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光:保护地球环境 减少气候灾害

   嘉宾:中国气象局局长 郑国光
   时间:2007年9月24日15:00
   简介:随着全球气侯持续变暖,各种极端天气事件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这种情况在我国表现得也非常明显,今年夏天持续的降雨、高温天气使多个省区受灾。面对气候异常,我们能做些什么?有什么办法能降低异常气候造成的损害呢?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24日做客中国网为您解析,敬请关注!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访谈页

活动标题

  • 郑国光:保护地球环境 减少气候灾害

活动描述

  • 嘉宾:中国气象局局长 郑国光
            时间:9月24日15:00
            简介:随着全球气侯持续变暖,各种极端天气事件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这种情况在我国表现得也非常明显,今年夏天持续的降雨、高温天气使多个省区受灾。面对气候异常,我们能做些什么?有什么办法能降低异常气候造成的损害呢?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24日做客中国网为您解析,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中国访谈。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今年以来我国南北各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灾害性气候,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的持续强降雨导致洪涝灾害;苏皖局部地区的龙卷风造成1400多间房屋倒塌,数万人口受灾,而华南、江南大部分地区的持续高温,又造成旱灾。应对如此异常多变的气候灾害,有一个部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我国的气象部门。

    今天我们邀请到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先生,请他来谈谈我国气象部门在防灾减灾方面的工作。

    首先非常欢迎郑局长的到来。

    2007-09-24 14:33:20

  • 郑国光:

    非常高兴和网友见面,一起讨论中国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我第一次到中国网和网友见面,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机会和网友们讨论一下。

    2007-09-24 14:44:09

  • 中国网:

    非常感谢郑局长,今年7月份以来中国持续性降雨使很多省份造成灾害,山东、安徽、重庆、江苏都遭受财产和人员损失,但是我们看统计数据,今年的降雨的降雨量和降雨强度都不是历年来最高的,但是为什么在全国范围起这么大的波澜呢?

    2007-09-24 14:47:01

  • 郑国光:

    这些年随着全球气候的持续变暖,某些极端的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而且强度也越来越大。在全球持续变暖的大背景下,由于这种局地性的极端气候事件产生的概率越来越高,比如说今年济南7月18号,突然一场强暴雨天气导致30几人的死亡和50人的失踪;比如说武汉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导致7人死亡。还有乌鲁木齐西北地方也是突发的强降雨天气,降水强度打破了有史以来的记录。还有其他的地方比如重庆、西安,北京也发生了这类事件。从大的范围看,今年的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没有出现大的洪水,但是淮河流域出现了仅次于1954年的大洪水。

    应该说这种天气的发生也不是偶然的。刚才讲的除了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背景下,再一个就是这种局地性的事件越来越多。从大的范围讲像北京1—8月份降雨量比常年偏少百分之十几。但是发生的局地性很强,给大家看起来很多,但是一平均就很少。

    2007-09-24 14:47:37

  • 中国网:

    您也说过,许多重要气候影响都不是取决于平均值的变化,但是发生在局部地区,这么大的强降雨量让老百姓很担心,而且对城市应急设施也是一个考验。您能不能讲一下今年降水与往年相比有哪些不同?

    2007-09-24 14:51:30

  • 郑国光:

    一个就是局地性的强对流天气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偏强。比如说刚才讲的重庆,在这样的一个城市,7月17号发生的,去年遭受了百年难遇的干旱,今年又遭受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的强对流天气。有几万人被突如其来的短短两个多小时的强降水包围,造成数十人的死亡。这样就给一个城市的应急系统带来许多问题。

    2007-09-24 14:51:53

  • 郑国光:

    比如说7月18号济南的强降雨也一样,这是有200多年气象记录以来降水强度最大的。实际下了不到两个小时,但是最大下了151毫米。本身济南这个地方就是南高北低,这个城市下了一点雨都向北边黄河边上汇集,这样强度是百年不遇,导致了财产的损失和人员的伤亡,给城市的应急系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发生这样严重人员伤亡突发性强降雨天气,我们的救援车辆到不了现场,因为都被其它车辆挡住,2004年7月10日北京也发生了两个小时的强降水,局地也是110—130毫米,导致北京半个城瘫痪了。这就说明对城市应急系统严峻的考验。

    2007-09-24 14:54:46

  • 郑国光:

    在考验面前,北京市委市政府吸取了这个教训,建立了城市应急的快速反应系统,特别对自然灾害造成的突发事件的应急系统。今年在安华桥,一场雨比2004年7月10号来的还要强,但是由于北京市有应对突发事件相应的系统,明显减少了灾害造成的损失。所以随着国家对公共突发应急事件工作的重视和各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预案的完善,我想政府也好,社会也好,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事件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作为气象部门,极端的突发性气象灾害发生之前,我们可以做一个提前的预警,可以做提前应急的准备,这也可以减少突发事件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的影响。

    2007-09-24 14:57:23

  • 中国网:

    郑局长也提到了提前的预警非常重要,我们现在不能不谈到强台风了,今年的台风和去年的桑美在程度上是一样的,但是损失就要小一些,是不是因为应急措施更加完善了呢?

    2007-09-24 14:59:40

  • 郑国光:

    是的,今年第13号超强台风“韦帕”最强达到16级,比去年8月份的桑美台风中心强度稍微弱一点。因为去年桑美台风的最大风力超过17级。但是从影响范围来讲,“韦帕”超强台风比桑美来得大,而且这个季节北方有冷空气下来,这个冷空气和台风西南气流配合,更容易造成特大暴雨天气。

    但是由于对这次“韦帕”台风我们各级气象部门加强了监测预警,特别是今年中国气象卫星实现了每15分钟观测一次,过去是每小时观测一次,可以对“韦帕”台风的发生、发展、移动进行很好的监测。“韦帕”台风临近登陆前,我们通过部署在沿海地区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网和地面气象观测网,对台风每时每刻的演变进行密切的监视。雷达每6分钟观测一次,自动气象站每分钟观测一次。通过立体观测,对“韦帕”台风的预报很准确,这样准确的预报是防御超强台风的基本前提。

    2007-09-24 15:01:17

  • 郑国光:

    中央和各地政府都很重视台风的防御工作。特别是“韦帕”台风来临之前,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都做了重要的批示,要求各级组织要密切跟踪、组织人力撤散有关人员。我们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这次“韦帕”的台风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大大低于去年发生的桑美超强台风所造成的损失,和前几年的“云娜”和“麦莎”台风强度差不多,但是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已降低到很小程度。比如今年的“韦帕”台风给浙江和江苏地带来了强降雨,进而引发的泥石流造成了7人死亡,但是相对“云娜”、“桑美”、“麦莎”台风所造成的一百到几百人的伤亡,人员的伤亡明显减少,而且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明显减少。今年“韦帕”台风造成的损失约80亿人民币,去年桑美台风造成的损失有196亿多元人民币。

    这归功于气象部门预报准确;各级党和政府防御台风的措施得力;而且这些年有一些防御台风的措施也发挥了作用;还有现在老百姓防御台风的意识有所增强。随着政府的高度重视,我们对台风预报的准确性的提高,老百姓防台风意识的提高,我们对于今后防御更大更强台风也有了一个好的基础和准备,这让我们更有信心了。

    2007-09-24 15:04:55

  • 中国网:

    的确像郑局长说的那样,我记得在前不久,大概是在9月18号全国气象防灾减灾大会上,回良玉副总理说,气象工作的重要性现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各级政府非常关注,全社会老百姓也都非常关注。您提到气象卫星可以做到每15分钟跟踪一次,据我们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建设新一代气象雷达118部,比一些发达国家的还要多,请问雷达在监测系统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我国为什么在气象卫星和气象雷达上有这么大的投入?

    2007-09-24 15:14:29

  • 郑国光:

    大家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发生频繁、种类繁多、损失严重的国家之一。各种气象灾害在中国都有,比如台风、暴雨、龙卷风、冰雹、大风、暴风雪、大雾等等。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特别是1998年长江发生历史上特大洪涝灾害以后,党中央国务院更加关心重视气象基础设施的建设。我们从美国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这样的系统不仅能够测量云雨的强度,也可以观测大气中云雨气流场,雷达就像一个医生一样,医生用X光透视,新的雷达可以看到大气云雨内部的结构,就是中心在什么地方,哪个地方下多大的雨,而且对内部的气流结构也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自从有了这样的雷达以后,我们对中小尺度的突发性天气灾害的预警能力大大提高了。现在我们每6分钟可以得到全国范围内的雷达观测资料,台风也好,暴雨也好,龙卷风什么时候发生,我们的雷达就什么时候看到,对台风来说雷达像一个千里眼,对一个中小尺度系统来说,雷达就像一个X光透视仪一样,随时看到它的发生发展,这样大大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我们的天气预报、预警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2007-09-24 15:18:05

  • 中国网:

    在未来几年我国会继续投入这方面卫星的发射吗?

    2007-09-24 15:25:25

  • 郑国光:

    我们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多普勒天气雷达网,现在已经建成112部,我们初步规划是全国158部的新一代多普勒雷达系统。这在明年就能全部建成,我们还想逐步完善一下雷达网。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投入了很多的资金支持发展中国的气象卫星。现在中国已经具备发射运行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能力,在全球只有两个国家具备这个能力,一个是美国,一个是俄罗斯。

    从运行情况来看,中国和美国的极轨卫星和静止卫星最好,而且作为世界气象组织中的一员,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发射了4颗极轨卫星,4颗静止气象卫星。应该说,气象卫星就像眼睛,24小时不断监视地球,监视着天气的变化。我们计划明年年初还要发射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这样的卫星不论从分辨率还是观测能力上来说都是更强的,不仅具备观测天气的能力,而且具备观测大气成分的能力。

    明年下半年,我们还要发射一颗静止气象卫星,确保中国上空同时有两颗卫星运行,确保任何时刻都有卫星在天上监视天气变化。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投入这么大的经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是世界上少有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甚至许多发达国家的气象官员到中国来,看到中国政府这么重视气象工作,投入这么大的精力关心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都感到惊讶。这也说明党中央非常重视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集中体现为提高气象防灾减灾的能力,减少人民财产损失和伤亡,从细微的方面反映出党中央对老百姓生活生产的关心和重视。

    回良玉副总理谈到,气象工作从来没有像今天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大老百姓如此高度关注气象工作,说明我们气象工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人民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越来越高,当然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和压力。我想全国5万多气象工作者一定会把这种压力变成我们工作的动力,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做好气象预报服务工作。

    2007-09-24 15:25:53

  • 中国网:

    也就是说我国在气象预报方面的一些科技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前沿?

    2007-09-24 15:35:10

  • 郑国光:

    应该说光有气象探测装备还不够,怎样把这些气象探测的资料能够用于天气预报,这是我们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说一个国家的数值天气预报水平,反映这个国家气象现代化整体水平、综合水平。我国在数值天气预报这方面应该说发展也是比较快的。党中央、国务院也很重视,我们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国产最好的计算机也用于气象数值预报中。

    但是我国的数值预报起步晚,和世界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随着中国气象局对数值天气预报的重视,和科学家在数值天气预报科技攻关成果的逐步显现,我想在未来几年,中国的数值天气预报水平会有所提高,这样才能够真正使我们气象预报的水平上一个大台阶。

    目前情况看,我国的数值天气预报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天气预报依靠的是气象观测数据处理,更多还要取决于预报员本身对天气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才能对未来天气发生发展进行很好的预测。所以总体预测的水平,我们讲1到3天的预报水平,我们是处于世界先进行列。24小时的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3%,应该说处于世界先进行列。这源于我们气象预报员辛勤的劳动,他们积累了预报经验,在这方面我们比某些发达国家还要强一些,但是在综合的水平上我们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

    2007-09-24 15:35:51

  • 中国网:

    您表示过对天气实现百分之百的预报,从理论上是不可能的,那么对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测的准确率可以达到多少呢?

    2007-09-24 15:42:24

  • 郑国光:

    衡量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报准确率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大气处于一个混沌的状态,我们从理论上讲,大气中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过程,数学上讲有无数个解,不是唯一的解,这就表明了人类对大气未来的预测,就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准确。因为有无数的解,就像解数学方程一样,只能通过判断来了解未来最有可能的天气发展方向。

    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来讲,首先明确一个概念,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从统计学上是小概率的事件,我们讲极端天气事件,是指发生概率不足10%的事件,就是我们讲的几十年不遇,预报这种天气事件的难度相当大。我讲一个数据,可能会使广大的网民吃惊。现在我们对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只有19%,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暴雨预报准确率最高也就只能达到22%。暴雨本身的突发性就比较强,对预报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对一些突发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要我们提前一天、两天预报出来难度很大,但是现在我们有探测设备,我们可以提前1、2个小时,或者提前10、20分钟探测出来,再进行预警,这样给我们气象工作者提出了新的问题。就是气象工作者在短时间探测出来、预测出来,怎样把预警信息尽快地传到老百姓手里,这对我们是一个挑战。

    我们最近和信息产业部、电信部合作,除了传统的电视、广播、显示屏,还有手机短信以外,我们现在正在建立一个新一代的卫星广播系统,就是怎样把预警的信息在第一时间发送到老百姓手里,使这种信息能够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提前几分钟,几十分钟,几小时发布预警信息。

    2007-09-24 15:42:55

  • 中国网:

    一谈到天气预报我们网友问题很多,天气预报是电视台收视率比较高的一个节目,定制短信也非常多,有一个网友想请教一下,气象预报灾害预报会不会更加有针对性和更加的细化呢?比如说在一些公共场合都可以收到。

    2007-09-24 15:52:23

  • 郑国光:

    关键的问题是,我们气象预报服务的产品覆盖率不够。到今年8月份为止,我们在省会城市刚建立了7万多个天气预报的显示台,这个覆盖率很低。虽然在北京的一些公共场所能够实时看到天气预警信息,但现在主要还是通过手机预定的方式来传递信息,我们在深圳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而且成功了。我们在今明两年要在全国进行推广,通过与电信部门合作,通过与小区合作,利用短信发布广播站,只要你的手机在这个站覆盖区域都可以得到这个区域的灾害预警信息。

    我想随着各地政府对气象灾害预警工作的重视,显示屏越来越多,所有的手机用户将会在第一时间得到预警的信息,我们会加倍努力。山东省政府已经作出规定,首先在济南市所有公共场所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显示屏。像上海在一些小区、主要的公路只要显示公路信息的,都可以显示气象预警信息。这样的话通过各种方式、途径,我想我们还是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让老百姓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气象预警的信息。

    我们正在建设新一代气象卫星信息的广播系统,这样的话只要你有一个很好的接收机就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到气象预警的信息,特别是在野外工作的工人,在田里劳动的农民,只要佩戴一个接收机都可以接到信息。

    2007-09-24 15:53:27

  • 中国网:

    有一位网友说手机定制气象服务要收费的,有没有免费的项目呢,气象服务商业价值在哪里?让老百姓能够获得更加及时、更加准确的气象服务要付这么多费用,气象部门是怎么考虑的?

    2007-09-24 15:59:38

  • 郑国光:

    大家知道气象部门本身缺乏发布信息渠道和工具。电视发布系统是由电视台运作,广播是广播电台运作,手机是电信部门运行,我们只不过负责提供信息。至于这种收费,电信部门是商业运行的,是由电信部门来收费的,作为我们气象部门就是想通过各种渠道,想方设法的让老百姓在第一时间能够免费得到这些气象灾害的信息。

    我们希望电信部门、网络部门,也像电视台一样,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可以免费发送给老百姓,我们在积极的争取。因为气象信息是一个公益性的信息,从信息本身来说不能收费,而且中国气象局一直强调气象信息的公益性。

    如果我们建成了新一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卫星广播系统,那这个我们是不收费的。比如说我们在浙江的舟山,福建的东山,还有山东的石岛,我们有海上的气象警报发布平台,这是气象部门做的,我们免费给广大的渔民发信息。只要是掌握在我们手里的资源发布手段,我们肯定不收费,但是借用其它的信息发布平台人家收费,毕竟他们是商业运行的。

    现在全国定制气象信息的用户已经超过了8700万,而且气象部门相应出台了一些办法,为全国62万个防汛第一责任人,各级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指挥人员免费发送气象信息。因为占的比例很小,这也是我们多年和电信部门协商的结果。现在他只能给我们少量发布一些免费的信息,但是一定让广大网友知道,气象信息本身是公益的,是免费发布的,这是中国气象部门坚持的最基本的原则。

    2007-09-24 16:00:14

  • 中国网:

    非常感谢郑局长,有一个网友问,气候异常究竟会带来那些方面的损害,前不久的洞庭湖鼠害事件,太湖蓝藻事件是不是都与气候有关系?

    2007-09-24 16:06:54

  • 郑国光:

    应该说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发生的这些事件,就是你提的太湖蓝藻和洞庭湖鼠害都与天气气候有关。太湖蓝藻发生的早,而且发展的快,主要与今年太湖流域的气温降水有关系,太湖流域出现了少有的高温天气。太湖流域今年的降水量,也比常年低30—40%,因为降水量少,导致入湖的水量少,所以湖内锌和氮、磷的浓度就相对较高,有利于蓝藻爆发。今年春季天气气候状况有利于太湖蓝藻的诱发,这是一个外因。但是内因还是水面微生物多。洞庭湖的鼠害多也是,洞庭湖气温高,偏旱,有利于鼠害发生。

    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背景下,这些突发的事件会增多,比如说干旱少雨,就有利于森林火灾增加。比如东北大兴安岭现在有好几个火点,因为近期大兴安岭的降雨少、温度高,特容易产生森林的火灾和草原的火灾,这都是在大的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所产生的。

    2007-09-24 16:08:08

  • 中国网:

    郑局长,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你能不能介绍一下目前中国气候变化是呈现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哪些气候灾害比较多?

    2007-09-24 16:11:48

  • 郑国光:

    一个就是温度持续升高,和全球的大背景是一样的。2006年全国平均气温是创了建国以来1951年最高纪录,平均温度是11度,比历史平均值高1.1度。今年7月份又创了记录,比历史平均高出了1.4度。这种极端气温升高,会带来许多问题。

    全球气温升高的趋势持续下去,对我们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的生活生产将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我讲的比如说今年的福州,连续32天气温是在35度以上,这是有历史记录的100多年来第一次遇到的。包括今年上海高于35度的高温天气超过26天,也是100多年来的第一次。这种极端高温天气引发许多问题,比如说引发一些疾病,在2003年欧洲一场高温天气导致3万多人引发各种疾病死亡,今年意大利高温天气,最高温度超过45度,你们可能看到了希腊,一次火灾烧了半个希腊国,也是因为高温少雨。今年美国西海岸最高温度达到了47度,破了美国的记录。我们的邻居巴基斯坦,今年突破了51.6度,这也是很令人震惊的。

    全球持续高温天气带来了许多潜在影响,引起农业减产、水资源短缺,特别是这些年来我国北方的降水很少,像北京这几年的降水量比历史少了10%到20%,你看密云水库一直缺水。

    2007-09-24 16:12:08

  • 中国网:

    这对全世界人民是一种威胁。我们有一位网友有一个问题,他说近年来雷击事故越来越多,我们县城有两夫妻被雷击死了,我们应该如何防御雷电灾害,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些什么?

    2007-09-24 16:16:16

  • 郑国光:

    这些年来特别是今年,雷击的灾害是发生的频率比较高,今年1—8月份,全国由于雷击造成的人员死亡是659人,比去年同期多了300人。雷击灾害为什么这么多?我们也分析了一下,在整个气温偏暖的背景下,大气中的不稳定能量比过去更多。也就是说在大气当中电场强度比以往强,因为电场强度强,雷击的强度、发生的频率比过去强和高,所以发生雷击的事件也是越来越多。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气象局也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一、加强雷电监测预警。你们可以看到许多地方都可以得到雷电预警服务的产品,这在过去没有,这是我们最近一段时间新增加的预报服务产品。

    二、加强防雷减灾知识的宣传。今年6月份我们和国务院应急办、教育部一起给全国42万所中小学免费发放了防雷减灾的光盘宣传画,告诉中小学生怎样预防雷电灾害。比如说最基本的雷电发生时你不能在树下,你不能个人暴露在广阔的田野里面,因为在高层建筑、树木下面最容易遭受雷击。比如雷击时你要把门窗关上,不能打手机,这里面有许多的例子,就像我们在北京长城上就发生了这些事件,在雷击时打手机被雷击打死。南美、非洲的一些足球运动员在踢球时被雷击死,因为在宽阔的球场上球员容易成为雷击的对象。据我们统计江西今年1—7月份被雷击死112人,全部发生在农村。

    79%被雷击死的都是在野外的农民,比如说打雷时他在地里干活,比如打雷时他骑摩托车,他们缺乏必要的防雷的知识。所以中国气象局正在和有关部门合作,我们要加强对农村防雷减灾基本知识的教育,通过三下乡活动,给农民普及一些基本防灾减灾的知识。

    2007-09-24 16:22:59

  • 郑国光:

    第三点,我们想通过一些工程的手段。过去我们已经在做了,最近我们组织全国气象部门对重点的防雷雷击区域,中小学校、乡村要做一些防雷的塔。因为这种防雷的塔是把雷引下来,这也会减少雷击对人员的伤亡。过去十几年我们气象部门一直从事防雷工作,比如说对一些建筑物、对一些加油站、通讯设施都进行了防雷的工程,应该说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加油站被雷击的事件基本上没有发生了,因为他们都有防雷的设施。气象部门定期进行防雷设施的检测,如果把这些防雷避险的措施普及到学校、乡村,我想雷电造成的灾害会大大减低,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因为中国很大,学校很多,乡村很多,要真正像加油站这样建立防雷设施,投入是巨大的。

    但是我们可以逐步去做,宣传防雷基本的知识,然后我们再提前进行预警,使老百姓有时间预防,我想雷电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会大大降低。

    2007-09-24 16:25:20

  • 中国网:

    气象部门努力是一方面,老百姓也要懂一些自救的知识。我知道郑局长非常繁忙,前不久一直在全国各地灾情严重的地方考察,您认为我国目前应急和防范的措施能不能经得住气候变化的考验呢?

    2007-09-24 16:26:48

  • 郑国光:

    从2003年非典发生以后,国家高度重视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气象部门也在这方面预案的指导下制订了应对突发气象灾害的应急预案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气象保障的预案。非常高兴地看到,国务院应急办把中国气象局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平台作为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发布平台,利用这个平台发布公共突发事件。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我想我们气象部门会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指导下,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预警平台的建设,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一个很好的预警平台。

    再一个,气象部门也制定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一些预案,各部门制定相应的预案。这些预案通过我们过去几年的实践,也在不断完善。对我们来说,我们已经做好这方面的准备了。比如说今年我们先后启动了台风一、二级应急的响应预案,取得很好的效果。每当重大灾害来临时,我们各级气象部门的主要技术骨干坚守岗位,中国气象局派出以中国气象局局领导带队的工作组现场进行气象保障的服务。

    我们在预案完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有信心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2007-09-24 16:27:14

  • 中国网:

    我们有一位网友说气候灾害给人的印象大多时候是一时一地的,好象是偶然发生的,但是应该有一定的规律,不知道国家对气象长期研究有哪方面规划,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果呢?

    2007-09-24 16:30:00

  • 郑国光:

    气象灾害发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在9月18号召开的全国气象防灾减灾大会上,气象局给各位代表发了一个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对不同区域、不同灾害发生的频率都进行了一些说明。这样对各地进行气象灾害规划、预案起到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对一些突发性局地的气象灾害,我们都有一些应急的预案,而且各地也都有应急预案。如果有这样的预案,不管在哪个地方,什么时间发生这种突发性的灾害天气,我们都有应对的方案,我想我们也都做好了准备。

    2007-09-24 16:30:41

  • 中国网:

    我们知道7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指导措施是以人为本,把以人为本放在了第一位,请您谈谈这方面的理解?

    2007-09-24 16:33:24

  • 郑国光:

    国务院7月5号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防灾工作,这确实给我们气象防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是放到首位的,哪怕损失一些财产,也要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所以这方面我们气象部门提出的气象服务口号,就是“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哪里有人群,我们的服务就在哪里,我们气象预警的信息就送到哪里。所以最近我们提出要构建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紧密配合,社会共同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的服务体系。目的就是使得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得到各部门的配合和支持,也得到广大老百姓的参与,使防灾减灾的措施落到实处,真正使党中央以人为本战略思想在气象防灾减灾方面得到更多的体现。

    2007-09-24 16:33:49

  • 中国网:

    我们还有一位网友,他说最近听到一个新的词汇是气候外交,发展中国家认为导致当今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就是发达国家过去200年排放的温室气体,但是也有一些西方媒体把主要的过错推到中国身上,您对个问题是如何看待的?

    2007-09-24 16:35:23

  • 郑国光:

    大家知道,气候变暖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活动的影响。自然的因素从过去几百年,上万年可以看到,全球气温变化是波动式的,有的时候升高,有的时期下降。但是从工业化革命以后,就发现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导致大气中温室效应显著起来。而二氧化碳这样的温室气体生命期是50—200年,就是说排放的二氧化碳存留在大气可以保持50—200年。

    过去50年是全球持续升温最显著的50年,而且在持续的升温。这种升温如果归罪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我想首先归罪于发达国家工业革命排放温室气体所造成的增强的温室效应。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过程中,无约束地排放温室气体,直到现在他们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还是相当大的。比如说美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现在达到了16.1吨每年。我们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起步比较晚,现在正处于发展阶段,中国人均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刚超过4吨每年,只有美国的四分之一不到。这种情况下,为了减缓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首先是发达国家应该率先减少排放。

    2007-09-24 16:36:15

  • 郑国光:

    在签订《京都议定书》时就规定发达国家要率先减少排放,比如规定美国要在2012年以前,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减少8%,但是他拒签《京都议定书》,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10.8%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我们还有几千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我们是生存的排放,在这种情况下要中国减少排放,实际上就限制中国的发展。而且也剥夺了中国人基本的生存权,中国要发展、生存,肯定要增加一些排放。即使这样我们的人均排放量还是偏低的。

    而在算人均排放量有一个不合理的地方,我们讲是转移排放,因为好多发达国家为了减少自己的温室气体的排放,把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和印度。这样转移的结果就导致我们的排放量增加,而这些排放量增加的企业又出口到发达国家,比如说我们去年向发达国家出口了1400万吨的焦炭,7000万吨的钢铁,还有几千万吨的电解铝和机械,这都是靠排放温室气体换来的,他们享受这种产品,又限制中国的发展这是不公平的。

    而且《京都议定书》并没有规定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承担减排义务,当前气候外交的谈判,气候外交斗争说到底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斗争。说到底,也就是要不要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一场斗争。实际上,发达国家希望通过气候变化问题,大做发展中国家的文章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应该说我们现在把气候变化的斗争作为一个非传统的国家安全,作为一场不亚于抗美援朝的卫国战争。如果按照发达国家减排义务的话,中国就不要发展了,我们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发展。但是中国政府还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还是坚持了负责任的态度。我们采取了许多的措施尽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007-09-24 16:39:23

  • 郑国光:

    比如说我们关注森林,因为现在森林是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我们从1981年森林覆盖率是12%,到2006年森林覆盖率是18.2%,增加森林覆盖面积,我们累计减少了32亿吨的温室气体排放,因为被树木吸收了。我们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生育已经减少了3亿人口,如果这3亿人口到世界上来,一个人是4吨二氧化碳的排放,一年就是12亿吨。

    中国也采取很多节能减排的措施,把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进行改造,我们都是对减缓气候变化的贡献。而且在《京都议定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没有给中国提出明显减排任务的前提下,中国主动承担了一些减排的任务,减少许多温室气体的排放,我们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态度。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我们还是要对保护地球、保护地球气候环境要负责任。我们通过媒体也向广大网友呼吁,我们一定要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响应中央的号召,节能减排。这样我们通过全体人民共同努力,树立保护气候环境的意识,我们可以减少一些温室气体的排放,为中央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出一点自己的力量。

    2007-09-24 16:43:29

  • 中国网:

    像您说的那样,在地球上生活的每一个公民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了,而且我国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大国,在近日启动全民节能减排的活动。我们有一位“中国青年报”的记者提出一个问题,气象经济被视为一种新经济,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但是在我国刚刚起步,尽管需求量很大,但是供给有限,您是怎样看这个问题,中国怎样发展这个新经济,当前我们气象研究的队伍和气象经济人队伍是什么状况?

    2007-09-24 16:46:33

  • 郑国光:

    气象经济学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很好的气象预报服务,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这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比如我们科学家做了一个很好的研究,对气象工作的投入和气象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这种比例是1:40,这是前几年科学团队得出的结论,就是从气象服务本身产生的经济效益看待。比如一个很好的天气预报,比如一个台风,一个准确的预报可以避免许多经济损失,它本身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这是气象服务经济效益重要的体现。

    我想欧洲这些国家谈到的气象经济学,实际上是把气象信息商品化,这和发达国家体制有极大的关系。比如说美国,美国气象部门只做天气预报,做完天气预报有一个私人公司根据天气预报做不同服务的产品,针对不同的用户,包括老百姓。你们到美国许多城市电视台看,电视台都有自己的预报员,你们看不同的电视台有不同预报的结果。美国人很羡慕中国,中国在气象主管部门所说的气象台上才可以发天气预报预警。这样规范了气象预报,因为如果一个地方得到不同的气象预报,或者气象警报的话,很可能会引起社会的混乱,美国已经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2007-09-24 16:47:45

  • 郑国光:

    我想他们讲的是把气象信息商品化,也就是网上炒作的,比如说气象部门把气象信息做一个商品,这在我国不是这个问题。在我国气象事业是一个基础性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它的基本气象服务对象就是免费发给各种用户和老百姓,所以本身的体制是不一样。像西方国家很多的气象公司到中国来,比如客户是一些航海部门进行导航,就是远航船队得到气象预报可以选择追加的航线,或者预报可以避开海上的风暴,减少危险、减少成本,然后远航公司付给这些公司一些服务经费。

    比如有一些专业部门,电力部门需要得到特殊的服务信息,需要经过人工增雨增加水库的蓄水量,这是特殊预报服务,是属于预报服务部门和用户部门之间特殊的服务。这方面我们从气象法的规定说是可以开展这项工作,而且许多国外的公司试图进入中国服务的市场。中国青年报记者谈到的是这些发达国家,把气象信息作为一个商品,在这个方面,我想在中国这个市场还是比较薄弱的。主要是我们作为一个气象公共服务产品,有巨大服务的面。这样商业化的服务相对来说,发展的环境不像欧洲发达国家那么大。

    2007-09-24 16:50:21

  • 中国网:

    我们还有一位网友叫“天爱光明”:中国国家气象规划有望年底正式出台,请郑局长谈一下目前进展情况如何,亮点在哪里?

    2007-09-24 16:52:21

  • 郑国光:

    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经过半年多的拟草征求各部委意见,征求各地方政府意见进行修改提交到全国防灾减灾大会上进行审议。大家得出一个共识,就是出台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工作非常及时、必要。也是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气候事业发展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49号文件,把这两个文件提出的一些需求具体化。要说主要的亮点,我想有一条,就是怎样通过制定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建立一个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紧密结合、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体系,怎样把气象防灾体系从单纯的预报预警,到政府部门、社会各界主动的防御,全体老百姓共同参与这么一个防灾体系的建设。应该说防灾减灾体系从功能上说,是大大的拓展。把防灾减灾的防和减作为一个体系,以防为主,防、救、治相结合的原则集中在一起,这也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把一些非工程的措施和工程性的措施紧密结合在一起。

    这是一个在国家层面上的气象防灾减灾的规划,不是气象部门自身的防灾减灾的规划。所以这个防灾减灾规划的出台,将为中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一个很好的指导性意见。将对我国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起到很大指导和促进作用。

    2007-09-24 16:52:47

  • 中国网:

    气象的防灾减灾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命财产安全,更加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大局,今天非常感谢郑局长能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专访,这次节目到此结束,我们下期再会!谢谢郑局长。

    2007-09-24 16:56:24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mms://wmv5.china.com.cn/btamedia/download/docs/flash/fangtan/2007/046_vip070924.wmv

网友发言:

  • 飞起一脚 :

    每年台风肆虐(像这段时间的"韦帕")都给一些地区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对此我们有什么有效的防御措施,并且请您预测一下今后还会有什么比较严重的台风将影响我国?

    2007-09-24 13:06:06
  • 飞翔的狗熊:

    马上要到十一、中秋两节了,很多朋友都要出游,您能预测一下黄金周期间的天气情况吗?

    2007-09-24 13:06:36
  • 蜗牛望月:

    气象服务的商业价值有哪些?

    2007-09-24 13:07:06
  • 庭院深深:

    天气预报的地点能不能再普及一些,比如在一些街边或者公共场合,而且播报的频率高一些,随时更新

    2007-09-24 13:07:31
  • 随便看看:

    国际上传言全球气候变暖是中国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2007-09-24 13:08:01
  • 铁头功 :

    天气预报失误造成的损失,天气预报部门有没有赔偿责任?

    2007-09-24 13:08:35
  • 天爱光明:

    中国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有望年底正式出台,请问局长目前规划的进展情况如何?规划的亮点何在?

    2007-09-24 13:09:07
  • panghurui:

    郑老师您好,我是一个非常热心的军事迷,我想请教您作为气象研究的一种,我们有没有能力来人工的实现气象灾害,达到一种气象武器的能力来对敌人进行攻击呢?

    2007-09-24 13:09:35
  • ciic:

    我想请教一下,作为气象预报的一种气候灾害的预报会不会也更加的有针对性和细化呢?

    比如像天气预报一样每天都有各个电视台来进行预警,现在虽然有,但是比较少,作用也不大

    2007-09-24 13:09:57
  • 有粪量的人:

    最近听说一个新词,叫“气候外交”,说国家已专门成立机构来运作中国的气候问题,应对西方国家的指摘,有这事吗?

    2007-09-24 13:10:36
  • 吖:

    今年中国很多地方天气都特别反常,如济南、北京等地,这个从科学上有解释吗?

    2007-09-24 13:11:00
  • 猫猫:

    气候变暖,还可能变回到正常吗?

    2007-09-24 13:11:34
  • 中国青年报记者董伟:

    气象经济被视为一种“新经济”已经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但是在我国还刚刚起步,尽管需求巨大,但是供给却很有限,请问局长怎么看这个问题,中国又怎么发展这种新经济。当前我国气象经济的研究队伍和气象经纪人队伍是什么状况?

    2007-09-24 13:57:09
  • 中国青年报记者:

    客户反映,当前气象经济的研究和供给过于宏观,而不能够个性化量体裁衣,也不能异地开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007-09-24 14:24:08
  • 游客:

    郑局长你好!我在县里工作,当出现气象灾害时,我们听预报是以中央台的好或是本省或县局的好?

    2007-09-24 15:12:03
  • 游客:

    请谈谈大气成分观测的重要性

    2007-09-24 15:13:19
  • guangxilingyun :

    近几年雷击事故越来越多,我们县城里有夫妻两雨天骑摩托车被雷击死了,真的很恐怖!我们应该如何防御雷电灾害呢,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2007-09-24 15:13:37
  • guangxilingyun :

    普通老百姓如何面对气候异常,如何应对气候灾害,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2007-09-24 15:14:16 //end for

相关新闻:

图片大图:

  •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

    中国网 王锐

  • 访谈开始

    中国网 王锐

  • 这些年随着全球气候的持续变暖,某些极端的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

    中国网 王锐

  • 从大的范围看,今年的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没有出现大的洪水

    中国网 王锐

  • 局地性的强对流天气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偏强

    中国网 王锐

  • 访谈进行中

    中国网 王锐

  • 保护地球环境减少气候灾害

    中国网 王锐

  • 我们引进先进的国外技术

    中国网 王锐

  •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留影中国网

    中国网 王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