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西藏”惊叹拉萨巨变

    嘉宾:成为东、姚军、叶海
    时间:2007年6月30日9:30
    简介:中国网《中国访谈》记者前往拉萨现场采访“行走中国”报道组,与“行走者”倾谈行走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用镜头展示西藏巨变,欢迎网友关注!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访谈页

活动标题

  • 庆祝青藏铁路通车一周年“行走中国”:“老西藏”惊叹拉萨巨变

活动描述

  • 中国网《中国访谈》记者前往拉萨现场采访“行走中国”报道组,与“行走者”倾谈行走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用镜头展示西藏巨变,欢迎网友关注!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中国网中国访谈,我是在拉萨为大家主持这次访谈节目。

    自“行走中国”报道组6月8日从北京出发,历时20天,行程6000多公里,终于圆满完成了“行走中国,穿越青藏高原——纪念青藏铁路通车一周年”的大型采访计划,今天我们中国网“中国访谈”栏目组与“行走中国”报道组在拉萨会合,与大家共同回顾此次旅程的乐趣与艰辛。首先介绍一下三位嘉宾,他们分别是此次“行走中国、穿越青藏高原”报道组的三位成员,成卫东老师、叶海和姚军。首先祝贺三位圆满完成了此次行走,顺利到达拉萨,我最想知道的是三位在这次行走过程里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成老师请先说。

    2007-06-30 21:21:53

  • 成卫东:

    最大的感受,看看姚军的脸色,再看看小叶的脸色,再看看我的脸色,这就是此次行走给我们留下的表面的痕迹。应该说,这次“行走中国、穿越青藏高原——纪念青藏铁路通车一周年”,我们6月8号从北京出发,行走的路线是从北京,经太原,到西安、到兰州、到西宁,在西宁得到了青海省委宣传部、青海省新闻办、外事办的大力支持,也专门在省委会议室举办了一个新闻发布会,请我们也谈谈此行主要的路线、内容、宗旨。而后,我们离开了西宁,取道著名的青海湖,然后又走到了日月山、倒淌河,因为这个点在人文和地理上都是非常有特点的,在人文上,1300年前,藏汉联姻,大唐文成公主就是从这儿进的西藏,70年后,金成公主也是从这儿进的西藏。所以说,1300年来,它给这儿的历史文化带来了很多美丽的传说和故事,就是因为文成公主进藏。同时,日月山还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分水岭,也就是说,以这儿为界,一边是农区,那边就进入了牧区。

    2007-06-30 21:22:46

  • 成卫东:

    离开这儿以后,我们又穿越了柴达木盆地,经过了德岭康(音),从这儿以后,我们经过了中国的盐湖陈道,这个地方应该说公路、铁路的路基都是用盐来堆成的,然后一直到格尔木。

    应该说,青藏铁路有一个概念在这儿需要重申一下,青藏铁路应该讲从它的起始点,从青海省省会西宁,一直到拉萨,这2000多公里,只是由西宁到格尔木,这是第一期工程,十几年前早就通车了。现在人们关注的所谓“青藏铁路”,实际上是泛指的由格尔木到拉萨,这是第二期工程,1100多公里的路程。

    2007-06-30 21:23:04

  • 成卫东:

    此行我们从格尔木开始,就进入了纪念青藏铁路通车一周年的活动。然后一直行走,一天一天地行走,一直在7月1号之前,我们终于胜利抵达了拉萨。应该说,此行最大的收获,我们目睹了青藏铁路通车一年来给沿线带来的一些变化,这个变化有两个方面:第一,包括青藏铁路本身,比如它的各种设施的逐步完善,比如它对于生态环境的植被的恢复情况,对冻土研究的情况,因为我们在不同的地点、部门,采访了中科院冻土研究所的一些专家,他们怎么看,他们的试验证明了什么?冻土对于青藏铁路,他们采取了哪些措施?这是我们亲自采访,耳闻目睹的。同时,人们也更关注包括生态环境,包括野生动物的一些状况,我们沿途都亲自采访,耳闻目睹,亲自感受到了。

    2007-06-30 21:23:38

  • 成卫东:

    所以说,从6月8号从北京出发,一直到拉萨,这20多天当中,应该说感受最深的是又一次感受了青藏高原的魅力,这种魅力来自于多方面,有人文的,有地理的,地理的又来自于几个方面,比如说,我们原来所设想的,我们要带着账篷、睡袋,我们要进行野外体验。但是由于多年未见的大雪连续不断,使我们的行程、计划和做法都有些改变,这也是体验、感受青藏高原魅力的另一方面。听说你们来之前,北京也是巨热的,但是在这儿,我们都穿着羽绒服,冬天所有的行头都裹在身上,只有快进拉萨以后,我们才脱掉了冬装。

    2007-06-30 21:23:43

  • 成卫东:

    所以这次感受最大的,应该说是青藏铁路一年来给沿线带来了很多变化,包括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同时也看到了,青藏铁路通车一年来,对于生态环境、野生动物现状的一些情况,我们也都耳闻目睹,做了一些采访。

    可以说,我们把我们的行程、我们的经历、我们的感受、我们的耳闻目睹,用图片和文字,通过中国网传输给更多的关注青藏高原的朋友们和读者,这是最大的欣慰的地方。

    2007-06-30 21:24:05

  • 中国网:

    叶海这次来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007-06-30 21:24:10

  • 叶海:

    就是感动。在青藏铁路线上那么恶劣的条件下,很多人都依然坚持在他们的岗位上,被他们这种敬业精神所感动。

    2007-06-30 21:24:19

  • 中国网:

    姚军是这次报道组的驾驶员,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2007-06-30 21:24:30

  • 姚军:

    我最大的感受是,在来之前,我已经有一些准备,可是来了之后我感觉到,我们选择的这条青藏线,有的地方路面情况比想象的可能还要恶劣一些,所以驾驶要加倍小心。另外,因为我是第一次进藏,西藏、青海给我的这种美的感觉冲突力度比较大,真可以说是震撼。另外,因为在北京,好多年没有见过大雪了,在可可西里一带见到了更大的雪。与其说艰苦,倒是让我们觉得很兴奋,这么大的雪,多少年没见过了。所以我的感觉不错,身体状况也可以,没有问题。

    2007-06-30 21:24:41

  • 中国网:

    这次行程一共20天,在这20天里,有什么特别难忘的事情?

    2007-06-30 21:24:54

  • 成卫东:

    要说最难忘的,一个是天气,天气确实是始料不及的。因为我们从格尔木出发的第一站,到了西大滩,西大滩的地理位置是昆仑山脉的珠峰、玉珠峰下就叫西大滩,当然这个地名是根据历史、人文,可能那儿是个滩地,又是位于哪儿的西侧,就叫西大滩。应该说,从这儿开始,一直到沱沱河,甚至过了唐古拉山口,这一大片区域当中,几乎天天都是大雪纷飞,这点是始料不及的。同时,也感受到在这一带区域人们的生活,当然我们沿途主要侧重的就是可可西里的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青藏铁路通车之后,野生动物是否能够顺利迁徙,通过公路、通过铁路,这是人们最关注的。这次这十几天当中,在这一段的经历是最难忘的,第一,天气寒冷、恶劣。第二,这给我们的采访、拍摄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第三,我们也感受到,比如可可西里这些野生动物保护站的朋友们,他们不像我们,只是属于路过一下,仅住一两天,他们是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坚守在岗位上,这点确实是我们终身难忘的。有的时候想一想,一个人做一件事情,我咬一咬牙,坚持一下,用几个小时、几天、甚至再多一点时间,我就可以渡过,但他们却是天天都要面对,不仅面对生活上、气候上的困难。一年365天他们天天都要生火,用牛粪、甚至烧煤来取暖,就可见那儿的温度恶劣了。他们喝的水,都要开着车,用大塑料桶,到河沟里,一桶一桶地盛上来,再倒到大桶里,用车拉回来,拉一次水,够他们一个星期的生活用水。这些过去可能只是听说,但这次我们都亲历了,跟着他们一块儿去打水,才感受到确实短时间可以,一天两天咬咬牙行,时间长了是非常不容易的,甚至他们很多人把年轻的、最宝贵的这段时间的经历都奉献在这儿了,这些都是非常非常难忘的。

    2007-06-30 21:25:04

  • 中国网:

    叶海有什么特别难忘的事情?

    2007-06-30 21:25:19

  • 叶海:

    这次来,一个是护路队的人给我们很大帮助,还有一个是在可可西里索南达杰保护站,他们这些人给了我们有很大的帮助,让我们住宿、给我们提供食物,而且他们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让我们感觉就像成老师说的,在那儿待一天两天可以,但是要在那儿待一辈子,我就说,十年、二十年就在那么一个环境下待着,可能很多年轻人都不会那样的。他们的这种奉献精神,或者说他们在这种恶劣条件下的顽强和艰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007-06-30 21:25:28

  • 姚军:

    我要说难忘,就是对他们这些人奉献精神的感动。因为在索南达杰保护站的站长和我同岁,但是因为他常年进山巡山,他的腰有病,睡觉恨不得都得坐着睡。可以说,就像刚才从成老师讲的,他们把最好的时光全部奉献给了他们自己的这份工作。我对他们这种对工作的精神感到很感动,确实很难忘。

    2007-06-30 21:25:37

  • 中国网:

    刚刚听到三位介绍了,此次穿越遇到了很多困难,特别是还有一些罕见的风雪。我想问,你们是怎么克服的这些困难?

    2007-06-30 21:25:48

  • 成卫东:

    事在人为,确实也是尽力了。我们三个人在一起,大家真是尽心尽力了,能想的办法都想了,该做的也都做了。但是,话虽然这么说的简单,但实际亲历的时候确实很不容易。比如晚上睡觉,很冷,人家提供的东西有时候数量有限,我们自己带的,有的也有限。另外还有一点,是让我作记者几十年最最难忘的,和以往不同的,这次承担中国网采访的发稿任务,我人生当了大半辈子记者,这次是最最难忘,为什么呢?因为每天不管再晚、条件再艰苦、有电没电、有信号没信号,晚上都得静下来,第一是把照片选一选,第二是都要把这一天的经历写下来,有些感受、有些采访的过程,每天几乎都是十一二点钟,有时候甚至时间更晚。关键更让我们三个为难的就是发稿,有很多地区没有信号,举个例子来说,为了一次发稿,因为两天了,北京没有收到我们传出的稿子,怎么办?只好开车,从五道梁,开车上百公里,到西大滩去发稿。结果在翻越昆仑山口的时候,车胎爆了,没有办法,就在那种情况下,没有求援的地方,手机也没有信号,只能把满车的东西全卸下来,把车胎换上,再把东西装上,然后到西大滩。到的时候虽然天还没有黑,但我们的路途还很长,西大滩的朋友们、护路队的朋友确实很热情,给我们打电话,给五道梁打、给这儿打、给那儿打,说要找备胎没有地方去,或者往前走,进西藏,或者往后退,退回青海,到格尔木,怎么办?路途还很长,没有备胎,那就没有安全的保障。最后一咬牙,开车一下子杀回格尔木,在那儿,一边修胎,这边就打开笔记本电脑,开始上网、开始发稿。那天风雪还特别大,气温也很低。等返回五道梁的时候,已经快夜里12点左右了。那一天,为了发稿,往返了600多公里,而且那种路况,确实刹车都不敢踩,天寒地冻的。像这些经历,如果不是此行,也是无法想象的。应该说,这些经历,一个是发稿这件事,我作为记者大半辈子,恐怕这次让我最记忆最深的地方。

    2007-06-30 21:25:56

  • 成卫东:

    第二个方面,沿途大部分经过的一些地方,包括同行、包括当地生活在那儿的人们,他们的那种纯朴、那种善良、那种热心,也让我们非常感动。因为说句实话,沿途没有很好的住宿的地方,我们吃的也大部分是方便面、买的饼子、弄点酱、吃点榨菜,但是我们沿途大部分采访的这些单位、个人,他们都非常纯朴、非常热情。最明显的就是我们到了那曲以后,想去山上拍一下那曲镇的全景。但是当路过一个藏民家的时候,他们俩说,那个人家里开着门,感觉里面还有花什么的。我们想,何不就把车停下来,敲敲门,因为怕有狗嘛,小叶是最怕狗的,所以先喊,请主人出来。结果一个66岁的退休老工人,叫桑多,他出来把我们迎进屋里。我们一讲,他非常热情,一杯一杯地给我们倒酥油茶。我们提出来能否采访一下,拍点照片。他非常热情地答应了。后来他的小孙子来了,儿媳妇也回来了,他们家所有的屋都不回避我们,敞开的,愿意怎么拍都成,拍院子,拍他们家花6000多块钱定制的一个布达拉宫的像艺术品一样的、很大的供奉的艺术品,甚至他5岁的小孙子都可以上使上电脑了。一切都非常真实,老人摇着转经桶,家里开着电视,没想到儿媳妇还开着一辆小奥拓。就是一个平平常常的藏民百姓家,我们没有打招呼,就进去了,老人就那么热情地接待我们。最后,每人给我们献了哈达,给我们的车(帕拉丁)也献了一条哈达,两边绑上,真的让我们非常感动。像这些小事,让我们感受出老百姓确实很纯朴,我们在内地、在大城市的环境下工作惯了,到了这个环境,确实感觉不一样。

    2007-06-30 21:26:09

  • 成卫东:

    还有一个感觉,走出都市,人的心情就不一样。在北京都是高楼大厦,进了办公室,满脑子都是事,又是人与人之间,为了家庭、为了经济收入、为了工作、为了孩子上托儿所、上小学、上中学、考大学,为了找工作、为了待遇、为了奖金,反正为的一切都是这些,甚至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走进大自然,一切都很简单,面对的只有大自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有什么感受。真的,我们那时候就讲,哎呀,这个天蓝的,蓝的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到了纳木措,纳木措的那种感觉,反正就是一点,走进大自然,使人的心情、使人的有些观念可能就会得到改变。

    2007-06-30 21:26:25

  • 中国网:

    我听成老师提到纳木措,在报道组发回来的文字和图片中,我们也看到了《神湖的巨变》,我看到文字是这样写的:“路新修了,车多了,人多了,小小的扎西岛简直变成了一个账篷城。”成老师,当您看到这种情形的时候,是什么感受?

    2007-06-30 21:26:30

  • 成卫东:

    我想,我既是喜来也是忧,喜忧参半。为什么这么讲?我跑青藏高原跑了这么多年,应该说,神湖纳木措,不仅是我,也是我跟小姚、小叶和所有国内外关注青藏高原的人,包括你们,都非常向往的,这确实是真的,它太美了,美得让人非常纯净,因为它是神湖,再加上它有念青唐古拉山的陪衬,使它的那种感觉在其他地方是感受不到的。但是为什么我会这么写呢?因为和我以往来纳木措相比而言,我以前到纳木措,因为它是神湖,任何人都不会去侵犯它的,不会用神湖来搞一些其他的名堂的,包括去做生意、去赚钱。我就觉得,到哪儿去挣钱都可以,不能去挣神山雪湖的钱。过去那儿的人很少,后来前几年也仅仅有几个小账篷,到这儿来的人们也都很虔诚。但是我为什么这次写了人多既是喜又是忧呢?由于西藏的旅游,国内外游客的关注、热爱,来的人越来越多,固然会给当地的经济带来很大的收入,这就是喜,人多了、车多了。但是我们那天出来的时候,迎面而来的大小车加起来,恐怕没有上百辆,几十辆也是会有的。那么一个小小的扎西岛,那么一点点的面积,每天都要拥挤那么多人,真的很难想象。因为人和自然界永远是一个矛盾,虽然他很关注垃圾,各方面都不会留下,但是人来了以后,他的热效应,比如念青唐古拉山,所有去的人都要新陈代谢的。所以人多了以后,可以想想,那么一个小的地方,神圣、圣洁的地方,人多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我想,这是每个人静下心来会去想的一个问题。

    2007-06-30 21:26:41

  • 成卫东:

    而且,有些游客,甚至有些政府官员他们不检点,有些东西随便扔,临走留下一大堆垃圾,甚至那么多车辆的排泄,会给空气带来污染。其实真的,人们当然都非常热爱青藏高原,非常向往它,总想保护它。但是人类和自然界永远是一对矛盾,我为什么写“人多了、车多了,那里变成一个账篷城”?真的,因为没有电,每天晚上所有的账篷都会用自己的发电机,一拉就“嘭嘭嘭”地响,那么一个宁静的地方,到夜幕降临,不是非常宁静,过去是非常非常宁静的,现在夜幕一降临,一个是发电机“嘭嘭”的响声,到十点钟、十一点钟,灯熄了,因为有一个固定时间,没有电的时间,狗,不是一只两只,甚至连锁反应,几十只狗在“汪汪”叫,当然这些都是做生意的人带来的。现在岛上为了当地发展旅游,有43个摊位,就像大昭寺前面,有卖艺术品的、卖这个、卖那个的,有上百顶账篷,几十家所谓的宾馆、旅社、住宿的,十几家餐馆,这么一个小小的扎西岛,就被这些塞挤得满满的。可能我的看法是否和别人一样,人们能否接受,这只是个人的看法。我就觉得,小小的神湖纳木措,纳木措旁边最大的一个小岛就叫扎西半岛,现在扎西半岛真是被上百顶账篷充斥着,每天被几十辆、乃至上百辆汽车塞满着,每天晚上汽油发电机“嘭嘭”在轰鸣着,越宁静,半夜之黑,几十只狗在鸣叫着。神湖纳木措,过去是宁静的、圣洁的,但现在,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不再宁静、不再圣洁。这个问题因为是一个比较大、比较慎重的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能讲清楚。但是我想,很多人是会关注这个问题的,甚至在岛上,这块石头上刻上几个字,那块石头上刻上几个字,这是神湖,有些东西是大自然赋予的,它是有生命的,不需要后人给它另要加上什么东西。甚至纳木措在两块巨大的石头上还要写上“纳木措”三个字,不用你写,这是神湖,几百年来人们一直就传承 下来,不用你去说的,有很多东西是内在的,恐怕写上不如不写为好,它的内涵、它的神秘感,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段,他有不同的感受的。所以我觉得,尽量对神湖纳木措少一点人为的东西,少一干扰。

    我也曾经跟我的两个伙伴讲,等回到北京,我静下来以后,我想写一篇《救救纳木措》,当然这是随口而来的题目。

    2007-06-30 21:27:04

  • 中国网:

    我想,可能不只纳木措,青藏铁路的开通,使西藏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更深的开发。但是在环境保护方面可能也会存在一些隐患。您三位一路走来看到的,在环保方面又有一些什么样的情况?

    2007-06-30 21:27:10

  • 成卫东:

    一路下来,如果就青藏铁路而言,环保方面确实还是有很大的力度的,采取了很大的措施。我们在西大滩过来以后,沿途还看到青藏铁路有关部门有一辆车专门有六、七个人在沿途捡垃圾,我就问,这个垃圾是火车上扔下来的吗?不可能,因为火车是封闭的,而是沿线有些人随便乱扔的,塑料袋、矿泉水瓶。在这个问题上,我也想借机会谈一谈,我们确实看到沿线有很多自驾车,甚至包括旅游车,车开着开着,不是一个空烟盒,就是一个塑料袋,或者是一个矿泉水瓶,或者是一个红牛饮料瓶,就从窗户扔出来。这种情况,确实在沿途看到不少。我想,来高原的人,确实素质也不一样。但是有一点,生态环保,这是21世纪世界的主题,沿途确实也看到了,有些地方垃圾一堆一堆的。当然,这个地方的垃圾怎么处理?包括在沱沱河火车站旁边,我们还特意提出,当然有拆迁的、有废弃的房子,但是有些垃圾堆得一堆一堆,我们也都拍摄下来,有些是内地人留下的,有些东西是生活在当地的人留下来的。但总之一点,随着青藏铁路的通车,随着青藏高原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随着来青藏高原旅游、探险、采风等等各种人员的增多,应该说,青海和西藏沿青藏路和铁路所有这些景点,比如西大滩、五道梁、沱沱河,109国道两侧,由于行车的、开饭馆的,废弃物也扔得到处都是。

    2007-06-30 21:27:19

  • 成卫东:

    固然由于他们生活环境很艰难、很艰苦,但也与我们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人的素质有极大关系,因为把自己周围生活的环境搞好了,自己也健康,别人也赏心悦目。所以,尤其对青藏高原,应该说,在大的方面,国家非常关心,青海、西藏两省区也非常关注、非常重视,但是有一些具体的地方,卫生、环境、生态保护确实应该引起关注,现在沿途看到有些垃圾还是很多的,苍蝇、蚊子也很多,满天飞,当然这不是一天两天所能改变的,有望所有人类的整体文化素质有所提高以后,但是从现在开始,人类就开始呼吁,就好比几十年前、十几年前我们对自己生态环保不关注而造成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一样,现在我们开始引起关注,恐怕对今后青藏高原这块圣土的保护更加有利一些。

    2007-06-30 21:27:20

  • 中国网:

    叶海、姚军,你们看到的情况呢?

    2007-06-30 21:27:30

  • 叶海:

    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念青唐古拉山口,一个车过去,一个红牛罐正好扔出来,落在唐古拉山口的名字底下,是一个红牛瓶子,我给拍下来了,而且捡了,我准备拿回去。就像成老师讲的,这条路可能有很多人会扔垃圾,但同样,设置的垃圾桶很少,也没有正规收垃圾的地方。可能人有反应,需要喝水、吃东西,吃完随手就扔掉了。如果在当地设立很多大的垃圾箱、垃圾站,一路收回来,可能也会好一些。

    2007-06-30 21:27:39

  • 中国网:

    这些垃圾不会对开车有什么影响吧?

    2007-06-30 21:28:10

  • 姚军:

    人的素质真的是什么样的人都有,我只能从自己这儿做到。因为我觉得,这么美的风景、这么美的地方,从自己这儿做到、做好就行。因为出来的时候成老师特意拿了一个塑料袋,里面全是塑料袋,做什么用?我们就是要装自己的这些生活垃圾,我们做到自己保证不去玷污这么美的风景,我们自己做好。另外,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采取一些措施,设置一些像小叶说的垃圾回收设施。

    2007-06-30 21:28:20

  • 中国网:

    有很多多次进藏的人都说,每次进藏都会有一些新的感受,成老师也写过,每次进藏都是一次新经历。我想知道,成老师,您还记得第一次进藏的时候的情况吗?

    2007-06-30 21:28:34

  • 成卫东:

    我第一次进藏应该说是在20多年前,应该说,第一次嘛,对人生来讲确实记忆犹新,也是很难忘的。当时我们是搞一个“环行祖国边疆”,我从北京飞到拉萨,从拉萨到札木口岸和雅东、珠峰,这是我第一次进藏去的三个地方,所以恐怕一辈子也是很难忘的。当然,在当时的西藏,因为是20多年前,可以说,拉萨没有一条柏油路,没有什么很高的宾馆、饭店,我当时在拉萨采访,就是借人家的自行车,想洗一个澡,还得到某个单位,有太阳能的,人家都上班了,跟人家说说好话,花三毛钱买一张票,去洗一个澡。时至今日,20多年,应该说几乎每年都进西藏,每一年看西藏都在变,这种变化确实太大了,不是一天两天的。最明显的,就拿世界海拔最高的广场布达拉宫广场来说吧,我目睹三次广场被掀起来,重新维修,整个把广场的石头全掀起来,再重新铺,应该说,西藏这些年的变化真不是一般的。在我目睹的每一年都有变化,比如这次,仅仅一年半时间我没有到拉萨,我没想到,从宾云格庆(音)到拉萨,整个这个城市就连起来了。小姚开车说,成老师,哎哟,拉萨这么大啊?我说,还没进拉萨市吧。就仅仅这么短的时间,可见拉萨的变化。另外,确实从街道、从城市的基本建设,比如拉萨火车站的建立,紧接着前一段时间立交桥,怎么引导我们去的拉萨火车站?没有人给我们引路,就是看到一个路标,上了这个立交桥,转着,直接就把我们引到拉萨火车站。真的,拉萨的变化确实非常非常巨大,包括城镇建设,包括人的面貌,包括生活在这儿的人们,包括其他的各个方面,拉萨人多,车也多,来的人也这么多。这个问题,怎么说呢?我当年在青藏铁路一通车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清脆的汽笛声打破了沉寂千年的青藏高原,高原不再宁静。”去高原的人多了,拉萨吃住行告急,火车告急,布达拉宫告急。小姚为了来趟西藏,想去布达拉宫,提前得去排队,拿着身份证,拿着一个条,第二天按条指示的时间按时去付钱、换票,然后是去参观,当然他是个幸运者,因为短短几天他能够参观,有很多游客恐怕参观不了。

    2007-06-30 21:28:43

  • 成卫东:

    在这儿,我既替西藏的快速发展感到高兴、欣慰,同时,西藏的发展应该过多地关注一些人文的东西,包括它的建筑风格、建筑模式,包括商业的运作中的文化内涵。我希望多一些藏民族的文化,为什么呢?因为总觉得,现代化的东西跟青藏高原确实反差太大了,使人有些不安,这就是使我想起了这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布达拉宫、对故宫、对三江并流、对丽江古城提出了黄牌警告,我们有些修复、维修,是否能够和国际文化保护方面去接轨?第二,丽江古城的开发有点太注重商业了,这是我五、六年前就提出的,有人讲,丽江死了,古城空了,古城 的纳西族有很多人搬出去了。三江并流的黄牌警告就是在怒江上游的电站的开发。像这些,确实看到拉萨的巨变,拉萨的现代化设施越来越多,高档的车越来越多,大排气量的。另外这种现代化的设置,对于圣城拉萨,会不会带来环保和其他方面的负面影响?是也是我没有想好的。因为我这次刚刚来几天,每天都在忙着写东西,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出去看。但是我的直觉告诉我,应该引起有关部门关注西藏、关注拉萨的城镇建设与发展,关注它的文化发展与保护,因为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2007-06-30 21:29:03

  • 中国网:

    这也是我第一次到拉萨来,从昨天下午到现在,头还一直有点疼。叶海、姚军,你们是首次自驾进藏,第一次来有什么感受或体会?自身有什么反应吗?

    2007-06-30 21:29:08

  • 成卫东:

    他们俩的身体表现还基本不错。

    2007-06-30 21:29:21

  • 姚军:

    我是第二次了,所以没有太大感觉,一切都正常。

    2007-06-30 21:29:31

  • 叶海:

    我是来之前就有所准备,像红景天什么的,来之前就吃了一些。跟成老师有这么多经验的老师一块儿,又给我提了好多好的建议,比如注意保温,避免着凉。当从海拔低的地方到海拔高的地方,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包括这次我们十多天在海拔4000米以上住宿、停留,在一天之内穿越了三次唐古拉山口,我的感觉都还可以。开始的时候可能自己有点紧张,怕自己有点什么反应,影响整个团体。可是随着到五道梁以后,在那儿待了一天,我自己也比较注意,然后就觉得还可以,可能因为我自己的身体底子还可以,就觉得应该没问题。从那儿一直到现在为止,我的身体都是正常。

    2007-06-30 21:29:43

  • 中国网:

    成老师,您作为20多次进藏的资深人士,到底是什么吸引着您一次次深入西藏?

    2007-06-30 21:29:55

  • 成卫东:

    这个问题一两句话也说不清楚,但是有一点,就是青藏高原目前是我们国内,乃至世界上人类比较少涉足的地方,这是相比较而言。因为这里的天、因为这里的山、因为这里的湖、因为这里的草原,更重要的还有,因为这里的人们。因为我觉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在昔日青藏高原与内地交通的不便,使他们保持着那种比较粗犷的、比较原始的状态的味道更多一点、更浓一点,比如在青藏高原,由于人类在这里开发很少,所以这儿的污染和内地、和其他一些国家地区相比,可能要少一点,更圣洁一点,更绿色一点,更自然一些。所以,不知道为什么,走进这片地域,我把它统称为“雪域高原”,因为它不光是青海、西藏,包括云南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就是人们所说的香格里拉那一代,包括四川的甘孜藏族自治州,比如香城、稻城、亚丁那一带,还包括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等等,所有这片,我把它统称为“雪域高原”。因为这片地域本身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形成的最年轻的大山脉,像喜马拉雅山脉,生活在这儿的人们的主体民族,比如西藏,以藏民族为主体,120多万平方公里地域,生活着200多万人口,像这样的一片地域,有几个世界之最,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最高的山体——喜马拉雅,最高的江河——雅鲁藏布,最高的咸水湖——神湖纳木措,包括布达拉宫,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圣殿,等等,像这样的一些历史文化、地理地貌,真的不是用一次两次所能理解、感受到的东西,即使过去、现在、将来,以至永远,哪怕一代复一代,这片高原对人类所赋予的内涵将是永无止境的,因为它太厚重了,太自然了,太粗犷了,太古朴了,因而它太吸引人了。

    2007-06-30 21:30:16

  • 成卫东:

    我想,不光是我,包括这次小姚也好、小叶也好,你们二位也好,包括现在中外所有的来宾,有些政府官员、有些学者,我们在路上看到有骑自行车的,很多人骑着自行车,从江苏、从各个地方来的,甚至骑摩托车的,从重庆,两个老人家,加起来110岁,等等,所有这些到青藏高原来的人们,我想,肯定是有他们吸引人的地方,而且那种吸引力会越来越强,有很多人来了一次就想来第二次,来了第二次就想来第三次,我就是其中的一个。所以有时候我也在想,就像我讲的“寻梦”一样,每次来都有新的感觉、新的感受,永远看不完、拍不完、写不够,每次都有新的感觉,为什么呢?它就像寻梦一样,梦醒了,还想回到梦中去,因为梦里的一切都是真的。所以这样,一次、两次,每次来到这儿,心情就不一样。比如,从北京来的到这儿,谁能想到六月雪,冰天雪地,像小姚讲的,那天那么蓝,雪那么大,在内地多少年都见不到的。像这些,特别是藏传佛教,藏汉联姻,大唐和松赞干布,1300多年的厚重的历史,唐泊(音)古道也好,著名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在西藏还有哲蚌寺、色拉寺、甘干寺(音)、扎什伦布寺,在甘肃有甘南的拉卜楞寺,在青海有塔尔寺,这些都是西传佛教黄教最著名的寺庙,每一座寺庙都是个博物馆,从建筑、从绘画,到艺术、到雕塑,等等,一座寺庙就是一座博物馆,它记载着这个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非常厚重,那是一本永远翻不完、读不完的书。所以说,虽然我来了青藏高原这么多次,但是一想到青藏高原心情就好,心情就激动,跟朋友谈起青藏高原都滔滔不绝,而且每次来了以后都觉得非常新鲜、好奇,也许它的人文、地理,厚重的历史、粗犷的自然。反正就是这样,一两句话也说不清,要具体的,我每次也都在记载,写一些东西,我总想来得早一点,走得多一点把更原始、更自然的一些东西能够记录下来,起码我回去给朋友讲一讲,走进高校,给他们搞搞讲座。你说传播青藏高原,传播什么?传播它的圣洁,传播它的厚重感,传播它的灵魂,因为每一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每一次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小叶,这是第二次来,这第二次来回去的感受一定比第一次更深一点,看得更广一点,感受积累会比第一次更多一点。

    2007-06-30 21:30:48

  • 成卫东:

    所以说,青藏高原,从第一次以来,来了这么多次,今后还想不想来?还想来。我每次来的第一天,一定到布达拉宫广场,在广场上,面对布达拉宫,我要在水泥地上坐一会儿,想什么呢?有时候想得很多,有时候大脑一片空白,什么都没有想,这是真的,因为在那个时候,我感觉到我是在离天最近的地方,在这儿坐一坐,清净一下。这种感觉,有的时候犯傻,有的时候犯呆,不管是呆也好还是傻也好,总之那一雕的心情是最清静的,头脑里什么杂念都没有,也许这就是放逐灵魂吧。

    2007-06-30 21:30:59

  • 中国网:

    您这次进藏肯定又结识了很多藏族朋友,您眼中的藏族同胞是什么样的?青藏铁路通车一年来,您观察到的藏民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变化?

    2007-06-30 21:31:03

  • 成卫东:

    我来了这么多次西藏,结识了很多朋友,包括刚才我和中国西藏网的周总底下聊天的时候谈到的,20多年来,他也是最早来西藏的一些朋友之一,这些藏族朋友各个方面都有,有政府高官,也有普通的工作人员,也有新闻界的同行,也有在八角街的老百姓,也有做生意的小商小贩,包括一些寺庙的高僧大德,确实接触了很多方面的人。但是有一点是共性的,生活在雪域的这些人们,他们给我留下印象的就是纯朴、善良,也许他们是信仰藏传佛教,为人与人为善,多做点善事、积德事,但是我想,由于这片地域和内地相比较起来,还是有一段距离的,现代的一些气息和商业的味道在这个地方相对而言少一点,所以人们更单纯、更纯朴、更善良一些。另外,我非常敬佩的特别是我很多的同行们,是他们的照相机和笔、摄像机,把西藏的历史记录下来,成为永久珍藏的一些资料,这点也是我非常敬佩的,因为我虽然来了这么多趟,但是都是来去匆匆,顶多在这儿待一个月、两个月,最多三个月就走了,而他们记录了雪域高原的变化,所以这一点也是我由衷敬佩的。因为我把它称为第二故乡,记录了故乡的人们,我是非常敬佩的,因为他们不仅把雪域高原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通过他们的笔、纸和相机、图片传播给内地、传播向全世界,使人们了解青藏高原、热爱青藏高原,看到它的变化。我所有的朋友,包括在北京的和内地的,我以在雪域高原相见、相识引以为自豪和光荣,而且这些朋友几乎都是我过去、现在以至于今后终生的朋友,因为在 这片地域结识的人是一种缘分,这种结识是一种纯洁,这种纯洁会保持到永远。

    2007-06-30 21:31:16

  • 中国网:

    能不能介绍一下这条线路的情况?

    2007-06-30 21:31:25

  • 成卫东:

    明天就是7月1号了,青藏铁路通车一周年,我们穿越青藏高原,纪念青藏铁路通车一周年这个采访的主题就暂时告一段落了。从7月2号开始我们将穿越青藏高原进行下一个内容,就是沿着西藏的边境行。因为我们知道,西藏的周边与尼泊尔、印度、不丹、锡金等等这些国家接壤,下一段的路程大概是这样,从拉萨出发,经灵芝,沿雅鲁藏布江到米林,经朗县、加察,由灵芝地区再进入山南地区,由山南再走到边境,到措那,就是过去的麦克马洪线一带,从那儿结束以后,再离开山南,进入日喀则地区,到亚都,亚都在昔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口岸。从那儿以后,我们再到中国和尼泊尔交界的聂拉木县的樟木(音)口岸,就像这样,我们绕一圈,然后再返回拉萨。由于这一带都是边境地区,我和小姚到公安分局去开边境通行证,一张都写不下,都得开两张边境通行证,要途径的很多县都是边境县,现在这儿还要实行边境通行证,因此走这条线再返回到拉萨,又要五六千公里。到了拉萨之后,紧接着,我们再驱车,路线还没有定,到时候根据路况的情况再定,再由拉萨返回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州府,因为那是四年一度要举办康巴艺术节,就是在7月25号。所以我们在7月25号之前一定要赶到三江源,参加康巴艺术节,康巴艺术节就是由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四川的甘肃藏族自治州、西藏的昌都地区和青海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在历史上这片地域通称叫康巴,所以简称康巴艺术节。这样,用一左右的时间参加完这个最隆重的藏民族最传统的康巴地区的传统节日——康巴艺术节,一个星期的时间完了以后,就完成整个青藏高原的穿越,返回北京。来的时候由北京、太原、西安、兰州到西宁,返回我们计划由三江源杀到西宁,由西宁走银川,从银川走呼和浩特,然后回北京,争取8月8号之前返回北京。这样,6月8号离开北京,8月8号返回北京,圆满完成青藏高原穿越。

    2007-06-30 21:31:59

  • 中国网:

    再请三位从各自的角度为以后可能进藏的朋友提一些建议。

    2007-06-30 21:32:17

  • 成卫东:

    进过藏的就不提建议了,因为他们都有体会了。对没有进过藏的朋友来说,第一要放松心情,不要紧张,这是最重要的,心理状态是对高山反应最有效的疗效。第二,尊重科学,比如,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衣服一定要饱暖,不要感冒。进来之后,开始几天要少一点的活动,包括说话,少说话、少活动、心情静一点,能吃的时候尽量多吃一点,多喝一点水,嘴唇干裂抹一点唇膏。因为紫外线很强,遮阳帽还是应该戴的。由于阳光很强烈,必要的变色睛、墨镜,应该带一点。防感冒、防拉肚子的药应该带一点,防止哪儿磕破了,带个创可贴,都可以带一点。当然,来了一趟,总得留下点自己的宝贵的纪念,小数码相机可以带一个。其他的我倒觉得顺其自然,所有来的人,进到寺庙,走进老百姓家,和藏族同胞打交道,一定要尊重当地的风土人情,从一般意义上讲,从原则上讲,从政府上讲,尊重这是一个民族政策,进到寺庙,该脱帽的要脱帽,不要大声喧哗,不要用手东指西指,比如说壁画好,你可以指,双手并拢,朝上45度角,不能用手指去指,这是很不礼貌的。另外,进入寺庙,按照传统的习惯,不管是转八角街还是什么,一定要顺时针去走,因为藏传佛教讲究的是转经柱,就像转经桶一样,一定是顺时针的。还有,买东西的时候,尤其在八角街,可以讨价还价,侃价,就看你的本事了。但是,一旦你真是想要,跟他反复侃了,侃完了以后,人家同意你的价了,原则上应该买,要不买,恐怕对方就不高兴了,就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其他的,由于拉萨目前也挤进来一些其他地区的人,有要饭的、有要钱的,愿意给就给,就看自己,建议大家如果愿意,买点糖块、换点毛票,到时候给一点,这样会减少麻烦。

    他们俩第一次进藏,特别是小叶,他们跑得多,感受可能比我更了解一点。

    2007-06-30 21:32:30

  • 叶海:

    到西藏,不管是什么季节,因为我去年是5月来的,今年是6月来的,感觉最深的就是这边天气变幻莫测,要来进藏,除了坐火车和飞机以外,如果是自驾车,拿一个军大衣是必要的,拿一个特厚的衣服,因为在这里万一感冒了,会特别麻烦。另外,喜欢照相、摄像的朋友,来这边,在有时候天气比较恶劣的情况下,带一个防雨罩,可以对相机保护一下。

    2007-06-30 21:32:42

  • 中国网:

    姚军,你能不能对有可能自驾来的朋友提高一点建议?

    2007-06-30 21:32:52

  • 姚军:

    刚才成老师和小叶他们都说得挺全的了,我从车的角度来说,如果选择自驾进藏,车辆在北京的时候就要尽量检查一下,该做的必要的检查,尤其是像底盘、轮胎,这些都很重要,要保持车辆状况的良好。当车走青藏线到西宁的时候,因为海拔到2000多了,这里和内陆的路况有一些不一样,比如砂石路,有坚硬的石头。

    另外,白天的时候温度比较高,轮胎要保养一下,把气压放低一点。沿途加油要注意,尽量选择一些大的加油站,在头一天的行动计划中做好计划,找一些大的加油站,像中石化这些,这样避免一些麻烦。

    还有,我记得好象是在沱沱河一带,因为路况很直,路上没有什么车,这时候驾驶员容易放松警惕,容易麻痹,车速也比较快,但是因为有时候有大货车压,路上会有大的坑洼,跑到很近的时候才能发现。我提醒打算自驾来西藏的朋友要注意这一带,一定要休息好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警惕路上突然出现的接口或坑洼的情况。

    2007-06-30 21:33:01

  • 成卫东:

    我再补充一句,因为北京大后方给我发了一条信息,有一位网友很关心,问我们此行7月15号到25号是否是在西藏?我想,借这个机会也告诉这位网友,这期间我们是在西藏,但不会在拉萨,就像我们刚才讲的,我们沿着西藏边境就走下去了,不知道这位网友有什么想法或要求。在这儿我也顺便告诉这位网友,这段时间我在西藏,但不知道具体会在哪个地方。谢谢。

    2007-06-30 21:33:25

  • 中国网:

    自“行走中国、穿越青藏高原”报道组启程以来,也得到的广大网友热烈的关注,在我们中国网专题网页上留言都已经达到数百条,最后想请三位对广大关心你们的网友说几句话。

    2007-06-30 21:33:37

  • 成卫东:

    我想说,我谢谢所有的网友们,你们真是发自内心的每天都在关注着我们。其实,一方面你们在关注着青藏高原,另一方面,你们也在关注着我们的身体、行程,真的,这就是缘分,我在这儿真是非常感谢你们,感谢所有的网友们,希望你们像现在一样,在将来更多的支持我们,有什么问题,也希望你们能给我们提出来,我们互动,这就是我们在雪域高原结下的情缘,我们永远是朋友,永远感谢你们,谢谢。

    2007-06-30 21:33:49

  • 中国网:

    叶海呢?我看到有好多你的老师、同学都有留言。有什么想对大家说?

    2007-06-30 21:33:59

  • 叶海:

    感谢老师和同学对我的支持,感谢我们学校能让我这次出来,很真心地感激他们。

    2007-06-30 21:34:09

  • 姚军:

    我要对他们说的就是,西藏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想来就来酒吧。

    2007-06-30 21:34:18

  • 中国网:

    今天非常感谢三位嘉宾做客我们的中国访谈,也真心祝愿三位以后的行程顺利。

    2007-06-30 21:34:28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rtsp://video.china.com.cn/2005VIP.CHAT/vip20070630.rm

相关新闻:

图片大图:

  • 中国网记者罗琪现场报道

    中国网《中国访谈》记者前往拉萨现场采访“行走中国”报道组,与“行走者”倾谈行走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用镜头展示西藏巨变,欢迎网友关注!

  • 西藏媒体在座

    中国网《中国访谈》记者前往拉萨现场采访“行走中国”报道组,与“行走者”倾谈行走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用镜头展示西藏巨变,欢迎网友关注!

  • 访谈现场

    中国网《中国访谈》记者前往拉萨现场采访“行走中国”报道组,与“行走者”倾谈行走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用镜头展示西藏巨变,欢迎网友关注!

  • 行走中国车队在拉萨

    中国网《中国访谈》记者前往拉萨现场采访“行走中国”报道组,与“行走者”倾谈行走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用镜头展示西藏巨变,欢迎网友关注!

  • “行走中国”报道组成员叶海

    中国网《中国访谈》记者前往拉萨现场采访“行走中国”报道组,与“行走者”倾谈行走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用镜头展示西藏巨变,欢迎网友关注!

  • “行走中国”报道组成员姚军

    中国网《中国访谈》记者前往拉萨现场采访“行走中国”报道组,与“行走者”倾谈行走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用镜头展示西藏巨变,欢迎网友关注!

  • 成卫东谈一路感受

    中国网《中国访谈》记者前往拉萨现场采访“行走中国”报道组,与“行走者”倾谈行走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用镜头展示西藏巨变,欢迎网友关注!

  • 谈西藏巨大变化

    中国网《中国访谈》记者前往拉萨现场采访“行走中国”报道组,与“行走者”倾谈行走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用镜头展示西藏巨变,欢迎网友关注!

  • “行走中国”报道组成员成卫东

    中国网《中国访谈》记者前往拉萨现场采访“行走中国”报道组,与“行走者”倾谈行走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用镜头展示西藏巨变,欢迎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