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万永代表:记者的职责与坚守

时间:2012年11月2日 10:00 
嘉宾:《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副主任 刘万永
简介:他不畏“恶势力”和“强权”,坚决维护正义与公正,网友称赞其为“有血性的好记者”。作为一名一直行走在一线记者,他用文字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作为一名十八大代表,他如何看待中国十年来的发展与变化?中国访谈特别邀请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副主任刘万永,敬请期待。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访谈页

活动标题

  • 刘万永代表:记者的职责与坚守

活动描述

  • 时间:2012年11月2日 10:00 嘉宾: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副主任 刘万永简介:他不畏“恶势力”和“强权”,坚决维护正义与公正,网友称赞其为“有血性的好记者”。作为一名一直行走在一线记者,他用文字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作为一名十八大代表,他如何看待中国十年来的发展与变化?中国访谈特别邀请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副主任刘万永,敬请期待。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中国网:大家好!欢迎您收看中国网易健特约之十八大代表访谈节目,感谢新浪微博对本节目的支持。您可以通过新浪微博与我们时时互动。今天我们邀请到的这位代表他坚决维护正义与公正,被同行称为"藏獒"记者,网友也称赞他是有血性的好记者,他就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副主任、十八大宣传文化系统代表刘万永。

    2012-11-02 08:59:44

  • 中国网:

    刘老师,您好!欢迎您做客中国访谈。 我们知道十八大代表中有29名是媒体记者,您知道这个消息后有什么感触?

    2012-11-02 09:00:11

  • 刘万永:

    刘万永:知道这个消息以后,感觉到自己的担子比较重,既是责任,也是压力。因为大家知道十八大中国的领导班子要进行换届,是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的一次大会,所以我觉得自己能够作为一个代表参与见证这段历史确实非常幸运。

    2012-11-02 09:01:01

  • 中国网:

    在您心目中的十八大代表应该具备哪些资格呢?

    2012-11-02 09:01:33

  • 刘万永:

    因为今年的十八大代表中增加了来自生产和工作一线代表的比例,我作为一个一线代表有幸能够参与这次会议。因为代表名单已经公布了,有一些代表我也认识,也是我的朋友,比如像新华社记者朱玉,因为我从事新闻工作的原因,经常看到朱玉写的一些报道,他做了很多调查性报道,也写过很多关于重大典型的报道,文章都写得很棒,为人也特别好。所以,今年我了解到的代表特别是来自一线的,都是在本职岗位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人。比如朱玉曾经获得中国首届风云记者的称号,荣获过新华社十佳记者的称号,都是需要有很强的工作业绩才能得到的称号。应该说十八大代表都是在各行各业中比较优秀的人物才能当选。

    2012-11-02 09:01:52

  • 中国网:

    您觉得作为新闻媒体从业者想当十八大代表有什么样的特质呢?比如您和朱玉有没有共同点,可以让你们一起当十八大代表?

    2012-11-02 09:02:11

  • 刘万永:

    我觉得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来讲,首先要在本职中做好自己的工作。当然如果你想当选十八大代表,可能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因为,我们的十八大代表选举过程都要差额选举,也可能落选者很优秀,但是还是落选了,这也有可能,所以,我觉得你能够当选十八大代表,对我来讲是有一些幸运的因素在里面。

    2012-11-02 09:02:29

  • 中国网:

    在新形势和新任务下,新闻媒体在党的工作和国家建设过程中,您觉得起到怎样的作用?

    2012-11-02 09:02:55

  • 刘万永:

    对于媒体来讲,天职就是要传播信息,作为媒体肯定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这是它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我也认为媒体应该而且必须要及时、准确地反映普通民众的心声,要成为沟通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一个桥梁,要及时反映民意。

    2012-11-02 09:03:07

  • 中国网:

    我知道您有多年一线记者的经验,那怎么评价报纸媒体的功能和局限性,因为有些东西毕竟不是媒体的能力能够做到的,还需要其他的东西?

    2012-11-02 09:03:20

  • 刘万永:

    我们知道中国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所谓的转型时期,当然这个时期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转型,也带来了大量的社会矛盾,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矛盾的高发期和多发期。有了这些矛盾,各方面都需要通过媒体反映他们的利益诉求,由此大家对媒体的这种期望值就很高。比如说拆迁,希望媒体能够来解决;遇到冤案了,希望媒体来解决,如果说对媒体的期望值过高,就可能让媒体承担了超过它自身能力的责任和负担,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媒体承担的这种责任过于重了。

    2012-11-02 09:03:32

  • 中国网:

    我们观众对于媒体的期望过于高了?

    2012-11-02 09:03:55

  • 刘万永:

    我觉得现在的媒体承担了一些它不能承担的责任,比如说有很多的人找我,或者写信打电话反映问题,当然有的适合我们这个报纸来做,有的可能就不太适合。如果各个部门,特别是政府的职能部门承担起它的责任以后,媒体会回归它本来的定位。

    2012-11-02 09:04:23

  • 中国网:

    所以说做媒体这行还是挺难的,我手上有一份报告,有四成的记者,尤其是从事调查行业的记者,他们想转行,你怎么看待这个局面?

    2012-11-02 09:04:36

  • 刘万永:

    记者转行是很正常的现象。

    2012-11-02 09:04:49

  • 中国网:

    为什么呢?

    2012-11-02 09:04:58

  • 刘万永:

    比如我的朋友,像邓飞、王琴,他们转行去做公益了,还有人完全离开了媒体圈,比如说自己创业了,或者自己打工到公司去了,这都是自己的选择,这个选择是很正常的。你不能说你曾经是很优秀的记者,甚至说是专门从事“揭黑”的调查记者,你突然不干了,你去干别的了,就是逃兵,不是这个概念。

    2012-11-02 09:05:17

  • 中国网:

    那您觉得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2012-11-02 09:05:28

  • 刘万永:

    原因很多,比如说我自己的兴趣爱好发生转变了,或者我认为从事这项工作要比从事媒体工作更能体现人生的价值。比如说《瞭望周刊》的记者孙春龙,他做记者的时候是很优秀的,他只是因为在采访一个抗战老兵,这个抗战老兵对他提出了批评,当然不只批评他本人。曾经有很多的记者采访,老兵说很多年不能回家了,很多记者说我回国之后帮助你联系,叫你回家看一下,结果都失约了。孙春龙采访这个老兵的时候,又听到了这个声音,然后对他提出了批评,他就决定辞去这个工作,做老兵回家的慈善事业。我觉得这个挺好,是很正常的。很多人说记者转行,可能是由于这方面的原因,那方面的原因,我觉得原因真的不是很重要的。

    2012-11-02 09:05:47

  • 中国网:

    怎么说呢?

    2012-11-02 09:06:00

  • 刘万永:

    大家都知道做记者,特别是做调查性报道的记者,比如待遇比较低,风险比较大,回报还比较低,又苦又累,但问题是,做好哪个工作不需要付出呢?没有一个轻轻松松就能做好的工作。同时你如果喜欢这个工作,很多的苦和累都不叫个事,都不算什么。

    2012-11-02 09:06:14

  • 中国网:

    所以一直支撑您走下来,一直做这个东西的就是兴趣而已吗?

    2012-11-02 09:06:25

  • 刘万永:

    我觉得更多的是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因为很简单,我喜欢这份工作。当然有一天如果我不喜欢了。

    2012-11-02 09:06:35

  • 中国网:

    考虑过转行吗?

    2012-11-02 09:06:47

  • 刘万永:

    或者我累了,或者我有一个更看重的机会,我也可能会离开这个工作,但是目前是没有,没有看到。

    2012-11-02 09:06:58

  • 中国网:

    您觉得作为一个调查性记者,最应该具备的素质有哪些呢?

    2012-11-02 09:07:10

  • 刘万永:

    如果做事有两个方面,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讲:一个是术的问题,一个是道的问题。比如说你作为一个记者,你要有一个比较好的文字能力,特别是像我们平面媒体,你要能够用你的笔,把你看到的、听到的记录下来,做到文通字顺,文章写得很漂亮。另外一个,你需要沟通的能力,比如说你要去采访,你要说服别人,说出他不愿意跟别人说的一些话,一些真相。当然你还有一个突破的能力,比如你怎么拿到证据等等。这些东西都是一个技术方面的问题,你可以通过不停的积累经验、学习,能够后天习得的。

    更重要的是道方面的问题。比如说你要有一颗对别人友善的心,你要能够理解别人,能够去关怀别人,甚至说你还要有一颗平常心,遇事要淡定,各方面的能力要具备。

    过去我们说记者是杂家,各方面的能力要具备,因为你要接触不同的人,接触不同的行业,很多的东西对我们来讲是新的,完全陌生的,你需要去学习、了解,然后你去发现问题,你去用你的笔把它呈现出来。

    2012-11-02 09:07:23

  • 中国网:

    其实写文章的时候是人写的,总是有一些主观的因素,怎么才能做到新闻报道事件更能真实、准确的、客观的反映出来呢?

    2012-11-02 09:07:38

  • 刘万永:

    我一直觉得客观只是一个目标。

    2012-11-02 09:07:52

  • 中国网:

    它是一个比较接近于完美的状况,是达不到的?

    2012-11-02 09:08:03

  • 刘万永:

    我认为是达不到的。比如我们去采访了同一件事的不同利益方,我们可以在我们的稿子中准确的呈现你的观点,但是什么是客观呢?我觉得是做不到完全客观的,只能说相对客观。

    比如说你跟他,你们俩对某一件事态度截然相反,你有你的道理,他有他的道理,我的文章里面,如果说机械地讲客观,我用一百字呈现你的观点,用一百字呈现他的观点,就能达到客观吗?不可能的,但是真实、准确是重要的。对于一个报道来讲,你如果事实上出现问题,是一个致命的伤。

    2012-11-02 09:08:14

  • 中国网:

    比如说你具体的报道当中你是怎么做的,你怎么取舍的?

    2012-11-02 09:08:56

  • 刘万永:

    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件事,我曾经报道了一个季羡林的藏品被拍卖的事,就是丢失了。大概有几个证据,比如新华社的记者叫唐师曾,他录了一段视频,季羡林在视频里说我的藏品丢了,说是别人在他生日的时候拿给他的字画,他说丢了。然后又一个人自称是张衡(音),是一个收藏家,说我在拍卖市场看到了季羡林的藏品,我拍到手了。接下来有一个证据,季羡林当时有一个秘书叫李玉洁,他手写了一份材料说,我看到过这份藏品,而且由我经手把它交给了下一任的秘书。他的下一任秘书叫杨瑞,记者再给杨瑞打电话,这个秘书说我不愿意说这个事。从这个逻辑关系来讲,你很容易得到一个结论,就是最后一任秘书可能藏品在他手里出现问题了。

    2012-11-02 09:09:09

  • 中国网:

    对,是这样想的。

    2012-11-02 09:09:22

  • 刘万永:

    逻辑很严谨吧,但实际上除了季羡林在视频当中说我的东西丢了,是可以相信的,其它的有的是假的,有的至今还是存疑的。我当时掌握的情况就是这些,当然我觉得很幸运的是,我在写的时候,对每一个看似严谨的逻辑链条都保留了质疑。

    2012-11-02 09:09:35

  • 中国网:

    没有完全相信?

    2012-11-02 09:09:47

  • 刘万永:

    对,所以稿子在事实上面还是没有出现问题的。

    2012-11-02 09:09:55

  • 中国网:

    您的判断基于什么呢?怎么季羡林就一定能相信,其他的不能相信?

    2012-11-02 10:04:15

  • 刘万永:

    因为季羡林的是视频,他的视频是连续性的。而且给我提供视频的人是蛮值得信赖的,是新华社的记者唐师曾。我们在做调查性报道的时候,过去我们盯点的副主任叫刘刚(音),是非常著名的记者,他说你面对你的采访对象的时候,你要记住一点:谁都不要相信。就是说你不要轻信任何人,特别是当你采访的内容变成文字的时候,你要记住每一句话都要有证据,都要有出处。如果你要能够做到这一点,就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一个报道的纠纷。

    因为我们看到有一些报道出来之后,可能文章当中提到一些人会打官司,或者你侵犯名誉权了,或者事实错误。所以所有的记者都要在你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报道发表之前都要小心谨慎。

    2012-11-02 10:04:28

  • 中国网:

    而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2012-11-02 10:04:40

  • 刘万永:

    这是很重要的,否则你写一篇报道引来官司,那你的工作会非常的被动。

    2012-11-02 10:04:51

  • 中国网:

    增加很多的麻烦。

    2012-11-02 10:05:03

  • 刘万永:

    主要是给领导惹事。

    2012-11-02 10:05:39

  • 中国网:

    您在今年获得了长江韬奋奖,您有没有想过这次能得奖?

    2012-11-02 10:05:50

  • 刘万永:

    确实没有想过,因为我们报社在我之前,是有四位长江韬奋奖获得者,这四个人都是我非常敬佩的人,都在我们报社威望非常高的人。我一直觉得长江韬奋奖是离我非常遥远的事,可能奋斗到退休的时候都不见得能够得到,所以当知道自己被评上这个奖的时候,确实感觉很高兴。

    2012-11-02 10:06:02

  • 中国网:

    觉得是对自己的肯定吗?

    2012-11-02 10:06:13

  • 刘万永:

    阶段性的肯定,因为我还有20多年才能退休,我觉得获奖是好事,但是也不能把它太当回事,如果你太在意它的时候,就变成一个包袱了,作为记者来讲,还是要靠你的作品说话的。

    2012-11-02 10:06:26

  • 中国网:

    不是想要为了得到这个奖而去做这个东西,而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2012-11-02 10:07:02

  • 刘万永:

    我觉得所有以获奖为目的的采访写作都是耍流氓,而且达不到你的目的,不是说写一篇稿子就是为了得奖,那样你的工作就没有乐趣,如果你得不到奖就太失望了,我觉得还是应该要有一颗淡定的心,以快乐的心情去面对。

    2012-11-02 10:07:13

  • 中国网:

    刚才您说您还有二十多年才退休呢,咱们不说以后,咱们说说以前,您觉得在您从事记者行业这么多年来给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2012-11-02 10:07:59

  • 刘万永:

    记者应该要有比较强的责任心,这个责任心可能包含很多方面,比如说对我这个工作的责任心,对我所在的报社的责任心,还有你对这个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你都要有一个比较强的责任心才行。

    比如说我们平时上班的时候,我们看一个稿件,可能有一些语言要修改,你觉得这句话改也行不改也行,改可能更好,不改可能也没有问题,就不改了,因为自己的懒惰就不改了就过去了。但是我有时候出差,比如我们到一个学校,或者到一个农村,或者到一个企业,你看到这个桌子上摆着一份中国青年报,你会发现这份报纸,这篇文章可能会给一个你不认识的人,你永远想不到的人带来很大的影响,你不知道存在的这种关系。你这个要错了,他可能认为你这个错的也是对的,我觉得每到这个时候,我觉得我们确实应该尽心尽力的对待自己的工作,特别是你自己写的稿子。

    比如我们对社会的责任,因为记者在中国目前的社会承担着很多的额外的,或者附加的责任义务也好,作为一个记者,你应该去为了社会的进步去做一些事情。我曾经说,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维护这个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其实很多时候不是为了我们自己,是要为了其它更多的人,因为我觉得如果这个社会发生一些不公,它并不是对某一个人,某一个群体的不公,是对所有人的不公,无非就是今天他遇到了,明天可能就是我。

    比如我们要面对一些社会不公平的现象,你不要觉得这个事跟我没有关系,并不是这样的,所以作为一个记者,要尽最大的能力,去维护这个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2012-11-02 10:09:01

  • 中国网:

    我们知道您参与了中国青年报的民生报道,而且做了很多,包括教育、医疗、收入分配等等,以您的经验,报道民生问题,需要不需要注意什么东西?

    2012-11-02 10:09:13

  • 刘万永:

    《中国青年报》是以青年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报纸,所以我们办报的宗旨概括为两句话: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我们这几年来,特别是在我们特别报道部,做了一些跟维护青年利益有密切相关的一些报道。比如说我们去年有一篇报道,就是讲山西长治有一个青年叫宋江明,他报考公务员的时候,他的面试成绩和笔试成绩都非常好,但是在血液检测方面出现问题了,后来发现被人为的动了手脚。后来经过我们报道,这个事件得到了解决,相关的责任人被判刑了,承担了刑事责任。这份报道相对来讲比较符合我们《中国青年报》的责任,它是维护的青年群体的合法权益。

    当然,在其它涉及到民生方面的报道,我们也有很多,比如说我们有教育、经济、法制,每个部门都是在它相关的领域做了很多的报道。

    2012-11-02 10:09:27

  • 中国网:

    在推动教育的改革方面,您作为十八大的代表有什么感触,尤其是您有这么多年的报道经验?

    2012-11-02 10:09:43

  • 刘万永:

    教育大家都非常的关心,因为每个人都要接受教育,每个家庭都有孩子,孩子也要接受教育,所以我们过去讲,每个人都是教育部的部长,每个人都可以而且有权利对教育进行评论,甚至拿出一套教育体制改革的方案,实际上因为教育是人人关心,所以教育问题的社会关注程度比较高。比如现在关于异地高考的问题,大家也非常的关心;比如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的问题,也是大家关注的热点。

    这几年从我自身的体会来讲,教育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当然问题也是大家非常关心的,所以作为我个人来讲,是非常希望我们的教育经费保障能够更充足一些,有更多的优秀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素质,校舍能够修的坚固一些,方方面面都很多。尤其是要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

    2012-11-02 10:09:54

  • 中国网:

    前一阵我看《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这个报告说我们国家基本上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的目标,您怎么看待这个事情?

    2012-11-02 10:10:04

  • 刘万永:

    就我目前所了解的情况,这个目标应该实现了。因为我们国家已经制定了一整套的国家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奖学金、助学金,这一整套的针对贫困生的政策,能够让这些贫困生顺利的进入学校,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2012-11-02 10:10:14

  • 中国网:

    我看到有一些报道还是说我家里有两个孩子,这个孩子上不起学,只能供这个孩子上学的这种困难呢?

    2012-11-02 10:10:27

  • 刘万永:

    这个问题我在几年前有过报道,但是我们现在看这类的报道非常少了,这两年看不到这样的报道了。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国家针对贫困生的政策越来越完善了,越来越配套了。

    第二,国家的政策出台完善之后,媒体的素养也有所提高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我们过去有这些政策,但是媒体由于自己在这方面的专业政策上了解不多,所以出现了一些我们看了很可笑的事。比如说我曾经看了一个电视台非常有名的节目,他们也是编了一个情景剧,说有一个农村家庭有两个孩子,一个是亲生的,一个是收养的,两个人同时考上大学,接到录取通知书,面对巨额的费用,家里只能供一个孩子去上学,最终经过父母研究决定,让自己的亲儿子去打工,让收养的孩子去上学。情景剧演完之后,观众看了之后热烈鼓掌、热泪盈眶,说好心人,能不能帮助他,让大家捐款去资助。

    后来我看了以后就心生疑问,就写了一篇评论,评论名字叫《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知道国家助学贷款》,实际上国家有相关的政策,但是媒体给人的感觉是你根本感受不到这个政策的存在,也不知道怎么样去惠及这些贫困的学生,后来我在这个评论里面提出了两个解决的方法,就是你怎么样才能够让贫困生接到录取通知书,不会不去上学而是打工,或者是寻短见,不再成为新闻。两个方面:

    第一,高中阶段,特别是高三的时候,学校应该向学生宣讲高校里面的一些相关的对贫困生的扶持政策,到底有哪些的政策,你怎么申请勤工助学的岗位,怎么申请国家奖学金,或者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等。

    第二,作为高校来讲,应该寄发录取通知书的同时,要附带上对于贫困生扶助政策的说明。你应该让学生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就知道如果没有钱我怎么去上学。这篇报道还是起到了一些作用,我们看到在后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上都附加了这些政策,接到录取通知书寻短见的现象,现在已经销声匿迹了,这类的新闻我们看不到了。

    2012-11-02 10:10:39

  • 中国网:

    就是媒体还是应该多了解一些国家的政策,给予更多的宣传,让大家都知道。

    2012-11-02 10:10:52

  • 刘万永:

    原来教育部的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曾经讲过媒体无知论,我觉得他说的是很有道理的。作为媒体,特别是记者,因为我原来跑教育比较多,跑教育的记者相对熟一点,越来越年轻,而且换的非常快,这样很多的记者对政策了解程度不是很高。

    2012-11-02 10:11:08

  • 中国网:

    很多都是赶鸭子上架。

    2012-11-02 10:11:20

  • 刘万永:

    可能是没有时间去了解,也可能是根本没有意愿去了解,这导致在我们的报道当中会出现一些硬伤。过去我们讲记者要做一个专家型的记者,这个确实是很有道理的。你要知道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有哪些政策和制度,哪些是你需要掌握的东西,你都要去了解。

    2012-11-02 10:11:29

  • 中国网:

    不只是教育方面的问题,12月份要出台一个关于收入分配改革的方案,您对这方面有什么样的看法?可不可以结合媒体的角度来说一下这个方案?

    2012-11-02 10:11:41

  • 刘万永:

    当然,有人说记者待遇低,不仅是媒体行业,还有一些其他的行业,可能连续十年工资没有涨,特别是相对于通货膨胀,或者物价来讲,你的收入就增长了一部分就被抵消了,所以经常有人讲什么贫富差距加大,确实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公平。为什么不满呢?我总是觉得我付出了很多,但是我的收入是很低。我觉得收入分配确实要体现你的劳动付出,跟你的付出要相对来讲公平的。当然作为媒体来讲,你很多说我的付出和我得到严格意义上的这种对等。

    记者写稿是一个良心活,有可能付出了很多,但是呈现出来,或者给别人感觉只能是十分之一,就不能完全体现出来。无论是怎么改,无论是进行哪些调整,媒体工作既然你从事这个工作,就要尽心尽力把它做好,否则你完全可以离开,去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

    2012-11-02 10:11:50

  • 中国网:

    这个责任心还是非常重要的。

    2012-11-02 10:12:01

  • 刘万永:

    不单单是责任心的问题,做任何的工作你都要发自内心的去热爱,这样你即使付出了很多,你也会觉得值得。

    2012-11-02 10:12:10

  • 中国网:

    其实我自己的付出就已经是回报了。到节目的最后,可不可以跟网友分享一下您对十八大有什么期望?

    2012-11-02 10:12:19

  • 刘万永:

    我希望中国的社会能够向着更加公正、公平的方向发展,每个人都能够有尊严的活着,每个人都能看到希望,每个人都心情愉快!我觉得这是一个愿景,但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努力。

    2012-11-02 10:12:28

  • 中国网:

    本期中国网之易健特约十八大代表访谈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新浪微博对本节目的大力支持,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结束)

    2012-11-02 10:12:38

  • 中国网:

    ( 责编:佟静 主持:李虹霖 图片:孙世麒 导播:李哲 摄像:庞睿 郭天虎 )

    2012-11-02 10:18:53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http://mp4.china.com.cn/flv/olderDataft/olderDatazjxz/2012-10-31-lizhe_1351750685.mp4

图片大图:

  • 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副主任刘万永

    中国网 孙世麒

  • 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副主任刘万永做客中国网

    中国网 孙世麒

  • 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副主任刘万永做客中国网

    中国网 孙世麒

  • 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副主任刘万永接受中国网访谈

    中国网 孙世麒

  • 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副主任刘万永

    中国网 孙世麒

  • 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副主任刘万永

    中国网 孙世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