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五育并举”,乡镇学校走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

发布时间:2023-03-20 17:05:1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闫景臻

“五育并举”,育人方式怎么变?

坚持“五育并举”,学校如何做好特色创建?

近日,记者走进宜宾市宋家镇中心小学校,就“五育并举”相关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向学校校长汪巨茂进行了采访。

汪巨茂向记者介绍到,“五育并举”在乡镇学校的落地实施要结合乡镇小学切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定制”不能“盲目学”、“盲目跟”。对此,宋家镇中心小学校领导班子和老师通过各方实践探索,摸索出了一条属于“宋小”自己的路。

“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学校教育最主要的目标是实现学生在学有特长基础上的全面发展,为此,要做到:

实施德育铸魂工程,育“明德之生”。坚持德育常态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升旗仪式、重大纪念日、红色教育等载体,培养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有条件地组织走进“典型” 活动,让学生在各行各业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中,学习先进,净化心灵,寻找榜样。结合宋家的历史与变迁,三江新区发展史,开展“写家乡、唱家乡、游家乡〞 等系列活动,积极参与“三江十年”画展,走进大学校史馆等游学活动,感受新区飞速变化,传承三江人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丰富学生德育实践,开展“乐学宜宾、统梦家乡”研学旅行实践活动,分期分批走进三江博物馆、科技馆、科技产业园、智能工厂、大学城、研究院等地,感受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的发展变化,人民生活的日益美好。边走边学,让知识在实践中深化,情操在认知中升华。

实施智育固本工程,育“成材之生”。推进“三个转变”,深化教育方式改革。推进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师由 “知识传授者”向“学业导师”转变,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统筹“两个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质量推进课堂教学体系、课后服务教育体系和“假托”服务。落实国家 《课程标准》要求,创新“课后服务”形式。

实施体育强基工程,育“体健之生”。强化学校体育教学训练,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 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在校期问掌握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和 1-2项足球、篮球、排球、田径等专项运动技能,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并融入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活动。常态化、项目化开展学校体育赛事,组建体育兴趣小组、社团和俱乐部,每个学生至少参加2个体育项目的常规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每年开展学生体质监测,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档案。激发学生兴趣爱好。

实施美育浸润工程,育“爱美之生”。艺术教育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研与科研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本土与外域相结合、传承与发展相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不断提升美育课程质量,充分利用师资,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合唱、合奏、舞蹈、戏剧、书法、绘画、动漫、篆刻等艺术教育,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形成 1-2项艺术专项特长。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举办艺术节活动,组织全体学生参与班级、年级、校级或区级群体性艺术展示交流。

实施劳育历练工程,育“劳技之生”。因地制宜落实劳动课程。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以国家《劳动课程标准》为指南,形成校本化劳动课程清单,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记实评价,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和金石村的联承,通过“播种节、劳动周、收获节、参观周”等方式实施劳动教育、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的劳动教育实践环境,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工厂,走向农村,分批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劳动”“工厂实践”“田地务农”等特色劳动。

培育良好劳动教育氛围,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开展劳动技能比赛和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积极劳动教育先进典型案例评选。

实施“心”育培塑工程,育“阳光之生”。加强心理键康师资队伍建设,以班主任队伍为基础,培养一定数量的专兼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高频次地使用心理健康咨询室和特殊资源教室、每日宣传提醒、专题教育、家校联系、青春期教育、一定程度的挫折教育等方式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心理问题不过夜、不累积。

汪巨茂表示,“五育”在学校教育中不是单独的存在,而是相互交融,互相融通,要努力实现“一堂多课,一课多收”的综合教育目标。

采访行将结束,记者一行走在宋家中心小学校校园中,“尚礼”标识符号在校园中随处可见。学校注重学生道德品质培养,从小培养学生文明礼仪习惯,从孩子们一声亲切地“老师好”中就能够看出在平日里学校对学生素质教育的严格把关,这种从小埋藏在身体里的优秀品质,定能使孩子们的未来充满无限的可能性,这也是“五育并举”落地落实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