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改院直谏中国改革20年

    嘉 宾:中国改革研究院 迟福林
    时 间:2011年10月21日 15:30
    简 介:中国改革研究院成立于1991年,建院20年来,以其相对独立的观点为中国改革建言献智,中改院院长迟福林在中改院建院20周年之际做客“中国访谈”,畅谈下一轮中国改革,敬请关注!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访谈页

活动标题

  • 中改院直谏中国改革20年

活动描述

  • 嘉宾:中国改革研究院院长 迟福林时间:2011年10月21日 15:30 简介:中国改革研究院成立于1991年,建院20年来,以其相对独立的观点为中国改革建言献智,中改院院长迟福林在中改院建院20周年之际做客“中国访谈”,畅谈下一轮中国改革。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收看本期节目。再过几天,也就是11月1日,中国改革研究院将迎来它20岁生日。今天我们演播室请来了中国访谈的一位老朋友,来自于中国改革研究院的院长迟福林教授,迟教授,欢迎您作客“中国访谈”。

    2011-10-21 15:26:17

  • 迟福林:

    我也很高兴在中改院建院20周年前夕,再次来到中国网,和各位网民做一个交流,也是我很高兴的一件事情。

    2011-10-21 15:27:03

  • 中国网:

    没几天了,我先预祝中改院20岁生日快乐。中改院从1991年成立以来,走过了20年的岁月,当时成立中改院的初衷和背景是什么呢?

    2011-10-21 15:27:46

  • 迟福林:

    我们是1991年11月1日成立的。用两件事可以说明当时的背景,一是在我们成立之前一两年,1989年的政治风波;二是我们成立以后的一年,是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这两件事情连在一起,中改院正处在两件事情的中间,在中国改革一个最关键的时期,中改院成立了。

    当时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的主要领导和海南省政府的主要领导一拍即合:海南是大特区,中国的改革正需要一些研究机构来给国家出主意,给政府出主意。一拍即合,说在海南设立一个,而且设立的时候就提出来我们不要走原来传统的老路,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办院,所以当时就用改革的办法,在中国准备设立的重大经济特区办一个全国性的改革研究院。

    2011-10-21 15:28:02

  • 中国网:

    很多网友都参与到我们节目中,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他们都以为中改院是在北京,当时为什么会选择在海南建设中改院?

    2011-10-21 15:32:55

  • 迟福林:

    我到国外访问的时候,很多外宾问我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们这样一个研究全国改革政策或者研究全国改革发展的一个政策咨询机构要设在海南岛呢?我说其实当时的考虑就是两条:

    第一,就是海南当时是一个比其它特区更特的一个大特区,这样一个大特区的开放程度可能原来预计会比其它地区更大,更快一些,所以适合于搞改革发展政策研究。

    第二,我说用改革的办法办院,改革的办法办院是干吗呢?就是搞改革体制政策研究的一定要有客观性,所以设在海南岛,不在北京,使你能够在机构相对独立和改革研究的客观性上,可能会比北京更好一些,更相对客观一点。应该说这是两个基本性的考虑,所以就设在了海南,而且中间有很多次说是不是要搬到北京,但是我一直说还是设在海南好。实践证明,设在海南岛对于今天发挥作用应该说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个选择还是对的。

    2011-10-21 15:34:42

  • 中国网:

    中改院作为一个国家的智库,已经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20年,其实这20年中我们国家经历了不同的改革开放阶段,在这样一段形势不同的时期中,中改院扮演着或者说充当着怎样的角色呢?

    2011-10-21 15:36:53

  • 迟福林:

    因为中改院一成立,我们有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办院,第二句话是以改革为己任,就是要把研究改革、推动改革作为自己的基本责任。应该说20年来,中改院的成长、发展过程是跟国家这样一个改革发展进程相适应、相一致的。

    这个月的13日,《人民日报》有将近半版对我的专访,标题是《与改革同行》。我们搞改革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适应改革的发展需求,为改革的政策决策提供咨询,为改革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的支撑。所以在我们这20年来,应该说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研究重点,我们在这里的行为都是和国家这样一个过程相适应的。

    比如说我们在90年代初期,研究的最大一个问题是什么,就是中国要不要发展市场经济,中国怎么样发展市场经济。进入本世纪,尤其是2003年SARS危机以后面临一个新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背景下政府怎么发挥作用?到了最近几年,我们的社会阶段性特征到底在哪里?突出矛盾在哪里?我们怎么样来解决这些突出的矛盾?最近一两年发生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政府、市场关系面临一个新的挑战,政府主导型的增长方式到底要不要改?怎么改?我讲这些就是中改院是适应了这样一些改革发展形势的需求、改革政策决策的需求来规定自己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从建院到现在,有国家相关各部委委托的课题,有地方政府委托的课题,但是总体上说都是自己给自己出题目,自己给自己压担子,什么时候研究什么问题,这个观点怎么表述,这个问题怎么向上面提出建议,都是出自于我们大家的判断。

    2011-10-21 15:39:27

  • 中国网:

    从这种新的研究课题的不断出现可以看出,我们的研究团队一直没有松懈,一直在创新,保持与时俱进的状态。这20年的改革中,面临了机遇也有挑战,就中改院来说,产出的这些成绩和遇到的困难在这20年中又有哪些?

    2011-10-21 15:43:54

  • 迟福林:

    一句话很难说,可以概括说我们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在某些方面做出了自己应当做的一些努力和贡献,但是在这样的背后有付出,甚至也有委屈。因为改革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改革本身就是一个利益关系调整的过程,改革本身就是大家理念不断发生变化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搞改革研究是有一定的复杂性的,甚至在某些特定的背景下还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对于我们来说,第一,我们自己要坚定改革的信念,我们坚定比如说现在大家说市场化改革,有人提出质疑了,但是从我们的改革研究来说,市场化的改革正是中国过去30多年保持经济活力的最重要的源泉,市场化的改革中有失误,也有某些缺陷,但是这样一个方向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最重要的成果,我们得自己建立信念。

    第二,在关键时候你敢不敢讲话,怎么样负责任,敢于客观地表达意见?比如2003年SARS危机,暴露了经济社会失衡的问题,我们就看到政府的责任严重不到位,经济建设型政府的色彩太重,公共服务型的色彩太欠缺,不到位。这个时候,2003年7月12日,我们在北京王朝酒店举行了一个研讨会——“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座谈会”。

    当时很多人不赞成,说经济建设型政府有什么不对?我们说中国正在进行市场化改革,而且社会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正是需要政府提供经济性、社会性、制度性的公共服务,所以政府转型成为我们整个改革当中最关键的要素。这样一些建议得到了一些领导的赞同,也逐步成为了大家的共识。“政府转型”几个字8年来已经成为大家的一个口头禅。

    2011-10-21 15:45:39

  • 迟福林:

    再比如,现在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没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是老百姓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30年大家要解决吃饭问题、生存性问题,现在要解决什么?解决大家的健康问题、子女的教育问题、就业问题、基本住房保障问题、环境问题等等,也就是说公共需求全面快速上涨,所以我们这个时候就提出社会的突出矛盾是全社会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而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不到位,成了一个突出矛盾。所以,我们就大胆提出来。在这样提出来以后,才有我们搞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教育医疗,是在这样一个判断突出矛盾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我们是伴随这样一个过程,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所以我们研究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在保持体制独立性的同时坚持改革研究的客观性,不是看谁需要不需要,不是看谁赞成不赞成,而是看这样的一件事情同改革发展的趋势是不是相适应,同社会的需求是不是相适应。我想这是一个改革研究机构最重要的事情。

    2011-10-21 15:57:13

  • 中国网:

    我们学术领域的建树和研究成果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在近两三年中我们主要的研究成果有哪些?

    2011-10-21 15:57:16

  • 迟福林:

    近两三年,比如我们现在更关注的,第一,我们在09年的时候,国家发改委委托进行“十二五”规划的研究。当时我们的主线是什么?我们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研究中明确提出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十二五”改革,这样一个建议。我想,这对国家“十二五”改革规划的起草应当起了一定甚至某种重要的参考作用。

    我们这两年研究的,比如说以经济转型为重点的研究,对这个经济转型又做一个大判断,处在什么阶段,比如说提出历史转型的“十二五”;“十二五”这五年在中国到底处在一个什么位置上?我们说是具有历史决定性的5年,这5年如果经济转型能够初步有所突破,对于中国后10年、后20年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所以,我们这两年说“十二五”经济转型。

    经济转型我们又研究什么呢?比如说发展导向,到底经济转型的实质在哪里?我们提出“国富优先”走向“民富优先”。现在有些专家不赞成,甚至发表文章批评。但是我们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确实具有“国富优先”的突出特征,比如说国家的财政税收连续多少年都是25%-35%的增长,而同期的GDP大概只有9.7%-10%左右的增长,也就是说国家的生产能力快于老百姓消费能力的增长。这样一个方式在当初,我们几亿人还处在贫困的状态下,寻求把国家(经济)总量做大,解决普遍贫穷问题,解决私人产品短缺问题,有历史性作用。但是在今天,尤其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外部市场开始萎缩,靠什么拉动增长?靠老百姓的消费。老百姓的消费怎么来?要提高老百姓的消费能力、消费预期、消费环境,老百姓才有能力消费,敢于消费,所以“国富优先”走向“民富优先”是经济转型的导向性问题。

    2011-10-21 15:59:14

  • 迟福林:

    第三,我们在这样一个发展方式当中,政府主导的增长方式到底能走多远?我们说在市场经济的形成过程中政府主导型的增长方式应该具有它特定的历史作用,可是到了今天,企业成为市场主体了,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了,如果还坚持政府主导下的这样一个增长方式,从地方层面上看,以做大GDP总量为目标,以土地批租为主要方式,以上重化工业项目为主要任务,行政干预,行政主导,这样的事情我们怎样能转变发展方式呢?所以,这两年我们发表最多的就是政府主导型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需要改变,我们不是在政府主导下去有限发挥市场作用,而是在经济生活领域、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作用的基础上有效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也就是说这两三年,我们所有的研究就集中到现在说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来,从经济转型到历史转型的“十二五”到发展导向,到政府作用,这个过程也是我们现在正在继续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2011-10-21 16:08:57

  • 中国网:

    今天迟院长带来了一本新书,叫做《直谏中国改革》,我们先说说这本书的书名,上面有一个词语非常好,叫做“直谏”,“直谏”代表的是一种渠道的沟通。说这本书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也是很多网友想了解一下中改院有这么多好的建议和研究成果,它和我们国家的一些职能机构的沟通也就是这种直谏的渠道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况?

    2011-10-21 16:11:59

  • 迟福林:

    我们在建院20年时编了《直谏中国改革》这本书,有建议篇、理论篇、咨询篇。从建议篇来看,都是什么多少条,将近60万字,把20年来主要给中央相关部委的建议梳理了一下,所以有人说迟福林、中改院也不是官,也不是大臣,却成天上折子。

    第一,我们所做的这些所谓的折子里对于决策的研究也好,咨询也好,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有的甚至对决策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影响。我举几个例子,1998年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土地问题有一个副标题——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就是我们折子里的主题:关于赋予农民长期而保障土地使用权的若干建议,这个直接被中央所采纳。再比如说我们提出的公司治理结构,在上个世纪1996年以后,也在中央起草重要文件时作为参考。拿最近来说,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的变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这都成了决策的一些重要的参考。所提的建议,有的已经成为决策的重要参考,有的被决策采纳,有的在促进决策方面起了基础性作用。

    2011-10-21 16:13:00

  • 迟福林:

    第二,我们在形式上怎么办。

    1、通过我们的渠道奏折子,给中央相关部委直接递上去,他们认为好的,可能递给更重要的一些部委或者相关领导,有的就得到了批示。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有机会多次参加国务院主要领导举行的座谈会,因为这些年我们国家在决策当中还很注意发挥智库作用,尤其听听专家学者对一个阶段一些重要问题的看法。比如“十一五”规划,当时温总理主持会议,我提了几条建议,“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行政体制改革是改革的中坚和重点”,总理当场表态,这句话一定要写进去,真的就写进去了。我们原来的院长高尚全先生过去经常参加这样的一些国务院的座谈会,一有机会,直接跟领导谈。

    2、还有一些机会能够当面向领导同志提出来。在参与改革政策咨询方面这个路子还是比较宽的,因为我们在改革政策的决策过程当中还是给智库留下了很多或者说一定的空间。

    2011-10-21 16:18:46

  • 中国网:

    很好地诠释了“直谏”这个词语。

    2011-10-21 16:21:40

  • 迟福林:

    直谏,一是往上递,二是改革就要说真话,改革就要客观独立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这个直谏更多地表现为客观、独立地提出你的建议,发表你的意见。

    2011-10-21 16:22:06

  • 中国网:

    我们政府也非常需要这样的意见。说到《直谏中国》这本书,会发现很多有关土地改革的措施,当下一个热点就是土地自由流转,您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

    2011-10-21 16:23:06

  • 迟福林:

    90年代初期我们院刚成立的时候,我们就关注了土地问题,也进行了许多关于农村土地的调研。应该说土地问题既是中国农民的一个基本性问题,又是我们整个改革当中的一个焦点性问题。现在看,土地问题有可能成为未来几年改革中需要尽快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比如土地问题不解决,地方政府的行为、土地财政就很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土地问题不解决,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就很难去解决。当然土地问题对中国来讲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我想现在主要的矛盾倒不是怎么去马上解决它的自由流转问题,它的前提是农民对土地的关系,比如说农民所谓的集体土地,农民对土地是一种债权关系还是物权关系?是简单的承包关系还是具有一定的产权关系?物权关系就应该受到《物权法》保护。只有农民有了对土地的使用权,有了一定的产权关系,在法律承认他的物权性质,农民才能成为土地交换或者是土地市场的一个主体。否则主体不解决,这个市场将会出问题。这是第一,这是一个基本性的问题。

    第二,现在地方政府征地,很多地方还不明确,比如要公益性,为了公共利益而征地。什么叫公共利益?怎么严格从法律上界定公共利益,防止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以公共名义来征用土地?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想农村的土地问题,尽管我们在过去的30年的改革中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到今天来看,我们还有一些基本性的问题需要解决。所以,农村土地在未来三五年当中,是农村整个改革当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应该说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涉及到地方政府的利益,更涉及到农民的基本利益。

    2011-10-21 16:23:28

  • 中国网:

    这是土地改革的问题。在《直谏中国》中还有一个计划非常引人瞩目,就是“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这个计划引起了广泛讨论。可以说这个提法也不是首次提出,但是它确实牵扯到很多人的一个基本收入,您对这个问题是怎么阐述的?

    2011-10-21 16:26:01

  • 迟福林:

    两年前,中改院提出了“关于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建议”。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呢?我们这三五年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经济转型,中国的经济转型需要从“国富优先”的发展导向向“民富优先”的发展导向转变。“民富优先”的发展从经济增长目标来说,首先需要解决投资出口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变,我们要解决投资拉动还是消费拉动?

    毫无疑问,在内外形势变化的情况下,消费拉动是我们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支撑和主要的内生动力。中央十分明确,扩大内需成为我们的主要战略。消费主导的基础在哪里?首先老百姓都有消费能力,如果老百姓没有消费能力,我们这个消费主导就缺少一个基本的大前提,更何况过去30年的快速增长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增长和GDP的增长还有一定的差距。

    2011-10-21 16:26:56

  • 中国网:

    也就是说大家的工资总是赶不上GDP。

    2011-10-21 16:28:48

  • 迟福林:

    现实生活中再加上通货膨胀因素,老百姓就实际感受到物价涨了,工资虽然涨了,但是总赶不上物价的上涨幅度。正是这个背景下,我们提出能不能解决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问题,是中国发展方式转变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它既涉及到可持续增长的能力;由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变,又涉及到我们增长的目的,就是要公平地、可持续地分配。现在很大的矛盾集中到收入分配的改革当中,所以在收入分配改革当中,我们计算未来5-10年,能不能使老百姓争取在“十二五”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内使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能够比如说实现成倍增长。我们算了一下,如果说跟GDP 9%左右同步,再加上最低工资制度、物价补贴、通货膨胀因素应该保持在一定的幅度,5-8年有可能使收入分配实现成倍的增长。如果能做到这样,我们所谓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才有了最重要的基础,我们所说的解决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才有了大前提。

    正是这样一个情况,我们提出了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还在不断呼吁收入分配改革方案需要尽快出台,尽管我们在个税改革上已经走了一小步,尽管今年的头九个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缩小,原来是3.3%、3.2%,今年变成了2.7%多一点,但是总体上看贫富差距还是比较突出的。

    总体上看,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长还是比较慢的,这取决于我们整个经济转型的实质性突破,就是说必须解决“民富优先”这样一个发展导向。只有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才能进行财税体制改革,包括一些综合性、结构性的改革,我们才有可能把收入分配问题解决得好一点。如果就收入分配谈收入分配,恐怕比较困难。

    2011-10-21 16:29:00

  • 中国网:

    我国政府也一直在寻找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和导向,“民富优先”确实给政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建议。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针对“十二五”,我们已经提出了很多研究课题,到底有哪些有针对性的研究方向和课题,能在这里给大家梳理一下吗?

    2011-10-21 16:32:42

  • 迟福林: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而且未来的两三年,对于整个“十二五”目标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十二五”(规划当中),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得到了内外的高度评价,因为中国的经济转型不仅对中国的自身发展有决定性意义,而且对世界经济的再平衡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这是一个全球关注的重点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现在正强调几点:

    第一,投资出口拉动型的增长要向消费拉动型增长转变,所以在消费主导方面,我们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第二,要实现消费主导就必须解决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往往偏重于投资,所以一定要改变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有效地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

    第三,“十二五”或者更长时间,我们应当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人说贫富差距现在这么大,怎么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我们说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就业等等公共服务领域至少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制度,至少在最低的层面全国应该有一个大致相当的最低标准,“十二五”就财力来说应该说初步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要促进这样一件事情。

    第四,收入分配改革,要尽快出台,要破题。

    第五,与此相关的财税体制改革要尽快出台。国有资本除了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它的重要作用以外更需要在公共产品供给上解决老百姓的基本住房保障,发挥它的作用。这些都是我关注的一些重点。

    2011-10-21 16:33:20

  • 中国网:

    中改院为了庆祝20岁生日近期将举办一个大型论坛,这次论坛的主题并不是设定在总结20年的成绩上,而是把“中等收入陷阱”设为论坛主题。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2011-10-21 16:37:47

  • 迟福林:

    我们接触到的许多城乡居民都关心未来5年、10年我们会怎么样?在学术界热议的就是中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10000美元,能不能跨越所谓“中等收入陷阱”,解决持续增长的问题。国际上关心什么?中国未来十年增长前景如何?对世界会带来什么影响?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建院20年。我们需要适应这样一个国内、国际的需求,探讨中国未来5到10年的发展前景,这个前景基于什么话题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是内外关注中国5-10年或者更长一段时期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在这个下面又有一个副标题——未来10年的中国。我们想在自己20岁生日的时候举办这样一个高层次、国内外关注的重大议题的讨论会,如果能够有所贡献的话,那是我们建院20年最重要的行动,比其他的纪念更重要得多。这样一个议题提出来,国内国外要去参会的特别多。这次参会的至少有300人左右,而且很多来自于国际组织,相关国家的代表及国内一些著名学者和相关官员也要参加。我相信这个研讨会就当前一些重大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会对我们下一段如何走向公平、可持续这样一个大目标做出积极的贡献。

    2011-10-21 16:38:30

  • 中国网:

    我想这次论坛上,各位来宾对于论坛主题的各种意见和智力支持以及提供的观点恰恰是给了中改院最好的一个生日礼物。

    2011-10-21 16:45:00

  • 迟福林:

    是这样的。

    2011-10-21 16:46:16

  • 中国网:

    中改院对于二次改革的研究比较透彻,上次在我采访您的时候,您对二次改革也进行了一个很详尽的阐述。在二次改革后的30年中,您对于每隔10年将要达到的目标有怎样的预期呢?

    2011-10-21 16:46:24

  • 迟福林:

    我这次演讲当中,也是我最近这一段时期不断思考的,我做了这样一个主题演讲的题目,准备在本次国际论坛当中发表的一个演讲,叫《走向公平、可持续——未来十年的中国追求》。中国要实现科学发展,要实现未来10年、20年的发展目标,不是我们现在讨论什么时候GDP总量超过美国,什么时候成为世界第一,而是考虑我们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能不能走向公平、可持续的发展路子。

    我们不仅考虑如何做大总量,而且在一个经济转型的过程当中,如果我们能实现公平、可持续的发展,比如说我们的经济保持8%左右的增长,而且分配上比较公平,使得消费主导成为我们发展的主要动力,这样我们再发展10年、20年,那个时候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这个路子选对了,所以未来我用了“公平、可持续——中国未来十年的主要追求”(这样一个标题)。把这样一个追求目标实现了,应该说该是改革发展研究、战略研究、政策研究的最重大的课题。

    2011-10-21 16:46:51

  • 中国网:

    不单要追求数字,而且要设定一个包括数字、其它等更全局的目标。

    2011-10-21 16:49:23

  • 迟福林:

    所以说二次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改变经济结构来实现公平、可持续的增长,这是对新阶段转型改革的一个重大挑战。

    2011-10-21 16:49:40

  • 中国网:

    所以说中改院任重而道远。

    2011-10-21 16:49:57

  • 迟福林:

    我们有责任在这点上做一点自己的事情。

    2011-10-21 16:50:15

  • 中国网:

    您对于未来中改院的发展方向有怎样的一个打算?

    2011-10-21 16:50:28

  • 迟福林:

    前不久,中央六中全会专门讲了要“增强文化软实力”。我想中国经济总量这些年有了相当明显的提高,但是在软实力、软科学方面还面临着与此不相适应的问题。一个智库尤其改革智库,是国家发展软实力中的一个重要的力量,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离不开智库的作用。所以你问我,未来我们的目标就是应该努力建设一流的中国改革智库,为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起到一个更加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我们的责任,这是我们的追求,也是我们下一步的行动。

    2011-10-21 16:50:40

  • 中国网:

    中改院迎来了它的20岁生日,您作为伴随并领导着中改院发展的一位领导者,在这个时间点上,我们更想听听您对于这20年工作的总结和对于中改院的未来的打算。

    2011-10-21 16:51:54

  • 迟福林:

    过去20年,以改革为己任,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办院可以说是我们的基本理念、基本实践。未来中国的改革路子还很长,建设一流的中国改革智库,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软科学发展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为推动中国走向以公平、可持续的发展这样一个二次转型、二次改革做出重要的贡献,这就是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责任。

    我们应当为此积极努力,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包括你们对各方面、对我们的希望,也无愧于我们改革开放这样一个时代的要求。

    2011-10-21 16:52:28

  • 中国网:

    再次感谢迟院长做客“中国访谈”,也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再会!

    (责编:孙红娟 / 主持:齐凯 / 文字:韩琳 / 导播:周姗姗 / 摄像:董超 高聪)

    2011-10-21 16:54:22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http://mp4.china.com.cn/flv/olderDataft/olderDatazjxz/20111021_chifulin_1319189302.mp4

图片大图:

  • 中国改革研究院院长 迟福林

    中国网 董德

  • 访谈即将开始

    中国网 董德

  • 搞改革体制政策研究的一定要有客观性,所以设在海南岛,不在北京

    中国网 董德

  • 20年来中改院的成长、发展过程是跟国家的改革发展进程相适应、相一致

    中国网 董德

  • 搞改革研究是有一定的复杂性,在某些特定的背景下还有一定的风险性

    中国网 董德

  • 我们研究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在保持体制独立性的同时坚持客观性

    中国网 董德

  • “十二五”这五年在中国是具有历史决定性的5年

    中国网 董德

  • 访谈结束

    中国网 董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