳表示,“我们讲文化故事、讲品牌故事、企业的事业,归根结底要讲清楚规律和机理。无论在哪个地区发展业务,要讲清楚它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价值的基本机理是什么?如果不讲清楚我们的事业与当地社会共同期望相匹配的逻辑,我们很难扎下根。”

“让我们做的项目走到当地百姓的心里,这是我们一直在坚持的。”红豆集团品牌文化部部长、西港特区公司董事钱文华介绍,红豆集团在柬埔寨主导开发建设西港特区以后,当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入驻的175家企业解决了近3万人的就业。8年前,一个名叫林雅达的小女孩刚来西港特区做工人,经过数年培养,彼时不会踩缝纫机、用电脑、说中文的她,如今已变成管理45个柬埔寨职工的大组长,工资从100美元/月涨到600美元/月。“像林雅达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当地百姓十年前住的是吊脚楼、茅草屋,十年后住的是砖瓦房,开摩托车也变成了开汽车。”

李红也分享了中国铁建在海外实践中惠及当地的案例,“在建设沙特麦加轻轨时,一年为当地培训了7000人,有的人成为司机,有的人成为管理者。在阿尔及利亚,一下子把一个当地人培养成高管,他们感到非常荣耀。”这一幕幕都是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助力当地发展的缩影。


网络赋能 带来双赢机遇

新媒体时代,中国企业如何依靠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进行跨文化传播也是重要课题。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深圳晚报》总编辑叶晓滨说,“讲中国故事,这个故事首先要存在于互联网的江湖之中,互联网的江湖是什么?可能不是我们通常讲的海外主流媒体,而是海外社交媒体,这是需要重点去抓的平台。”

社科院新闻与传媒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景嘉伊也认为,“如今传播的媒介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迁。我们面临从Web1.0门户网站到Web2.0社交媒体的传播时代,再到今天即将进入Web3.0的传播时代,很多新技术的出现帮助企业更好赋能,这是我们面临的新环境。”

中国企业该如何利用互联网开拓国际市场?深圳市欣喜连连海外事业部总裁周君给出具体案例,“我们帮助一个中国企业在拉美做推广,经过多次实地调研,最终确定用社交媒体来运营,再结合本地达人营销、线下展位曝光等的方式形成传播矩阵。系列内容的账号增粉400多万,帮助品牌做好了推广。”周君认为,品牌和社交媒体融合将带来双赢机遇。欣喜连连品牌事业部总经理曾玉梅也认为,从展现形式上,要选择合适的表达窗口,通过现在比较流行的网红达人、社交媒体来整合品牌内容,海外网民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海外网 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