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40年:改革不止 公平没变

首页 > 中国访谈 > 专家学者

导语

 

嘉宾介绍

刘海峰:厦门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考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本期照片

   
   
 

访谈实录

刷新全文打印合并称谓
 

评论

用户: 密码:

团队介绍

  《中国访谈》拥有先进的演播设备和成熟专业的策划、技术团队,节目团队在全国“两会”、党代会、国庆等国家重大宣传报道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由《中国访谈》团队独家策划制作的多部系列访谈节目,曾获得国家级、全国人大、省部级等多项优秀作品奖。
  团队成员:郑海滨 韩琳 王瑞芳 齐凯 佟静
裴希婷 李虹霖 张扬 孙婉露
版权声明:

本栏目所有内容,包括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中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单位、网站或个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栏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中国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单位、网站或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网”,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活动标题

  • 恢复高考40年:改革不止 公平没变

活动描述

  • 时间:2017年6月7日14:00
    简介: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40周年。40年来,高考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给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但同时也充满争议。40年的高考之路有哪些成功经验,又有哪些失误?高考制度一直在改,还会怎样改?就这些问题,《中国访谈》邀请专家与网友们进行交流。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各位网友,大家好!

    “中国访谈,世界对话。”今天,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开始了。今年的高考不仅又一次牵动着成千上万家庭的心,而且还有另一层意义,那就是,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40周年。高考走过40年,无疑为国家和个人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充满了争议。肯定者说:高考给社会选拔了无数英才;否定者说:高考让中国教育走上了应试教育的不归路。

    四十而不惑,高考制度走过了40了,是否已经"不惑"?高考之路该怎么走下去?我们今天特别邀请了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峰主任和广大网友进行交流。

    2017-06-07 14:10:58

  • 刘海峰:

    各位网友,大家好!

    2017-06-07 14:14:03

  • 中国网:

    上周,厦门大学联合其它单位召开了纪念高考恢复40周年的论坛,这个论坛的主基调是什么?

    2017-06-07 14:15:06

  • 刘海峰:

    我们论坛的主基调是纪念整个中国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当然也讨论一些现代高考改革问题。主办方是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还有江苏省教育考试院,以及我们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三家联合主办。还有一些支持单位,比如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会、光明日报、教育研究中心,以及媒体支持单位,有中国教育报、新浪教育、中国教育在线。

    2017-06-07 14:15:41

  • 中国网:

    参与的媒体和单位都是非常多的,这个论坛主基调是什么,谈了哪些问题?

    2017-06-07 14:16:29

  • 刘海峰:

    我们的主基调主要还是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恢复高考是当代中国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对我们国家几十年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转折的意义。我们的会议讨论主题有三个方面:第一个就是纪念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第二个是讨论高考改革问题;第三个是专门研究域外的,包括台湾地区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2017-06-07 14:16:50

  • 刘海峰:

    最主要还是第一个问题,所以我们请到的是中国当今研究高考方面最顶尖的学者。当然,因为这个问题,现在高考制度历来是比较敏感的问题,所以我们请的没有政府官员,都是高考研究界,或者教育学界最权威的学者,比如说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曾经当过中国农业大学的党委书记,做过(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

    2017-06-07 14:18:23

  • 中国网:

    我们论坛也是比较权威的论坛了,这次论坛大家对高考制度改革讨论比较多,您作为论坛的主要发起人,您有什么样的感受,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是不是特别高?

    2017-06-07 14:24:16

  • 刘海峰:

    应该说是很高的,因为高考是永远的热点话题,一年到头都是这样的,靠近高考时间点更是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包括媒体,也是关注的焦点问题。因为高考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是我们国家从中学过渡到大学的一个主要的渠道或者说桥梁,是我们中国整个教育改革的一个枢纽环节,它具有全局性的意义。前不久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同志讲过,他说高考是教育领域中具有政治意义和全局意义的一项重要工作。确实是这样的。

    2017-06-07 14:24:47

  • 中国网:

    正像这个论坛的情况所反映的那样,大家对高考的关注点也是集中在高考制度改革上。40多年来,我们对高考制度的改革一直在不断推进当中,您怎么看待我们这40年的改革,大概是一种怎样的轨迹呢?

    2017-06-07 14:26:47

  • 刘海峰:

    40年来有很多的变化。我是1977年考上大学的,到厦门大学历史系,是从上山下乡、作为知识青年直接考上厦门大学的,所以我40年来亲历整个高考的过程。大部分人,或者说一般的77级大学生只和高考结缘一次。我与高考结缘一次,但可能一辈子都是相关的。1977年我参加高考,后来研究高考,长期以来都在研究高考。当然,早期是研究科举,近些年来主要研究高考,两者有共通的地方。这40年来的变化现在回忆起来,恍如隔世,差别很大。比如说试题的难度,77年的高考跟现在的高考比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今天上午我应邀到教育部考试中心参与了17年语文高考交流会。今天上午考语文,我们看到了语文试卷,包括全国三套卷,包括今年仍然在自主命题的几个省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山东六个省高考作文题,我们都看到了。我今天上午看到这个试卷,就想起我当年参加高考的时候,那个试卷跟现在比,现在看简直是小儿科,那时候比现在容易太多了。那年都是分省命题。最近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全国媒体都进行集体性怀旧,作为研究者也要查一下当时的考试情况,(当年)30个省有3个省的语文高考100分就一篇作文,一篇作文100分,没有其它题了。北京市的100分是作文80分,其它只有20分,作文80分的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我们福建省参加的高考理科作文90分,10分是默写毛主席《念奴骄·答李叔一》。以前的题一个是单一,还有难度差别很大,当时题目很简单,但是可以区分选拔出来的人。后来,高考恢复了民族文化水平,青少年的文化水平迅速得到提高,所以试题难度越来越大。到现在,有的学科难度大家觉得偏大了,学生负担很重。

    2017-06-07 14:30:10

  • 中国网:

    竞争的激烈程度是怎样变化的?今年好像是940万考生参加高考。

    2017-06-07 14:36:45

  • 刘海峰:

    录取率完全是恍如隔世,增加多的省份有20倍。77年全国高考人数是570万,但是是13届考生的考场,文革十年,高考中断11年,从66届一直到76届11年,77届高中生可以参加,78届高中毕业生也可以提前参加,优秀的学生可以提前参加,13届学生一起考。

    2017-06-07 14:38:31

  • 中国网:

    那年竞争是最激烈的?

    2017-06-07 14:42:24

  • 刘海峰:

    人数不多,录取率是最低的,570万人,原计划录取20万人,后来因为有很多优秀的学生,中央觉得应该增加录取,临时决定扩招,最后录取27万人左右,这个录取率是4.8%,是中国60多年来录取率最低的。我们现在的录取率全国平均百分之八十几,像北京、福建都已经超过90%了,所以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2017-06-07 14:42:57

  • 中国网:

    刚才对比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和今年的高考,这40年当中,高考制度的改革主要可以分为哪几大阶段?

    2017-06-07 14:44:10

  • 刘海峰:

    这个阶段一般也没有很详细分,如果真的要来梳理一下,不是非常精确的划分,大概80年代中期以前可以算一个阶段,那时候高考刚恢复,大家对高考,尤其70年代末三届对高考一片赞扬之声。到80年代中科目比较多了,77级只有四门科目,文科是语文、数学、政治、史地,理科考语文、数学、政治、理化。到80年代中,理科7科,文科是6科。这大概可以算一个阶段。80年代中到98年可以算一个阶段,录取率百分之二十几一直到百分之三十几,又提升了。但是,这是渐进的,个别年份还有倒退——波浪前进的,平缓上升,其中有一些改革。大概是这么一个阶段。1999年是转折点,最主要是扩招,扩招录取率一下从35%左右升到54%左右,将近20个百分点,录取率一下增加很多。99年开始有一系列的改革,比如3+X,网上录取;2000年的时候年龄放开,这一系列改革。99年再下来就要算到2014年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这之前算一个大阶段。国务院这个文件颁布后进入新阶段,目前还在进展当中。

    2017-06-07 14:45:58

  • 中国网:

    我们也知道,这40多年来有关高考的争议一直都在,大家议论多的点主要在高考一考定终生、一些加分制度存在争议和弊端,还有扩招也使高等教育质量下降,您怎么看待这些争议呢?

    2017-06-07 14:52:19

  • 刘海峰:

    先谈扩招吧。扩招确实有利有弊。原来90年代以前,高等教育的录取率有一个比率,适龄青年,18-22岁左右的青年人进入大学的比例算很低的,高等教育界称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国际上有一个标准,如果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8-22岁青年人在校生跟全体同龄人相比,在15%以下叫精英教育阶段;15%-49%算大众化阶段,50%以上算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我们国家八九十年代是精英化阶段,即使到98年的时候高等教育毛入学率9%左右,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经济已经得到相当大的发展,但是高等教育入学机率还是比较落后的。当时有一个经济学家建议迅速扩招,当然出发点可能不是教育,主要是拉动经济,当时经济消费疲软,想拉动经济。99年决定扩招,扩招以后的正面作用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非常大的发展机遇,确实从规模来讲大大增加了,高等学校很多规模增加,招生数增加,使广大适龄青年有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等教育就不像过去是少数人的权利,而是多数或者至少理念上更新了,认为高等教育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一个适龄青年应该要享有或者应该争取享有的一种权利,就带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将近20年来,高等教育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我们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相当多了,而且再过两年估计中国就要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要进入50%了。

    2017-06-07 14:53:36

  • 中国网:

    这是非常好的变化。

    2017-06-07 15:08:19

  • 刘海峰:

    受教育机会,很多人家祖祖辈辈从来没有人上大学的,他的家庭出了大学生。还有一个,高等教育比较多样化、多元化。总体上来讲发展很好。

    当然问题也有,问题一个是当时扩招是突变式的,一年之内,中央和很多省市政府投入很多,民众缴费也是一个方面,宿舍、师资的解决,那几年里是比较匆忙一点。不过过几年以后,大概教室或者宿舍解决还是不错的,师资那几年内也大大增加,大学招收老师特别多。但是比较大的问题就是高等教育质量能不能随着规模扩大整个有所提升,或者至少不要下降,这个要看怎么看。有一部分高校总体上质量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一些精英大学,985、211,还有高水平大学还是不错的。有一些大学好像不如原来了,现在那么多学生进来读了,原来是尖子生,用原有尺度衡量就觉得学习动力不足,受教育的能力不如以前的学生。高等教育质量也需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到来而有所调整。

    2017-06-07 15:09:27

  • 中国网:

    这也是逐渐的过程。如果让您总结,这些年来高考的成功之处和经验之处在哪?

    2017-06-07 15:17:14

  • 刘海峰:

    高考的成功之处,经验之处,总的来讲,这些年的高考改革总体上还是比较成功的,我只能讲比较成功,不能说很成功。在恢复高考30周年的时候有一个中央的大报记者派两个人专门到厦门大学来,中国青年报的比较高水平的记者找我访谈了两天,后来跟我一起梳理了恢复高考30年来当时的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改革。现在是40年了,更多了。当时30年的大大小小改革有23次,有一些学校比如复旦、交大,原来自主招生改革;有的是一个省,广西自治区两次高考试验。把这23次进行分类,有9次改革仍然保存下来,还在继续做的。其它有些还在试验中,有些没有取得成功。40年来,现在来看增加了一些,我还没仔细梳理,如果统计起来至少30次总有了吧。总体上中国的高考改革还是比较成功的,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让那么多的适龄青年能够区分选拔出来,到合适的大学——高层次、一般层次、相对适用型的高校,它的有效性基本还是得到保障了。

    2017-06-07 15:17:37

  • 中国网:

    更多人得到了高等教育的机会。

    2017-06-07 15:21:13

  • 刘海峰:

    对,而且把他放到合适的学校,北大、清学是优质高等教育,培养国家的拔尖人才。

    还有一个比较好的是公平,这点始终坚持下来了。高考的核心就是公平竞争,择优录取。高考制度不管怎么改,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坚持公平选才这点40年来还是没有变,所以老百姓总体对高考还是比较认可的,不管分数是不是决定公平,至少程序是公平的,多一分取,少一分就认,特别是实行平行志愿以后——这是我自身不够努力,最多我受教育条件差一点。可能其它方式就觉得不太公平。

    不足方面,现在我们看,当时30周年的时候我们就总结,涉及到制度变革这个难度就比较大,因为高考改革本身非常重要,但是它又极其复杂和敏感,因为涉及到很多人的切身利益。对高考改革,大家的观点真是见仁见智,它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事物。不同的角度看,可能看的东西不一样,十个人可能七八种观点,从他的观点看都有道理。

    2017-06-07 15:21:29

  • 中国网:

    您认为有哪些问题呢?

    2017-06-07 15:27:18

  • 刘海峰:

    前些年虽然想改变高考,试行了其它方面的改革,比如说自主招生,比如保送生制度,比如说加分。这都是为了弥补高考看一次性考试分数的缺陷,但是试行以后,在我们这么一个现有的社会条件下,或者说现有的国情底下,很多都出现了走样。刚开始多不错,比如保送生,各个中学推荐最优秀的人出来,到后来变成送良不送优,最优的留下来争状元,上好大学,反正考也考得过。到后来就受到权力的干扰,有的是金钱的干扰,有的地方出现送一些领导干部的孩子,送官不送民,后来不得不大大压缩保送生。以刚性的可以客观衡量的高考分数为录取标准大家比较能接受。其它方面要做,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做支撑,比如说诚信体系不能做假。还有一个,我们的文化是比较重视人情的文化,整个社会非常重人情、关系和面子,如果没有考试分数来把关的话,高校招生就很可能出现无序。还有其它方面的试验,还是有问题。

    当然这都是有益的尝试。

    就高考本身来讲,特别是平行志愿以后,对弱势群体的家庭孩子,或者兴趣不对称的农村家庭孩子还是有利的,因为他不会出现高分落榜,不会报志愿的时候在博弈过程中是输家,平行志愿就保护了高分考生。但是也有问题,现在确实唯分数论,是中国65年高考历史上把考试分数推到极致的时候,谁分数高其它什么都不管,提升一分超越千人。这也确实过于刻板,当然这是两难问题。

    2017-06-07 15:30:59

  • 中国网:

    针对您刚才说的这些状况,下一步高考制度改革应该避免哪些误区,坚守怎样的原则呢?

    2017-06-07 15:45:05

  • 刘海峰:

    高考改革,我们在研讨或者参与制定国家的高考改革方案,或者说顶层设计的时候也提到一些原则,比如科学选才、统筹兼顾、公平公正这些都提到了。我觉得坚持公平公正这点还是首要原则,因为考试制度的核心或者根本就是公平,如果失去了公平就不是考试制度,做其它事情了,用其它方式选才好了。无论中国将来高考怎么改,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还是最基本的,老百姓也才会赞成,才能得到主流民意的支持。

    但在这个同时,我们也要朝多样化、多元化的方向努力。

    2017-06-07 15:46:52

  • 中国网:

    多样化具体指什么?

    2017-06-07 15:48:10

  • 刘海峰:

    比如说国务院《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里也提到,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后面两个是改革目标——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多元就是不单单看高考考分这一项,现在提到的“两依据一参考”:依据高考分数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他的平时表现或者成长记录,德体方面的。长远来讲,我们国家招生考试也应该破除唯分数论,也看考生平时的表现,平时的学习成绩,或者体育、德这方面——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大学招生的衡量标准,从长远来讲应该朝这方面努力。现在有些学校小范围做自主招生和三位一体的招生,这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经验,也有一些成效。不过大范围来讲,推进的速度还是一定要把握它的火候,不能太快。因为真的要做到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目前国情下。我向来认为高考是适应中国国情的考试制度,可能美国那套在美国实行得好,但是到中国就不适应。那我们中国目前人情社会的特征还非常明显,尤其诚信体系还没有建立或者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如果没有高考分数的刚性把关,很可能会造成一些造假,还有其它方面金钱、权力的干扰。高考制度改革的推进要讲策略,把握速度,既积极又稳妥。

    2017-06-07 15:49:46

  • 中国网:

    高考制度恢复这40多年来选拔了众多人才,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但是关于高考制度的存废争议也一直存在。关于高考制度是存是废的争议,您站在哪方?

    2017-06-07 15:54:24

  • 刘海峰:

    我是旗帜鲜明的高考改革的稳健派,就是支持坚持高考的这一方。我刚才提到,我向来认为高考是适应中国国情的考试制度。这方面争议在90年代初,大概93年前后就开始出现,有些人认为我们现在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了,高考就是以前学苏联的产物,计划经济的产物,现在既然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高考就应该改掉,政府应该退出,各校单考,像欧美等西方国家一样。还有到后来我们提倡素质教育,97年以后更有些人把高考看作素质教育的拦路虎、绊脚石,或者说障碍物,说得很多了,把它逼到应试的道上了。甚至到10年前,恢复高考30周年的时候,当时全国“两会”期间就有个人大代表公开在全国人大会上提出废止全国统一高考的提案,正式提出,就可以想见那些年对高考的抨击,或者要求废的这方面声音是很大的。媒体称之为高考改革的激进派。

    2017-06-07 15:55:00

  • 刘海峰:

    大家称我为高考改革稳健派的代表,维护高考制度,说重点是捍卫高考制度。我跟很多激进派的学者做过论战,无论是文字,还是同台舌战群儒,我认为是我占了上风。因为很多废的(观点)只看到问题的一方面,而没有想到废止高考后用什么办法选拔中国高校学生,出现的问题会不会比有高考制度更坏。我曾经讲过一句话,叫做不研究高考的人往往是高考改革的激进派,研究高考的人往往是高考改革的稳健派。不研究之前认为高考学美国什么的,真的都做,都做不来。我一再强调高考改革方面只有可行的才是有效的,如果不可行,理论再好,没有用,那是理想派。我们要现实,从现实出发去追求理想。

    我曾经讲过,像美国华人、亚裔,在美国社会中最终是高等教育中追求名牌大学的一个主要群体,典型的虎妈蔡美儿从菲律宾移民到美国,是第三代了,身上流的还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她的祖辈是从菲律宾过去的,再祖辈是很多年前——清代从中国大陆移居到菲律宾的,这么一个华人,她两个女儿该是混血儿——先生是白种人,一直逼两个女儿学。特别是常青藤大学,如果孩子能够上常青藤大学,这个过程从小的时候选幼儿园,跟我们一样,选好的学区,学区房贵不要紧,这个过程叫爬藤;藤里还分大藤小藤,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是大藤。一旦爬上了,父亲就荣升为藤父,母亲是藤母。过度重视教育观在华人头脑是根深蒂固的。如果美国社会都是像由虎妈蔡美儿这样人组成的,就会演变成和我们差不多的招生考试制度。有什么样的民众就会有什么样的考试招生制度,所以高考是适应中国国情的一种考试制度。

    国务院2014年出台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里写了这句话:以高考为核心。它讲的考试招生制度总体符合国情,权威性、公平性得到大众认可,我看到这个很高兴。

    2017-06-07 16:03:31

  • 中国网:

    高考制度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在当下国情之下还是我们选拔人才最佳的方案了。

    2017-06-07 16:10:28

  • 刘海峰:

    说最佳也可以,比较而言相对最佳,至少可以防止最坏的情况出现。有种说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没有其它办法,这个就是最好的办法,最认可,老百姓最能够接受的,最符合中国现在社会发展阶段、现实国情的一种招生考试制度,所以40年来仍然得到多数民众的拥护,当然也需要不断改革和改进。

    2017-06-07 16:10:55

  • 中国网:

    无论时代怎么变,高考改革再怎么变,我们对知识的追求都是不曾改变的。谢谢刘老师做客我们的访谈。

    最后,也祝莘莘学子们高考顺利。

    (责编/文字:韩琳;主持:佟静;摄像:董超 / 刘哲 导播/后期:刘凯;摄影:董宁)

    2017-06-07 16:12:53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http://mp42.china.com.cn/video_tide/video/2017/6/7/2017671496821657879_458_3.mp4

图片大图:

  • 厦门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授谈恢复高考40年。

    中国网 董宁

  • 厦门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授谈恢复高考40年。

    中国网 董宁

  • 厦门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 刘海峰教授做客中国网。

    中国网 董宁

  • 厦门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授谈恢复高考40年。

    中国网 董宁

  • 厦门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 刘海峰教授做客中国网。

    中国网 董宁

  • 厦门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授谈恢复高考40年。

    中国网 董宁

  • 厦门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 刘海峰教授做客中国网。

    中国网 董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