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中国走来的大国外交

    嘉宾:军事科学院军事战略学博士 封长虹
    时间:2009年9月11日10:00
    简介:新中国成立的六十年,也是中国外交不断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创新的六十年。从新中国走来的中国全方位外交,如今更加广阔全面,凝聚着全世界的目光。今天做客中国访谈的嘉宾是军事科学院军事战略学博士封长虹,让我们推开历史厚重的大门,一起来梳理60年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变化,体会中国外交气势磅礴的60年。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访谈页

活动标题

  • 从新中国走来的大国外交

活动描述

  • 嘉宾:军事科学院军事战略学博士 封长虹时间:2009年9月11日10:00 简介:新中国成立的六十年,也是中国外交不断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创新的六十年。从新中国走来的中国全方位外交,如今更加广阔全面,凝聚着全世界的目光。盘点60年来的中国外交历程,不禁让人感慨万千。今天让我们推开历史厚重的大门,一起来梳理60年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变化,体会中国外交气势磅礴的60年。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网,这里是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今天中国访谈将和网友一起来回顾从新中国走来的大国外交历程。为您介绍今天的嘉宾: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战略学博士封长虹先生。封博士您好。

    2009-09-11 09:15:31

  • 封长虹:

    你好。

    2009-09-11 09:47:53

  • 中国网:

    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外交也翻开了新的篇章,为我们介绍一下那个时候中国外交的情况?

    2009-09-11 09:48:19

  • 封长虹:

    今天说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以来的中国外交,我们首先谈一下新中国60年的外交是如何起家的。早在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主席就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外交提出了三句话,这三句话一个是“一边倒”,一个是“另起炉灶”,另外一个是“把屋子打扫干净再请客”。这三句话是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根据当时中国的对外形势所提出来的。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对做外交的人来讲,对从事国际问题、国际政治研究的人来讲,大家应该是都知道的,但是其他方面的人不太理解这三句话,所以我想把这三句话给大家解释一下。

    2009-09-11 09:48:59

  • 封长虹:

    第一个是“另起炉灶”,就是说新生共和国成立了,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外交怎么办?“另起炉灶”指的就是我们要和过去的那些同旧中国丧权辱国的外交一刀两断,对当时的旧政权同其他国家建立的外交一概不予承认。在这个基础上在相互尊重主权、尊重领土完整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通过谈判和世界各国来建立外交关系。

    2009-09-11 09:49:41

  • 封长虹:

    第二个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新生的共和国不急于和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甚至有意将和这些国家的外交关系推延,利用这个时机把西方在华的势力清除干净,不给他们在华留下破坏的余地。另一层含义是指把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逐步废除加以审查,凡是损害中国利益的都要的废除,不承认西方旧势力在中国的特权。

    2009-09-11 09:49:53

  • 封长虹:

    最后一个是“一边倒”,指的是当时我们在对外关系的选择上完全倒向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苏联。这句话提出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有一定关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们有三种选择,一种选择是亲近美国,疏远苏联;一种选择是亲近苏联,疏远美国;第三种选择是既亲美又亲苏,然后走一种中间路线。但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看,既亲美又亲苏,走中间路线是不可取的,亲美国也是不可取的,所以当时唯一的选择就是亲苏,就是我们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苏联站在一条战线上。

    2009-09-11 09:50:00

  • 中国网:

    为什么当时选择中立也是不可取的?

    2009-09-11 09:50:07

  • 封长虹:

    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两个大国本身具有一定的对立性,意识形态也不一样。而我们在这种情况下不管从意识形态来讲,还是从社会制度来讲,如果保持中立,都不能够对我们今后的外交政策产生积极的影响,甚至会造成被动。

    所以当时中国党和政府采取了亲苏,可以说是一种唯一的,也是最佳的选择。但是“一边倒”并不意味着我们完全投入苏联的怀抱,并不意味着我们唯它国是从,并不能因为我们倒向苏联一边而影响我们的主权。我们当时“一边倒”主要是从社会主义阵营的角度,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和苏联靠近,希望获得苏联社会主义老大哥的同情和支持,以有利于我们在共和国成立以后,不管是经济建设也好,还是早期的国家安全也好,能够获得苏联的支持。所以说当初采取“一边倒”应该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2009-09-11 09:50:23

  • 中国网:

    通过对毛主席这三句外交方针的解读,我们就能感受到在建国初期我们所面临的外交环境和外交状况是怎样的。在回忆起那段外交故事的时候,很多外交官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人,就是周总理。我知道有一位英国的学者写了一本《周恩来》,您当时是译者,我们很想知道,在西方人的眼中,他们是怎么样来看待周总理的?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您觉得有哪些亮点和印象深刻的地方?

    2009-09-11 09:50:31

  • 封长虹:

    其实提到新中国的外交,周恩来总理是不可回避的一个人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去展示新生共和国的形象。新中国外交的主要领导者和实施者就是周恩来总理,因为当时他是总理兼外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兼外长。

    早在共和国成立之前,周恩来就是中国共产党外事工作的领导人。1949年,他组织起草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个纲领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之后,他作为共和国的首任总理和外交部长,在建交问题上,根据各国不同的态度,创造了多层次的建交方式。比如说完全建交、准建交,还有暂时不建交,或者只建立一种商贸关系,这样就维护了新中国的尊严。1951年,他当时提出了外事队伍建设的基本方针,也就是16个字:“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在这16个字方针的指导下,我们培养了一大批外交队伍的人才。

    到了1952年,在新中国第一次使节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又根据毛泽东主席的决策思想,提出了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礼尚往来、互通有无、团结世界人民六条外交方针。到了1953年,他又首次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09-09-11 09:50:45

  • 封长虹:

    在外国人的眼里,周恩来总是被认为是一个很传奇的人物,国外写周恩来的书有很多,但是真正能够写的很客观、很理性的就是英国的著名记者,也是一个学者——迪克·威尔逊,他的这本书最开始取名叫《周恩来的故事》,后来还是以《周恩来》传的形式出现了,各种译本都有。

    2009-09-11 09:51:05

  • 中国网:

    他是和周总理有过实际的接触,还是通过其它的渠道,比如说文字或者是报刊来总结出来的他的感受?

    2009-09-11 09:51:21

  • 封长虹:

    他首先是通过大量的渠道来了解周恩来总理。在60年代,他曾经有一次机会见到了周恩来总理,那是一次记者招待会,但他去的晚了,当他赶到记者招待的会场时,这个记者招待会已经解散了,他感到非常遗憾。后来他就向当时的中国官员提出来能不能见一下周恩来总理。周总理知道以后,就专门同他举行了一次会晤,可以说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总理。他对这次的会晤印象非常深刻,他没有想到,当他失去记者招待会的机会以后,又能够获得周恩来总理单独的亲自接见,这让他非常感动。正是因为这样,他对周恩来总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最后就写了《周恩来》这本书。

    2009-09-11 09:51:32

  • 封长虹:

    在这本书里,他采访了很多世界各国的政要,引用了世界各国很多政要对周恩来的评价。综合起来说,他用的形容词很多,比如说神奇的、开明的、温柔和蔼的、充满远见的、机智敏捷的、令人尊敬的、颇具魅力的、富有弹性的、非常具有感染力的,把周恩来总理称为一个伟人。迪克·威尔逊在书中是这样写周恩来总理的:他体现的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文雅、礼貌和谦逊的品质。同时,他引用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话:周恩来文雅,非常富有忍耐性,极为聪慧、机敏,是留给他印象最深刻的两三个人物之一。

    2009-09-11 09:51:43

  • 封长虹:

    还有一个人物就是第二任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他把周恩来说成是他在政治领域当中所见到过的最优秀的人物。正是因为如此,周恩来总理在国际舞台上是受欢迎和尊敬的。由这样一个总理去领导新生的共和国外交,去展示新生共和国的风采,这对我们来讲是非常幸运的。

    2009-09-11 09:57:27

  • 中国网:

    您和这个作者有过接触吗?

    2009-09-11 10:03:51

  • 封长虹:

    非常遗憾,从开始翻译他的书,一直到后来的几次再版,我们都想见面,中间通过很多电话。1996年迪克·威尔逊先生来到中国,他就多方寻找译者,而我当时正好在中国国防大学学习,到陕北延安参加实地见学,就不知道这个消息。快回来的时候,北京这边联系上我,说他来中国了,很希望和我见一面,我说非常遗憾,我现在正在外面出差。我问他什么时候走,想必等我回去以后他肯定走了。果然,等我回北京以后,他已经走了。后来他回到英国以后,我们又通了一次电话,也就是说始终没有见面,非常遗憾。

    2009-09-11 10:04:04

  • 中国网:

    如果说两位作者能够见面的话,我想共同的话题一定会特别多。我想当初能够打动您去翻译这本书,一定是其中有打动您的部分,比如说他很客观,在西方学者当中是不多的。能为我们讲一下这些故事吗,就是他眼中的周总理?在您翻译的过程中,让您印象深刻的片段和故事?

    2009-09-11 10:04:11

  • 封长虹:

    我觉得整本书来说,我作为一个译者或者是读者读起来都充满了一种乐趣。这本书写的很客观,也很理性,他对周恩来从童年时期一直写到最后成为一个共和国的总理,应该说写得很精彩。在翻译的过程当中,我感觉到他是用心去写的,他所举的例子应该是他认为在中国有这么一位共产党的领袖人物,有这么一位共和国的领导人是值得他去写的。当然例子很多,我也不好一一列举,我觉得这本书大家在看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乐趣。

    2009-09-11 10:04:23

  • 中国网:

    这本书翻译是在20年前,销量一直都很好,关注它的人特别多。

    2009-09-11 10:05:17

  • 封长虹:

    是的,这本书当时第一版出来以后是在1989年,第一版是在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很多人就给解放军出版社写信,有很多人给我和译者写信,还有很多人给责任编辑写信,希望这本书能够再版。实际上,这本书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版,到目前为止有十几版,销量还是比较大的。但是我觉得销量只是一个方面,更多的是这本书确实是值得一读的,它能够向广大的读者客观的、生动的介绍周恩来总理的伟人事迹。

    2009-09-11 10:05:25

  • 中国网:

    这本书的销量能够一直这么好,一而再、再而三的再版,我觉得可能是很多人去了解周总理这样一位伟人背后的故事,他们非常关注周总理。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时候,当时周总理作为五大国的外长首次参加国际会议,当时他给国际社会留下了特别好的印象,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外交家和国家领导人的风采。所以在日内瓦有一句名言,“有国际问题,不能没有中国和周恩来”。在这之后,就有人把周总理的外交风格称之为是“新中国的外交风格”。那么什么才是新中国的外交风格呢?请您为我们解读一下。

    2009-09-11 10:05:34

  • 封长虹:

    我们可以这么说,周恩来的外交就是毛泽东的外交,周恩来的外交就是新中国的外交,这种形象的比喻我想大家都可以接受。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在毛泽东主席的外交战略思想指导下制定的,但却是在周恩来总理的统筹领导下实施的。

    周恩来总理迷人的外交风格和外交艺术把刚刚成立不久的共和国带上了国际舞台,让全世界知道了新生共和国的存在,周恩来的外交风格和外交艺术表示在什么地方,怎么用语言表达出来?我想可以这样来表述。他体现为善于把外交理论和外交实践相结合,善于把原则的坚定性和政策的灵活性相结合,善于把公认的国际准则、外交准则和手段同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相结合,这样就形成了周恩来总理独特的外交风格和外交艺术。

    2009-09-11 10:05:43

  • 中国网:

    个人的外交风格能够使这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为他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2009-09-11 10:05:56

  • 封长虹:

    我想这是必然的。我们现在有的时候经常讲大国外交、首脑外交,实际上说的是一个国家的领袖和一个世界的伟人的一种作用的具体体现。比如说首脑外交,首脑外交就是通过一个首脑,一个国家的领袖,通过他个人的魅力和风采、个人的艺术和风格来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来沟通各国领导人之间,双方领导人之间的感情。如果说这种个人的魅力、风采、艺术、风格发挥的非常好的话,对沟通国与国领导人之间的感情和两国之间的关系肯定是有作用的。

    2009-09-11 10:06:05

  • 中国网:

    因为它重要,所以被称为是首脑外交。

    2009-09-11 10:06:12

  • 封长虹:

    是的,是有这么一个说法。周恩来总理的外交风格和外交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对新生共和国在当时的外交舞台上的作用和地位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周恩来担任的共和国总理和第一任外交部长以后,他经历了很多外交历史事件,从这些历史事件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来。

    首先是共和国成立以后的1950年2月,周恩来赴莫斯科协助毛泽东主席同斯大林进行谈判,并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年11月,又迫使联合国同意中国政府特别代表出席联合国安理会,并在安理会上控诉美国对中国领土台湾的武装侵略;1951年7月至1953年7月,直接领导朝鲜停战谈判和停战协定的签订;1953年12月,首次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在1954年访问印度、缅甸时分别与这两个国家的总理在联合声明中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率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国际统一战线的策略,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思想与会议各方进行谈判,促使会议解决了印度支那问题。这些问题在当时是很复杂的,周恩来总理率团去参加会议,通过他个人的外交艺术,他个人的外交风格,把这些复杂的问题加以化解,这是很了不起的。

    此外,1955年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亚非万隆会议,在万隆会议上,他个人的外交风格和外交艺术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万隆会议以后,周恩来在国际舞台上非常有影响力,不光是亚洲国家、非洲国家,包括西方国家都从这么一个巨大的历史事件当中看到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负责外交的共和国总理的外交魅力。

    2009-09-11 10:06:29

  • 中国网:

    您为我们展开讲一讲这一段,为什么这样一次事件就征服了世界?

    2009-09-11 10:06:43

  • 封长虹:

    因为在当时的50年代,世界的问题非常复杂。当时一个是西方阵营,一个是东方阵营,一个是资本主义阵营,一个是社会主义阵营。中国是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当中的一个大国,但是作为社会主义阵营需要争取更多的力量,这些力量的基础主要在亚非国家。

    在亚非会议上,中国希望通过这么一个国际舞台来争取到更多的亚非国家盟友,但是亚非国家有的了解中国,有的不了解中国,所以在重大问题上分歧和意见很多,很难达成一致。但是我们的周恩来总理利用他的个人魅力、个人风格、个人艺术去化解了很多纠纷和矛盾,提出了“求同存异”,这在当时的万隆会议上是获得了各国一致好评。也就是说,我们有共同的认识很好,我们可以达成一致;如果我们对问题有分歧和争论,我们求异,有些问题甚至可以以后再解决。这个“求同存异”就充分体现了周恩来总理外交政策的灵活性。刚才我们说周恩来的外交风格和外交艺术怎么去界定?其中有一条就是原则的坚定性和政策的灵活性。这一点在万隆会议上体现的非常突出,也正因为这样一个历史事件,使周恩来总理在国际舞台上受到了非常热烈的欢迎。

    2009-09-11 10:06:51

  • 封长虹:

    在万隆会议以后还有很多的事件,比如说1956年的波匈事件,还有1957年周恩来总理率领代表团访问苏联、波兰和匈牙利,这个时候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应该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当时专门提出来是要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应该如此,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兄弟,但是社会主义国家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也不能没有原则,所以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

    在那之后还访问了其他一些亚非国家,到后来对日本的问题,对西欧的英国和荷兰的问题,对法国和美国的问题,周恩来总理要么是通过出访,要么是通过接待,通过外交对话来解决当时我们外交往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说对日本的问题,当时我们和日本建交是不具备现实客观的基础,怎么办?周恩来总理就提出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方式。对英国和荷兰情况不同,可以现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对法国就采取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做法,在这种做法的基础上,中法两国在1964年1月建立了外交关系,这是周恩来总理促使的第一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中国的建交。

    2009-09-11 10:07:00

  • 封长虹:

    对美国在坚决反对它侵略、干涉政治的同时,主张坐下来谈判,并直接领导了1958年到1970年这12年间的日内瓦和华沙中美大使级会谈。中美大使级会谈当时的目的就是如何沟通和改善两国之间的关系。可想而知,从1958年到1970年,这12年换了一个地方,最开始在日内瓦,后来在华沙,当时的斗争是非常尖锐的。但是不管怎么说,再怎么斗,没有这种对话的基础,没有谈判的平台,就永远不可能改善两国之间的关系。所以周恩来总理在对美问题上采取了一种灵活性,斗争是要坚持的,谈判是要进行的,很灵活。

    尤其在1969年以后,抓住美国调整对华政策的契机,周恩来总理与毛泽东主席一起作出了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战略决策,这个战略决策当时作为中国人来讲是根本想象不到的。那个时候中国人始终想打倒美帝国主义,谁也没有想到忽然间坐下来和美国交往,这实际上是一种伟人的智慧,作为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是充满了这种外交智慧的。这个时候,周恩来总理借这个机会又直接领导了中美之间1971年的“乒乓外交”,又接待了美国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基辛格,包括他的秘密访华。后来1972年尼克松总统正式访华,并且发表“上海公报”,由此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这里面如果没有策略的灵活性,中美之间的关系将永远的是对立关系,始终是一个僵局。

    2009-09-11 10:07:10

  • 封长虹:

    在对苏联的问题上也是同样的。文革期间,对苏联一方面是针对它的干涉和控制中国的图谋进行斗争,另一方面要设法阻止,防止局势恶化。所以在1969年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从西方国家访问回来的时候,在北京机场与柯西金进行了会晤,这个会晤就缓和了两国边界的紧张局势。当时和柯西金会晤作为中国外交部来讲,也是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意图想了很多办法,最终在北京机场举行了会晤。

    上述事件可以看出,周恩来总理把原则的坚定性和政策的灵活性巧妙的结合,把国际上公认的外交准则和手段同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很多人都说周恩来充满了一种儒家的哲学思想,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把这些东西运用到中国外交实践当中,所以说对中国外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为在外交来往中,如果始终是一种很强硬的,很激烈的措施去和他国打交道,结果你就可想而知。这就像人与人之间一样,人之间说话心平气和,双方沟通就容易,友谊也容易加深。如果双方说话都非常的激烈,可想而知,我也不想和他来往,他也不想和我来往,这是一个道理。所以说周恩来总理的外交风格展现的是恰到好处,既能够让对方接受,又不失去原则,这个表现得尤其突出。

    正是因为这样,作为一位伟人,他的个人风格和外交艺术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他在1953年到莫斯科代表中国党和中国政府参加当时斯大林葬礼的时候,苏联党和政府就出于对周恩来总理的尊敬,没有把他放在外国代表团的行列,而是把他放在苏联领导人的行列,是唯一的一个放在苏联领导人行列当中的。可想而知,当时的苏联政府对周恩来总理的态度,说明了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的举动抬高了新生共和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2009-09-11 10:07:18

  • 中国网:

    您为我们讲了这么多,我们可以切身地感受到,通过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新中国成立以后,能够在国际舞台上迅速的提升地位,能够打开局面,和像周恩总这样的外交风格是密不可分的。其实回顾中国外交历史的时候, 70年代对中国外交很重要,中国在这个时候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进入了多边外交,也开始全方位地投入到国际社会的事务当中。这个时候邓小平是功不可没的,请为我们讲讲在这个时期外交上的一些亮点。

    2009-09-11 10:11:10

  • 封长虹:

    邓小平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政治生涯三起三落,也正是因为这样,造就了邓小平的一种坚定、顽强的性格。所以邓小平在领导中国外交的过程当中,他所反映出来的一些风格和特点也是很令人钦佩的。

    中国是在1971年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应该说这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不断上升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在对外关系中政治影响力不断加强的必然结果,也是以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共同努力的必然结果。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他们的外交思想和外交理念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9-09-11 10:12:00

  • 封长虹:

    邓小平三起三落,1973年复出以后于1974年代表中国政府参加联合国代表大会,后来又被打倒一次,在1976年底又再次复出。这次复出以后,邓小平成为了当时中央领导集体当中的核心人物,这个时候邓小平倡导推行改革开放政策,要打开中国国门,并且使中国于1979年1月1日与美国正式建交。改革开放和中美建交应当是有密切联系的,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应该说是面向全世界的,但在实际的过程当中,中国更多的是面向西方发达国家开放,因为我们需要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知识、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果中美之间不存在外交关系,那么对我们改革开放的影响也是很大。所以邓小平抓住这么一个实质性的问题,一方面改革开放,一方面要促进中美关系的早日建交。中美关系从1969年就开始来往,大门打开了,但是真正中美建交是持续了10年以后,这个时候中美建交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配合今后的改革开放。所以说,邓小平在这个问题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2009-09-11 10:12:09

  • 封长虹:

    如果说谈到邓小平时期,我国的外交战略有哪些突破和亮点,邓小平的外交功绩,或者说最主要的内容怎么去表述?我认为邓小平时期的中国外交充分体现了中国外交必须为改革开放服务,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这是它最本质的东西。过去的外交,包括毛泽东和周恩来总理时期的外交,更多的是为政治服务,或者是为意识形态服务。当然,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到了邓小平时期,中国的外交核心内容之一更多的就是要为经济服务和国家利益服务,为改革开放服务。

    2009-09-11 10:12:19

  • 中国网:

    在1989年邓小平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其中“韬光养晦”大家对它的看法不是那么一致,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这四个字背后的考虑?到20年后的今天,我们再看这四个字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要做出一些调整?

    2009-09-11 10:12:26

  • 封长虹:

    是的。当时20字方针提出来以后,对其中的“韬光养晦”,大家的看法不同,有的人是不理解,有的人是不赞同,认为韬光养晦对我们来讲是一种自我束缚,容易造成战略上的被动。当时这个方面真的是有,尤其是学术界,一开研讨会时,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理解不同,意见不一。

    但是20年过去了,我们现在回过头看看“韬光养晦”方针在当时来讲是一种权宜之计,应该说是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20年前提出“韬光养晦”的方针就是为了从战略上去实现我们的目标。20年后的今天,我们的战略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也就是实现了。为什么这么说?2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综合国力明显的增强,其中包括经济实力、外交实力、军事实力,都是20年前无法相比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要对韬光养晦的方针作出相应的调整呢?从研究的角度讲,包括我个人的看法是,我认为这个战略方针的实施和战略目标的达成,这个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实施一个战略方针,最后达成一个战略目标,它的过程是一个阶段性的,这个阶段不应该无限制的延续下去,因此在必要的时候,应该对该阶段的战略方针和战略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

    2009-09-11 10:12:34

  • 封长虹:

    韬光养晦作为一个谋略,作为一个战略指导思想,我们不应该完全放弃,我们应该随时都可以加以运用,但是我们有必要针对某一时期、某一阶段的情况去灵活的加以运用。也就是说,该用的时候就要用,不该用的时候就不用。我们需要的不是无所作为的韬光养晦,而需要的是有所作为的韬光养晦。邓小平当时提出韬光养晦,他的初衷也是这样,他也强调了要有所作为。所以我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是实行积极的韬光养晦,是有作为的韬光养晦,就像我们在军事上实行的是积极防御的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方针一样,我们的防御是积极的防御。

    2009-09-11 10:12:44

  • 中国网:

    所以说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中央领导采取的是与时俱进的外交战略来布置整个外交格局。顺着您的话,时间进入到90年代,第三代领导人提出的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您怎样看待这种外交战略的转变?

    2009-09-11 10:13:40

  • 封长虹:

    这是基于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对时代主题的判断是一个国家制定外交战略的基本依据。关于和平与发展的主题问题,实际是邓小平时期当时的党的领导集体讲的最多。邓小平始终认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两大主题,并且他多次讲到,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一个没解决,他的原话是这样,他担心的指出,“和平与发展两个大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严重了。”这是在邓小平那个时期。

    后来情况好转一些,有人认为和平与发展不再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不光是当时,包括目前,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社会的主题。正是因为邓小平的判断,和平与发展是国际社会的两大主题,为我们党和政府及时调整内外政策,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提供了科学依据,才使我们国家走向了经济建设的正确轨道。

    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它的提出也是建立在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判断的基础之上的。目前和平与发展仍然是现在世界上的两大主题,其中更多的是在和平与发展的过程当中,充满了整个世界更加需求的合作,以此来实现共赢、双赢和多赢。

    2009-09-11 10:15:02

  • 中国网:

    很多网民都是军事迷。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外交在军事方面受到的关注度也非常高。军事强国是不是就一定会占据着世界霸主的地位?军事强国和国家的国际地位是否可以划上一个等号?

    2009-09-11 10:21:37

  • 封长虹:

    这个我想还是要客观的来理解。可以肯定地说,军事力量对于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的实施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的实施的好坏,军事力量在后面起着支撑的作用。但是曾经有一段时间,在学术界有人提出这么一个观点,就是军事因素在国际关系中、在国际政治中已经不再有什么作用了。但是接踵而来的几场局部战争对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影响改变了这些人的看法。

    十几年前,我也参加过类似的学术研讨会,有些地方院校和研究部门的学者提出了这么一个观点,说在当今世界,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军事因素已经不存在了,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当然,经济因素是不可否定的。当时我也发言了,是从我的角度发言,和我刚才说的学者的发言观点是截然不同的。并不是说我当时是对的,但是我现在还在坚持这么一种观点,就是军事因素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明显的,其影响力是始终存在的。

    2009-09-11 10:23:25

  • 中国网:

    能不能理解为您的观点是军事因素的影响力会高过经济因素的影响力?

    2009-09-11 10:23:34

  • 封长虹:

    不能这么说,它在不同时期的作用是不同的。如果在相对和平时期,我认为经济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对国际格局的影响始终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比较明显的状态。但是一旦在战争状态下,包括在武装冲突的状态下,军事因素的影响力就更加明显了。应该是这么理解。

    哪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强大,哪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就更加显著。军事强国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的走向,但是军事强国是否一定会占据世界霸主的地位,对这个问题我想是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国家战略和它的外交政策的取向,甚至包括这个国家的领导人的政治智慧和外交智慧。一个国家的军事强大本身并不为过,但是如果因为军事强大就要称霸,就要当世界霸主,这是永远不受欢迎的。

    2009-09-11 10:23:47

  • 封长虹:

    中国在军事上目前还不算太强大,但是中国始终没有忽视我们自己的国防和军队的建设。中国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目的始终如一,就是为了自身的防御,为了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为了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尤其在近几年,中国军队在对外交往方面透明度加强了,加快了对外军事交流和合作的过程。过去中国军队唯一的作用就是维护国防安全,而现在是要把这么一个单一的职责逐渐转化为向国际和国内提供一种公共产品服务的责任。比如说中国军队积极参与国际维和,国际救援和国际反恐,包括国际反海盗。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军队忠实地履行了它的国际义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自身的贡献。

    中国军队的对外交往支持了中国政府的外交,是对中国外交的巨大补充,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国家的军事外交都是一样的,都是对其本国政府的外交的一个补充,是政府外交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军事外交不是说和政府外交是平行的,更不是对立的,军事外交是政府外交和国家外交的组成部分,是支持国家外交,协助国家外交的。

    2009-09-11 10:24:12

  • 中国网:

    今年是祖国60年的华诞,您怎样看待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外交政策趋向?您觉得在对外关系上有哪些新的亮点和新的突破?

    2009-09-11 10:24:21

  • 封长虹:

    我觉得从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16次代表大会以来到现在,胡锦涛总书记领导下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这对于我们构建和促进和谐社会,维系社会的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这几年的对外交往中,中国党和中国政府在和谐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下,坚持一个字,就是“和”字当头,这使我们的外交工作取得很大成就,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威信和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科学发展观”是当前中央领导集体统揽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在对外关系中则突出体现为“和平发展”的思想观,就是以和平发展的思想来处理当前的国际事务,坚持和平共处,坚持和平崛起,坚持与世界各国平等交往、互利合作,最终构建一个为全人类所期待的理想的“和谐世界”。

    2009-09-11 10:24:36

  • 封长虹:

    所以我认为,在胡锦涛为总书记的领导下,这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已经将“和平发展”运用得非常自如完善,使和平发展成为了一种成熟的观念。这是我个人经常思索的问题。我认为是这么一种状态,就是和平发展成为了一个非常成熟的观念,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外政策的成熟的指导思想。在倡导“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我们在对外关系领域完全有条件、有理由、有意义提出“和平发展观”这么一种重大的理论思想。

    我认为,“和平发展观”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上的延伸,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外交政策和外交实践的指导思想,但是怎么来理解它吗?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10个方面来理解。

    2009-09-11 10:25:16

  • 封长虹:

    第一,和平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是相辅相成的、互为作用的对内政策和对外政策的指导观,是中国共产党统揽国内和国际事务,治国理政的大战略思维。

    第二,和平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在国际舞台上的延伸,它是以联合国宪章精神为基础,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在新世纪、新时期的进一步完善和更加科学的运用。

    第三,和平发展观强调的是国际社会的发展需要基于一个和平的、良好的、稳定的国际环境。国际社会需要持久的和平,理应放弃诉诸武力来解决矛盾和争端,各国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和平的方式来进行。

    第四,和平发展观强调的是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要在维持世界和平当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表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有责任维持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2009-09-11 10:25:33

  • 封长虹:

    第五,和平发展观强调的是中国政府在对外关系中以和为贵,全方位交往,不设敌、不为敌;以邻为伴、与邻为善,不对抗、不冲突;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为重,不妥协、不让步。

    第六,和平发展观强调的是要通过和平发展来实现和平崛起,这种崛起不是对国际社会的威胁,而是对国际社会的贡献。因此,和平发展观的提出有利于在国际社会消除“中国威胁论”。

    第七,和平发展观强调的是我们的发展是重在经济上的发展,而不是重在军事上的发展。也就是说,中国的和平崛起是经济上的崛起,而不是军事上的崛起。中国需要也必须加强国防与军队建设,中国需要争取军事上的强大,但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是为了维护祖国统一和祖国领土完整,是为了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但中国绝不走军事扩张的道路。

    第八,和平发展观强调的是在发展过程当中,与国际社会的平等合作,合作是和平的要件和保障,合作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有利于实现全球的繁荣和进步。

    2009-09-11 10:25:53

  • 封长虹:

    第九,和平发展观强调的是“双赢”局面,而不是“零和”局面,它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过去只有通过军事手段才能达到的目标,因此它也有利于达成互利共赢的完美局面。

    第十,和平发展观在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外交政策指导思想的同时,可以在逐步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中,最终发展成为胡锦涛总书记领导下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国际战略思想,从而构成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由于上述和平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中国政府在对外关系上取得了不断的突破,无论是与西方大国,还是与周边邻国,无论是与发达国家,还是与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外交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取得了全方位的进展。

    2009-09-11 10:26:03

  • 中国网:

    最后为我们展望一下未来,未来中国的外交任务会出现哪些变化?

    2009-09-11 10:26:11

  • 封长虹:

    对于未来的展望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因为未来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为国际环境、国际形势是在动态当中发展的,所以这种预测很困难。但是从整体上讲,中国在未来几十年的外交任务将会很重,其内容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反对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是促进世界各国的合作与发展,繁荣人类和社会的经济;第三是维护我们自己的国家安全和稳定,为我们国家的内政提供坚强的外交保障;第四是维护国家主权、内政和领土完整,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第五是为我们的继续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为改革和建设提供坚实的外交基础。

    总之在今后几十年,我们要完成这个任务,我们的外交必须像胡锦涛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外交工作要努力使中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在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在形象上更有亲和力,在道义上更有感召力。我觉得胡锦涛总书记的话讲的非常好,所以说我们今后的外交工作应该像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的那样,这样我们的外交工作才能开展得越来越好。

    2009-09-11 10:26:20

  • 中国网:

    谢谢封博士今天在节目当中为我们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大国外交,相信很多对中国外交感兴趣的朋友们通过这期节目会对中国外交60年有更全面和细致的了解;许多非常年轻的网友们,也希望他们可以通过这期节目,对中国的外交更加有兴趣,都来研读中国外交不平凡的60年。

    谢谢封博士今天的做客。谢谢各位网友的收看,我们下期再会。

    2009-09-11 10:26:27

  • 封长虹:

    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网友。

    2009-09-11 10:32:03

  • 中国网:

    (责编:王瑞芳/主持:崔钧洋/摄像:庞睿 吴阳/摄影:杨楠/导播:李哲)

    2009-09-11 10:33:26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mms://wmv5.china.com.cn/VOD/olderDataft/olderDatazjxz/090911.wmv

相关新闻:

图片大图:

  • 封长虹翻译作品

    中国网 杨楠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战略学博士 封长虹

    中国网 杨楠

  • 迪克·威尔逊在书中是这样写周恩来总理的:他体现的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文雅、礼貌和谦逊的品质。

    中国网 杨楠

  • 访谈现场

    中国网 杨楠

  • 我们现在经常讲大国外交、首脑外交,实际上说的是一个国家的领袖和一个世界的伟人的一种作用的具体体现。

    中国网 杨楠

  • 原则的坚定性和政策的灵活性,这一点在万隆会议上体现的非常突出。

    中国网 杨楠

  • 在和平与发展的过程当中,充满了整个世界更加需求的合作,以此来实现共赢、双赢和多赢。

    中国网 杨楠

  • 我们需要的不是无所作为的韬光养晦,而需要有所作为的韬光养晦。

    中国网 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