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勇:办好翻译大会 促进文化交流

   嘉宾:外文局常务副局长 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 郭晓勇
   时间:2008年7月25日10:00
   简介: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将于8月2日至7日在上海举行,全球翻译界、文化传播界精英将在此共同探讨翻译事业的繁荣大计。如何办好此次大会,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郭晓勇谈他的想法。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访谈页

 

活动标题

  • 郭晓勇:办好翻译大会 促进文化交流

活动描述

  • 嘉宾:外文局常务副局长 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 郭晓勇
            时间:7月25日10:00
            简介:在举国迎接北京奥运之际,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将于8月2日至7日在上海举行,全球翻译界、文化传播界的精英将在此共同探讨翻译事业的繁荣大计。如何办出一次高水平、有特色的翻译盛会,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郭晓勇早已胸有成竹,敬请关注本期访谈。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中国访谈。在举国迎接北京奥运之际,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将于8月2日至7日在中国上海举行,全球翻译界、文化传播界的精英将在此共同探讨翻译事业的繁荣大计。那么如何办出一次高水平、有特色的翻译盛会,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今天的嘉宾早已胸有成竹。为大家介绍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郭晓勇先生。

    郭局,欢迎您做客中国访谈,首先跟我们的网友打一声招呼。

    2008-07-25 10:00:25

  • 郭晓勇:

    各位网友大家早上好!

    2008-07-25 10:04:08

  • 中国网:

    郭局,即将在上海召开的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可以说是向世界介绍中国和了解中国翻译界非常重要的一次契机。作为大会的主办方,我们想请问您,现在大会的各项准备工作进行得怎么样了?这次翻译大会的亮点是什么?您对大会有怎样的预期?

    2008-07-25 10:04:22

  • 郭晓勇:

    正如你刚才所说的,今天距离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开幕还有一个礼拜的时间,也就是8月2号—8月7号之间,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前两天是国际译联的一个内部会议,就是国际译联会员代表的一个会议。8月4号,大会正式开幕。国内外的参会者都可以参加这次大会,这是公开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翻译与多元文化”,设定了一个这样的主题。大会除了开幕式以外,还有主论坛、分论坛。主论坛有四场,分论坛有88场。目前各项准备工作都基本就绪了。到目前为止,一共有76个国家和地区的翻译界人士报名参加大会,报名人数将近1500名。

    2008-07-25 10:06:31

  • 郭晓勇:

    从参会的国家和地区,以及参会的人数来看都超过了往届。比如这次蒙古、马来西亚等国家都是第一次参加国际译联大会。另外,还有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译协,这次作为新成员也将参加这个大会。

    2008-07-25 10:09:01

  • 郭晓勇:

    到目前为止,大会组委会一共收到了1510篇论文。我们组织了70多位国内外专家进行评审,选出了400篇。这400篇论文就要在接下来的分论坛上宣读。另外,这次大会设定了四位主旨发言人,他们是中国原驻法国大使,现任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先生,还有联合国助理秘书长约翰尼斯·曼加沙先生,还有欧洲委员会翻译总司司长卡尔-约翰•略逻思(Karl-Johan LÖNNROTH)先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顾曰国先生。由他们四位做主旨发言,应该说从代表性和国际化的程度来说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他们就要围绕着“翻译与多元文化”的主题展开精彩的演讲。

    刚才说到还有88场分论坛,这些分论坛的议题都涉及到翻译与文化、教育、科技,翻译服务、外交等等各个领域。可以说本届大会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还有所涉及论坛的议题和场次都超过了往届,这是一个特点。

    2008-07-25 10:11:14

  • 郭晓勇:

    还有一个特点,为了配合这次大会的召开,也是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由中国翻译协会主办、上海东方翻译中心承办的“2008中国(国际)翻译产业展览会”也同期举行。目前已经有40多家国内外的知名翻译企业和相关机构报名参展。像这样的展览,在国际译联的大会上,也是少见的。

    2008-07-25 10:17:28

  • 郭晓勇:

    此外,大会还安排了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文艺晚会、文化旅游观光,想通过这样的活动,让与会代表更直接、更全面、更多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这些年来发展变化的一些情况。

    可以预期,有我们中国译协和上海方面(因为上海是这次会议的主办城市),以及参会人员的共同努力,相信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一定能够在加强国际翻译界之间的交流,推动翻译事业的发展,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和繁荣发展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2008-07-25 10:22:42

  • 中国网:

    听了郭局长的介绍,我们感觉到会议规格相当高,难怪有很多翻译家说世界翻译大会是“翻译界的奥林匹克”。我们知道成立于1953年的国际译联,是权威的世界翻译者联合会,中国译协是1987年成为正式会员的。请问,中国译协在推动中国翻译的发展上作出了哪些贡献?

    2008-07-25 10:23:51

  • 郭晓勇:

    这个问题很好。正如你所说的,中国翻译协会是1987年加入到国际译联的,国际译联成立于1953年。我们大家都知道,翻译是跨文化、跨语言交流和传播的重要途径,是决定着文化交流和传播效果的直接因素和直接条件。没有翻译,很多方面都没有办法沟通和交流。中国译协从1987年加入国际译联以后,它充分借助这么一个舞台,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在促进多元文化,特别是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2008-07-25 10:26:43

  • 郭晓勇:

    中国译协也做了很多尝试,我们总结有多个第一。比如,1995年,由中国译协倡议举办“亚洲翻译家论坛”,到现在一共举办了5届,其中两届是由中国译协承办的。这个论坛已经成为国际翻译界加强相互合作和业务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

    另外一个,2004年中国译协举办了首届“翻译成就展”,在世界翻译界是很少见的。当时,国际译联的领导也来北京参加会议,他们观看了这个展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是出乎意料,没有想象到中国翻译事业这几十年来取得了这样辉煌的成就。

    再一个,2006年中国译协在上海举办了“国际翻译产业论坛”。这在国际翻译界同样是第一次,从来没有过。应该说,中国译协这些年来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是不遗余力的。

    2008-07-25 10:27:57

  • 郭晓勇:

    中国译协的这些表现和努力也得到了国际译联的高度认可。比如,刚才讲到“世界翻译大会”,它是国际译联每三年召开一次的大会,也像申办奥运会一样,要去申办。2005年在芬兰举行的第17届“世界翻译大会”上,中国翻译协会提出了这个申请。当时,也有多个国家申请,我们获得了成功。因为这个成功开了一个先河,就是自从1953年国际译联成立以来,到现在是50多年,一共举办了17届译联大会。这17届大会,主要都是在欧洲、美洲一些发达国家举办,不仅没有在中国举办过,在亚洲也没有,所以这是首次在中国举办。

    此外,在这次大会上,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也是中国译协的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友义当选国际译联的副主席。还有一位是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的常务副局长邱举良再次当选国际译联的理事,这在国际译联上也是首次。在黄友义以前,我们从来没有当选过译联的副主席。正如国际译联主席彼德先生所说的,在中国译协申办成功,获得举办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的主办权以后,他发了一个贺电,在贺词当中说:“与会代表一致选择中国作为2008年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的举办地,这表明中国不仅在国际译联的历史上,也在全球翻译事业的历史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给了这样高的评价,可以说明中国译协自1987年加入国际译联组织以来,它的表现、它的作为得到了国际译联的认可。

    2008-07-25 10:37:34

  • 中国网:

    的确,这么高规格的一次翻译盛会,能够在亚洲,而且第一次就在亚洲的中国举办,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取得这个举办权也是很值得骄傲的。作为大会的主办方,也是中国译协的业务主管单位,中国外文局将如何做好这次大会的报道工作?怎么样利用它的多语言、多媒体的优势?

    2008-07-25 10:44:36

  • 郭晓勇:

    俗话说“近水楼台”,正如你所说,作为中国译协的业务主管单位——中国外文局,它有一些宣传、报道的资源优势,像中国外文局拥有20多个语种的出版物,有几百名外语人才,特别像《北京周报》、《今日中国》、《中国画报》、《人民中国》等外文期刊,还有其他中文期刊,一共有20几种。还有以“国情网”为特点的中国网,有很好的、雄厚的多语种、多媒体资源优势。因此,我们怎么样利用自身的优势,为翻译大会的顺利召开做好报道工作,是我们应该尽的义务,也是我们一直以来在思考的问题。

    2008-07-25 10:45:50

  • 郭晓勇:

    从今年3月份开始,我们组成了一个宣传报道领导小组。同时,也成立了前方的报道小组,刚才说到的几家主要媒体都进行了报道。像中国网、上海的东方网被指定为大会的官方新闻网站。《今日中国》、《北京周报》、《人民画报》,和《人民中国》这些杂志都相继刊登了一些专题报道的文章,目前已经发表了二三十篇报道,同时也刊发了200多张照片,应该说为大会的顺利召开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这些媒体,包括国内其他的媒体同行,还会继续关注、继续努力,做好大会举办过程和大会之后的一些宣传报道工作。希望通过我们的报道,包括像今天这样的直播,使社会各界更多地了解翻译事业,支持翻译事业。

    2008-07-25 10:48:05

  • 中国网:

    刚才我们听您已介绍了,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的主题是“翻译与多元文化”,我想听一听您是如何理解这样一个主题的?

    2008-07-25 10:49:45

  • 郭晓勇:

    这个题目比较大,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总体上来看,大家有这样一个共识,首先人类历史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各种文化不断交流,相互补充和融合,不断创新的一个过程。翻译在这个过程当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我想起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季羡林先生,他曾经说过一段话,大致的意思就是说,如果用河流来做比喻,那么中华文化这条河,有时候水满,有时候水少一些,但是它从来没有干枯过。原因就是经常有新的水注入,不管是大水、小水,总会注入。他认为,最大的注入有两次:一次是印度来的水;一次是西方来的水。两次水的注入,实际上全部靠“翻译”,要没有翻译的话,水是注不进来的。所以,他的原话是:“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长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可见翻译的功劳和作用是很大的。

    2008-07-25 10:50:31

  • 郭晓勇:

    第二个方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客观现实。各国有各国的现实,各国有各国的文化,它是当今世界基本的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人类文明多姿多彩,人类社会能够共存与交流,为什么?我认为是因为有了翻译。翻译是促成不同社会、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相互沟通和交流的一座桥梁,是促进多元文化繁荣和融合,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和谐的一个载体,所以翻译的力量是很大的。

    2008-07-25 10:53:52

  • 郭晓勇:

    第三个方面,今年是“国际语言年”,本次大会的主题又定为“翻译与多元文化”。我想就是想强调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对于文化多样性的共同关注,大家都在关注这个问题,能够彰显翻译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现实世界多元文化发展当中所发挥的重要。我们也利用这个主题进一步体现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包容性,来宣扬中国人民致力于和平、发展,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文化价值取向。我们也把这次大会作为展示中国文化、展示中国翻译事业形象的一个舞台,想通过翻译与文化的交流,来增强外界对中国的了解。我们感到这个主题和当代世界的发展很吻合。

    2008-07-25 10:54:34

  • 中国网:

    的确是,在我们前几期做的一些节目中,跟一些翻译名家对话,他们也感受到,尤其是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一定要发扬下去,这样整个世界才能是缤纷多彩的,而不是色彩单一的。我们知道您是阿拉伯语方面的专家,而且做过多年的驻外记者和翻译。我们想了解一下,您对近年来小语种的发展情况如何看待?您如何看待小语种的发展对于促进文化多元,共生、共荣方面起到的作用?

    2008-07-25 10:56:47

  • 郭晓勇:

    这几天,我看到你们连续做了几个访谈,像日语翻译家林国本先生、阿拉伯语翻译家仲跻昆教授、英文翻译家林戊荪先生,他们在中国翻译界都有很高的威望,有很独到的成就。这些访谈,也对网友了解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翻译与文化的关系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你提的问题,我首先纠正一个概念,我不太赞成说英语以外的语种都叫小语种,我们通常称为“非通用语种”,在国际上一般把英语理解为通用语,除此以外的语种应该是“非通用语种”。小语种有时候给人一些误解,或者是弱势的语种,是一种不受人重视的概念。

    2008-07-25 10:58:21

  • 郭晓勇:

    我认为,至少现在联合国的官方语言有六种,是英文、法语、俄语、汉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六种是官方语。除了英文以外,还有五种语言,也不能算为“小语种”。因为在联合国所有的会议上使用同声翻译的话,都有这六种语言。所有的文件、出版物也都用这六种文字来出版。因此,我们这一次论坛,也安排了一场这样的分论坛,叫“非通用语”专门论坛,也希望在这方面,给大家一些启示,进行一些探讨。

    我国的外国语言学习,以及使用和人才培养,应该说一直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小语种”,刚才我加了引号,就是非通用语种的教学同样受到高度的重视,而且发展很快。

    2008-07-25 11:03:22

  • 郭晓勇:

    你刚才讲我是学阿拉伯语的,我有这样的体会。最早的时候,阿拉伯语教学只有北大的东语系有,后来发展到七、八家高等院校。现在,前些日子我和一个朋友探讨的时候,他说可能有二十七八家有阿拉伯语教学,应该说发展很快。当然这里面也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样来保证教学的质量,这方面也引起教育界和翻译界的一些关注。

    这里需要澄清一个误解,有人以为在当代全球化的条件下面,是不是你只掌握了英语就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了。实际上,在现实当中不是这么回事。我的体会是,如果你和一些国家的高层接触,打交道,一般来讲用英文问题不大。但是你要想深入了解这个社会,了解社会的文化,要更广泛地同社会的各界人士接触,就需要学习和掌握他本国、本地区的语言。

    还是想举刚才的例子,像著名翻译家季羡林先生,他为什么这么有成就?应该说和他掌握语言的能力是分不开的。我们知道,他懂英文、德文、梵文,他研究印度文化,他又懂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这些他都很精通,同时他还能阅读法文和俄文的文字。因此,他在介绍印度文化、研究东方文化方面就有很深厚的功底,是不可比拟的。因此我们在学好英语的同时,要去哪个地方工作,恐怕要掌握那个地方当地的语言,才能够真正地深入到社会当中去。

    2008-07-25 11:05:50

  • 中国网:

    您刚刚举的这个例子也非常生动,我也听说现在很多翻译遇到一些特别难的词,还要请教季老,听说他一下子就能够点出那个词,比任何辞典的词汇量还要大。

    您从事了多年的新闻工作,应该说对新闻界非常熟悉,我想听一听您如何看待媒体与翻译的关系?我们国家对记者的培养是不是也要注意语言和翻译能力的培养,在这些方面您有什么经验和感受吗?

    2008-07-25 11:14:13

  • 郭晓勇: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前一段时间有一些媒体记者也问过我相同的问题。应该说翻译和媒体的关系和这次大会的主题也很密切,因为这次大会的主题是“翻译与多元文化”,我们从中引申出“翻译与媒体”,我想这个题目在大的主题之内有很重要的联系。我的理解是,翻译也好,记者也好,他们最终的使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增进人类的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同时也都是为了传播人类文明和文化,都是为了记录和反映人类文明的进步、创新和发展。翻译也好,记者也好,都是这样的。特别是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无论是翻译,还是记者,都面临着一个艰巨而光荣的使命。也有更多的翻译界的同行,或者是新闻界的同行,越来越关注翻译在新闻界、在媒体当中怎么去发挥作用。那么媒体人也在关注在翻译领域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的问题。两者不能分开,我想他们有一个相互的促进作用。

    2008-07-25 11:33:08

  • 郭晓勇:

    我的理解是:作为记者,可能要有新闻敏感、写作能力,这方面可能比对翻译的要求更特殊一点。但是要当一个优秀的驻外记者,你就需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需要掌握这个国家和地区的语言,要不然往往是不能够“通”的。和前面所提到的问题是一样的,你要想更深入地了解社会,更广泛地接触当地的老百姓,就需要学习当地的语言。

    像我们在从事记者工作的过程中,往往遇到当地政府和领导人有一个讲话,发表一个声明,这些是需要准确翻译的。你要把它很准确地翻译成中文,或者是其他文字,然后你再写上新闻背景进行传播。如果你对原来文件的理解,或者是讲话的意思翻译得不准确,可想而知,你报道出来的新闻,其准确性是怎么样的。

    2008-07-25 11:36:17

  • 郭晓勇:

    这30多年的体会,我就想,要想做一名合格的驻外记者,首先应该有很好的语言基本功,熟悉当地的语言,了解当地的文化。同时,还应该有比较强的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等要求都很高。

    国内在培养记者方面,也注意这方面的工作。但总体上来讲,注重驻外记者的写作能力,这方面关注得多一些,而提高驻外记者的语言、文字功底方面还是显得比较欠缺,恐怕这也是今后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除了语言以外,要了解驻在国的文化、风俗习惯等,这样有助于他很顺利地开展工作,完成新闻记者的使命。

    2008-07-25 11:39:01

  • 中国网:

    的确,这样一个使命也是很神圣的,可以把各种各样的文化传播出去,需要有一份责任心在。我们知道,文化的传播,除了有媒体,还需要出版物,国际书展是非常好的文化交流与沟通的渠道,而且您也多次参加和带队参加国际上一些大型的书展。我想知道您如何理解翻译出版物对促进多元文化发展的影响?

    2008-07-25 11:40:27

  • 郭晓勇:

    这又是一个很大的题目。50多年来,我们翻译的出版物是大量的,翻译工作者这些年来已经翻译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一些经典作品,著名作家的作品。各种流派的经典之作,包括《马列》经典著作,已经有大量的被翻译过来,据统计有数十万种。我们翻译工作者和出版工作者在引进出版外国优秀作品的同时,也没有忘记把我们的一些作品推介到国外去,就是说中译外的责任也很大,在这方面也做了许多的努力。

    别不的说,还是说外文局,像它的外文出版社,主要是把中国的作品翻译成外文传播出去。还有其他一些出版单位,都在做这样的工作。这些年来,像外文局系统对外出版发行的各种图书、期刊,加起来有11亿册。还不算现在正在出版的《北京周报》、《今日中国》、《中国画报》、《人民中国》这些外文期刊。外文局下面还有一个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简称“国图”,现在通过它的渠道能向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书刊,做了大量的工作。

    2008-07-25 11:41:48

  • 郭晓勇:

    举一个例子,2007年法兰克福书展上,它是当今国际上最大的书展,在这个书展上,外文局系统有706种外文图书在那里展出,占了整个中国展团的85%。有一些图书引起了国外同行的关注,像《全景中国》系列丛书、《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系列丛书,这些既被列为国家文化出口的重点项目,又是国外同行比较关注和欢迎的项目。可以说,这些年来,中国的翻译工作者和中国的出版工作者,他们在繁荣世界文化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优秀的图书作品对于推广世界上丰富多彩的文学流派、传播世界文明、促进多元文化,特别是东西方、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然在这方面,我们还希望翻译界的同行,能够把中国更多的优秀作品传播出去,像四大名著,全部有外文。

    2008-07-25 11:44:15

  • 中国网:

    而且各种语种的都有?

    2008-07-25 11:47:05

  • 郭晓勇:

    对。而且近代、当代的一些文化作品对外翻译工作需要加强,能够使得现在的国际社会更多地了解当今中国的文化走向,这方面也是翻译界同仁面临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2008-07-25 11:47:27

  • 中国网:

    翻译者对于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付出了非常多的辛勤汗水。我们这里有网友想问一下,译协是全国翻译工作者的娘家,在推动翻译事业发展,尤其是翻译的标准化、规范化方面,还有它怎么样能够科学地发展,译协都做了哪些工作?

    2008-07-25 11:47:55

  • 郭晓勇:

    中国译协,现在叫“中国翻译协会”,以前叫“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在1982年成立。上一届的时候,我们感觉它的名称有点局限,仅仅是“翻译工作者”,所以就改成了“中国翻译协会”,这个概念我们理解会更加宽泛。翻译协会是由全国与翻译相关的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由这些人自愿组成的学术性、行业性的非盈利组织。中国译协不挣钱,它是非盈利组织,它也是目前翻译领域唯一的一个全国性的社团团体,下设九个委员会,像民族语言、文学艺术、军事科学、科学技术、外事翻译、社会科学、翻译理论和教学,翻译服务等九个委员会。

    2008-07-25 11:48:43

  • 郭晓勇:

    它在整合全国翻译力量,促进翻译事业发展和规范翻译行业管理方面发挥了组织和引导作用。人家问到“中国译协的职责是干什么的?”我就说,是这样的,它发挥了组织和引导作用。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中国译协自从成立以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就经常举办一些有关翻译方面的学术研讨会、交流活动;在翻译人才的培训、翻译咨询服务、和翻译相关的一些社会公益活动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立至今26年来,它所属的各个会员组织,一共召开过300多次国际性和全国性的翻译学术研讨会,组织过2500多场学术报告会和讲座。

    2008-07-25 11:51:09

  • 郭晓勇: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译协的翻译服务委员会和国家标准化协会,我们国家有一个标准化的协会,联合推出了我国翻译领域的首批国家标准,就是在翻译上面有一个标准,像《翻译服务规范第一部分笔译》、《翻译服务译文质量要求》、《翻译规范第二部分口译》,这三个都由国家技术质量监督检验总局分别发布的,在规范方面做了这么多的工作。

    再举一个例子,我们的外事委员会,他们都不定期地召开会议,就一些当前使用的新词汇进行研讨,就是怎么翻译。比如当初的“三个代表”,怎么翻译过来,外国人才能够懂。现在大家都很熟悉的“科学发展观”等词汇,就是由我们这个委员会的专家进行研讨、翻译过来的。包括外文局的专家,中央编译局、外交部、新华社等等外语人才比较集中的单位的专家组成,由他们研讨以后,提出一个建议,供涉外单位,就是使用外文的这些单位参考。

    2008-07-25 11:52:26

  • 郭晓勇:

    还有一方面,经过中国译协的倡议,国家人事部批准,由中国外文局组织实施和管理的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工作,这项工作从2003年底开始以来,到现在已经有七种语言——英、法、日、俄、德、西、阿七种语言,专家委员会都已经成立了,开始了二级、三级考试。来之前,他们给我提供一个数字,就是这几年一共有6万6千人次参加了这项考试,其中有1万1千人次获得了证书。今年5月份,上半年的考试,光英文的报名人数就突破了一万。应该说,翻译资格考试对于加强中国翻译人才队伍建设,为规范翻译人才标准都作出了积极贡献。因为这个考试是“国家证书”,一个认证的考试,就跟我们说的会计师考试、律师考试一样。

    以前翻译都是评职称,大学毕业以后工作几年获得助理翻译,然后是翻译,然后是主任翻译,相当于副教授级别的;然后是高级翻译。现在我们把它规范起来,三级相当于助理翻译,二级相当于中级翻译,还有一个一级翻译是属于副教授一级的,这个考评结合。再有资深翻译,相当于教授级的。目前,推出了三级和二级,后边的还在调研和相关制度制定过程当中。中国译协还要负责继续教育的相关工作。

    2008-07-25 11:56:21

  • 郭晓勇:

    另外一个方面,由于中国译协的积极努力,我国的翻译产业在不断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们国家各种经济成分的翻译服务单位有3000多家。2007年底的翻译产值接近300亿人民币。这是很大的一个市场。应该说翻译在国内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存在。我们也有比较知名的翻译公司,比如说“中国对外翻译公司”、“北京元培翻译公司”都是很有实力的。

    我们认为翻译业务已经渗透到国内各个地区、各个领域,也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交往的很多方面都需要翻译。真正能够自己独立地去和外国人打交道的毕竟是少数,也不可能要求从事对外交往活动的人各个国家的语言都懂。应该说,这些都反映出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翻译事业提供了一个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因为现在的需求越来越多,对外的交往越来越多。我们翻译人才的数量、需求也要高,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中国译协在这方面做更多的努力。

    2008-07-25 11:59:16

  • 中国网:

    这样好的一个时机,翻译队伍不断壮大,而且已经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刚才您也提到中国译协在推动我们国家翻译事业的发展上作出了非常重要的努力,而且对于本行业的健康发展和自律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您觉得现在翻译队伍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状况?还存在哪些不足?

    2008-07-25 12:02:58

  • 郭晓勇:

    统计起来比较难。据我们了解,现在我国在岗聘任的,登记的翻译专业技术人员有3.5万人。更多的是采取不同形式从事翻译工作,大约有几十万人。上一次他们说有40万,有的说50万。这个数字看起来是很庞大的,但实际上还是远远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什么?从数量上我分析还不少,关键是水平高的、知识面比较宽的合格翻译人才比较缺。特别是中译外,就是把中文翻译成外文的人才,是极度匮乏的。我们去年曾经搞过一个“中译外翻译论坛”,当时的主题就是谈这个问题。有的网友不一定完全了解,比如你懂英文,懂外文,你看一本外文的书和外文的杂志,只要你把它看懂了,看明白了,你中文基础比较好,你就可以把它写成中文,发表也好,给其他的同事欣赏也好,他们可以理解这个意思。同样是懂外语的,但是我拿一本中国的小说,让你把它译成外文,让别人去看,可能别人就看不懂,它的要求不一样。所以,中译外人才奇缺。

    另外,翻译从业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翻译质量得不到保证。这也是大家经常看到的,说那个标语牌写错了,那本书里面出现了一些错误,也闹出了很多笑话。针对这种情况,中国译协也做了一些工作。这些年通过它的努力,在改变,或者是在改善这种状况。比如,我们近几年来连续表彰了几批资深翻译家。就是想通过弘扬他们老一代翻译家的优良译德、译风,号召年轻的翻译工作者向他们学习,鼓励更多的年轻翻译工作者向老一辈人学习。另外中国译协连续六年在暑假期间举办“高级翻译培训班”,这不是一般的培训班,是高级翻译培训班,培养高级翻译人才。还有,我们每年和全国各地的高校,特别是外语院校举办全国性的“韩素音青年翻译奖”,有一笔基金,到目前已经连续举办了20届,这项赛事对选拔、培养、激励年轻翻译人才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8-07-25 12:04:59

  • 郭晓勇:

    今后,我们想,还要在一些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中国译协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去做:第一,要加大翻译人才的培养力度。既要重视高素质的、基础性的人才,像大学里面培养的基础型人才;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应用型的翻译实践人才。这些应该在大学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工作锻炼一段时间以后,再怎么样继续提高,他一定要具备一定的翻译实践经验之后才可以。这方面还是有许多工作要做的。这方面的工作,就需要外语应用单位重视,中国译协有这样的一个号召。

    第二,大力推进翻译市场的准入制度。作为个人从事翻译工作,你应该有证书。就像前面说的,我们已经推出了证书制度,要考试,你不具备这样的资格,没有职业证书就不可以从事这项工作。另外一个,就是翻译企业,翻译单位,要成立一个翻译公司,要有一定的资质,如你要拥有什么样的翻译水平的人才,有多少名,才可以。从准入制度方面入手,把好质量关,提高翻译市场的总体水平。

    第三,还是要大力倡导职业道德,加强行业自律。你是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员,翻译企业都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自律,来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通过多方面的措施和努力,争取为我们国家对外开放,外事、外交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合格的翻译人才。

    2008-07-25 12:10:15

  • 中国网:

    规划非常长远,要壮大这样一支庞大的翻译队伍,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一个过程。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举办的时间非常好,是在奥运会和世博会之前召开,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是不是这次翻译大会的一些服务工作者也要直接服务于这两大盛会,您认为这样的契机给中国的翻译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2008-07-25 12:12:54

  • 郭晓勇:

    正如你说的情况。因为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正好是在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之前举行。这次大会为什么选在8月初?一个是奥运会之前,许多翻译界的人士想赶在观赏奥运比赛之前到中国来,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另外,从国际译联的有关规定看,都是选在7月底8月初这个阶段,不管哪个国家,每年都是在这个时间段举办。这两大盛事,给中国的翻译事业也带来了一个繁荣的契机。我们知道这期间可能有数十万名国外的来宾来观赏、来参与活动。他们在中国参加一些交流活动,包括衣食住行等等各方面都需要翻译。像世博会的时候,需要量也相当大。包括这次奥运会,我们有一些翻译企业,就是指定的服务企业。像北京元培翻译公司,同时还有很多的翻译志愿者。这次,我们外文局就派出了许多翻译志愿者,包括已经离开工作岗位的一些老同志,也是积极报名,参与到服务当中。

    2008-07-25 12:14:10

  • 郭晓勇:

    我想,这两大盛事一定会为我国的翻译事业提供很好的契机。同时对我们来说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压力。在这个过程当中,既是对我们翻译人才现状的一种检验,同时又对以后的发展提出了挑战。我们也会通过这样的盛事,来发现中国翻译事业在哪方面应该进一步努力。从中国译协来说,应该检验我们的翻译队伍,从而更好地为文化交流事业的发展提供服务。

    我自己预想,两大盛事以后,国际对中国的关注度会空前高涨。那么,我们对外的交流会更加频繁。因此,翻译的使用,或者是翻译的需求也会前所未有地多起来。

    2008-07-25 12:16:03

  • 中国网:

    最后,我们还想针对郭局长本人提一个问题。我们知道您平时的工作非常繁忙,但是兴趣爱好却非常广泛,比如在散文、诗歌、摄影等方面都颇有造诣,我想知道这是您的兴趣使然,还是为了工作而刻意进行的磨炼呢?最后对我们年轻的翻译从业者,或者是媒体从业者说一些怎样的话?

    2008-07-25 12:17:06

  • 郭晓勇:

    你真是做了一些功课。对于散文、诗歌和摄影,我全是业余,谈不上什么造诣,都是业余爱好。可能是受家庭的影响,从小就喜欢看一些东西,看一些文学作品、诗歌,看得多了以后就会模仿,背一些,自己进行练习,也不成格律,自己往往是有感而发。这样看得多了,背得多了,也就开始模仿起来。应该说是很初级水平的。

    最近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我先后写过《撕心裂肺的三分钟》、《刻骨铭心的三天》、《不平凡的三十天》,发表以后,有一些朋友说:感到还有点味道,表达了一种真情实感。他们说,你能不能再接着写上···三个月,···三年。我说,那要看那个时候的一些感受。

    2008-07-25 12:17:56

  • 郭晓勇:

    至于摄影,我想是和原来我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系,我原来从事新闻记者工作,职业要求就需要具备这方面的技能。我国新闻界的泰斗,新华社的老社长,也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通讯的作者穆青同志,他在当社长期间,对新闻工作者、新华社记者有一个要求,他提出叫“两翼齐飞”,就是“文字和摄影都能够行”。他本人身体力行,像他的散文、诗歌写得非常美,他的摄影也很好。

    我和他交流过,他说:“摄影家应该是一个诗人。”同样的一个东西,你用诗人的眼光去捕捉,那么它的画面,它的表现力就会不一样。同样他还要求新闻写作要散文化,就是使得报道的这些文章比较优美,人们爱看。我的理解是两者相辅相成。因此,80年代中期,我们到国外任常驻记者之前,就经过一段培训,其中就拿出两个礼拜的时间专门学习摄影。有老的摄影记者讲,像84年、85年那个时候很少有彩色摄影,都是黑白的。我们从显影、相纸、放大、传真方面做起,然后学习摄影的一些基本技巧。所以在国外工作的一段时间,除了文字以外,还要搞摄影。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习惯,无论是在国内出差,还是到国外去办公务,业余时间总会起早贪黑地去拍照。包括平时周末也想带着相机出去采风。我自己体会,它又是锻炼身体的一个好方式,对身心健康都有好处。有时候到一个地方走马观花,很忙,就顾不上去细细品味,细细欣赏。这样可以把它拍下来,现在还可以放在电脑上,去反复品味,包括看着画面回忆,对写一些东西,写一些游记都有好处。

    我觉得,写作也好,摄影也好,对翻译工作都是有好处的。有的同事说过这样的意思,就是你的外语水平,一般情况下不会超过母语的水平。我觉得讲得很有道理,不可能你的中文写得磕磕绊绊,你翻译成外文,就能够翻译得很好,这是做不到的。因此翻译需要综合素质,要当好一个优秀的翻译工作者,首先要有很好的中文功底。我也希望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年轻的翻译工作者,多学习、多实践,在前人的基础上面,不断创新和提高。我也祝愿年轻的一代尽快成长。

    2008-07-25 12:22:41

  • 中国网:

    今天非常感谢郭局长给我们介绍了世界翻译大会,以及我们国家翻译队伍的发展状况。在国际语言年里能够举办这样的世界翻译大会,是非常令人期待的,我们也在这里预祝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取得圆满成功。感谢网友的收看,我们下期再会!谢谢您。

    2008-07-25 12:30:01

  • 郭晓勇:

    谢谢!

    2008-07-25 12:30:41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mms://wmv5.china.com.cn/btamedia/wms_content/fangtan/2008/331_080725a.wmv

相关新闻:

图片大图:

  • 访谈开始

    中国网 胡迪

  • 从参会的国家和地区,以及参会的人数来看都超过了往届

    中国网 胡迪

  • 应该说从代表性和国际化的程度来说都是很有代表性的

    中国网 胡迪

  • 像这样的展览,在国际译联的大会上,也是少见的

    中国网 胡迪

  • 访谈进行中

    中国网 胡迪

  • 没有翻译,很多方面都没有办法沟通和交流

    中国网 胡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