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代表何剑波:“生命禁区”的救援尖兵

本期嘉宾

时间:2017年10月20日
嘉宾:十九大代表、武警交通四支队挖掘机操作手 三级警士长 何剑波
   

中国网: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在平均海拔4600多米的“生命禁区”西藏阿里,有这样一名老兵。入伍18年来,他和战友们一起守护着数千公里的新藏公路的畅通。他参加过大大小小的抢险战斗300多次,甚至一次又一次的与死神擦肩而过。他就是武警交通第四支队六中队挖掘机操作手何剑波,被评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被武警总部授予“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荣誉称号。今年,何剑波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本期节目,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下党代表何剑波。

【解说】2015年尼泊尔发生8.1级强震过后,我国西藏多地受灾,从聂拉木通往樟木口岸的道路严重损毁,车辆人员无法进入。是他,第一个驾驶挖掘机开上半悬空路段,在悬崖峭壁间操控挖掘机,打通了生命通道。他叫何剑波,是武警交通四支队三级警士长。入伍18年来,大大小小的险情,何剑波已经历过300多次。他和战友们常年驻守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阿里高原,守护着新藏公路的畅通,先后完成了新藏线抢险保通、萨嘎县雪灾救援和新疆叶城柯克亚乡泥石流抢险等救援任务。

十九大代表、武警交通四支队三级警士长何剑波做客节目。  摄影 伦晓璇

中国网:何班长,您好!欢迎您做客我们的节目。

何剑波: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中国网:基层的一名士兵,当选为党代表,这在武警交通部队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请您谈一谈当选后的感受?

何剑波:在西藏阿里当兵18年,能够代表武警交通部队参加十九大,是党组织和部队官兵对我的信任。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自豪,同时也深感压力大。虽然我的学历不高、压力很大,但我一定不负重托,认真学习,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把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入伍以后,部队不但把我从一名农村青年培养成一名军人,还送我学习了救援装备和操作技术,把我变成一名技术骨干。这些年,不管是扎根边疆、高原,进行养护保通任务,还是参与抢险救援任务。我的每一次成长进步,每一次立功受奖,都离不开党的创新理论的指引,离不开党组织和部队对我的培养,更离不开各族人民和战友们对我的关心支持。

在18年的军旅生涯中,我只是尽了一名武警交通兵应尽的职责,履行了一名军人应尽的义务,组织却给予我这么高的荣誉和肯定,让我十分感恩。我会用自己的生命珍惜这份荣誉,把荣誉作为进步的起点,以更高更严的标准要求自己,更好地为党和人民工作,为党旗增辉。

中国网:入伍18年,您在“生命禁区”西藏阿里就工作了16年,是什么样的信念让您选择扎根那里?

何剑波:是忠诚!在阿里高原坚守16年,支队有10名战友牺牲在新藏线工作5年以上的官兵,80%以上患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50%以上患有高原性心脏病,40%以上高原性指甲凹陷、脱发,95%以上有记忆力减退现象。结婚5年以上要不上小孩、因长期分居导致离婚、因个人高原疾病导致小孩患先天病等问题的官兵不在少数。我也因长期的高原工作,也患上了高原性心脏病,身体健康不是很好。有人说,我们高原官兵工资高,也有人说我们赚取的是生命的折旧费。说心里话,高原工资曾经对我有过吸引力,但金钱买不来健康,换不回青春。我们之所以能不顾一切守护天路,更多的是因为心中的忠诚和肩上的责任。

我们支队常年执行道路养护任务,夏季大部分时间在路上刷边坡、掏涵洞、清边沟、填坑槽、补路面,常年在野外风吹日晒,战友们脸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嘴唇一裂开,几个月都好不了,官兵们都有一张与实际年龄相差悬殊的苍老的脸,一双布满老茧皴裂的手。就这样,我们天天干着同样的事,走着同样的路。这对人的意志是一种非常大的考验。让我感到的是骄傲和自豪,考验面前高原官兵没有退缩。我们十六年如一日,一米米用脚步丈量忠诚,一次次用行动检验意志。我们四支队官兵没有辜负国家的期望和沿线群众的期盼。也正是一代代交通兵的忠诚感染着我,激励着我,让我舍不得离开这块土地。

十九大代表、武警交通四支队三级警士长何剑波。(武警交通四支队提供)

    中国网:您工作的地点平均海拔4600多米的高原,可以说您和战友是在“世界屋脊的屋脊”进行养护保通,您认为这样的工作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何剑波:记得2006年冬天,我和战友胡传凯驾驶皮卡车正在中队的养护路段巡查,突然下起了暴雪,短短一小时,皮卡车便在白茫茫的雪地里动弹不得,与中队的通信也断了。我们只能下车徒步。当时与其说是走,其实是在一米多厚的雪地里爬。不知过去了多久,我们的手脚冻僵,眼里金星直冒。就在这时,我看到不远处有一个人影,来不及多想,我们卯足劲在海拔5000多米的达坂上、在将近1米厚的大雪中奋力向那人影靠近。到了跟前才知道被困者是一名开车前往普兰的藏族老乡,因遭遇暴雪被困在路上,看他浑身抖得厉害,我赶紧将自己的手套和随身携带的压缩干粮递给了他。随后,我们带着他,一行3人又艰难跋涉了20多公里才回到中队营区,还帮助藏族老乡找到了自己的亲人。最后中队又派出装载机把他被困的车辆拖了回来。

    在平均海拔4663米的新藏线上,生活环境远不如内地,但是在这里工作,我会感到自豪和满足,因为我们不但保通了这条重要的国防公路,还时时刻刻都可以帮助路过的各族人民,他们的肯定,让我感觉到自身的价值所在。

    中国网:我们了解到您有个外号叫“天路第一挖”。您会操作挖掘机、抓料机、双臂机器人等10多种主战装备,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些技艺是怎么练就的?

何剑波:我入伍时只有初中文化,但在部队这些年,我学习了不少。记得在入伍第一年,在参加挖掘机操作集训期间,我白天跟着师傅练,晚上拿着书籍钻,反复琢磨基本原理、操作规程,大概用了半年时间就能熟练独立操作、排除常见故障,成了同年兵中的佼佼者。担任操作手后,为了提高机械维修技能,我经常找来废旧机器零件一台一台拆卸,手指经常磨得出血,身上衣服经常满身油污。最终练就了通过听声音、看烟色、闻气味、摸温度等“绝技”判断机器故障。

记得2015年12月20号,深圳光明新区突发特大山体滑坡。我们支队派了14名官兵参加抢险救援,现场倒塌的建筑物钢筋林立,一般的救援装备无法作业。为尽快打通生命通道,我们部队首次引进抓料机、双臂机器人等高新救援设备,当时没有人会操作这些设备。凭借多年操作救援装备的经验,我用了2个小时就快速掌握了操作技巧,火速投入救援工作,为黄金救援72小时争取了时间。

到目前,我已经能够熟练操作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抓料机、双臂机器人等10多种主战装备,并利用业余时间攻读了机械工程专业多门课程。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跨境救援现场,何剑波驾驶挖掘机打通道路。(武警交通四支队提供)

中国网:提起您,武警交通部队上到将军下到列兵,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尤其是尼泊尔8.1级地震时冒着生命危险打通了“卡脖子”路段,令人十分钦佩。那次的战斗经过是怎样的?当时哪来的那么大的勇气?

何剑波:当时我驾驶的挖掘机,在救援现场需要多次爬上数十米高的塌方体,挖掘机每前进一步都左摇右晃,那种摇摇欲坠的感觉让人心惊肉跳。在那样的环境下,说实在的我也担心过,害怕过。当时,战友们好心劝我说,班长,还有六个月就退伍了,别去冒险。其实,在那样的情况下,我也知道抢通道路十分危险,但是面对受灾群众,我最怕看到他们失望的眼神。作为农民的儿子和军人,促使我毅然走进驾驶室发动了机械。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晚上11点,眼看快要到达塌方体对面时,危险还是来了,由于余震影响,松软的蹋方体开始垮蹋,挖掘机下面突然一滑,溜到了离悬崖边1米的距离,山体上滑落的小石块不断砸击着挖掘机机体,驾驶室也被石块砸了一个大坑。在那种情况下,躲肯定是没地方躲,只能待在驾驶室内听天由命,所幸有惊无险。就这样,我在挖掘机履带三分之一悬空的情形下不断向前掘进,将一块块石头挖开,一处处险情排解。经过奋战,我和战友们提前了6个小时打通了友谊隧道和国道318线K5362处等关键性路段,为物资运送和受灾群众转移提供了保障。

中国网:刚才您介绍的尼泊尔地震救援,是一次跨国抗震救援。在执行这样的跨国救援任务时,交通部队的官兵面临是一种什么样的考验?

何剑波:在部队跨出国门之后,为了尽快抢通生命通道,我每天工作时间都在十六个小时以上。连续的工作,说实话都很疲惫,在眼皮打架的时候,真想把机械停下来,哪怕睡十分钟也好。但是时间不允许,为了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我在驾驶室内,备了两样东西,一样是风油精,一样是女儿的照片。困的时候,一抹风油精,累了的时候,就看看女儿的照片,我的精气神就会上来。由于反复地抹风油精,我的皮肤都被灼伤了。抗震救灾30天,因时间不允许,没有换过一次衣服,又脏又臭的内衣,将我的背部、腹部和裆部的皮肤都磨烂了。我到卫生队治疗的时候,军医正午一边擦拭,一边流泪。在抢险期间每个战士每一天只有两三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基本上都是在机械上度过。现在我们交通兵流行一句话 “宁愿让生命透支,也不能让使命欠账”,这就是我们交通兵。

中国网:当兵以来,你算过自己参加过多少次抢险救援吗?哪次的经历让您最难忘?

何剑波:我先后参加过“4·25”尼泊尔地震、深圳“12·20”特大滑坡、新疆叶城“7·6”特大泥石流、“7·17”西藏日土特大冰崩等300余次抢险救援任务。

除了大的抢险任务,每年冬季,我们还要担负新藏线除雪保通和被困人员车辆救援工作。冬季大雪时期,新藏线马攸木拉、门士乡、普兰支线等地段风积雪往往达到三四米,能见度有时不到两米,经常有行人、车辆被困,部队需要在零下二、三十度的环境中清雪保通。

记得2015年1月25日,阿里地区普降暴雪。暴风裹着大雪,满天飞舞,马攸木拉段被风积雪覆盖,道路严重被阻,30余辆车100多人被困途中。接到救援命令后,中队立即投入到清雪保通行动。而我和其它几人编在了机械清雪突击组。由于路标被掩埋,加上七、八级的大风,坐在驾驶室根本看不清路面,停下机械等风停是不可能的事情。为了尽快打通风雪路段,解救被困群众,我把自己裹了个严严实实,跳进雪里,站在机械前面,一步步为装载机探路,通过前后5个小时的坚持,最终打通了500米的风积雪道路,为受困的车辆开辟了通道。地方群众被救助后也动情地说,你们支队的战士太坚强了,如今的年代,像这样豁出去干,真让人佩服,你们是好样的!其实,这次救援只是我们无数次救援行动中的一个,为了抢通道路在风雪中干十几个小时,在四支队是常有的事。

中国网:从家乡来到高原18年,一共回过几次家?

何剑波:我们高原兵基本上每年都能回家两三个月,基本上到年底休假。老兵可以休假回家过春节。

中国网:常年不在家,是不是觉得对家人有很多亏欠?

何剑波:我的女儿今年十一岁了,她刚生下来时,我坚信自己会成为一个合格的父亲,然而这个愿望我落空了。到今年为止,我只陪她过了一次生日。除了亏欠女儿,我还亏欠父母。我的父母都在农村,60多岁了连省城都没有去过。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带他们到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去看一看,尽一点儿子的孝心。这个计划我已经谋划了很久,但却一直没有成行。结婚前是因为经济条件不够,女儿出生后父母忙着带孩子,孩子大了的时候,我却抽不出时间。每次提及此事,父母都笑着说:孩子,回趟家就那么几天,多陪陪老婆孩子吧。父母的理解,让我更加愧疚。在高原坚守的16年,还有许多的不容易,有许多的不忍心。但我想作为交通兵既然选择了,就要风雨无阻。既然选择了,就要牺牲奉献。既然选择了,就要一往无前。

中国网:参加完党的十九大后,再回到基层中队的岗位上,您有什么新的打算和计划吗?

何剑波:回去以后我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自己要带头学习好、领会好十九大精神,在基层部队、在家乡宣传好十九大精神,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做十九大的学习者、宣传者、执行者。作为一名基层中队技术骨干,我会始终牢记党和人民对自己的培养,做到对工作高度负责。我一定会继续保持本色树好榜样,保持兵之初心,认清获得荣誉后肩负的重要责任,树起党员好样子,军人好样子,搞好传帮带,发挥好英模的引领示范作用。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主持人 裴希婷;摄像 刘哲;后期 刘凯 裴希婷;主编 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主持人 裴希婷;摄像 刘哲;后期 刘凯 裴希婷;主编 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