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三周年镜头背后的故事

    时间:2011年5月12日
    嘉宾: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张桐胜
    简介:三年前,他用镜头记录下汶川灾后的废墟景象,而如今透过他的镜头,是灾区人民洋溢着的一张张笑脸。三年,他用真情记录着大灾过后的人间大爱,见证着灾后重建的悲情与豪迈。今天,他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故事?他救助的三名孤儿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动?一起走近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张桐胜。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访谈页

活动标题

  • 汶川地震三周年镜头背后的故事 

活动描述

  • 时间:2011年5月12日嘉宾: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张桐胜简介:三年前,他用镜头记录着汶川地震灾后的废墟景象,而如今他的镜头下,是灾区人民洋溢着的一张张笑脸。三年,他用真情记录着大灾过后的人间大爱,见证着灾后重建的悲情与豪迈。三年的历程,他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故事?他救助的3名孤儿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动?一起走近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张桐胜。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今天是5·12汶川地震三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来纪念三年前的巨大地震带给我们的痛苦记忆。但是我们也看到,仅仅三年时间,汶川从当初的一片废墟,到如今新学校、新楼房拔地而起,中国人用自强不息的精神缔造了灾后重建的速度奇迹,灾区人民也用一张张笑脸迎接美好的明天。

    今天来到演播室的嘉宾在震后第一时间进入灾区,及时向我们传达着灾区的各种信息,并在随后的三年里多次深入到灾区采访,他用手中的镜头向我们讲述着大灾当中的人间大爱。他就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张桐胜,欢迎您!

    2011-05-12 10:22:37

  • 张桐胜:

    你好。

    2011-05-12 10:25:27

  • 中国网:

    我知道您刚刚举办一个摄影展叫“汶川记忆”,前不久在中国美术馆刚刚落下帷幕,首先向您表示祝贺。

    2011-05-12 10:25:43

  • 张桐胜:

    谢谢。

    2011-05-12 10:26:35

  • 中国网:

    您通过一幅幅照片记录了生动的场景,同时向我们诉说着生动的、感人的故事。每一幅照片都引起了参观者的强烈情感,撩拨着他们的心弦,每个参观的人都受到震撼。您介绍一下这些照片在拍摄时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

    2011-05-12 10:26:40

  • 张桐胜:

    地震以后,我在第一时间去了灾区,作为一名摄影工作者,那个时候没有任何条件,必须要到第一线。利用相机把“5·12”汶川地震的历史时刻真实、准确地记录下来,这也是一个摄影工作者的责任。当时我跑了所有的重灾区,用相机在第一时间做了全面的记录。

    地震以后,我把这些作品通过整理做了《汶川记忆》的展览。我认为“5·12”汶川地震是中国百年不遇的大地震,中国人民在面对地震时所表现出来的顽强的、伟大的抗震精神,应该让全国、全世界更多的人了解到。一是通过展览来认识自然、了解自然,让人们从这次展览的图片对我们生活、居住的环境有一些了解,更重要的是让年轻人通过地震更加珍惜生活,不要忘记灾难,应该在灾难中总结经验,更加奋发地前进。

    2011-05-12 10:27:33

  • 张桐胜:

    这次展览从震后一周年、两周年,在香港、深圳、北京、宁夏、伦敦都展出,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人们通过这种经典的影像作品对此次地震有了全面的了解,带给人们在未来生活当中很重要的警示。

    “5·12”汶川地震以后,所有的媒体都在表现它,但是我认为经典影像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你也可能有一个印象,自从“5·12”汶川地震以来,给我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经典图片。即使是电视画面、电影画面,他们也采用了很多经典瞬间、经典图片,让我们刻骨铭心,震撼了整个世界,感动了整个世界。这就是摄影镜头、经典影像的魅力所在。

    2011-05-12 10:29:55

  • 中国网:

    我记得当时“5·12”汶川地震,媒体做了一个集锦,并不是用摄像镜头拍摄的一段视频,而是用照片叠加起来的集锦。

    2011-05-12 10:32:06

  • 张桐胜:

    任何一张照片背后都有经典的故事。比如这张照片,是我当时在北川中学拍摄的。整张照片表现的是北川中学校区被滑坡的石头全部压住,基本上是片瓦无存,任何东西都没有了,只留下了一面国旗,一个学校的校牌,还有一个篮球架。这张照片从纪实摄影来讲,它把所有元素都记录下来。从新闻摄影角度来说,又反映了很重要的新闻事件。地震以后,我们国家为受难者降半旗,举行国丧,进行悼念,这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是第一次,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同时,它又体现了在面对汶川大地震时,中华民族所表现的顽强拼搏、多难兴邦、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这张照片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在面对大地震时形成的强大的凝聚力、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也是我们战胜灾难,在废墟当中重新崛起的一个伟大精神的象征。它又是非常好的艺术作品。

    这张照片拍摄以后,取名叫《永恒的瞬间》。而且,在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我也想到还有没有人幸存。经过了解,他们说这所学校还有一个班在篮球架这里上体育课,他们幸免遇难,得救了。后来我又多方打听,在位于绵阳的长虹机械培训中心的北川中学找到了这些幸存者,我又给他们拍了几张大合影。当时我拍照片的时候,他们和我说,我们所有人的生日都改成了5月12日,成为他们的重生。这两张照片,一个是学校校址,一个是合影。这两张照片就对“5·12”汶川地震给予了永恒的记忆。

    2011-05-12 10:32:36

  • 中国网:

    一个是代表过去,一个是代表现在。

    2011-05-12 10:36:41

  • 张桐胜:

    将来,新的学校会建起来,学生们会走向全国和世界,他们会成才,会为国家作贡献。但是这一时刻是永恒的,这就是影像的记忆和价值。

    2011-05-12 10:36:53

  • 中国网:

    通过您的照片,我们感受到不管发生怎样的灾难,只要有国旗的地方,就有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只要国旗不倒,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就会永远坚持下去。

    2011-05-12 10:37:40

  • 张桐胜:

    是的。在地震以后,我们拍摄照片时看到这些孩子的精神很不振奋,觉得非常沉痛。后来我了解到有3个孩子,他们分别叫玉川、刘玉梅、刘伟,地震使他们失去了家园和父母。后来经过多方努力,在孩子们第一个暑假的时候,我们把他们接到北京,通过在北京的生活,接触到方方面面的爱心使者,让他们感受到关心和关怀,让这几个孩子从在最痛苦、最黑暗的时候走过来。现在他们的生活一切都进入了正常的轨道,尤其在心灵的恢复方面,他们非常健康。这次我去北川采访的时候,为三周年展览拍摄,又专程去看望了他们。他们现在已经住进了政府分的新房子,看到新房子的时候让我很震撼,很受感动。我认为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太伟大了。你想想,一个在汶川地震失去家园、失去父母,在短短三年之内,一个孤儿已经成为一家之主,住进了自己的新房子,这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做得到的,这是一个奇迹。这让所有看望他们的记者和朋友都感到很震撼。

    2011-05-12 10:38:10

  • 中国网:

    我们也感受到中国政府在大灾面前体现出的强大力量。

    2011-05-12 10:44:54

  • 张桐胜:

    也体现出社会的爱,这种爱形成了这种力量。

    2011-05-12 10:45:20

  • 中国网:

    您通过这次展览让很多人对于汶川地震有了更深刻的记忆,您对这次展出还满意吗?

    2011-05-12 10:45:38

  • 张桐胜:

    以往的展览我认为也不错,尤其是这次更好,我们到成都,四川省中国摄影家协会和文联一起办的《永恒的瞬间》展览,纪念“5·12”汶川地震三周年,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大型展览,这个展览也是非常成功的。它通过四个部分去表现,一是通过昨天的美丽的家园,地震以前灾区的美丽景色、自然环境。二是地震对家园的破坏,在地震当中国家形成的那种强大凝聚力,抗震抢险,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精神,通过各种照片体现出来。三是家乡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全国各省市大力支持下恢复重建的过程。最后是今天我们看到孩子们一张张笑脸,我们走向未来、走向美好的希望,走向真正的豪迈。整个展览过程给观众留下了非常难忘的印象,效果非常好。整个展览让我们看到了汶川地震三周年以来创造了奇迹般的成果。

    2011-05-12 10:46:10

  • 中国网:

    您当时在震后第一时间前往灾区,冒着生命危险拍摄这些珍贵照片,把瞬间变成永恒。我想问问您,您当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信念让自己不顾生命危险前往到灾区?

    2011-05-12 10:49:13

  • 张桐胜:

    地震时,每个人都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我们都是在眼泪当中渡过这一时刻。我作为一名军人,又是中国摄影家副主席,这种灾难下,必须有自己的使命感,必须要到前线去,要和部队在一起,要和摄影工作者们在一起,要记录灾难现场,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另外,由于我夫人是医务工作者,在中国人民解放军306医院,她在第一时间就主动报名,13号就去了灾区。先去了汶川,由于路不通,辗转又到了北川,一驻扎就待了56天。

    当时我的孩子正好也在四川上学,有的家长对孩子说赶紧回家吧,我的孩子也给我打电话了。因为我们是军人家庭,我说你作为男孩,现在和你一样大年纪的战士们都在往灾区前进,冲向灾区,这个时候你如果离开灾区,作为一个男孩,这是不应该的。我说这个事你自己定夺,留在灾区或者回到北京。后来他还是留在了灾区,参加了志愿者队伍。我告诉他在保护好自己的情况下,能够帮助灾区做多少就做多少,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2011-05-12 10:50:09

  • 张桐胜:

    我是在中央电视台“爱的奉献”捐款仪式结束之后,20号赶到北川。我们一家人在北川会合,这张照片就是我们在进入北川老县城时拍摄的全家福。当时还是很危险的,余震很多,北川的峡谷很深,两边大石头不停地在掉,我说我们要在进城之前拍摄一张照片留作纪念。这张照片是我们一家在“5·12”汶川地震事件当中非常珍贵的纪念。

    地震以后,有人说这个故事可以写文章,我们一家三口一起去这个主题挺好。后来我儿子先写了一篇文章叫《希望》,他在惨烈地震现场,看到了国家、人民的希望,这一点很重要,就是不要被困难压倒,而且在困难当中看到民族的希望、国家的希望,我认为这个想法很好。我夫人是医务工作者,当时在北川也非常艰苦,尤其是女同志晚上在废墟是很恐怖的,她后来也写了一篇文章,写的是《责任》。哪里有医务工作者,哪里就有哭声,哪里就有婴儿的叫声,哪里就有呼救声,她就要冲到哪里,再危险也要去,因为这是责任,再害怕也要往前冲。她写的文章我觉得也很真诚。我写的文章是《使命》,因为摄影工作者要记录国家的发展历史,记录国家的重大灾难,记录国家的重大成就,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我们一家人都是把感情投向灾区。

    2011-05-12 10:53:15

  • 中国网:

    一家三口以不同的身份和角色写出了三种不同主题的文章。

    2011-05-12 10:57:31

  • 张桐胜:

    这是我们一家对这场灾难的爱心,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帮助灾区解决实际问题。

    2011-05-12 10:57:54

  • 中国网:

    您当时进入到灾区之后看到了什么?第一反应是什么?

    2011-05-12 10:58:20

  • 张桐胜:

    进入灾区让我感受很多,归纳起来,一是让我感受到大自然在哭泣,真是惨不忍睹。8.0级大地震在全世界不算罕见,但是像汶川8.0级大地震,因为环境造成,它的规模是从来没有过的。整个灾区的受灾面积达1200平方公里,相当大,老百姓无家可归,政府要给他们解决帐篷、简易住房,还要解决永久性住房。1200平方公里区域中的所有交通都瘫痪,所有道路都要修,有的道路修了几十次,所以它带来的困难是极其巨大的,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当时我去了以后,地震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哭泣。但是,在感受到地震惨烈的同时,我也感受到这个民族的伟大。从中央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普通志愿者,他们形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大家都往一处想,一门心思帮助灾区解决问题,那种强大凝聚力是任何力量也攻不破的,有了这种凝聚力,任何事情都能做成。这种感觉让我特别深刻。

    2011-05-12 10:58:35

  • 中国网:

    您到灾区之后,不只去了汶川,还去了很多其他地方。

    2011-05-12 11:00:44

  • 张桐胜:

    作为一名摄影工作者,我的想法是要用经典的影像尽量全面记录重灾区的状态。一个是这次地震对大自然的破坏,一个是地震对人类家园的破坏,还有地震对人类文明的破坏,对一些历史文化古迹的破坏,还有在地震当中中国人的状态。除了拍摄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工作场面以外,同时还要全面记录这次地震所带来的损失。只有把这些记录下来,留给后人,尤其没有经历过地震的人,才能从中受益、得到启迪,才能更好的珍惜未来的生活。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就是损失。

    我当时很明确,一定要尽量多走,直到走不过去为止,我拍摄的比较全面。后来我出版了一本《5·12汶川记忆》大型画册,把这几个方面全面记录下来。

    2011-05-12 11:02:01

  • 中国网:

    您都走了哪些地方?一共拍了多少张纪实作品?

    2011-05-12 11:03:34

  • 张桐胜:

    我去了汶川、映秀、北川、安县、什邡、绵竹,还有很多镇,我拍摄的有20多个重灾区,几乎灾区的镇、村、县都走遍了。当时重灾区我都走遍了,把各种情况都拍摄了,比如自然环境,尤其是人文破坏。当时思想很明确,危险没有关系,一定要尽量跑一遍,拍了上万张照片。现在做了展览,也出了画册,作为一个摄影工作者来讲,这确实是历史赋予的责任。

    2011-05-12 11:04:04

  • 中国网:

    在那这些拍摄过程中,您最想表达给观众的是怎样的信念?

    2011-05-12 11:05:11

  • 张桐胜:

    首先是我们通过影像,把这一历史时刻,国家面对大灾难所表现出的精神,还有大自然受到灾难的破坏度,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我们所形成的重大决策一一记录下来,这也是我的初衷,一定要用经典照片把这些记录下来,留给后代。

    2011-05-12 11:05:45

  • 中国网:

    在您众多幅表达汶川地震的摄影作品中,您最喜欢的照片是一幅?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让我们有所了解。

    2011-05-12 11:06:40

  • 张桐胜:

    一个是《永恒的瞬间》,这是我比较喜欢的,在社会上给人们的印象很深,国家博物馆、国家档案馆都收藏了这个照片,我的画册也用了这个作封面,因为它反映了中国在“5·12”汶川地震所面对的精神。

    同时还有这一幅作品,这里是钢筋,反映了地震的残酷。这是都江堰的聚源中学,幸存的孩子们为了悼念死难的同学,他们叠了很多小星星,默默祈祷。虽然这张照片没有人,但胜似有人,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爱。这张照片在俄罗斯展出的时候,挂在整个主席台一面墙的正中央,那面墙都是黑白照片,当时整个会场没有什么标语牌,就是有一个小圆桌在这个照片下面,上面摆着七朵玫瑰。后来我一进展场的时候就感到这个瞬间让我印象深刻,我用相机把它拍下来,一张是5·12汶川地震时同学们对死难同学的悼念,这束花又反映了俄罗斯人对中国“5·12”汶川地震的悼念,反映了两国人民的友谊、情感,也是大爱的体现。所以这束花摆在这里,一张是黑白,一个是彩色,一个是昨天,一个是今天,一个是中国,一个是国际,形成了大爱的体现,这是面对灾难时人类所形成的爱心的共识。这张照片非常珍贵,整个主席台什么都没有,只有这一束花和一墙照片,创意非常好,也体现了影像带来的感染力。

    2011-05-12 11:06:57

  • 张桐胜:

    我拍了很多照片,还有这张照片,小孩的眼神,这是在汶川的芦溪乡拍摄的。因为在地震之前,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下过着非常好的生活,突然之间什么都没有了,在孩子眼睛里流露着为什么,失去父母,失去家园,这就是生活,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相信他的一生都会永远铭记,这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很大影响。以后,他会珍惜生活,珍惜每个面包,珍惜每瓶饮料,过去他可能不懂这些。地震对孩子们的心灵也是一种洗礼,从眼神中可以看出,我相信这个孩子将来会珍惜一切。从死亡当中走过来,从破碎的家园恢复过来,走向明天。我第一时间把这张照片抓起来,这对人会是一种影响。

    2011-05-12 11:11:18

  • 中国网:

    2008年地震您进入灾区采访之后,这三年里您每年都进行重访,留下了很多珍贵的照片。从您的视角来看,这三年变化中给您最大的体会是哪些?

    2011-05-12 11:13:12

  • 张桐胜:

    由于“5·12”汶川地震让我们一家子,让我本人和灾区建立不解之缘。一是我拍摄了很多照片,同时又认识了那三个孩子,这几年一直在关照他们,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我们都十分牵挂。我每年都要去一次灾区,一周年、两周年、三周年都去了灾区。让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两个字——奇迹。

    第一个奇迹,那么大的一场灾难,1200多平方公里,断裂带上的所有房子都倒塌了,有1200万人无家可归,40多万人受伤,8万多人失去生命,这么大的一场灾难,这么短的时间让所有人都住进帐篷,住进简易住房,治疗他们的伤痛。我感觉到“5·12”汶川地震救灾是创造了人类的奇迹,它的速度、力量让全世界都为之振奋。

    2011-05-12 11:14:04

  • 中国网:

    在短短三年内从废墟变成现代化的城镇,现代化的学校、住宅,有很多外国媒体报道,我国灾后重建的速度是一个奇迹。

    2011-05-12 11:15:25

  • 张桐胜:

    救灾创造了奇迹,今天走进灾区更是让我们感受到又一种奇迹。当时山河破碎的景色我铭记在心,而今天走进去,新的灾区完全是跨越式的发展,从农村变成的非常现代化的农村,有像欧洲的小别墅的那种感觉,地震灾区中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上升了很高的台阶。这又是一种奇迹。

    当时北川县城地震的时候我是第一时间拍的,整个山体滑坡,这张照片很珍贵。因为现在老城已经被洪水冲掉,把下面这些都掩埋了。而今天的北川县城简直是花园式的城市。整个灾区在恢复重建方面绝对是人间奇迹,任何国家都很难能做到这一点。

    这张照片是聚源中学,当时整个学校都倒塌了,没有一间好房子。再看今天聚源中学的情况,这是在学校开学典礼时的照片,这是他们现代化的教学楼,还有草坪。现在这所学校比原来大好多倍,有高中部、初中部,全部都是跨越式、飞跃式的发展。

    这三年我每次去灾区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感受到我们国家的伟大,政府的伟大,党的伟大,感受到了时代的伟大。在这里,让我们看到了力量,看到了大爱的体现。如果没有大爱之心,不可能形成这样的景象。我们的民族确实了不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任何人间奇迹我们都能创造出来。

    2011-05-12 11:16:32

  • 中国网:

    我们也能感受到您每次回去心灵上的震撼和振奋。

    2011-05-12 11:18:41

  • 张桐胜:

    是。因为它都是用事实感动我们,整个灾区的变化感动了我们。没有去过的人,他的印象不会像我们一样深刻,尤其是从以前地震到现在,我们看到了整个灾区的变化,让我们的内心真是感觉到豪迈。

    2011-05-12 11:19:17

  • 中国网:

    您亲历了它从废墟到现代化城镇的过程,所以您觉得它伟大。

    2011-05-12 11:20:14

  • 张桐胜:

    对。

    2011-05-12 11:20:38

  • 中国网:

    灾区重建盖起了新楼房、新校区,这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心灵家园的重建,因为很多人面临亲人的离别,包括解救时身体上的残疾。他们在心灵上如何平复?

    2011-05-12 11:20:50

  • 张桐胜:

    应该说汶川地震以后,我们在抗震救灾工作当中所体现的奇迹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人们心灵的抚慰。我们对那些受伤的,受到心灵创伤的人进行抚慰。我照顾三个孤儿,虽然汶川地震以后他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父母,但是还有组织,还有学校,还有同学,他们毕竟是集体,感觉不到孤独。但是当他们在第一年暑假时,学校的老师要回去照顾自己的家人,有父母的同学虽然父母在帐篷里,但毕竟也是家,他像小鸟一样回到家里,回到母亲的翅膀下感到很温暖,不会孤独。但是像他们这种在地震灾区当中失去亲人和家园,没有父母,连帐篷都分不到,他们是没有地方去的小鸟,无家可归。到那个时候,他们才感到真正的孤独、无助和痛苦。

    我从地震灾区回来以后,和我太太商量,既然我们认识了那三个孩子,我们不能不关心,我们作为一个干部,作为艺术家,应该关注他们,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多少给他们一些关心和帮助。第一个暑假是他们最难熬的假期,所以我们通过各种手段与他们联系,最后他们同意,到北京度过了他们最难忘、最艰难的时期。这三个孩子刚到北京的时候晚上睡不着觉,有一次我晚上2点起来看见他们还在客厅坐着,我问他们为什么不睡觉?他们说很害怕,越想越后怕。这说明他们的心灵受到了刺激,睡不着觉。

    2011-05-12 11:21:16

  • 张桐胜:

    后来我们在北京尽量安排很多活动,一是在我家里住,让他们感觉到家里的温暖,我们还放下工作,整天陪着他们,好象父母还在的感觉,给他们父爱和母爱,让他们感觉不到孤独,慢慢抚慰他们。三年里他们四次来北京,通过北京各界人士对他们的关心、抚爱,让他们感觉到这个社会还有更多的父母在关心他们,还有更多的爱心人士关注他们,让他们感到不孤独。经过三年的生活,他们现在非常健康,非常阳光。

    今年他们分到了新房子,住进了新家,同时在心灵上,地震给他们的创伤也在慢慢抚平。通过这三个孩子的故事,反映出全国人民给灾区人民心灵的帮助是极其大的。有些东西虽然是看不见,但是现在回到灾区,真是一张张笑脸,如果不能抚慰心灵创伤是不会这样的,他们是真正的幸福感。

    这次到玉川(其中一个孤儿)家的时候,看他们的新房子,当时他就用多媒体把四次来北京的照片贯穿到一起,编辑好以后给我们放。这件事情看起来很简单,其实你会感觉到孩子长大了。

    2011-05-12 11:23:57

  • 中国网:

    他们变得更加成熟,心里的抗压力能力越来越强。

    2011-05-12 11:26:07

  • 张桐胜:

    而且知道怎样处理事情,成熟了,长大了,这也是父母在九泉之下所希望的。通过这些展示体现了一个最核心的问题,他是在感恩,要让自己永远不要忘记社会对他的帮助,这个时代对他的爱。这是很了不起的,这会激发这些孩子们成长、成人。我认为这是汶川地震以后,社会给予灾区人民的心灵抚慰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非常难得。这几次到灾区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当地老百姓发自内心的对社会、国家的感恩之情,而且他们也感到今天生活幸福指数的提高。

    2011-05-12 11:26:31

  • 中国网:

    您刚才说到帮助三个孤儿,我想他们从原来被父母、爷爷、奶奶宠爱的小孩到地震发生后变得无家可归,其实房子倒了不算什么,有很多父母健在的可以回到帐篷里,但是对于他们来讲,心灵防线已经完全没有了,不知道明天会去哪儿,有了困难找谁寻求帮助。像您一样有爱心的人士,有很多无偿提供温暖的人士给了他们无私的、温暖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希望,因为有爱就有家。

    2011-05-12 11:27:49

  • 张桐胜:

    没错。有爱的地方才算家,感受到爱的地方才感到温暖。一个家再好,没有爱,没有温暖,怎么能有家的感觉呢。地震三周年,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个伟大的民族确实要有一颗大爱心,当人们遇到困难时,大家都伸出援助之手,这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美德。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能够传承到今天,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因为有大爱,尤其在遇到灾难的时候更加体现得特别充分,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通过“5·12”汶川地震,通过这场灾难,一是检验了我们这个国家,检验了我们的人民,检验了我们这个时代,同时也看到我们的国家、人民、时代经受住了检验,是非常优秀、合格、伟大的民族。

    2011-05-12 11:28:51

  • 中国网:

    您这次再回到汶川时,又特意看望了那三个孩子,现在您与他们交流,您觉得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都有怎样的想法?对于未来有怎样的打算?

    2011-05-12 11:29:42

  • 张桐胜:

    现在我们和他们交流,也有一些感受。他们有一个核心问题,原来地震以前父母在的时候,那时条件很好,不知道认真学习,对自己的未来也不是很明确,还经常去网吧,很耽误时间。但是地震以后,经过大家的辅导、帮助和希望,他们现在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努力,知道将来如何更多的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将来更好的回报社会。这是他们现在比较有压力的问题是,这三个小孩,有两个孩子今年要高考,所以压力很大,在抓紧时间学习。

    这次我去就没有看他们,没有影响他们,三月份去看了他们,这次就是为了让他们安心学习。他们自己也知道努力。他们学习成绩到底怎么样,将来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这是顺其自然的,但是他们知道如何努力,如何做人,如何做品行兼优的人,这一点很重要。别人有困难时,他会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别人,爱别人,这一点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这次我们在灾区还接触了很多像他们这样失去父母的孩子,在交往当中他们都非常努力,有的已经大学毕业,已经工作了,有的还在上学,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尽量把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做好,不要浪费时间。过去贪玩的现在不贪玩了,现在知道怎样努力,而且争取好成绩,不要辜负叔叔、阿姨对他们的关心。这也表现出他们心灵上的康复,抚慰后的心灵家园所发挥出的作用。

    2011-05-12 11:30:28

  • 中国网:

    有了更强的自信来面对自己,面对未来,面对社会。

    2011-05-12 11:36:55

  • 张桐胜:

    对。他们现在都特别高兴,因为都搬进了新家,住进了政府分的新房子,这对他们来说也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温暖。我相信他们会有美好的未来。

    2011-05-12 11:37:11

  • 中国网:

    您这次采访过程中又拍摄了大量照片,相比三年之前,这次想传达给观众的是怎样的情感?

    2011-05-12 11:37:24

  • 张桐胜:

    历史这一页翻过去了,今天重建这一页同样需要影像记录下来,传递历史,把真实留给历史。地震是真实留给历史,今天的恢复重建也要真实的留给历史,我认为影像最重要的是要把这种变化不停地记录下来,展示给观众,展示给世界,同时留在中华民族的史册当中。这是非常宝贵和珍贵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不停拍摄,因为这是摄影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我们一定要把它做好。

    这次汶川地震让我感触最多的就是在这场地震当中,我们有几千名摄影工作者跑到一线。在汶川地震以后,中国摄影家协会还表彰了150多名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中宣部也参与表彰。这些摄影家们表现了非常崇高的职业精神,没有人讲条件,没有人害怕,都是哪里危险到哪里去。通过汶川地震,对于摄影工作者也是一次检验,而且实践证明,中国摄影家协会的队伍无论从职业道德方面,职业精神方面,还是业务水准方面都是属于世界一流的。

    过去似乎总觉得我们拍摄的照片不如国外记者好,其实我国摄影经过30多年的发展得到了很高的提升,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汶川地震前后拍摄的照片,国际上的大量照片是由我们拍摄的,现在回想起来汶川地震经典瞬间都是我们自己的摄影家拍摄的,而恰恰是这些镜头感动了世界,影响了世界。

    我认为“5·12”汶川地震无论抗震救灾还是恢复重建,我们的摄影影像都发挥了巨大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摄影队伍是过硬的,是非常优秀的。

    2011-05-12 11:37:49

  • 中国网:

    是这些新闻人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了真实的场景,让我们现在再看当初的历史,对当时的场面依然感觉记忆犹新,刻骨铭心。

    2011-05-12 11:40:56

  • 张桐胜:

    尤其是这些镜头,随着时间的迁移,慢慢会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历史过去了,人们再看不到创伤和当年的景色,但是我们能够从照片中反映出这个民族的发展,这个民族的精神,整个历史的发展过程。这是更加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些影像会告诉未来的人们如何去珍视生活,如果去了解我们所居住的环境,研究我们所居住的环境,更好的与环境和谐共生、共同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提倡科学发展观,就是说必须要严格遵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违背这种规律。这些影像都会给我们提供很多依据,提供很多研究的信息。我相信对于未来,我们要更好地了解自然,把握自然,利用自然规律发挥更大的作用。

    2011-05-12 11:41:44

  • 中国网:

    您也说过,拍摄灾难性题材的照片不是为了刻意渲染残酷的场面,而是唤醒人们对灾难的警醒和反思。您觉得怎样的精神能够体现出新闻人的责任感?

    2011-05-12 11:43:08

  • 张桐胜: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准则,我的准则是希望我的镜头能够给人一种启示和鼓舞,我不希望我的作品太刺激别人,尤其太刺激观众。在我发表和拍摄的作品里,对整个灾难既表达了残酷性,也让人们从中得到启发,得到一种动力,同时又记录下它,不给人一种负面作用。因为在地震当中,刻意地猎奇,刻意地反映死难,不一定能够起到影像推动历史的作用。有些人专门拍摄那种惨烈的照片,那些记录下来很有必要,作为文献和资料留下来,但是对外传播还是要尽量减少这些东西,这对整个社会有好处。因为每个人承受能力不一样,有的人可以承受,有的人承受不了,我们要更好选择,既展示到残酷,像我刚才说的照片,虽然没有反映人,但是这里有三四百老师和学生都埋在里面。如果你摆的都是尸体,有什么可看的,所以我们还是要通过一种形象语言来达到这种目的,让人们记住它。

    2011-05-12 11:43:46

  • 中国网:

    您作为军旅摄影家,怎样看待在大灾当中体现出的人间大爱?

    2011-05-12 11:44:46

  • 张桐胜:

    我之前谈了两点,一是大自然的哭泣,二是我国形成的无比强大的凝聚力,第三点就是感人的爱心、感动的爱心。在汶川地震期间,走到任何地方都能感受到爱心,人与人之间发自内心的爱,没有功利的,不想得到任何报酬、利益,都是真心的帮助别人,是无限的爱。作为军人就更不用说了,军队的职责就是爱护人民,有危险就要冲上去,这是我们神圣的使命。国家有困难,国家有危难,部队肯定要走在前面。人民的军队首先要热爱人民,这是最基本的。这一点来说,在抗震救灾期间看到部队所表现的大无畏的精神,顽强拼搏、忘我、敢于牺牲的精神都在地震当中体现出来。我认为这是我们整个民族共性的东西。

    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事情上失去了大爱,这个民族是很麻烦的。过去经常感受到这个民族有很多毛病,但是总的来说,大多数人还是真心的,在内心世界有一种大爱之心。

    这次《永恒的瞬间》大展的时候我归纳了三点,展览好就好在第一是大美、大自然的大美,第二是地震的大悲,第三是恢复重建的大爱。恢复重建就是大爱的过程、大爱的体现,没有爱的过程不会建立的那么好,因为所有的一切,从建设质量到每个工程的细节,点点滴滴都包含着援建方对灾区人民的爱心,要让他们抗多少级地震,质量一定要好,一定不能出问题。这些东西从行为上看是工程,从实际来看是一方对另一方的爱心。如果人类都保持这种爱心,那才叫人类,才叫美好家园。否则,失去爱心的家园还有什么意思。

    2011-05-12 11:44:57

  • 张桐胜:

    我认为部队也好,地方也好,我们这个民族就是要提倡大爱。只要人与人之间彼此有爱心,彼此关爱,社会还能不和谐吗?

    2011-05-12 11:46:53

  • 中国网:

    每当我们看到有重大事件发生或者重大灾难时,我们总能看到新闻工作者用镜头记录着场景。您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新闻人在灾后重建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贡献?

    2011-05-12 11:47:15

  • 张桐胜:

    应该说“5·12”汶川地震以后,我们的媒体和摄影人、艺术家们首先都抱着一种大爱之心走进灾区,而且是无偿的为灾区提供很多支持和帮助,无论在物质方面还是在精神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可以说举不胜举,而且这三年是不间断的。摄影家是这样,艺术家是这样。前两天中国文联还组织了百名艺术家深入地震灾区考察、学习,进行创作,反映灾区重建。还有一些电影艺术家、作家也都是多次深入到灾区。

    汶川地震奇迹的创作是多方面的,我也相信奇迹的创作一定会感动这些媒体人和艺术家们,会创造出不愧于这个时代的经典的作品,来奉献给国家,奉献给世界。我相信这一点。

    2011-05-12 11:47:31

  • 中国网:

    去年10月份您在俄罗斯也举办了个人摄影展,叫《直面灾难——“5·12”汶川地震摄影展》。您的很多作品被分成四个主题,当时是怎样的情况?

    2011-05-12 11:48:32

  • 张桐胜:

    前年中国是“俄罗斯年”,当时正好是建国60周年,普京总理带了一个代表团来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当时看了《汶川记忆》的画册,他们的博物馆希望能够到俄罗斯也办一次。去年是俄罗斯“中国年”,就把它列入到计划里到俄罗斯展出。当时我的想法是,如果单单办《汶川记忆展》就有点单一,因为两年过去了,我想通过四个主题展出:一是展览汶川记忆,展出汶川地震时的作品,反映地震的、抗震救灾的作品。二是反映北川孤儿在北京,这些孤儿在北京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这是一个社会现象,很多人都希望在没有灾区那么多闪光灯的时候,我们要更加关心灾区人民的生活,关心灾区人民的心灵建设、心灵康复。三是因为在俄罗斯展出,我们不能离开与俄罗斯的交往,我们加入了俄罗斯救援队在灾区的情况。汶川地震,俄罗斯救援队是第一时间去到汶川。四是灾区的恢复重建。通过这四个主题再现面对灾难的摄影展。

    当时在俄罗斯展出的时候,这些主题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和赞赏。当时有8个嘉宾讲话,中心议题是面对灾难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就像汶川地震时,俄罗斯救援队第一时间来到汶川。去年俄罗斯大火的时候,中国第一时间派出救援物资。这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尤其面对今天的国际环境,大家共同面对灾难,都是国际化的、全球化的。

    同时这个展览通过四个部分展示了一个主题:中国人在“5·12”汶川地震以后,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创造出了一个奇迹。这个奇迹就是从地震到抢险救灾,到关心灾区,到恢复重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面对灾难的经验模式,值得全世界关注,值得大家学习。所以这个展览更具有国际意义,更全球化。

    2011-05-12 11:49:43

  • 中国网:

    我相信您的作品在俄罗斯展出时肯定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2011-05-12 11:52:37

  • 张桐胜:

    后来他们说有很多留言,评价非常高。最后我把这些作品全部捐给俄罗斯,作为俄罗斯永久的收藏。同时,他们也把这些作品在俄罗斯全国进行巡展。我认为这会使得展览更加有意义。总的来说,这个展览很成功,影响也很大。

    2011-05-12 11:52:50

  • 中国网:

    非常感谢您在灾区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珍贵的照片和对三个孩子无私的奉献,也希望您在今后给我们拍下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好照片,奉献给广大观众。感谢您今天来到中国网演播室,也感谢各位收看。再见!

    2011-05-12 11:53:20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http://mp4.china.com.cn/flv/olderDataft/olderDatazjxz/2011-05-12-zts_1305193502.mp4

图片大图:

  •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张桐胜

    中国网 杨楠

  •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张桐胜向网友展示图片

    中国网 杨楠

  •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张桐胜向网友讲述新北川

    中国网 杨楠

  • 中国访谈现场

    中国网 杨楠

  • 张桐胜副主席陪同北川地震孤儿和北川中学高中部同学来到天安门广场,他们高兴地跳跃起来。

    卓军摄影

  • 张桐胜莫斯科影展开展作品

  • 张桐胜与孤儿。

  • 张桐胜摄,国家博物馆馆藏作品

  • 张桐胜全家汶川合影

  • 张桐胜副主席来到北川看望地震孤儿

    卓军摄影

  • 张桐胜副主席陪同北川地震孤儿和北川中学高中部同学来到航天城,受到航天专家孙锦云、航天英雄杨利伟的接见。

    卓军摄影

  •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张桐胜

    中国网 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