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学西方的一点教训
有一个疑问,从当年上课到现在,存之久矣。那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在中国土地上发生华洋冲突,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就那么不经打呢?每打必败,为什么不学一招,练好了再打?
张鸣先生写的《历史的底稿》一书中,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瞄准射击》。他告诉我们,引进洋枪洋炮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即使是义和团,虽然宣称刀枪不入,对于洋枪洋炮,也喜欢得不得了。那时攻打外国使馆的主力,其实是董福祥的正规军。“从现存的一些老照片看,董军士兵大抵手持后膛枪,而且身上横披斜拉,挂满了子弹。”后膛枪是当时的“现代化新式武器”。“据一位当时在使馆的外国记者回忆,在战斗进行期间,天空中经常弹飞如雨。”那么,一万多董军,再加数万不怕死的义和团,为什么“几个月打不下哪怕一个使馆”呢?

张鸣先生的文章告诉我们,我们中国人在引进洋枪洋炮以后,“接受了洋枪队的全部装备,也接受了洋操的训练,连英语的口令都听得惯熟,唯独对于瞄准射击,不甚了了。”
这种“放枪不瞄准”的毛病,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是张勋闹复辟的时候,段祺瑞率北洋军劲旅,那是中国当时最精锐的武装力量,而对方不过是张勋的五千辫子兵。张鸣先生引用目击者、英国泰晤士报记者、北京政府顾问莫里循的话说,射击从清晨五点持续到下午三点,机关枪打了成百万发子弹。双方不过相距一百五十码,“可是中间隔着一道高三十英尺,厚六英尺的皇宫城墙。一发子弹也没有打着城墙”。
引进洋枪洋炮至少已经半个世纪,中国军队居然还是朝天打枪的,并不知道要瞄准目标,开枪才有用。于是,莫里循说,他同意一个美国作家的看法,建议中国军队恢复使用弓箭,这样朝天射击还有点意思。
中国人走向现代化的第一步,就是引进洋枪洋炮。可是引进先进东西,却不注重先进事物最核心、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还是混混沌沌地抱住老祖宗的旧观念,这是我们中国人学西方先进事物过程中的大毛病。这就是当年每仗必败的原因。过去常说:“落后是要挨打的”,而最难办的落后,是观念的落后,是看不到自己观念落后的落后。中国人引入西方先进,洋枪洋炮如此,其他东西也是如此。(林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