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代表冯培:筑牢理想信念 坚持立德树人
 
时间:2017年10月19日
嘉宾:冯培 十九大代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

中国访谈,世界对话。这里是由中国网和网易新闻共同推出的《对话十九大代表》特别节目。教育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五年来,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已世界瞩目。本期《中国访谈》就“中国高校教育问题及高层次人才问题”专访了十九大代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冯培。

十九大代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冯培 摄影/郑亮




    中国网:冯书记您好!我们了解到您长期从事高校教育工作,您觉得现在的大学生有哪些变化是令您印象比较深刻?

冯培:因为我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从事高校共青团工作一直到现在,30多年,虽然岗位和学校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始终没离开过学生。经过80年代、90年代,包括到现在高校里边的95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展将近40年的历程,整个学生群体的变化我自己感觉是很深刻的。就拿现在我们高校校园里面的“95后”来说,按照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讲到的一句话,他们正处于人生成长的灌浆期。虽然这个群体在全国人口的占比上只占到7.5%,将近一亿人,但是他们在搜索移动用户的占比是在所有年龄段里边最高的,可以说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移动互联网的整个儿的思维方式已经深深的植入到他们日常的生活中,也浸透到他们自身的行为状态里面,所以我想用三个词来概括现在我对学生的理解。第一个就是“自信”。中国道路的发展,中国这几年的和平崛起,包括十八大以来,大家亲身感受到国家的巨大变化。其实方方面面,这“砥砺奋进的五年”都可以感到学生在谈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谈到自己是一个中国学生时充满自信。在爱国方面他们跟历代学生相比,我觉得更加具有时代鲜明特性的是他们对于未来的中国抱有更大的期待,同时,对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中国梦”的实现更有信心,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关健词是“理性”。跟以往的学生在这个时期比较容易出现情绪的波动和冲动相比,我个人认为,现在95后的学生更加偏于“理性”。第三个关健词凸显了这个时代的特点,更加“个性”。甚至很多学生把成为网红作为他们自己职业的向往,我觉得这些都无可厚非,大家可以看到,今天互联网的影响对学生思维和行为上的深刻变化。从我们的教育来讲,特别是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来讲,我们自己的感受,或者说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理解,这个高等教育实际上并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传导的过程,更多的是一个价值引导的过程。怎么能够为今天这样一个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情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学子,为他们的精神打底,为他们的未来打色,铸牢他们自己理想信念的根基,真正成为一个具有家国情怀的中国年轻人,这是教育的使命。怎么能够去帮助他们克服思想认知的盲点,去除他们行为浅显化的躁点,有效地去引导他们某些行为方面的斑点,这也是教育的责任。但我相信,今天的青年,今天的大学生跟历代的中国大学生是一样的,他们自己跟国家同向同行,按照一个国家需要的目标去不断成长,对于自己强烈的需求依然是没有改变。

中国网:高校除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对教师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部今年八月份在通报中均提到要设立“党委教师工作部”这个机构,它的工作范畴包括了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首都经贸大学在这方面是怎么开展工作的?

 冯培:你提到的这个概念确实非常重要,因为我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这样一个观点:从我们教师来讲,传道授业解惑是古往今来一个教师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要求。但对于老师来讲,授业是个力气活,解惑是个工夫活,真正的传道是个良心活。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够由学生面前的点赞变成他背后的点赞。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理想信念的坚定都会对学生产生人格影响。刚刚我们开了全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而这个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是为了进一步落实全国和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精神。我们这个会议的主旨,就是把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我们这次会议的核心。一方面在架构上,组织机构上不光是成立了党委教师工作部,而且明确了人员、编制的岗位职责,更主要的是学校出台了关于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出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各个专业课程在实习平台上同向同行的文件。我们是希望通过这种大格局的构建,真正把总书记赋予中国高校“立德树人”四个服务的使命,通过教师四个统一的要求,真正的引领学生产生四个正确的认识。

中国网:谈到教师队伍建设就不得不谈教育的人才分布问题,在全国的东部和西部或其它省份,人才的分布是不均衡的。您认为这个不均衡的原因是什么?高校应该怎么做,才能留住这些教育人才?

冯培:我们虽然是处于北京,我们是一个首都的高校,但我们自身的危机跟压力、挑战依然严峻。您刚才说东西部之间会产生人才的流动,就在北京不同的高校之间也会产生人才的进一步流动,特别是随着“双一流”这个概念的出现和更高目标的引领,跟着资源投入的不一样,这种人才流动的格局会加剧。实际上人才的流动虽然在现代社会里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常态,但人才之所以能够在不同的学校之间产生流动会有很多原因,我不能否认说钱不是个因素,就像人们熟悉那句话:钱虽然不是万能,但没有钱,肯定是万万不能的。包括老师的薪酬、工资待遇,他的居住条件,尤其像北京这个地方,它会对教师在哪儿工作产生影响。但我更认为,真正一流的人才他看重的不是这些,他更看重的是这个学校的学科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学科它自己的基础和历史的渊源,是形成这个学校某一个学科上聚集人才品牌的土壤。这个土壤如果比较薄,你再好的待遇,人才也会缺失,就像快速农药一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是一个因素。第二个因素,整个学校自己的氛围,尤其是老师自己感受到的微观环境格外重要。这个微观环境里还包含了团队,现在很多学科研究是需要团队的,有没有一个很好的团队来支撑它,有没有一个很好的学科带头人来引领他,这些都是构成人才流动某些体制机制的一个客观原因。咱们经常说高校要留住人才,强调的是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包括待遇有保证。但我自己觉得更主要的还是氛围留人,这个氛围包括学校的政策,在学校里面营造的整个儿的学术氛围,包括这个学科它产生的学术影响和学科的贡献,这些导致真正的人才留校,而不仅仅是为了钱的人才。它真正聚焦到一个学科最核心的地方,所以学校在这块,一方面,我们面对着强大的挑战跟压力,另一方面,我们也面对着人才流动这个客观事实。学校也在不断地去加大我们自身人才引进的力度,好的是我们地处北京,北京的资源有明显的优势。我们在人才引进上需要在原来的传统思维下换一种思路,在更多情况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通过现在比较流行的共享概念产生更多的协同跟联动,通过学校和社会科研机构,跟各个社会组织密切的协同配合,真正形成在某些科研特色和服务首都的亮点上形成人才团队的凝聚。而这个人才团队的凝聚并不像过去的概念,只有你的编制是我的才是我的人,那在一定程度上,只要是为北京服务的人都可以是首经贸的人。

十九大代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冯培 摄影/郑亮


中国网:刚才您提到了“双一流”,今年教育界还有一个令人瞩目的事情,那就是教育部发布了“双一流高校”以及“学科名单”。您如何看待这个名单的设定?它和以前的985、211有什么不同?

冯培: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整个名单的出台是经过了非常严格的多轮专家评审程序,现在是一个双一流建设的榜单,这个跟以往的985、211最大的差距在于,他在考虑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同时,也在更加关注一个学校的学科特色。可能它既不是985,也不是211高校,在这次榜单里也有很多,特别是艺术类高校、体育类高校,包括一些极富有特色的学校。这些学校的学校规模、整体实力都不是985、211的概念,但是就某一个学科来讲,它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甚至在亚洲会产生影响力的。这些都被这次的“一流学科”纳入到了榜单。实际上它也是在倡导一种导向,我们要提升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同时,还要加强每一个学科自己的贡献力跟自己的特色。我们在开会时也专门做了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不在这个榜单上,我们也不是985,我们也不是211,但我觉得这种压力只能更加激发我们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动力!就拿现在学校已经拥有的四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正在申报新一轮可能增长的一级学科博士点来讲,进入榜单的学校也让我们找到了一个坐标。看看哪些学科哪些学校是榜上有名的,在下一次榜单刷新的时候,我们学校通过大家的努力,通过我们服务首都和北京特色学科的构建,能不能够进入榜单,这是我们的一个努力方向。因为现在在学校发展上有很好的积累跟基础,我们做了15年京津冀一体化研究,这个为现在整个京津冀一体化的很多决策做了很重要的贡献。另一个是交叉学科的研究,包括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时谈到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么去建设首都的问题”。“首都”和“北京”怎么去解决好“都”与“城”的关系?怎么去解决好“舍”与“得”的关系?这些都是现在学校各个学科聚焦,要齐心协力解决的事。我们已经获批北京市智库平台,要努力去推动和研究方向,而这些研究方向的推动形成了未来特色学科的发展。我们还是有信心,能够争取下一次刷新时在一流学科的榜单上看到首经贸的名字。

中国网:人们往往把高校的排名和学生毕业后的去向相关联,据统计,应届大学生在四年前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1%,现在这个指标在一些区域已经超过了10%,可以说前景非常地好。您如何看待应届大学生自主创业?高校在大学生创业这方面应该提供哪些支持?

冯培:我始终认为如果是把985跟211学校作为一个标签去选人用人,对于所有的单位来讲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些标签固然很重要,但关键还是要看学生他自身的未来发展能力。对于一个企业和一个组织来讲,他具有什么样的可塑性,这个才是最重要的学生价值。我们既不是985,也不是211,但我们客观的说,我们学生的就业率2016年本科生是99.67%,研究生是100%。而且现在我们观察了一下,按照第三方的评价,我们首经贸的毕业生不管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毕业以后,半年薪酬的平均值是高于很多985、211学校。 为什么会这样?在学生培养的过程里面,怎么去给他自己未来的创新创业打造一个很好的平台跟基础,使他具有这样一种基础的能力和素养,这个是学校在今天这样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做的。尤其是作为一个财经类的学校,怎么通过大量的在学生之间的学习去打底色,怎么能够通过各种课程的专业培养去强基础,怎么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去育他的能力,这三个环节是高校应该做的。我们今年看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会计学院自己有一个卓越班,它在打底色、强基础、育能力方面,通过各种课堂跟课外,线上跟线下的培养,对自身实力的提高非常有效。他们这个班,31个人的班在毕业前半年有一半的学生已经被著名的世界会计师事务所预定,你到我这儿来,肯定是要给你offer的。这种情况下也给我们一个启示,一个学校的品牌,一个学校的标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人才培养上,怎么能够在他自己的创新创业的素养上提供更多的支撑平台。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大学有越来越多的学校进入各种各样的榜单,但专家也都说,榜单只是他自己某一个维度上的部分,它并不能够构成一个学校的总体。而真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的,大学的根本使命还是在于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学生的就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有充分的自信,只要是在这些环节上把这三个问题解决掉,在移动互联网,特别是出现互联网+的时代,多学科的融合,学生跨国境视野的培养是有助于给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增加新的动力引擎。

十九大代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冯培 摄影/郑亮


中国网:作为今年十九大代表,您做了哪些准备?

冯培:我觉得作为北京高校,特别是北京市属高校的党代表,我特别荣幸,也特别高兴。在整个这个过程里面,首先我是认真学习了总书记的7•26讲话,这是这次整个党代会报告的基调讲话。这里涉及到整个中国未来的发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一个什么历史使命,来聚集全党的智慧完成我们实现两个100年目标的问题。总书记这个讲话里对于整个中国历史方位的判断,对于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判断,它可能对我们在十九大开会期间,去进一步的领会跟学习总书记对于整个中国未来发展的引领,都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对于中国的教育,包括北京的教育我也在思考,作为我们这样一个市属高校,怎么能够围绕着习总书记视察北京时的讲话精神,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么建设这个首都这样一个大的问题背景下,围绕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两个很关键的问题,在我们的方向、方位跟方法上找到一个学校发展的立足点。我也会根据自己跟学生接触的感知和对整个高等教育的思考,去提出一些围绕着党代会报告强调的方向,怎么去细化落地建校相关的举措和建议。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主持:段冰 后期摄像:刘哲 摄影/郑亮 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 中国网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主持:段冰 后期摄像:刘哲 摄影/郑亮 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