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国有股减持 鼓励国退民进

中国网 | 时间: 2009-12-14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夏斌:我们现在这一轮经济刺激计划当中,媒体上说国进民退的问题。我在7月份和总理说,能不能国家一些大的项目,只要是赚钱的,只要是盈利的,政府能不能不与民争利。尽量不要发债,有些地方政府发债,还有风险。能否通过各种各样的金融创新,让老百姓来投资。

现在有关部门对民营资本和老百姓的资本能不能进入,有各种制度限制,我们要好好梳理一下,那些影响老百姓依法投资的制度都要改掉。

我曾经在人民银行工作,其中一个工作是管非法集资。对于这些问题,第一,中国的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机构,我们曾经有过教训,监管部门要吸取教训,但不能说被蛇曾咬了,就不再干了,而是应该加强和完善监管。

第二,有的老百姓资金很少,要金融创新,比如说能不能搞基金,能不能在信托方面搞一些信托产品,通过这些机制聚少成多,以机构投资者的身份出面,投资某一个大项目,建设收费公路?我认为都可以干。

当然会有一些监管风险问题,所以监管部门要更好的仔细研究。金融改革简单的照办西方是不行的。我们前一阵子已经把上市公司增发的10%要划拨社保资金,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我认为在进一步扩张消费的问题上,在提高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的问题上,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我曾经提出,不仅要算我们财政部的收入,我们要算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帐。我们有这么多的国营企业,不要说几大银行,几大保险机构。就我们国有企业有多少?净资产有17万亿元,每个老百姓分可以是1.29万元。所以我说现在能不能除了上市的国有股份外,非上市的国有股份也应该资本分红,地方国企业也应该资本分红,就是赚了钱的都要分红。分红资金统一给财政部,各级财政预算专门用于扩张消费,不搞投资。你现在不分,他拿了钱就搞投资。所以今年国企“地王”现象都出现了,因为他没有地方花钱。

另外对政府持有的国企股份要逐步的减持。第一,对于股市压力问题,我建议是慢慢的有计划的减持。我知道一下子减持,股市有压力,可以慢慢减持,按照市场规律来进行。

第二,作为国家,在一定时期,哪些行业需要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的,可以有一个规划。除了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之外的股份都可以卖掉。换了钱以后给财政,补居民消费。

第三,这么一搞是不是投资率就下来了?是分光吃光?我说不会。国有企业,国有政府的股份让出来给民营进去,社会投资率没变,无非是股份的持有人身份变了。而且我让出来股份,钱给财政,给老百姓刺激消费,消费慢慢扩大,反过来又刺激投资,国民经济慢慢趋于良性循环。所以这是好事。

第四,我认为中国也到了这个时候,中国年底快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管怎么说我们已经进入了大经济体的前沿,外汇储备又这么多。小平同志曾经讲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到了今天,大家都非常富裕不太可能,但是我们已经具备了初步条件,也有可能,作为政府有必要可以做点事。比如对弱势群体、低收入群体,想尽办法让他们享受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绩的果实。

政府持有股的减持,国有股的划拨继续做,政府股份逐步减持。减持的范围要大,中央企业、地方企业都可以减。企业发展是可以的,可以在社会上融资,这样老百姓有资本性收入提高的机会。从根本来讲,必须提高资本性收入的来源。当然,医疗、社保、教育,这些问题政府都要解决,我认为政府最近几年做得很好,但是当年财政资金毕竟有限。

比如金融企业的国有股分红,现在是分到中央汇金公司,他们拿着钱又去搞投资。如果国有股分红直接分到财政部,财政部就放到财政预算内用于消费。对于国有企业分红也是一样,原来不分红,赚了钱又去搞投资,没好项目投,看到房价涨,就去造房子,买土地,一下子全国各地出现那么多地王,全是国企。

主持人:这块市场民间基金都可以进入,地产行业、金融行业都可以。实际上您讲的有些可以展开,比如刚才我们讲到的民营资本的进入,还有放开政策,鼓励这些领域的创业。

夏斌:这里有很多东西需要研究,需要一条条梳理。看看老百姓想投资的,除了特殊的、保密的、重大的行业与企业一般不让民间投资外,都可以让民间投资。为了控制这个行业,我们可以在战略上相对控股或绝对控股就行了。这里有很大的余地可挖,而且危机刚刚爆发时,我认为这是坏事,同时也是好事,只要我们政策对位,过五年、八年,中国可能会逼出一个大国的消费市场来。



关于中国访谈

  智慧的对话,思想的交锋。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社会名人、国际友人做客中国访谈,解读政策法规,阐释新闻热点,讲述世界风云,倾诉人生故事。秉承权威、人文、开放、深入的原则,为网友展现不同人生的精彩历程。
中国网地址:
中国北京海淀区西三环北路89号中国外文大厦B座
邮编:100089

访谈热线

如果您想做客中国访谈,嘉宾请联系:
电话: 010-88828267 010-88828056
传真: 010-88828105
如果您有意见和建议请联系我们:
E-mail:duomeiti@china.org.cn
网友可进入论坛直接参与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