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希雨解读特朗普访华:中美元首达成战略共识

本期嘉宾

时间:2017年11月10日
嘉宾: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杨希雨

中国网:各位网友大家好!“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11月8日至1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后中方接待的第一次国事访问,也是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以来的首次对华访问,因而有着特殊意义,举世瞩目。访问取得了哪些成果,具有怎样的意义?《中国访谈》就这些问题特别邀请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的杨希雨研究员进行解读。

杨老师您好!感谢您做客《中国访谈》。

杨希雨:主持人你好!网友朋友们,大家好!

中国网:特朗普总统此次访华前,美国说了他们的重点是谈经贸和朝鲜核问题。这次访华,特朗普总统带了一个庞大的经贸代表团队,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签了高达2535亿美元的大单。请您分析一些,这个大单,我们对它应该有怎样的概念呢?

杨希雨:2535亿美元,一次访问签这么大的单子,这是今天所有世界大报的重点新闻,这不仅是因为这个单子大,而且是从来没有过,破纪录。为什么叫新闻?从没有的事儿叫新闻,这个数就是新闻。这个数显得有点抽象,第一,如果吉尼斯搞统计的话,这绝对是冠军,而且今后不会再有。只有中美两国再干,还能干出来,世界上(别的)任何两个国家要做这样的单子做不了,这是一个概念。

第二个概念,2500多亿是个什么概念呢?是中等国家一年的GDP。这两个国家一次签合作协议就签出这么多来,什么意思呢?世界银行每年都统计各国GDP排名,我们都知道,美国第一,中国第二,日本第三,这么排下来,一共能排180、190个,去年189个。在189个国家当中,多的美国17万亿,我们11万亿,少的只有几十亿。那么2000多亿,在全世界各国排名,就拿这2500多亿排到哪儿,差不多能排到第43-44的位置,就是秘鲁、哥伦比亚、欧洲的芬兰是这个水平,也就是两个国家在两个元首引领下,两国商界一次签的单子,就是这种国家一年的GDP就给签进去了,就这么个概念。这个数量本身就说明问题。说明什么呢?中美两个巨型经济体,它们的合作空间和合作潜力非常大,这是一个概念。

第二,你要是看这个单子的具体结构,我当时一看,我是有点穿越的感觉。

中国网:为什么?

杨希雨:什么叫穿越呢?我们都知道,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邓小平先生1978年第一次访问美国的时候,中国同美国的贸易是:美国投资到我们这儿来,我们给人家出口粮食、矿产品,也就是我们是出口大宗商品的。现在再回来看这2500多亿,大部分是美国给我们出口大宗商品,而我们在对美国进行投资。我是感觉到这样一种时空穿越,好像是他们穿回到发展中国家,我们穿到发达国家。倒不是因为他们变成发展中国家,我们变成发达国家,而是因为中美经贸合作的结构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中国不仅是国力的提高,而且是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提升,我们对外合作的选项就越来越多了。原来我们是依靠外部的东西,现在居然成了我们出口的强项。过去邓小平刚(提出)改革开放时,进口机器、进口高端设备是中国进口的主要项目,现在成了出口的主要项目。因此,我想这个大单所反映的含义,它的量之大能够赶上一个中等国家的GDP,能够排到世界第四十几。

中国网:这是结构上来看的。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杨希雨。(郭天虎 摄)

杨希雨:对。从结构上来讲,中国由过去水平垂直分工越来越变成复合型的,既有水平分工又有垂直分工的结合体。在这个经贸领域当中,就特别典型地反映出习近平主席经常讲的,就是中美之间越来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个概念,也就是说中美经贸关系融合得非常紧,任何一个产业,甚至任何一个部门,你都很难把它割裂开,这个就是纯中国的,那个就是纯美国的,做不到这样的。

第三,这么大的单子反映出星移斗转,中美的经贸关系已经克服了不少政治障碍,开始向重要的和敏感的领域发展,比如这次大单当中一项是中国核能工业总公司的。大家知道,核工业这事儿是比较敏感的,我们中核能的老总和美国有个叫西屋公司的老总,他那个是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他们两个人在谈这俩公司的合作。而这个事儿我看了以后就特别感慨,因为1985年那时候中美签署了中美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协议,终于签了,美国国会反对啊,核能怎么跟共产党、中国合作呢?就不批。最后终于批了,那么批准了那就可以合作了吧?美国(西屋)公司高兴,就这西屋公司特别高兴,它是做核发电反应堆的,很高兴啊,说是让中国买它的反应堆。结果中国是想买,人家美国不批,不卖,说这个是敏感技术、敏感物项,不批。当时法国说,反正你美国不卖,我们卖,甚至连韩国都卖。结果西屋就抱怨,你们买韩国的,那是“我们”给他的,就是说他们制造出来的东西,不如找原装的,那是“我们”。

所以,那个时候西屋的总裁兼CEO就给我们当时中国驻美国大使李道豫写信——我们当时还在处理这个案子,说希望你们大使先生给政府做做工作,你们别买韩国的,别买法国的,买我们的。后来我们就给他回了一封信,这个事儿你别跟我们中国大使讲,你去跟你们美国政府、跟你们美国国会去讲。因为中美两国是签署了这个协议的,中方是要认真履行的,中方任何障碍都没有,障碍来自美国。所以,那个时候这西屋公司一直就干着急,看着法国人、韩国人、俄罗斯人大赚其钱,日本人大赚其钱,他就一分钱都赚不到。所以,在早期的时候,中国在核能产业、核电产业找不到美国的影子,不是说中国不想跟美国合作,而是中美核能合作协议1997年就签了,那就是不行。现在你看大踏步地进来,两个老总亲自对谈,一谈那都是巨额的生意。

所以,从这个大单的结构来看,既反映了中美交流的深度,同时也反映出,中美政治关系也在开始好转的时候就促进了原来不可能做的事情现在也堂而皇之地(做了),两国元首在这儿,两个老总在底下就做起来了,这在2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网:也就是我们的合作结构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发展在发生一些转变,包括我们合作业务的范围也发生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像您刚才说的,我们的经贸合作也是创下了世界经贸史上罕见的纪录了。另外一方面,我们在这些简单的数字之外也可以看到,在解决两国更深层次的经贸分歧方面,比如更加开放中国国内市场,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等等,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有没有达成一些新的共识呢?

杨希雨:这次的确达成了新的共识,比方说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在中国保护知识产权这个问题上,其实严格讲也不叫达成共识,应该说是美国更深入、更具体地了解了中国政策,比如说进一步开放中国内地市场的问题,那么通过这次访华,各个层级的交流,他会发现,十九大以后,中国将掀起新一轮的扩大开放的浪潮。我个人把它形容为“改革开放2.0”。就是说邓小平先生30多年前搞改革开放,那个时候叫“摸着石头过河”。那积累了30年的经验之后我们更自信了,经验也更多了,全球化的潮流和那时候也不可同日而语,这个情况下,我们还是主动掀起改革开放,就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从顶层设计、全面深化的角度来进行,这就是一种结构性的大改革、大开放,就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所以,当美国人过来,他了解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有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你来的时候,我们要保护知识产权。大家都知道,20年前我们的知识产权是有问题的,但是现在,美国人不说,我们也在保护知识产权,因为首先要保护中国知识分子自己的劳动是吧?通过这次访华,等于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之后,在这些美国人关心的问题上,双方的共识或者是互信就进一步增加了。而且这一次访问之后,你看由于中美磋商的具体化,深入化,马上就有一些具体领域放开,比如金融进一步开放,进口汽车进一步降税,这一块应该讲是打破了美国人的关切点,因为美国的汽车市场非常发达,发达到什么程度呢?我都有个体会。原来我有个破车,比较老式的,老式的车你想这零配件就很难弄。当时是碰坏了一个后视镜,那么通过国内进口什么的,一个后视镜最后到了修车店弄完了,花了3000元人民币。

中国网:价格很高啊。

杨希雨:价格很高,但我也好事,我在美国出差的时候就看到美国的网,就像我们的网店似的,它很多网店都那样,一打开网站五花八门,30年前的车到现在今年的车,不管什么型号,不管哪个部件,什么都有。我居然就找到我那个老爷车那款了,找到这个后视镜了,那个后视镜多少钱呢?30美元。

中国网:价格一下差10倍了。

杨希雨:你想30美元是什么概念?30×6=180元人民币,修车店进过来这个东西就3000元人民币,然后他再加个百十元的安装就拉倒了,也就是这个流程进来,我们的保护(成本)是非常高的。不知道什么原因,反正3000多元。但那个东西在美国网站上购下来的话,如果是个美国消费者是个什么概念呢?那也就差不多人民币200出头这么一个镜子,但我在国内弄下来3000多元,不管是什么原因。因此,当中国进一步地开放市场的时候,你想想首先惠及像我这种把车弄坏了的人,就是惠及中国老百姓,当然,也惠及了美国老百姓。所以,习主席讲的是非常实在的话,他说中美加强合作以后,等于让中美两国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我看了以后就想,我这个车(的修理费)要现在花了就好了。当然也不是我花的,保险公司花的。

这次中美磋商之后有一些非常具体的成果,它一定会非常具体地影响到两国人民的实际生活。

中国网:就是这些订单涵盖的领域,包括航空、科技之类的,看起来高大上,其实很多领域都和我们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杨希雨:是的,都是息息相关的。

中国网:近年来,围绕着朝核问题、南海问题、台湾问题等,中美之间有过很多互动,其中既有协商,当然也有冲突。朝鲜核问题更是特朗普此行的一个重点。针对此,“习特会”在这些问题上取得了什么共识呢?

杨希雨:我想最重要的共识,用习近平主席的话讲——这些记者是颇费思考的,话不多,但含义很深——习近平主席罕见地比以前多说一句话,就是“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坚定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也就是中美两国元首在谈到朝核问题的时候,已经把这个问题同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的存亡相联系。确实有这个问题,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能和平地解决朝核问题,不能和平地实现朝核半岛无核化,那么整个国际核不扩散体系都有面临崩塌的危险。因此,这样的共识应该讲表明了两个大国元首在这个问题上非常坚定的、一致的决心。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杨希雨(左)接受中国网记者专访。(郭天虎 摄)

同时,双方也向和平解决的共识更加靠近。我们都知道,以前习近平主席和特朗普总统在解决朝核问题上,这个分歧用特朗普总统的话,我说就差一个字,特朗普总统说“All options on the table(所有选项都在桌子上)”。要用这句话套习近平主席的立场,那就是All options but military……,就是military不能在table上,就是说解决朝核问题军事选项不行,那就只能和平解决。那么两个人的差别,两国之间的差别就在这儿。这次特朗普跑到日本的时候,到日本访问的时候还讲了,所有选项都在桌子上。然后日本安倍首相出来说,我坚决支持所有选项都在桌子上。到了韩国,特朗普总统自己都不讲这句话了,为什么呢?因为韩国是身处第一线的。最怕战争的、最不喜欢战争的,当然就是韩国。当然,我们也是邻国,不管是不是邻国,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当然也反对。当他走到这两个国家的时候,应该讲特朗普总统也是受了教育。通过到韩国的访问,再到中国的访问,实际上中美两国元首在和平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上,他们的立场更加接近。第一,一定无核化,这是没有问题的。

中国网:不用商量的?

杨希雨:他也同意,而且他一定要无核化,那个没商量。关键就是说怎么实现。特朗普(的意思)我可以概括:最好可以和平解决,和平解决不了了我还得战争解决。那么中国的立场是:必须和平解决,只能和平解决,不能战争解决。那么这个问题上原来有分歧,现在应该讲这个分歧是在缩小的。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双方从维护半岛无核化,甚至是从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这个角度,今后在朝核问题上共识多了就会有更加实际性的合作。所以,我想,这不仅对中美关系有利,而且更重要的,对朝核这样复杂的问题和平解决信心也更足了,可能性也更高了。

中国网:可以说不仅是达成了共识,而且是往更实质的进展上做一些推进了。

杨希雨:对。

中国网:通过观察此次特朗普访华的成果和表现,那么对中美关系未来的战略定位和走向,您感觉美国它会是怎样的一个判断呢?

杨希雨:从美国对于中国的这种发展道路来判断,他们基本上信一条,中国今后几十年还会是稳定持续地增长,稳定持续地崛起,不会出现 “经济奇迹哗啦下来”——德国、日本都有这个起来再下来(的过程),他认为中国肯定还是会持续崛起,也就是说他信了十九大那个目标。我们十九大的目标给升级了,原来邓小平定的到2049年的时候,就是两个一百年,那时候邓小平叫本世纪中叶,我们原话叫“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你看他定的这个。但是现在定的是什么,现在是要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升级了。而这个目标本身我们是相信的。其实现在美国人通过考察中国的这种发展态势他也信,就是说你到本世纪中叶那肯定是强国,没得讲,不是什么中等发达的问题了,那肯定是强国,这个他是信的。那么在这样的一个大的前提下,就应了你刚才点的那句话,就是说中国是个强国,那我们就应该和他成为敌人吗?那不应该,就不因为他是强国就成为敌人。因此,他认为,中国这是一个新兴大国,而且几十年今后还会越来越强,这种情况下,美国不能把它当成敌人,这句话本身既反映出美国对于中国可持续崛起的无奈,也反映出美国对于中国可持续崛起采取了一个更加务实的态度:我既然挡不住你崛起,那我就不跟你为敌,我们互相合作。其实这个事儿本身就应了习近平主席曾经提出来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被奥巴马政府妖魔化了,他不提。但这次到了特朗普政府,你说他今后对华采取什么政策,他的国务卿其实回答了你的问题,他的国务卿蒂勒森讲呢,他这个记性还好,他说“美中应该坚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我很吃惊,为什么呢?他说的这几个词恰恰是习近平主席强调“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几个基本要素,他那个帽子、名儿不说,但把内涵给你解释了。这个就表明什么呢?中美两国对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共识有了实质性的进展,那么沿着这个路,中美关系今后怎么发展,我想至少在这届政府它会沿着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这个方向向前发展。这就是为什么蒂勒森国务卿曾经讲,中美关系现在的发展应该不仅影响到现在,而且影响今后四十年五十年,而这次访问本身被称之为“历史性访问”,不仅仅是因为你刚才说的那个大单,不仅是因为中美在朝核问题上有了新的共识,而更重要的是,中美两个国家在这样的历史十字路口的时候,对于未来双边关系的发展方向有了战略共识,就是不冲突、不对抗、加强合作、互利共赢,不管你用什么帽子,但是新型大国关系的这个基本的框架两国会坚持下去。

中国网:对,可以说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和第二大经济体,将在互利共赢的这个共识之下展开更多的务实合作。

杨希雨:是的。

中国网: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外界一直怀疑他是否有全面的亚洲政策。此次他任期内首次亚洲之行遍访亚洲五国,还大谈所谓“印太地区的重要性”,被外界称为“印太战略”。那您如何评价这个所谓的“印太战略”?是否要以“印太战略”来取代“亚洲再平衡”战略呢?

杨希雨:一定是,奥巴马政府提出的“亚太再平衡”,这是等于奥巴马那个时期美国的“亚太战略”。美国对于亚太不能没有战略,因为亚太太重要了,那么他提出这个“印太战略”,至少咱去看名儿就不一样,我不能用你的名了,这个名字是不一样的。但是我再仔细一看呢,其实它这个“印太战略”和“亚太再平衡战略”,它肯定是用来取代它,以后在特朗普政府的任何文件和讲话当中,你不会看到“亚太再平衡了”,会出现“印太”。

但你要说“印太战略”的实质内容,倒是和“亚太再平衡战略”有相当的延续性,而且这两个战略的核心是完全一样的。什么意思呢?我们说“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核心是什么,就是要把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放到亚太,这是“亚太再平衡”的实质。最早的时候“亚太再平衡”叫“重返亚太”,后来美国人说说,自己觉得吃亏了,就是什么叫重返,我本来就在这儿,重返就等于你离开又回来对不对?他最早是重返亚太,后来觉得不对,就管它叫“亚太再平衡”。不管他用什么名,他的目的是把美国的全球战略重点放到亚太,而且当时还定了一个量化指标,就是要把美国海空军力量的60%部署在亚太地区,西太地区,都量化到这个程度。这是他的“亚太再平衡”。

那么这个“印太战略”是个什么东西呢?首先它的核心是,要把美国的战略重点放在这个地方。但是不一样在哪儿呢?他把这个亚太扩展了,这个从地缘范围上给扩展成了印度洋和太平洋。为什么这么干呢?其实也不是特朗普的发明,在奥巴马那个时候,就是希拉里·克林顿做国务卿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密集准备搞“印太亚战略”,原来我们就讲“Asia-Pacific”,就是亚太。到了希拉里·克林顿,她就开始琢磨“India-Pacific-Asia”,就是印度洋、太平洋、亚洲“印亚太战略”,然后一帮智库开始研究“印太亚战略”,好几年就开始撺这个事儿。

而再往前数是谁呢?是日本的首相安倍,在2012年刚当首相以后他提出来的。这些人陆陆续续提出,为什么这么提呢?是因为全球化的作用,特别是习近平主席讲的,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首先,地缘相近的印度洋、太平洋实际联系也就越来越紧密。再一个是什么呢?地处亚洲的印度也在开始崛起,而印度自己又有一个“向东看”战略,你看印度现在越来越介入东南亚的事务、东北亚的事务,他越来越向东,包括进入中国,他就“向东看”。然后日本现在向西看,就是日本不仅要在太平洋有存在,而且在印度洋也有存在。当然,中国作为亚太的一个大国,现在在印度洋的存在也越来越多。所以,客观上两大洋的联系就越来越紧密,而且这两个地方作为整个地缘上讲,在全球政治上的安全和经济当中越来越重要。所以,这是美国提出“印太战略”的根本原因。

它提出这个战略的本身,就标志着美国今后的战略重点要放在印度洋、太平洋,它把这两个洋放在一起,就放在这个地方,而不是中东和欧洲,这个是非常明确的。但这个事儿本身,实际也不是美国一家的事儿,现在全世界各大力量都在把自己的重点放到亚太地区或者印太地区。特朗普总统今天上越南,离开北京以后去越南,越南之后去菲律宾,然后除了还要参加东盟领导人会议,还要参加东亚峰会。

东亚峰会顾名思义是东亚领导人来开会,这叫东亚峰会。你看东亚一开会,美国说不行,我得参加,怎么你挂亚太你能挂上,怎么你东亚也挂上,那他也参加;欧洲说那不行,我也得参加,欧洲也跑到东亚来开会;之后俄罗斯说那你们要参加我也参加。好,东亚峰会齐集了俄罗斯、美国、欧洲这些大国的领袖,都跑到东亚来开峰会。明明最早这个动议本身是东亚各国加强合作,我们各国领导人在一块儿开个会,商量商量什么事儿,结果这么些域外的大国都纷纷来(参加)。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这个地方是全球战略的重点,我不能缺席。这个就是说美国的全球战略重点东移,本身其实反映的是各大国都在把自己的战略重点向这个地方聚集。

中国网:这其实也说明了东亚地区、亚太地区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了。

杨希雨:是的。

中国网:感谢杨老师为我们带来精彩的解读,谢谢您!

杨希雨:谢谢!

中国网:也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下期再会!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韩琳;主持:佟静;摄像:董超/刘哲;后期:刘哲;摄影:郭天虎;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韩琳;主持:佟静;摄像:董超/刘哲;后期:刘哲;摄影:郭天虎;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