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改前景光明 可创世界先河

中国网 | 时间: 2011-12-27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中国网:要想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看来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需要循序渐进,是分步走的过程。您刚才说到美国,也说到英国、德国这些国家,其实他们也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这也是世界性的问题。医生本来应该是给人治病的职业,但恰恰在医疗行业本身,却存在解决不了的顽疾,这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问题。

李玲:是,这对我们人类社会是非常大的挑战。

中国网:您刚才说的美国面临老龄化的问题,其实中国也在逐步进入老龄化进程当中,中国在应对这方面工作当中,是否也有一些积极的预案?

李玲:我们在医改方案里,为什么强调基本、基层和基础,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解决我们未来的老龄化,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应该是老龄人未来健康的维护中心,他们更多应该是常见病、多发病,基层能够解决,而且在医改过程中,也看到很多地方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正在做这个工作,就是指导老年人过健康的生活方式,给老年人以精神慰藉,因为人老了总会有点病,有病以后就会产生一种恐惧,怎么与社区医生之间互相信任,是问题所在。街坊邻居经常能见到,要去建立互信的关系,通过自身努力去战胜疾病,所以我们说要修身养性,不是都到大医院靠吃药、靠检查、靠住院治疗来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网:中医里讲,最高明的大夫是未病治病,最好是不发病,减少去医院看病的机率。

李玲:这就是我们医改要做的,未来应该给全国老百姓建立健康保障体系,尽可能少得病,不得大病,得了病以后能够及时得到救助,平时就可以把医疗费用省下来,我们这个模式就是全覆盖的,而且是低成本、可持续的。

中国网:因为我国国情,一是人口多,二是老年人多,三是医院和人口的比例相对于国外也小了很多。结合这个国情,所以我们不能照搬国外一些发展模式。

李玲:他那条路走不通。美国这么富裕的国家,现在都难以为继,美国人均医疗费用是8000美元,也就是说,两个中国人不吃不喝,才能供一个美国人看病,我国的人均收入才4000美元,他们走到这条路上,自己已经走不下去。我们常常说医疗的需求没有饱和点,是无止无尽的,我们不能走到拼命治病的模式上去。

中国网:对于寻求中国式解决医改的办法,您刚才说要和中医人文的思想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医生的素质,提高医生的职业道德。还有没有其他方面适合于我们现在国情发展的?

李玲:我觉得中国式解决医改这一世界难题的办法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一是政治制度的优势。因为建立医疗卫生制度是一个系统性的改革,涉及很多领域,需要我们在政治制度上发挥优势,才能破除原来的利益格局,建立新的体制机制,我觉得从安徽医改,从子长、神木的医改都可以看到,中国政治制度推进医改的力度非常之大,作用也非常大,这也是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因为他们没办法做。

二是中国文化以及承载的中医文化。这种天人合一、修身养性的文化应该融入到医改里,让每个人成为健康的维护者,调动所有人的力量。不是每个人的健康都只能依靠去医院打针吃药,那是无止无休的,经济上承担不了,而且投入再多资源也解决不了这个事情,所以我们的文化其实解决了谁来维护健康的根本问题。我们每个人自己才是健康的维护者,中国曾经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今年是中国广播体操60年,做广播体操不需要多少资源,所以政府就发动、组织全体百姓来做这件事情。把中国文化的优势和政治制度的优势结合起来,发挥我们的组织优势,来动员社会、动员百姓,让每个人成为自己健康的维护者。

三是信息化手段。现代信息技术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因为医疗领域其实就是信息处理,未来我们医学模式和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式可能都会有相当大的变化。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在家里购物,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就可以在家里看病,不需要到医院去,而且将来说不定每个人手上戴着芯片,或者脖子上挂一个芯片,你自己还不知道你发烧或者心脏不正常,别人都已经知道了。未来建立的是一个给全体百姓的一种维护体系。

中国网:我们也期待着那个时候赶紧到来,能够让更多人享受到更加健康的生活。

李玲:每个人是健康的生产者,所以我们自己也要努力。

中国网:每个人要努力维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争取少生病,不生病。

李玲:活到90是硬道理,健康是硬道理。

中国网:中国医改已经推行了一段时间,对于未来的发展,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走,这个路子探索了,经验总结了,我们今后方向上是否也需要有一些调整,不断与时俱进,结合实际的情况探索更好的模式?

李玲:中国模式,或者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这种模式,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已经逐步浮出水面。一是筹资体系,政府财政,各种保障制度,职工医疗保险、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再加上个人的支付,因为我们现在的国情决定,个人还是有一定的支付比例,这三种形成了多元的筹资体系,再加上公立医院为主体,社会办医为补充的多元的服务体系,我觉得这将来会是我们中国医改的基本模式。这个模式既不同于欧美,也不同于现在其他国家。比如英国模式就是国家税收筹资,是单一筹资;美国是商业保险为主的筹资;法国就是社会保险为主;我们是国家、集体、个人多元的筹资,加上公益医疗体系,应该说这个路越来越明确,特别是地方实践,安徽、陕西各个地方现在都有很多创新,包括北京都做得非常好,我们就是怎么在此基础上顺势借力的前进。我觉得中国医改的前景非常光明,而且我们有希望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而我们这个路很可能是解决医改这一世界难题的一条先河。

》》》返回访谈页

 

 



关于中国访谈

  智慧的对话,思想的交锋。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社会名人、国际友人做客中国访谈,解读政策法规,阐释新闻热点,讲述世界风云,倾诉人生故事。秉承权威、人文、开放、深入的原则,为网友展现不同人生的精彩历程。
中国网地址:
中国北京海淀区西三环北路89号中国外文大厦B座
邮编:100089

访谈热线

如果您想做客中国访谈,嘉宾请联系:
电话: 010-88828267 010-88828056
传真: 010-88828105
如果您有意见和建议请联系我们:
E-mail:duomeiti@china.org.cn
网友可进入论坛直接参与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