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才:2017中国经济质量提升,老百姓获得感增强

本期嘉宾

时间:2018年1月19日 嘉宾: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 徐洪才

        中国网:“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国家统计局1月18日发布了2017年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中国国民经济延续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整体形势好于预期。如何解读2017年中国经济的成绩单?这些数据释放了哪些信号?我们又将如何期待今年中国经济的表现?本期《中国访谈》特别邀请到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为您解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接受中国网《中国访谈》栏目专访。杨楠/摄影

    

        中国网:徐教授您好,欢迎您做客《中国访谈》。

        徐洪才:你好,大家好!


        中国网:国家统计局18日公布,2017全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为827122亿元,首次登上80万亿元的门槛。GDP同比增长6.9%,增速较2016年提高0.2个百分点,这也是自2011年经济增速下行以来的首次回升。您如何评价2017年中国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

        徐洪才:毫无疑问,2017年的经济表现确实是好于预期,是稳中向好的。在2016年底的时候,大家还有点担忧——我们的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未来的走势是一个“L型”,但是这个“L型”一竖再一横的这个拐点在哪里,大家心里没有底。实际上,在2016年四季度的时候就已经出现温和的反弹了。2016年虽然全年经济增长6.7%,但是四季度是增长6.8%。到了2017年上半年,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中国经济表现非常好,一季度、二季度6.9%,三季度、四季度6.8%,全年平均下来6.9%,高于2016年0.2个百分点,显然有点喜出望外。因为有了这个基础以后,我们未来三年日子好过了,咱们到2020年实现“两个翻一番”的战略目标看来底气更足了。另外,我们注意到经济质量、效益这些指标都在改善,都在上升,经济结构在优化,还有包括潜在的一些金融风险都得到了有效的化解。所以总体来看,大家感觉到经济的质量上升了,老百姓得到了更多的实惠,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所以对2017年整体经济评价,有人说要打一个满分,我也是这个观点。


        中国网:是一个非常高的评价了,包括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宁吉喆局长多次提到“好于预期”这个词,可见大家对2017年经济增长还是比较肯定的。除了GDP总量和GDP增长速度之外,本次公布的经济数据还有哪些亮点?

        徐洪才:刚才我也提到了,首先就是就业的指标。最近几年,李克强总理很关心就业,因为就业的上升就意味着老百姓收入的增加有保证,而收入稳步上升就意味着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是有基础的。所以,过去几年大家看到,我们连续几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300万,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另外一个就是老百姓的收入增加基本上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过去几年,我们总体上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GDP0.2到0.3个百分点,但是2017年更多一点,2017年经济增长6.9%,但是收入增加是7.3%。


        中国网:老百姓日子越来越好了。

        徐洪才:老百姓日子越来越好过了。另外物价稳定,金融体系也保持稳定,因此老百姓感觉经济质量确确实实是提升了。


        中国网:是不是这些也代表我们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了?

        徐洪才:在这个过程当中新常态的特点更加明显了。总体来看,这个速度肯定还要往下走一走的,因为去年有一个特殊情况,世界经济的稳步复苏拉动了我国外贸,进出口强劲反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概是0.2到0.3个百分点。相比于2016年的情况——当时是贸易负增长,拉动经济的贡献大概是负的0.4个百分点,所以虽然看到我们的投资下滑了0.9个百分点,但是我们的经济增长还是整体上高于2016年0.2个百分点。所以大家感觉到,经济新常态这个特点更明显了,未来走势还要缓慢地往下走,但是质量、效益提升了,这是一个硬指标。


        中国网:中国经济实现“稳中向好、好于预期”,除了刚才您说的对外贸易的因素之外,还有哪些主要的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呢?

        徐洪才:当然,内部原因是主要的,主要是我们过去几年聚焦于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在“三去一降一补”这些领域里面,我们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因此在培育新动能方面是卓有成效的。比如高科技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还有一些所谓新经济,比如说共享经济、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等等,这些领域创造的增加值高于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去年一年表现也不错,相对于2016年也上涨了0.6个百分点,反映了我们工业企业的效益在上升,但是高科技这些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明显一些。与此同时,这些领域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吸引的资金、投入的资金增长速度也是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的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动能的转换效果已经初步显现了。

        另外,我们在防风险、化解风险等领域也是卓有成效的,为经济的平稳运行奠定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比如一些一线城市的房地产泡沫风险,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一些潜在风险,还有外部冲击的风险等等,这个后面我们再展开讨论,这些潜在风险的化解也为实体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保驾护航。 


        中国网:去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化,我们看到全国工业产能的利用率为77%,也创下5年的新高。从相关数据上来看,“三去一降一补”主要取得了哪些成效,这又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徐洪才:具体而言就是落后产能的退出,僵尸企业的退出,本身就体现了优胜劣汰的机制。与此同时,大家感觉到像煤炭、钢铁,还有落后的产能规模降下去以后,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从短期看也拉动了相关工业基础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扬。这个上扬的信号一起作用,就引导了现有的一些先进产能企业,比如开工率提升、产能利用率提升。因此大家注意到,我们在2017年,虽然投资的增长速度是下滑了0.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只有7.2%,创下了历史新低,相对于2016年显然是不给力的,但是我们的经济增长反而高于2016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能利用率的提升,就是挖掘了内涵,挖掘了潜力,这个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其实它也挖掘了经济增长的潜力。再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里面的“降成本”,让企业能够轻装上阵。比如我们在自贸区实行的一些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简政放权的这些改革措施,我们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也降低了市场的制度成本、交易成本,包括企业的税负都是明显下降的,因此企业的竞争力有所改善。我们感觉到,虽然从需求侧来看,相对有点回落,这也是必然的趋势,但是经济增长还是保持一个稳健的、向好的发展趋势。


        中国网:可以说这也是为实体经济中的制造业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利好的信号了?

        徐洪才:那是一定的,因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核心,我们未来的发展还是要靠实体经济的振兴。而高科技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这是代表了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在这方面我们是不遗余力推进的。我们在稳步推进《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在这方面我们下了很大的力气。因此像智能制造,还有一些比较高精尖的领域,我们现在也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水平,在这方面是有口皆碑的,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大家看到高科技(产业),技术进步、创新驱动进一步显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上升。


        中国网:另一个老百姓比较关注的话题就是房地产行业。2017年全国各地陆续推出一些房地产的政策,比如差异化的供地政策、租赁住房、共有产权房等等。12月末,全国商品房的待售面积比上年年末下降了15.3%。您如何评价去年房地产市场的整体表现呢?

        徐洪才:因为前几年我们房地产市场总体上看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所谓一线城市、热点城市房价过高,投机过热;另一个就是四线城市,一些相对边远地区的三四线城市库存过多,就是“冰火两重天”。这种分化的走势显然不是健康的表现,我们有必要针对性地进行一些调控,差异化的调整,应该说在2017年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一方面,大家看得见摸得着的,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还有一些新一线城市整个房价波澜不惊,整个市场恢复平静、恢复理性,特别是房地产的投资现在大体上恢复理性了,在7%到8%之间,相对于过去有时候达到15%,甚至20%以上的快速增长,那显然现在这种增长速度是合理的,是跟经济增长保持相对同步的。

        但是另一方面,一些落后地区,我们通过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比如医疗、卫生、教育等这些方面的投入,增加它的吸引力,推动新兴城镇化、产城融合,特别是要推动产业的发展,因此,就增加了就业,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也保证了房地产市场、城镇化进程和产业经济发展同步,也消化了一批库存。当然这里面也包括我们有一些政策性的措施,主动消化了一些库存,比如通过保障房,我们通过政策的创新,票据化而不是新增加更多的供给,通过消化现有的商品房等政策措施,也消化了一些问题。

        因此,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家感觉房地产市场整体表现是相对平稳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开始着手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就是刚才您所讲到的,这也是在经济工作会议当中、十九大报告当中着重强调的,就是未来我们要增加这种多渠道的供给机制,整个市场的供求关系会发生深刻的变化。所以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发展我觉得肯定是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解读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杨楠/摄影

    

        中国网:数据显示2017年居民收入增长加快,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300万,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6%,涨幅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您如何解读这些民生指标的变化?

        徐洪才:首先就是老百姓的收入增加是领先于GDP增长速度的。这种状况其实在若干年以前是不曾有过的。以前曾经是财政收入、税收的增加是最快的,其次是GDP,城乡居民的收入要比经济增长略微低一点。最近几年的情况,尤其十八大以来的情况趋于合理了,就是经济增长,老百姓收入的增加基本保持同步,这主要是得益于政策的调整。比如,我们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服务业,鼓励小微企业发展,推动创新创业活动,因此增加了新的就业机会。同时,在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方面、教育方面,过去我们也是不遗余力,特别是下岗职工再就业、精准脱贫等等这些方面解决普惠发展,解决我们过去两极分化的问题,这方面政策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老百姓感觉实实在在的收入增加了,购买力上升了,幸福感、获得感增加了。

        与此同时,物价水平是相对稳定的,去年还相对于2016年下降了0.4个百分点。这里面主要原因是什么?一个就是我们的货币政策总体上保持稳健中性,所以没有出现“大水漫灌”,整个的货币需求保持相对稳定。另外一个就是实际上这些年老百姓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那种物质消费、物质需求基本上得到满足了,所以大家感觉到像瓜果蔬菜、粮食这些物质消费基本上价格不仅不涨反而还下降了。

        但是另一方面,像一些新兴消费,比如文化、旅游、养老、健康、体育等这些消费需求是上升的,也因此拉动了相关服务品价格的上升,再加上老百姓收入的增加,这本身既是增加收入,也是增加企业的成本,这是双刃剑。另外,环保标准的提升,因此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总体上是上升的,但是技术的进步在另一个角度也可以抵消这个成本上升的因素。 

        总体来看,老百姓得到了实惠,收入增加了,同时我们的生态环保环境得到了改善,直观上感觉就是蓝天白云回来了,过去那种雾霾、各种污染,老百姓感触很深,这些年我们把环保放在突出的位置,所以让老百姓直观上感觉我们生活的质量上升了。


        中国网:包括您刚才说的老百姓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费水平的提高,包括我们生存环境的改善,这些数据背后所体现出的老百姓的获得感才是我们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体现了。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通过对2017年经济数据的分析,您对今年国民经济的走势怎么看?

        徐洪才:总体上2018年要延续2017年“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而且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应该说是好于2017年,更好于2016年。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从2016年开始,世界经济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复苏迹象,美国、欧洲、日本现在日子好过了,他们的通胀现在接近于它的政策目标——2%,特别是日本摆脱了长期的通货紧缩的困扰。世界经济的强劲复苏其实也拉动了全球的贸易投资活动,所以去年我们外贸进出口已经受益匪浅。2016年的时候,我们在世界的排名一下子跌到第二位。2015年我们是世界第一,2016年跌到世界第二,2017年又回来了,我们又重新拿回了世界第一的宝座。

        另一方面,我们自身的改革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家看到,我们在新动能的培育方面,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方面,我们取得的进展是实实在在的。比如我们在降成本、补短板包括降杠杆方面,过去的一年中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下降了0.6个百分点,这个也是很难得的。但是未来几年我们还要进一步降低,以国有企业的杠杆率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杠杆率;另外金融机构的降杠杆也是卓有成效的,潜在风险也得到消耗。

        因此2017、2018年,我觉得将延续过去一年向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也应该看到经济增长速度会下来一点,我预计大概是6.7%,这种情况也是非常好的结果了,到2019年的时候就是6.6%,2020年就是6.5%,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咱们未来实现“两个翻一番”,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指日可待,没有问题。   

        但是,我们有一些问题也要引起关注。 


        中国网:比如哪些问题?

        徐洪才:比如我们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三大攻坚战”。

        第一,防控重大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过去几年我们经受了考验,2015年年中的时候股市的一场震荡,包括四季度外汇市场的剧烈波动,我们都过来了。另外,我们主动化解了一些风险,但是未来还有一些潜在风险。比如像美联储的加息,还有美国的减税改革可能会引起资本回流美国,这对我们产业,对我们的经济形成一定的竞争压力。

        从我们自身的角度来看,我们的金融体系有一些潜在风险也可能会卷土重来,比如像地方企业的企业债,在2018年、2019年,过去几年有一些债券要集中到期,有一些潜在的信用风险。地方政府过去几年盲目扩张,尤其是在PPP项目实施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做法,所谓明股实债,名义上是股权投资,实际上有兜底条款的,是债券投资,因此增加了地方政府的或有负债,潜在风险是有的,所以未来我们对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也要保持高度关注。

        第二,污染防治,就是治理污染,特别是要打赢蓝天保卫战。这个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老百姓意见最大,所以我们要把这件事情给它抓好。

        第三,脱贫攻坚。过去一年我们解决了1000万左右贫困人口脱贫的问题,未来3年大概还有3000万左右人口的脱贫任务。因为到了2020年,习近平主席讲“一个也不能少”,咱们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因此未来这3年脱贫的问题我觉得还是一个挑战。

        围绕这“三大攻坚战”,我们其实是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展开,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里面又跟往年有所不同,十九大报告,包括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到,要“破”“立”“降”,要做好这三件事。“破”就是破旧立新,不破不立,要破除一些僵尸企业、落后产能,给它市场退出;“立”就是培育新动能、新的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机制;“降”就是降低成本,特别是要降低制度性的成本,通过深化改革,释放改革的红利。这样我们未来几年就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中国网:“破”“立”“降”其实都需要加大未来改革的力度。

        徐洪才:对。


        中国网:十九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指出,中国已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今年国家还将在哪些方面下功夫,着重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

        徐洪才:十九大报告里面讲得很清楚,这次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7年乃至未来三年的经济工作又做了一个总体的部署,实际上我们是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中心、为核心,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也要围绕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展开,政策之间要协调,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2017年应该说做得不错了,我们也是历史上前所未有地出现了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保持9%左右,创下历史新低,基本上和名义GDP的增长速度保持同步。过去这种情况没有见过,经济增长6.9%,再加上2%左右的通胀率,那也就是9%左右。这种情况就结束了过去那种“大水漫灌”,推动经济增长模式的变革;同时,宏观杠杆率渴望因此下降,因为你整个的货币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的话,那势必你整个负债全社会的杠杆率还是上升的,所以从源头上把握住了货币供给的总的闸门。这是至关重要的,保持整个金融体系的相对稳定,发挥稳健的货币政策加上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作用,加强监管、加强协调。

        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特别是要体现财政政策的结构调整的作用。好钢用在刀刃上,财政上资金使用的效率要进一步提高,社会政策要兜底,同时要引导新兴产业的发展,优化结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改革的政策等等,还有对外开放,这几个方面要协同起来。

        改革要更多地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不能孤军深入,方方面面地改革。我觉得十八届三中全会定下的一些任务,我们未来几年其实还是很繁重的,我们要有所突破。比如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我觉得2018年可能是关键的一年,因为2017年已经做好准备了。另外,像金融改革,我们还要稳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也要按部就班,特别是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一些财税关系,大家关心最多的就是房地产征税的立法问题,等等。这些相关的工作我们都要推进。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就是未来我们还要解决中国农村和城市之间二元经济结构的问题,这仍然是我们一个重要的工作,所以无论是对内改革还是对外开放,在2018年都渴望有一个稳步推进。


        中国网:2017年可以说是从中央到地方,各个经济主体主动作为、全方位系统性地推动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2018年,相信各方秉持“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会推动我国经济持续中高速增长的。感谢徐教授为我们带来精彩的解读。谢谢您!

        徐洪才:再见。


        中国网:也感谢各位网友收看,下期再会!


(本期人员——责编:杭舟;文字:韩琳;摄像/后期:刘凯;摄影:杨楠;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徐洪才:2017中国经济质量提升,老百姓获得感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