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978》创作背后的故事

    嘉宾:总导演 朱勤效 副导演 杨翼飞 作曲 吴咏梅
    时间:2008年12月25日14:30
    简介: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制作《中国•1978》,现代的元素成为本片的亮点。本片创作人员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路诠释了具有重大意义的“1978”。在电影拍摄的过程中,剧组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记录了许多城市和人的30年变化。本片主创人员做客中国访谈,为您讲述《中国•1978》创作背后的故事。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访谈页

活动标题

  • 《中国•1978》创作背后的故事

活动描述

  • 嘉宾:总导演 朱勤效 副导演 杨翼飞 作曲 吴咏梅
            时间:12月25日14:30
            简介: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制作《中国•1978》,现代的元素成为本片的亮点。本片创作人员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路诠释了具有重大意义的“1978”。在电影拍摄的过程中,剧组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记录了许多城市和人的30年变化。本片主创人员做客中国访谈,为您讲述《中国•1978》创作背后的故事。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中国访谈,世界对话。近期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联合制作的大型文献纪录电影《中国·1978》已经在各大院线上映了。这部电影主创人员们都用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路来诠释具有重大意义的中国1978年。今天非常荣幸请到几位主创人员来到现场,介绍一下今天的嘉宾。他们是《中国·1978》的总导演朱勤效导演。朱导演您好!

    2008-12-25 14:15:22

  • 朱勤效:

    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

    2008-12-25 14:17:53

  • 中国网:

    中间这位是副导演杨翼飞。

    2008-12-25 14:18:20

  • 杨翼飞:

    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

    2008-12-25 14:18:37

  • 中国网:

    坐在边上的是这部电影作曲吴咏梅。

    2008-12-25 14:19:06

  • 吴咏梅:

    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非常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见面。

    2008-12-25 14:19:25

  • 中国网:

    刚才提到了《中国·1978》近期在各大院线上映了,想问一下各位,你们知道观众的反映如何吗?

    2008-12-25 14:19:40

  • 朱勤效:

    据我所知看过的人还是比较喜欢的,尤其是年龄稍微偏大一点的,很多40岁以上的人都有切身的感受。因为这部电影说的是1978年,好多人都经历过那个年代,他们看到电影里的镜头,我们所讲的一些事,包括政治事件、社会生活他们都有切身的感受。

    2008-12-25 14:20:01

  • 朱勤效:

    我记得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完的第二天早晨,外地一个宣传部长给我发了一条短信,说我昨天看过那部片子了,特别兴奋、心情特别激动。他就说1978年的时候我十三、四岁,我第一副眼镜就是照着陈景润的眼镜配的,我昨天在电影里又看到他了,我心情特别的激动。我知道19号晚上电影频道还要再播一次,我一定要再看一次,并且推荐给我的同事看。好多人因为有切身感受还是挺喜欢这部片子的。

    2008-12-25 14:20:32

  • 中国网:

    这部片子非常有勇气的一点是在年底电影院都播的贺岁片的时候,勇敢走进影院挑战贺岁档期。据我了解很多观众是自己买票去看的,不知道各位主创人员对这一成果感受怎样?

    2008-12-25 14:21:25

  • 杨翼飞:

    像我是比较具有代表性,我是80后的,而且这部影片上映后我也向我的同学、身边的朋友积极推荐。毕竟像我这个年代出生的人对1978年的事情了解不是很多,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观看这部影片了解一下1978年到2008年,改革开放30年的一些成果和一些政治上的变化。

    他们看过之后觉得这部片子很有意义,另外发现我们这部片子用的诠释手法跟别的影片不一样,而且我们有优势的是有比较充足的历史电影资源,很多是以前没有看过的。总体来说对这部片子是比较满意的。

    2008-12-25 14:21:38

  • 中国网:

    刚才翼飞说到这部片子有很多诠释手法与其他片子是不一样的诠释手法,朱导能不能介绍一下?

    2008-12-25 14:23:24

  • 朱勤效:

    最早开始在策划这部片子时是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献礼,虽然我们定的名字是叫《中国·1978》,但是不能局限于1978年这一年,一定要以2008年的视角来回看1978年。

    2008-12-25 14:23:47

  • 朱勤效:

    当时定选题时跟高台长和国家电影局的领导在策划这个选题时就想,如果单纯做成1978年这一年的事,应该说哪一年来做这部片子都可以,2009年或者是2007、2006年都可以做,为什么单单选在2008年,是因为1978年是改革开放30年的纪念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年。我们今天来看1978年,改革开放经过30年了,一定要以今天的视角回看1978年,要加进去一些现代元素,这跟以往我们做文献纪录片时单纯说某一年有不一样的东西不同。这是一点。

    2008-12-25 14:24:20

  • 朱勤效:

    还有一点,在音乐方面的考虑。当时我们就想在选主题歌时怎么样能够跟现在的观众更贴近,我们是一部文献纪录片,怎样让年轻人更喜欢看,拉近年轻人的距离,不要让年轻人觉得一说文献纪录片就觉得是教育片,我想对于音乐方面作曲更有发言权。

    2008-12-25 14:25:11

  • 中国网:

    我们让这部电影的作曲吴咏梅来谈一下,这部电影歌曲在播的时候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是以非常流行的RAP方式来播出的,您在作曲时创作的初衷是怎样的?

    2008-12-25 14:25:47

  • 吴咏梅:

    首先是得到了领导和导演们的肯定后,我才得以用这种方式来创作,而且我觉得他们之所以能够同意也是得益于改革开放30年给大家的思想带来了转变。大家能够与时俱进接受这种音乐方式。而且像每个时代都有它经典的音乐,比如说《红旗颂》、《春天的故事》,这些经典我们现在无法再超越了,为什么不用我们熟悉的音乐语言来铸就新的经典呢?而且当我们看到歌词时,我们感觉到它就是为我们这部电影写的一首歌词。歌词非常直白,非常口语化,一看到歌词立刻就会想到可以用RAP的方式来写这首歌。

    2008-12-25 14:27:16

  • 中国网:

    用RAP这种方式,是一看到这个歌词就闪现出来了念头,也是你的第一直觉,是吗?

    2008-12-25 14:28:43

  • 吴咏梅:

    是这样的,当时虽然是用的RAP的形式,但是只是借鉴了它的形式而已,不乏在内容和副歌部分加以改变,这样成为一种改良的RAP歌曲。而且用一些创作手法来达到歌和影片整体风格的平衡。

    2008-12-25 14:29:03

  • 中国网:

    我觉得这首歌曲是整部片子创新的一大亮点之一,很多年轻观众非常喜欢这样的形式。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问过年纪稍微大一点的观众能够接受这种形式吗?

    2008-12-25 14:29:32

  • 朱勤效:

    说到这个歌我就再多说两句,最早我们想写一首主题歌,这是深圳市福田区委宣传部为了纪年改革开放30年搞了一个歌词征集大赛,这首歌得了一等奖,因为当时是跟深圳市委宣传部合作的,就向我们推荐,我们这里有一个歌词,是征集的一等奖,你们看合不合适。当时推荐了两首歌,我们拿到这个歌词第一次看就觉得特别合适,因为当时有些词、个别句有深圳的地域色彩,就改了一下用到片子中来。

    2008-12-25 14:29:52

  • 朱勤效:

    最早跟咏梅商量这件事时,她说看着就像一首RAP的歌,当时确定的时候也有顾虑,用RAP的方式在文献纪录片上能不能接受,这也给我们特别大的鼓励。高峰台长和陈光中老师,陈光中老师是咱们国家非常有名望的人。当时有人说RAP不太合适吧,我们这么大、这么严肃的题材。当时陈光中老师说都改革开放30年了,所有的人都要思想解放,有什么不可以用的,你们试一试吧。我们想就试一下吧,当时咏梅就去作曲,她作曲回来后第一次试听,在她的音乐机房放完后,有几个人在那里听,包括另外一个导演林紫君(音)听完后,包括张慧敏老师也说挺好听,但是问大家能够接受吗?还有这个顾虑,我们电影人能够接受,其他年龄大的,还有影片审查小组的老专家能不能接受呢?

    2008-12-25 14:30:40

  • 朱勤效:

    当时我说了一句,我们试一试吧,如果不行的话大不了片尾改音乐,不要主题歌了。结果这部片子在审查时,在电影局和国家重大题材小组进行审查时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而且大家觉得挺新颖,挺好看的。这一点可以看出改革开放30年来大家已经思想解放了,很多观念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不能接受了。

    2008-12-25 14:32:47

  • 中国网:

    思想解放这个概念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了,以前有些担心的现在都已经通过了,很正常化了。其实这个剧组还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是整个剧组的主创人员都非常年轻,我们单看朱导演已经非常年轻了,但是据我了解,在整个主创团队里应该算稍微年纪大一点了。看今天的嘉宾就可以看出来,旁边两位都非常年轻。

    不知道朱导演当初在创建团队时有没有担心过,咱们选择的这些创作人员如此年轻,会不会因为他们没有那种经历而不能更好、更全面、更彻底地反映1978年那个特殊年代呢?

    2008-12-25 14:33:37

  • 朱勤效:

    这个我们倒没有什么过多的考虑,新影厂从建厂55年来,从之前算起来已经有70年的历史了,我们一直承当着影片的任务。我们厂里的创作人员也要更新换代,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传统,比如我刚来新影厂时,以前我在中央电视台也工作过,电影跟电视不太一样的地方,电影厂有点儿师傅带徒弟的感觉。当时我进厂时带我的人都叫师傅,有这种传承的关系。所以对于做文献纪录片来说并不是难事。

    另外进厂的年轻人像杨翼飞他们,第一次入厂教育就要了解新影厂有哪些资料,要大量地看素材、看影片,这对他们来讲,包括对我自己来讲,老一辈给我们留下特别丰厚的影片资料,我们要去学习。在我们的创作过程中,无非是怎么把这些资源利用的更好、发挥它的优势。从这一点来讲,我们选创作队伍时也并没有太多的考虑年龄。

    2008-12-25 14:34:21

  • 朱勤效:

    如果说做历史题材的一定要选年龄大的话就后继无人了。因为历史会越来越远,比如现在做的1978年,有年龄大的经过那一段,假如明年做建国60年,1949年的老同志都退休了,这对于年轻人一代一代的要有一个传承和接力,新影厂能够做的很好,年轻人绝对胜任,没问题。

    2008-12-25 14:36:33

  • 中国网:

    这是朱导的评价,翼飞和咏梅两位都非常年轻,自己在参加创作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有没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2008-12-25 14:37:23

  • 杨翼飞:

    我应该算是工作两年,朱导演算是我的师傅,有机会能够做这样具有纪念意义的文献纪录片首先是深感荣幸。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在底下也下了很大的功夫,我到处找改革开放20年的电视片,因为有很多碟可以自己来琢磨,还可以找很多能够用到的历史素材。到处找这些素材,充实自己的知识。我毕竟是80年后出生的,有些东西不是很清楚,历史印记也没有那么深,通过这些磨炼很大激发了自己的信心,而且新影厂确实有师傅带徒弟的优良传统。

    2008-12-25 14:37:44

  • 杨翼飞:

    还有一点,毕竟年轻人在主创队伍中会提一些比较新颖的建议。比如说像我就比较支持主題曲用RAP,因为毕竟改革开放30年了,像我的父母也都能够接受这些东西。我算是比较支持用这个主題曲的人之一。有一些新的点子和新的主意像我们的创作面比较广,不会那么狭隘地被一些小问题拴死的。就这一点来说,年轻人在创作上有很大的支持。

    2008-12-25 14:38:54

  • 中国网:

    咏梅谈谈你的感受。

    2008-12-25 14:39:41

  • 吴咏梅:

    我是70后出生的,作为一名70后来参加做这部片子给我很大的感慨,毕竟我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尽管我对1978年的记忆不太深刻,但是能够勾起很多我对童年的回忆。同时会想到那个时候会流行些什么东西,我慢慢会回想起来。但是像朱导说的,现在如果做1949年的事情的话,对我来说确实是非常吃力,因为对那会儿一点感受都没有。而且新影厂是有历史的单位,你在那个氛围里能够慢慢融于那个环境,能够做出既有个人魅力,又符合单位气质的作品。

    2008-12-25 14:39:52

  • 中国网:

    我看了这部片子也感觉到非常激动。我也是80后,没有经历过1978年,看过后我觉得生活在现在的年代特别幸福,以前的生活看起来还是挺艰苦的。但是又觉得特别亲切,感觉离自己不是特别遥远,这个脉络非常清晰。说到脉络的问题还想问一下各位,今年整年都在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大家习惯性的思维也是从1978年发生了什么大事,从历史的时间脉络捋下来,那么我们《中国·1978》为什么只是把目光锁定在1978年那一年呢?

    2008-12-25 14:40:56

  • 朱勤效:

    这可能跟我们的篇幅也有关系,我们是做一部电影,有限制,要在90分钟内把这30年的大事都说进去,一个是未必那么好看,另外也说不尽,因为这30年我们国家变化太大了,光政治上一次次的会议,有那么多大事。但是又想要为改革开放30年做这样一部影片,后来高台出的主意就锁定在1978年。因为这些年所有的变化1978年是一个原点,从1978年开始的,这一年的事情特别多、特别丰富,现在这部影片中1978年还有好多特别有意思的事都没有说到。比如说光科教方面,全面恢复高考,全国科学大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包括老干部平反、真理标准的讨论等等,实际上那一年我们点到的关于爱情位置的讨论,关于按劳分配的讨论,还有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就更不用说了,那一年流行烫头发,谈恋爱可以公开了,可口可乐已经进入到中国了,好多电影解禁了。不光国产故事片,像日本电影《望乡》也是那一年开始在中国放映了,那一年生活特别丰富,这足够电影的90分钟了,当时我们想要从1978年这一年来表现整个30年,为30年献礼。所以选定了1978年。

    2008-12-25 14:41:59

  • 中国网:

    刚才朱导提到1978年发生的大事非常多,我们是怎么选择的呢?把一年的大事都串起来非常难,但是整部影片看起来非常流畅,有什么秘诀告诉大家呢?

    2008-12-25 14:44:13

  • 朱勤效:

    也没有什么秘诀,首先《中国·1978》是文献纪录片,所有大的政治事件一定要有,这是不能漏掉的。首先确定了四个路线,党的科教路线、组织路线、思想路线、政治路线,这四个方面的转变是不能丢的,一定要写到。如果光说政治性的大事这部电影未必会那么好看,如果想跟观众贴的更近,还有一些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在大事无遗漏的情况下还有社会生活的变化,像服装等等的变化,是跟老百姓贴的特别近,观众也特别喜欢看的。这样穿插在其中,既有大事,又有小的细节,这样看起来相对会好看一点。

    2008-12-25 14:44:38

  • 中国网:

    刚才朱导提到一个细节,烫头发,我记得看我爸爸妈妈以前的老照片时,我看我妈妈、爸爸都烫了头发还穿着喇叭裤,当时我还嘲笑他们真够土的,但是他们告诉我说,其实这个装扮在当时是特别流行的穿法。所以我看电影的时候觉得特别真实,而且特别好玩。我们还知道这部电影还有一个特点,它的题材里有很多素材都是第一次曝光的,想请几位谈一谈这方面的话题。像邓婕有一段学生时代的镜头,据说是第一次曝光,连邓婕自己都没有看到过。你们知不知道这段素材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底下拍摄出来的呢?

    2008-12-25 14:45:36

  • 朱勤效:

    当时因为要做这部片子,要把新影厂包括1978年前后,包括1976、1977年前后的素材都要看一下,了解一下有哪些素材可以用。我们在看新影厂1978年的新闻简报时,看到有一个新闻是写《四川意象—川剧新花》,发现有一个形象特别熟悉,当时说这个人特别眼熟,是我们的撰稿王军伟看出来的,他说是邓婕,但是我们还不敢确认。白天看完片子,晚上回去上网查一下确认的,我们导演回去一看邓婕1978年就是四川艺校的学院,这个素材当年的新闻剪报拍完后很少有人再用了,我们因为要拍这部片子就要把所有的素材都看一遍。最后直到影片放映时,邓婕是那天在中央电视台看过了,昨天早晨邓婕的助理给我打电话,问我们哪里有卖盘的?说邓婕老师要收藏几套盘,我们说别去买了,到我们这里来拿吧。

    2008-12-25 14:46:31

  • 中国网:

    自己看了也非常激动。

    2008-12-25 14:49:02

  • 朱勤效:

    对,她也特别激动。第一次打电话时说有她,她说不可能,她是演《红楼梦》出的名,红楼梦是八几年才演的,说不可能有她的资料。后来我们说确实有,当时她在四川艺校,她特别激动,说怎么可能呢?我一定要看看是什么样的。我们现在把邓婕这一段素材用出来,对邓婕这30年来的人生反差以及社会变化都在里面了。

    2008-12-25 14:49:15

  • 中国网:

    从这一点看得出来新影厂素材非常丰富,有很多是独家资料。在电影中有些历史画面也是非常珍贵,也是第一次曝光。有一次叶帅很哽咽地说出一句话,以前从来没有在电影上或者是电视屏幕上看到咱们的领导人这种哽咽的形象,都觉得应该是非常流畅、非常威武的形象出现,几位在选择这段素材时是怎么考虑的呢?

    2008-12-25 14:49:55

  • 朱勤效:

    以前我们编纪录片的习惯,用领导人的镜头时一定要用比较高大、比较正式的那种。这段素材在1978年时也用过了,在五届人大纪录片里也用过了,后来就没有人用了。当时第一次看素材时也觉得特别珍贵,我们也没有想到当时叶帅80几岁的老人,说到再看我们国家20年后是什么样的时候会激动成那样。选这一段一个是比较感人,还有跟这部片子有关系。这部片子我改解说稿的时候,观众可能没有注意到,我做的也不够。在改解说时全片贯穿着一个梦想,当时我们也想叫《中国·1978》,最早做这部片子时,第一遍撰稿后把稿子又改了好几遍,我们想《中国·1978》这个电影的魂在哪里?一般电影的片名就是这个电影的魂,当时想就是1978年,1978年所有的事都能够装进来,究竟《中国·1978》这部电影的魂在哪里?当时看了那些素材和稿子后就决定《中国·1978》的魂是梦想。当时有一个副标题,1978年所有人都存在一个梦想,因为新影厂有一个片子叫《铸梦2008》,是说奥运会的,所以我们就不能再这么叫了。

    2008-12-25 14:50:30

  • 朱勤效:

    但是1978年从最早开始讲科教的改革,当时讲全国恢复高考后放飞了很多青年人的梦想,一直到五届人大包括叶帅讲的那段话,五届人大在规划中国未来几年发展变化时他们有一个现代化的梦想,里面的解说词说这一年的中国放飞了他们自己的梦想,“现代化”这个词了成为了以后若干年中国比较流行的词语。全国科技大会这些科学家也有自己的一些梦想。包括邓小平访日,也是为了国家繁荣富强有一个梦想,包括小岗村的农民致富也是有吃饱饭的这样一个梦想,包括深圳引进三来一补的企业也是梦想,都贯穿着梦想在里面。我们引用叶帅的那段素材也是想对应中国20年后富强的梦。

    2008-12-25 14:53:13

  • 中国网:

    我们在拍这部电影时也走过了很多地方,不知道在拍摄过程中有没有印象深刻,特别有意思的故事可以与我们分享的。朱导先休息一下,两位年轻人给我们分享一下。

    2008-12-25 14:53:21

  • 杨翼飞:

    我说一些比较独家的事情。我们去上海、南京、深圳拍摄,上海天气不太好,我们赶往南京拍摄南京大学的一些镜头,一路上狂风大作,很难受。从上海回到北京,回来时发现上海天气已经很好了,我们抓紧时间把上海的一些外景都补拍了。在深圳的时候,我们的摄影马老师。在深圳,段部长请我们一起吃顿饭,马老师很特殊,马老师穿了一种苏格兰格调的裙子跟我们一起吃饭,当时我们都没有发现。跟马老师同屋的一个小男孩说马老师今天穿了一个裙子,算是一种比较正式的着装了。大家看了以后确实印象很深刻,像马老师也算是中年人,能够这样创新、穿裙子,给我们这个团体增添了一些好玩的色彩。

    2008-12-25 14:53:45

  • 朱勤效:

    说明一下马老师是一位男同志。

    2008-12-25 14:54:45

  • 中国网:

    这可以感受得到,咱们创作组在创作过程中不仅仅在影片上,和平时个人的创新思想也是有一定关系的。

    2008-12-25 14:54:56

  • 杨翼飞:

    对,因为我们团队比较年轻,大家一块儿出去拍摄或者是做采访都是高高兴兴、很轻松就完成这些东西的。毕竟年轻化,本来身心疲惫,但是有些事情就会让我们觉得很开心,就不累了。而且《中国·1978》的主题曲当时咏梅老师做完这个曲子后我们剧组都自发地把它变成彩铃,只要一打电话都是这个声音。偶尔开会时手机响了,大家都一起摸手机看是不是自己的手机响了。

    2008-12-25 14:55:17

  • 中国网:

    刚才说到上海、南京、深圳,都是这部影片主要的拍摄地点吗?

    2008-12-25 14:55:58

  • 朱勤效:

    对,主要是这几个点。

    2008-12-25 14:56:14

  • 中国网:

    咏梅谈一谈拍摄过程中比较好玩的事情。

    2008-12-25 14:56:24

  • 吴咏梅:

    前期我没有跟,一直都从事着后期的工作,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歌曲小样出来的那天,给导演、剪接老师听的时候,突然天上下了一阵雨,那阵雨让我当时心情很沮丧,这件事印象挺深的。

    2008-12-25 14:56:34

  • 中国网:

    作为这首歌的创作,刚才朱老师提到,把这首歌送审时一下子就过了,而且大家好评很多,你当时是什么感受?

    2008-12-25 14:57:14

  • 吴咏梅:

    我当时也是特别忐忑,后来发现没有不同的意见,我觉得真的是时代不同了。如果整部片子说的都是1978年那一年的事,但是这首歌其实囊括了1978年到2008年这之间发生的很多大事,它是以“我”出生在1978年的这样一个第一人称出发,叙述了1978年、1988年、1998年、2008年这几年发生的特别重大的事件。比如说1978年安徽农民把地分了,1988年开始流行“下海”,1998年开始流行网络、移动通信、炒股,2008年是奥运会和太空漫步,它在歌词的内容上把这30年的变化全都包括进去了,也起到了整部影片主题引申的很大的作用。

    2008-12-25 14:58:13

  • 中国网:

    除了主題曲创作之外,片中还有很多其他的音乐,不知道你有没有参与进去?比如怎么选音乐?这个工作做了吗?

    2008-12-25 14:58:57

  • 吴咏梅:

    这部影片其他主题音乐,我也做了音乐编辑的工作,我们新影厂从建厂到现在积累了很多的音乐资料,新影厂除了影像资料外,音乐资料也是非常宝贵的财富。我从众多的资料里也选取了很多符合七十年代气氛的音乐,当然也有一些以现代人观念为主线选择了一些主題曲。这部分全是选曲的。

    2008-12-25 14:59:23

  • 中国网:

    非常感谢两位的介绍,朱导有没有印象深刻的事情,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2008-12-25 14:59:46

  • 朱勤效:

    这部片子里的很多影像素材我印象是特别深的,在第一次选素材、看素材时,这部片子里出现的很多人,除了全景镜头的那些人可能我们认不出来,实际上每个个体镜头都是特别有名的人。但是现在这有一些人我认不全,比如说参加全国科技大会的人,如果找一个对科技界比较熟的人,拿出来一看,每一位都是非常有名的科学家。我能够认出来的是华罗庚、陈景润、钱学森,这都是小学课文里学到的。

    2008-12-25 15:00:00

  • 吴咏梅: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像少年班,实际上那些人跟我的年龄差不多,可能比我还要小两三岁。1978年我刚上初中,那时整天学《科学的春天》,还有叶帅的那首诗“攻城不怕艰”,小时候我们都要背的,少年班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宁博是我们的榜样,我们上学那会儿对宁博特别羡慕,人家学习怎么那么好。包括陈景润,是那个时代我们的偶像。像这些人,多少年过去了,我这个年龄一看,一提起来觉得特别亲切。包括后面出现的名人,文艺界的才旦卓玛老师、侯宝林老师,还有常香玉和豫剧的袁雪芬。当时有一个镜头讲文艺改革时,当时讲的刘琼导演和阿诗玛的杨丽坤握手,一般观众可能会认不出来那是原来的阿诗玛,其实镜头里边的阿诗玛已经人到中年了。我在跟下边剧组的人开玩笑,网络流行一个词什么都拿出来晒,晒工资条等等,我们这部片子就是晒名人。中央新影那么丰富的影像资料,每个人的镜头拿出来都是一段历史,从每个人个体的变化都可以看出国家的变化。

    2008-12-25 15:03:08

  • 朱勤效:

    前段时间,在深圳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有一个主持人问,我是西安的,你们这部片子里有没有讲到西安?我小时候在西安有一些记忆,在这部片子里能不能找到?我就想我们这部片子已经不是局限于某个地域、某个个人的记忆,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集体的、共同的记忆都在里面。

    2008-12-25 15:05:00

  • 中国网:

    是一个集体、共同的记忆。

    2008-12-25 15:05:27

  • 中国网:

    这两天我在网也上看到一些评论,很多观众看过之后,他们也有一些疑问,因为知道这部电影主创人员也拍了一些镜头,但是有时就觉得有疑问,觉得那是一些历史资料还是后来补拍的镜头。比如我提一个问题,大家在听收音机的时候,在西藏聚在一起,那些镜头是真的的吗?还是后来补拍的?

    2008-12-25 15:05:38

  • 朱勤效:

    绝对不是补拍的,是影像资料,不过当时影像资料确实不是听爱情故事,是西藏人在1978年听收音机,可能听的是别的广播,不一定是《爱情故事》的资料。

    2008-12-25 15:06:08

  • 中国网:

    现代的镜头都是新拍的,历史镜头没有补拍过的。

    2008-12-25 15:06:29

  • 朱勤效:

    我们在创作时也有一个原则,不会做情景再现。我个人有一个创作理念,对于这一段历史不能搞情景再现。因为中央新影厂有那么多丰富的影像资料,绝对不能做影像再现。纪录片和故事片的区别在这里,有真实的魅力在里边,可能中间某些镜头没有电视剧、故事片拍得那么好看、那么完整,但是魅力恰恰是在这里了。同样是1978年,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真实的1978年,有一些电视剧中也会有1978年,但是那个是演出来的,无论镜头怎么好看、演员长的怎么漂亮,但是观众在看的时候都知道这是假的,不是真的。看我们这个镜头时,有时可能有点儿摇晃,那个人比较土或者怎么样,那个影像资料有点儿划痕,不是那么清晰,但是这就是一个真实的1978年。

    现在的电影、电视剧也有那么多反映那个年代生活的,但是我们这部电影放得时候,好多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会有感触,这才是我们经历过的事情。看电影、电视剧时未必有这种强烈的感受。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

    2008-12-25 15:06:42

  • 中国网:

    我想一般在创作一部电影时,除了主题思考外,还有一个很大的考虑因素是怎么样吸引更多的观众?我们在创作这部电影时有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特别是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说,有没有考虑过吸引更多的人?

    2008-12-25 15:07:45

  • 朱勤效: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肯定会想看的人越多越好,在我们创作时也想为了能够让现代的观众多一点,我们不一定局限在1978年,一定要以现在的视角回看1978年,拉近跟现代观众的距离。比方说主题歌的创作RAP选择就是为了让年轻人更能接受我们这部片子,包括对影像素材的选择,除了重大事件,我们可能要多选一些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这些恰恰是普通观众最关心的。如果单纯地讲大事和政治事件的话,普通的一般观众不一定会那么关心。他会知道1978年我们国家有这个变化,但是他不会想那么多。而看电影时他会看到那些小事的变化,比如说烫头发、谈恋爱、可口可乐等等,他觉得这是我身边的事,会更喜欢看。

    2008-12-25 15:08:08

  • 中国网:

    无论是从创造上还是素材的选择上,咱们还是考虑了这个趋势的。那么,是不是现在纪录片也有一种走向大众化的趋势呢?

    2008-12-25 15:08:55

  • 朱勤效:

    纪录片的观众和故事片的观众相比,永远没有故事片、电视剧那么多,但是纪录片会有大批观众,有一大批喜欢纪录片的人。我们作为电影人在创作过程中,也必须要考虑大众化。因为电影毕竟是一个大众艺术,不可能说纪录片就是一个纯精英的艺术。如果大家说我自己做一个纪录片,就是自己在那儿玩,这样是不对的。电影既然是一个文化产品就一定要有市场,要尽量争取自己的市场,要逐步走向大众化。以什么样的方式让更多人接受,不会让所有的人都接受,但是会让更多人接受,只有更多的观众看了你的片子才能把你想表达的思想传达出去,如果做一部片子没人看你自己回家玩好了,不要用大众平台来传播。

    2008-12-25 15:09:08

  • 中国网:

    有人说文献纪录片是一种精英文化,问一下朱导演,您认为这种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应该怎么结合呢?

    2008-12-25 15:09:41

  • 朱勤效:

    首先我不承认文献纪录片是一种精英文化,我觉得文献纪录片一样,就是一部电影,只不过跟一般的纪录片不一样,有社会类、人文类、科教类的,只不过它写的是一段历史类的,有一些政治题材的文献纪录片。但是如果单纯地归到精英类别里去的话,如果让精英来了解这段历史的话,最精英的应该是论文。作为电影来讲,不能走纯精英的意识。如果不是用的国家的钱,甚至不是用的观众的钱,不是用的纳税人的钱,作为企业单纯个人投资我做一部电影,不管是叫文献纪录片或者是科教纪录片什么的,你自己玩去就好了,你就是精英,喜欢你的人也承认你是精英。 如果你是要进院线,或者是要传播、表达一种思想,这种片子能尽量贴近大众就尽量贴近大众,这是我的观点。

    2008-12-25 15:09:53

  • 中国网:

    从咱们开始筹备这部电影到现在已经在各大院线上映,感到最高兴得应该是参加了这部电影的主创人员们,我想问一下几位,你们在参与这部电影时,现在回忆起来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008-12-25 15:10:47

  • 朱勤效:

    我个人觉得做这样一部电影挺值得的,一个是通过这部电影的运作,不光了解了电影的流程,而且学到了1978年的历史。如果我不做这部片子,对1978年的历史因为工作的关系有一些了解,但是不会更深层地思考改革开放这30年来的变化。相反在做这部片子时就要想,这30年我们的片子怎么结构、怎么来做,1978年给我们国家带来什么,这都是我们要想的。通过这部电影促使你思考很多东西,对你的人生有很大的好处。

    2008-12-25 15:10:58

  • 中国网:

    在创作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一些困难或者是瓶颈呢?

    2008-12-25 15:11:23

  • 朱勤效:

    这肯定是有的。

    2008-12-25 15:11:34

  • 中国网:

    能给大家说一下吗?

    2008-12-25 15:11:46

  • 朱勤效:

    比如说电影在创作时,我们把握1978年的题材,从创作选材上,刚才说了1978年发生了那么多、那么丰富的东西,究竟选哪些东西?包括我们现在割舍掉的一些东西也都觉得挺可惜的,选择就是一个很大的困难。究竟把1978年什么东西选进来、什么东西拿掉,实际上这是挺难的。

    包括对一些大事件的把握,怎么样能够把握的比较准确、得当,在说法上、提法上都要考虑,因为我们是纪录片就不能随意编造,并且要说的比较合适。这可能是创作中的一些难点。生活上的一些,我们制片主任没来。

    2008-12-25 15:11:59

  • 中国网:

    翼飞谈一谈你的感受,你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008-12-25 15:12:32

  • 杨翼飞:

    像朱老师说的,我刚进入新影厂,首先收获的是流程的问题,把电影的前期、后期、中间的一些重要环节都能掌握得住、把握得住,这一点很重要。还有一点,通过这部电影能够学到一些艺术手法、表现形式,什么样的形式观众会喜欢。因为我们这部纪录片的资源很多,我们也是费劲千辛万苦想抓一些点来反映一些面,这样会让同龄人或者是广大群众喜欢看这部影片。

    2008-12-25 15:12:46

  • 杨翼飞:

    还有一点,通过这部影片我已经形成条件反射了,只要提到“改革开放”这四个字不管自己在干什么都要马上关注一下。通过这部电影给自己的人生中留下一个很有意义的东西。起码我对这段历史能够有一个很深刻的印象。通过这部电影,希望自己以后在新影厂的成长,要学习的东西也有很多。通过参加这部电影,希望为国家,为新影厂能够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做出更精彩的电影。

    2008-12-25 15:13:11

  • 中国网:

    这是年轻人的梦想,咏梅谈一谈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008-12-25 15:13:42

  • 吴咏梅:

    在做这部影片前,跟我的师傅也做过几个电影音乐编辑的工作,这部电影是我第一次独立来制作音乐的整个部分,包括歌曲的创作。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说音乐该怎样去处理,什么时候用现代音乐、什么时候用70年代音乐、什么时候用70年代流行音乐,主题歌该穿插在什么样的位置上,等等这一系列的创作流程是对于整部影片理解的过程。这带给我很大的帮助,奠定了以后做其他影片的基础。另外,也让我梳理了一下我过去30年的思想、感受,也让我考虑了今后、未来该怎样去做。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总结作用。

    2008-12-25 15:13:53

  • 中国网:

    是一个回顾,也是一个总结,同时也是一个新的开始。

    2008-12-25 15:14:21

  • 吴咏梅:

    对。

    2008-12-25 15:14:32

  • 中国网:

    每次我们做完一个作品后都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希望今天几位嘉宾能够用非常简短的语言来概括一下这部电影,或者是向广大网民朋友们推荐一下这部电影,从朱导开始。

    2008-12-25 15:14:42

  • 朱勤效:

    1978年是中国最牛的一年,你要想了解这一年究竟有什么,进电影院看《中国·1978》。

    2008-12-25 15:15:13

  • 杨翼飞:

    中国197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希望像我同龄人或者是比我岁数再小的人,想要了解这段历史,《中国·1978》你必看不可。

    2008-12-25 15:15:26

  • 吴咏梅:

    如果你对我们的电影感兴趣,如果没有进电影院网络上也能够看到,希望大家能够多多点击我们的电影。

    2008-12-25 15:15:38

  • 中国网:

    今天非常感谢三位嘉宾作客《中国访谈》和大家一起聊了《中国·1978》背后的故事,非常感谢你们,也非常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就像刚才几位嘉宾推荐的那样,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1978年中国发生的大事,也希望大家更多地走进电影院,去观看这部《中国·1978》。

    非常感谢几位,也非常感谢广大网友的收看,咱们下期再见!

    2008-12-25 15:15:50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mms://wmv5.china.com.cn/btamedia/wms_content/fangtan/2008/424_081225.wmv

图片大图:

  • 《中国•1978》总导演 朱勤效

    中国网 杨楠

  • 《中国•1978》副导演杨翼飞

    中国网 杨楠

  • 《中国•1978》 作曲 吴咏梅

    中国网 杨楠

  • 中国访谈现场

    中国网 杨楠

  • 《中国•1978》创作背后的故事

    中国网 杨楠

  • 不能局限于1978年这一年,一定要以2008年的视角来回看1978年

    中国网 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