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园总规划师吴志强的创新理念

  时间:2010年5月28日10:00
  嘉宾:同济大学教授 上海世博园区总规划师 吴志强
  简介:自从申博成功以来,他的名字就一直和上海世博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被誉为世博会藏品第一人,让我们听听世博园总规划师吴志强的创新理念。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访谈页

活动标题

  • 世博园总规划师吴志强的创新理念

活动描述

  • 时间:2010年嘉宾:同济大学教授 上海世博园区总规划师 吴志强简介:自从申博成功以来,他的名字就一直和上海世博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别誉为世博会藏品第一人,让我们听听世博园总规划师吴志强的创新理念。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中国网·中国访谈,上海世博会特别节目,我们今天邀请到了世博园总规划师吴志强,吴老师您好!

    2010-05-25 14:54:12

  • 吴志强:

    您好。

    2010-05-25 14:54:33

  • 中国网:

    欢迎来到我们的上海演播室。自从申博成功以来,您的名字就一直和上海世博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您能不能给我们谈一谈是什么时候开始接到上海世博会规划这个任务的?

    2010-05-25 14:54:49

  • 吴志强:

    开始是做研究和做国际竞赛。那是2002年、2003年的时候,这个阶段在做大量的规划研究,尤其是把世博会后的研究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来做。到了2004年主要经历都在国际竞赛上面,那时候正好北京奥运会在做大量的国际竞标,上海也在做世博会的国际竞标。当时面临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8个国家的竞赛方案。那么到了2004年年底的时候,大概是10月30日左右,正式任命我为总规划师的,从这个时候起一直到现在我就一心扑在世博园这块土地上了。

    2010-05-25 14:55:00

  • 中国网:

    您当时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心情是怎么样的?之前有想过,有一天会成为世博会的总规划师吗?

    2010-05-25 14:55:45

  • 吴志强:

    没有想过,我知道办世博会的挑战之大,这是人类所有的活动中间最大的一次活动,最大的人流量,所以每一次在回顾过去20年世博会的时候,我都有想到要赶紧收集资料,假如哪天中国办的时候要把这些资料给咱们中国使用。所以每个细节我都拍,每个细节都收集,每一张票,每一个坡道,每一个小的册子,我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就是希望有一天中国要用的时候可以拿出来,没想到我最后变成了园区的总规划师。

    2010-05-25 14:55:56

  • 中国网:

    我们知道您被称为世博会藏品第一人,可以说您为这个世博会已经做了20多年的准备,您听到这个称号的时候感觉怎样?

    2010-05-25 14:56:09

  • 吴志强:

    应该这样说,我不认为自己是世博会藏品第一人,但是我是收集怎么办世博的资料,是如何来办,每一个细节,票根怎么处理,残疾人的坡道怎么走,东西丢失怎么管,这些所有的细节全都收集,包括紧急医务所里面一共要配备多少台机器,不同的医疗设备,怎么配备的,怎么管理的,所以和一般人收集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实际上就是时刻准备者,为中国要办世博会提供这些资料。

    2010-05-25 14:56:19

  • 中国网:

    您刚才说了您的这个作品也参加了国际竞标,那您认为您的作品在众多的作品当中脱颖而出,最成功的亮点在哪里?

    2010-05-25 14:56:33

  • 吴志强:

    所有的方案都在做空间,做道路,怎么支撑这个人流的时候,我们提出来把整个的园区作为未来城市的一个展品,因为我们这次世博会和过去所有世博会不一样,我们这次世博会展示的是城市生活,就是城市未来走向哪里,走向什么方向。我们就直接提出来把整个园区做成一个未来的走向和谐城市的一个实验和示范。我们这个方案首先提出,园区内有1.48平方公里的土地是百姓住宅,这就是反映未来城市对百姓的尊重。这1.48平方公里相当于1万不到的住户,这就一下子减少了拆迁量。我们整个的主题都在演绎未来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包括城市科技,包括旧厂房的再利用、再改建,这都是我们希望的未来城市的一种生活方式、建造方式、管理方式、运行方式。国际评委也都看到这个方案和其他方案是很不一样的。当然从分布上来说,我们的方案和别人的分布热点也很不一样了,很多的方案是平均分布,把所有的馆都是沿着黄浦江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这样排过来,那么人流都是一样的;还有另一种极端方案,就是所有的集中点都围在中国馆附近,最大的国家馆都排在一起,这样我们觉得是太集中了。所以说全分布的,没有中心的不行,全集中在一个中心的也不行,我们这个方案是代表了最后三家方案中间的一种方案,就是要一主多辅,既有中心点,边上还有很多热点,把热点分散开,比方说把日本馆放到最东头去,把美国馆放到最西头去,把最佳实践区放在东北角,把世博博物馆,城市主题馆,讲城市8000年历史的也放到最西边,把这些最吸引人的点,辅助点,拉开到4个角,就可以把人流再一次分布开来。中间有中心,边上有次中心。三家方案中另外一家就是全部均匀分布,还有一家方案是全集中分布,所以说一主多辅的方案是兼顾集中和分散,我想这也是很重要的。

    2010-05-25 14:56:46

  • 中国网:

    这一次的上海世博会不像往届一样,选址是选在市中心,而且是横跨浦江两岸,这也是历届的世博会所没有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选择?

    2010-05-25 14:57:07

  • 吴志强:

    应该从几点上说:

    第一点,浦江两岸这个部分是上海历史上形成的,都是上海工业化,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间最早的一片。所以说两岸的码头,两岸的工厂区本来就是成为一个区的,这是历史上形成的原因。

    第二点,两岸都存在着黄浦江的公共用地如何还给老百姓生活的同样的任务。那么假如是同时两岸向百姓打开,就意味着我们城市的岸线又是回到百姓日常生活中间,而且生态可以同时得到改善。

    2010-05-25 14:57:20

  • 吴志强:

    第三点,就是黄浦江的污染水源。实际上在上钢三厂原来的墙圈外面有一片很大的湿地,上面堆了很多工厂的废铁,造成整个黄浦江的水污染,这里还有发电厂,你光是一边生态治理完了,对面污水还在横流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要两岸同时兼顾。

    最后是两个区都是上海的上风向,上海的主导风向就是东南风向。所以说这个治理的半边,那半边还在冒黑烟,上海市中心永远还是在它的污染空气的下游,所以要治理的话也是必须同时治理的。

    从这几个角度来说,通盘筹划黄浦江两岸是一个一举多得的事情,但是带来的挑战也是巨大的。因为像你刚才说的,实际上世博会历史上有跨两岸的,不是说没有案例,也有在岛上办的,相当于跨两岸一样,但是没有跨450米、500米那样宽的河来办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是破了历史记录。

    2010-05-25 14:57:38

  • 中国网:

    史无前例的。

    2010-05-25 14:58:06

  • 吴志强:

    史无前例的。

    2010-05-25 14:58:18

  • 中国网:

    我们当听说上海世博会要大面积保留江南造船厂那些老厂房的时候,遭到了国际展览局的一些专家的强烈反对,因为这是在世博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先例,那最后是怎样通过这个方案的呢?

    2010-05-25 14:58:27

  • 吴志强:

    实际上,我自己觉得这个过程是需要大家理解的,因为你要做创新,而且用老厂房创新,大部分人直觉上就不认同,但是这种创新正好是世博未来发展过程中非常需要的。上海世博会面临这么多的工厂,这是第一点。

    第二,上海世博会是城市主题。假如把这一块的厂房保护好,意味着世博会可以在城市内部来做,而不是像过去世博会都要到郊外去办,到郊外去办那就是意味着世博会结束以后,很难再为城市的发展来很好地来服务了。像悉尼奥运会就是个很好的案例,奥运会结束以后,悉尼奥运会的场地几乎没有人使用,全是一堆水泥扔在那里。所以说假如世博会像上海这个模式来办的话,就意味着世博会还可以回到都市,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世博会回到都市,利用都市,复兴都市,再让城市充满活力,把世博会和每一个主办地的城市生活和未来结合起来,这种模式对世博会是非常有价值的。

    2010-05-25 14:58:38

  • 吴志强:

    那么当时怎么能够打动他们呢?就是做方案。把所有的世博会里面的大量的遗产全部一栋一栋地做调查,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就把整个世博局的流线,观众的流线,供应的流线,不同的布局全部做好。然后按照新的规划布局,就变成了我们的城市未来馆,城市主题馆,世博博物馆等,包括我们的办公楼、饭厅、休息室、联合馆等等。布局是合理的,流线是流畅的,变化是丰富的,国际展览局的秘书长,最高执行官看到的时候就理解了,特别喜欢,他很喜欢这个从旧厂房变成的最美丽的展厅,称赞我们中国人化腐朽为惊奇。他翘起拇指说,中国世博会的规划保护了历史建筑,对城市、对世博都是非常大的历史性贡献。所以他现在经常直接把我派到其他国家,去看别人的规划是不是合理。我觉得无论如何,就中国人来说,我们中国人在世博会上争气了,大家知道我们中国人办世博的规划的能力是让世界称赞的。另外一方面为世博会的历史,我们上海人,我们中国人也做出贡献。

    2010-05-25 14:58:51

  • 中国网:

    也是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个认可。

    2010-05-25 14:59:03

  • 吴志强:

    我相信这种模式,我们中国办世博的模式是未来世博会的方向,是可以借鉴的。

    2010-05-25 14:59:13

  • 中国网:

    您的这个设计方案出台以后,在整个实施过程当中有遇到了一些难题吗?

    2010-05-25 14:59:23

  • 吴志强:

    实施过程重点不是难题了,实际上我在前期创作的时候,因为看了那么多世博,我很清楚,世博会最重要就是要有创新能力,世博会比的是智力的创新能力,因此必须让我们的世博会有大量创新:

    第一,能够解答这个主题,什么叫“better city, better life”,什么叫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第二,必须要做大量的创新来应对7000万人的规模,就是设计的规模要达到7000万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挑战。

    2010-05-25 14:59:34

  • 吴志强:

    第三,要让大家、观众、参观者快乐,尽可能在上海最闷热的夏天,最多的台风、雨季,让大家舒服一点。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做了许多的高架布廊,到6、7月份这就成的遮阳棚了。

    当然还有很多的问题,但是我觉得这都不算困难吧,因为大家都都是第一次,大家都需要学习,也包括我们的参观者,更不要说我们前面的设计师、建设者,到后面管理者、运行者等等,都是需要学习实践的,所以说困难肯定是都有的。但是大家心很齐,我们大家都在创造世界记录。

    2010-05-25 14:59:48

  • 中国网:

    自从5月1号开园以来已经有20多天的时间了,你每天也会在这个园区里面做一些记录,现在的运行情况到底是怎样的?

    2010-05-25 14:59:59

  • 吴志强:

    从参观人数上来说几乎完全符合历史的世博会的统计记录的分布规律。简单地给大家描述的话,就是一个大S曲线,刚开始的时候是在平均线下的,逐步接近平均线,然后就是起翘,超过平均线。所以可以说是完全按照这条线在走,我预计后面还会出现大高峰的,按照世博会一般规律要达到2—2.5倍,后面的挑战是相当大的,所以对参观者、对组织方都是很大的挑战。

    2010-05-25 15:00:10

  • 中国网:

    为了应对这个人流的高峰,我们有没有采取一些措施呢?

    2010-05-25 15:00:25

  • 吴志强:

    有很多的措施。我们从设计规模上来说,是7000万客流,摊到每天是40万,从硬件上起码要配套到60万,实际上硬件是完全能满足的,那超过60万以后我们就要采取大量的管理措施,有效地分布、引导,不是完全集中在一块。从历届世博会上来看也是这样,它不能够把它的硬件标准提高到最高峰,这样大量的硬件会空置在那里,非常浪费,所以说一般是在平均数基础上提高50%,也就是在60万人这么一个规模上配套硬件。所以说从今天来看,我们硬件还有很多的门还没打开,还有很多的钥匙是完全可以打开来的。大家可以看到,今天的很多的硬件设施还是很好的,超过60万人我们就要采取大量的软件管理措施,如果再来迎来80万的冲击这么一个极端高峰日的话,后面20万的量是要用管理手段来完成的。

    2010-05-25 15:00:59

  • 中国网:

    根据你现在了解的情况,游客的反映怎么样?

    2010-05-25 15:01:09

  • 吴志强:

    第一,我要说,作为看过那么多次世博会的人,我觉得我很为我们的游客骄傲。我碰到过很多老外都在说,过去中国人都是不排队的,怎么这次世博会上中国人都排得那么好,那么有秩序,我说我们中国发展了呀,我们也不能老是发展中国家,是不是,我们总归要一步一步走向发达的国家的,大国的一个心态嘛,比较守纪律。

    第二,我们的工作还需要不断跟进。因为世博会跨度太长了,一般都在跨三季,春末、初夏、盛夏到初秋,所以说它的温度是很差异的,园区里面是不断需要变化的。我的老校长,万刚校长,现在是我们科技部部长,他跟我说了,一辆汽车上市的时候,还有很多的补丁一个园区要多少补丁呢?我想想,这么大一个世博会,我们需要每一天完成无数这样的修补,来把它维护到一个最好的状态。

    2010-05-25 15:01:21

  • 中国网:

    让它也更加地完善。现在还有一个问题我们非常关注,就是后世博场馆的利用问题。在世博会结束以后这么多场馆将会拆除是不是太可惜了?

    2010-05-25 15:01:32

  • 吴志强:

    到10月31日,我相信很多人会流泪的,因为倾注了那么多的心血,因为看了那么美的世博。从硬件上来说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在历届世博会上面我们一点都不逊色,我的这些老外朋友们来看世博,都觉得硬件上一点都不输历届世博会,大家都会很有感情,越看越想把它留下来。从法律上来说,国际馆都是要拆的,就像一场奥运会比完以后,各国运动员还是得回家的。对这些国家来说,大部分的国家在他们国家的财政支出中间对世博投入都是破天荒的,包括一些大国馆,像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用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预算参加上海世博会。

    按照世博国际展览局的另一项规定,一个国家除了建设费用以外,还有拆建费用。至于怎么拆法,什么时候要拆,要看我们中国人拆的能力了,所以说我相信中国人有足够的智慧来解决这个拆的问题,拆的更美,也是像建的更美一样,这也是很重要。

    2010-05-25 15:01:44

  • 中国网:

    那整个这个场馆的面积后期是如何利用和规划的?

    2010-05-25 15:02:09

  • 吴志强:

    实际上世博会那么大的建设量,一定是和后面的利用是完全结合起来考虑的。我一直跟我的学生说,设计师就是一个知道未来如何使用的人。所以说几乎今天大家看到的世博园区里面的建筑,都是未来上海城市最迫切需要的建筑。比方说上海特别需要国际会展中心,否则没有地方举办国际重大会议。上海还很缺绿化,我们在黄浦江边上做了6个公园,实际上就是在黄浦江的生态改建。做世博村是为了上海未来的国际机构的增加,因为我们到现在只有46个总领馆,但是像这种一类的城市在国际上应该都达到150个这样的级别,所以说我们很需要这部分的国际机构用地。我们准备好了创意产业,最佳实验区以后就变成创意产业;我们准备好了中国现代工业博物馆的群,就是今天的企业馆群,这些场馆就变成了未来支撑整个中国各行各业的研发,历史资料的记录,档案的查存,新闻的发布,设计趋势的走向,最新技术的研讨的场所,会让上海为全国做出更大的贡献。在大家看到2010年整个世博园区地图的时候,我们在后面还有一张2020年的地图。可能很多人不经意,在世博会上的东西太多的新奇的东西吸引大家的时候。

    我请大家关注一下世博会的所有的道路的路名都是城市路名,园区里面的牌子都是和上海市的路牌一样的,只要把园区一拆掉,大家就会发现了,原来这是一个城市的新的公共中心,所有的道路都已经建设完毕了,所有的路牌都已经建好了。等围墙一拆,那时候就开始变魔术了,可以看到我们现在这个地铁的4个车站,原来就是13号线埋下去了,现在的这个公共的线,这条公共汽车的连接线,园区道路,原来是上海的西藏路隧道,所有的基础设施全部是可以运转的。我们当时就提出来零废弃,这是在世博会历史上做的唯一一次零废弃的基础设施,这样就大规模节省我们的投资。所以说当时一直有人在问,世博会投资多少?很难很难回答,因为这是一次投资两次使用,一次短期效应,变成一个最大的长期效应,这样才会真正办成一次节俭的世博。

    2010-05-25 15:02:19

  • 中国网:

    其实您刚才说的这些,也是为上海城市未来发展所做的一些铺垫,体现了我们这一次的上海世博会,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世博会其实也是一次思想的盛会,那您认为这一次的上海世博将给中国,乃至世界留下怎样的一个思想财富?

    2010-05-25 15:02:51

  • 吴志强:

    留下非常多的思想财富。

    第一,我从硬件开始讲起。上海世博会是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公交世博会,倡导公共交通。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大规模使用现有建筑,利用老厂房来办世博。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做城市最佳实践区。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利用网络和世博会实景互动的,这也是从来没有过的。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把2020和2010,20年的城市和短期的世博联在一块做规划的,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上海世博会第一次满场演绎,把展品落在整个场地中间,任何地方都是展品。所以说上海世博会导入了一个完全新的世博会。那么还有很多的第一次就不讲了。

    但是这里面从思想成果,从软的来说,我们也有贡献,第一,我们贡献了一个词汇,叫“和谐城市”,这是我们中国人对世界的一个贡献,我相信这个词汇通过上海世博会以后会大量传播,这是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历史和未来发展的过程的一个和谐。这种和谐概念我相信是整个人类城市真正要更美好的钥匙所在,关键所在。

    2010-05-25 15:03:04

  • 吴志强:

    第二个我们贡献了一个很重要的英文词汇,叫(Urbanian),中文咱们叫城市人。我们过去都知道市民、农民,但实际上是有那么多的农民工在城市里面生活,你怎么就是市民和农民呢,农民在这里干活已8年以上了,还叫人家民工,我们创造了一个更多的词,叫城市人。就是你在这里打工,你也是城市人,你虽然在法律上还没有户口转过来,但是你是城市人。

    2010-05-25 15:03:16

  • 中国网:

    都是我们城市中的一员。

    2010-05-25 15:03:27

  • 吴志强:

    对的。城市规划必须要考虑他们,城市管理必须要考虑他们,这样一个城市人的概念是我们提出来,我相信城市会让生活比现在美好得多,这是我们贡献了一个叫(Urbanian)。大家去看,到世博会去看,城市人三个字,你上面去合一张影,说明你喜欢这个词,你喜欢包容更多的人,包容不光是来打工的,也包容大家来参观的,包容不同的来到我们这个城市的人,这是中国人对世界的贡献,创造了一个新的英文词。我们贡献了第二个新词,我们叫(City Being),把城市翻译成了“城市生命”,我们希望这个(City Being)让大家知道,城市不是机器,城市不是一个纯粹的器官,你可以随便去切割,今天开膛,明天又缝起来,城市是一个生命,你要呵护它,你要尊重它,你要给它爱,你给它爱得越多,城市就越美,你给城市越多的爱,城市就会回报给你让生活更美好。这就是破题,什么叫Better city, better life,什么叫更美的城市,更好的生活,更深的情谊,关键就是这个东西,你要呵护城市,城市让你生活更美好,而不是说虐待城市,我们就贡献了(City Being),叫城市生命。

    2010-05-25 15:03:38

  • 吴志强:

    第三,我们又贡献了一个词,(Urban Planet),我们中文叫什么呢?叫城市地球。也就是什么意思?我们今天城市好不好,不仅仅是我们人说好不好,城市运行自己舒服不舒服,我们还要看地球好不好。如果所有的污水都泼到了地球上去,所有的废气都排到其他地方去,整个地球破坏的时候,城市它不会更美好的,所以说我们创造了一个从全球看城市的一个视角。中国人的思想贡献我相信可以向世界证明,我们的思考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上的,站在8000年城市历史的这么一个长河来看,未来下一代的城市应该走向何方。

    2010-05-25 15:03:52

  • 中国网:

    我们今天非常感谢吴老师做客我们的演播室,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节目再会。

    2010-05-25 15:04:04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mms://wmv5.china.com.cn/VOD/olderDataft/olderDatazjxz/100528sbyzghs.wmv

图片大图:

  • 中国网上海演播室现场

    中国网 杨丹

  • 同济大学教授 上海世博园区总规划师 吴志强

    中国网 杨丹

  • 上海世博会留下许多思想财富

    中国网 杨丹

  • 我们的思考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上的,站在8000年城市历史来看未来的城市应该走向何方。

    中国网 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