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访谈>会议报道

联合国:应将鄂尔多斯治沙经验推广到非洲、中东、拉美

发布时间: 2017-09-04 丨 来源: 中国日报网 丨 作者: 韩琳 丨 责任编辑: 韩得尔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索尔海姆日前在内蒙古自治区表示,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为世界上其他荒漠化地区和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应该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实施,广泛推广到非洲、中东、拉美等饱受沙尘肆虐的国家和地区,造福当地人民。

联合国:应将鄂尔多斯治沙经验推广到非洲、中东、拉美

联合国:应将鄂尔多斯治沙经验推广到非洲、中东、拉美

索尔海姆是在连日来走访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时作此表述的。索尔海姆表示,中国库布其沙漠之行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库布其沙漠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为世界上其他荒漠化地区和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应该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实施,广泛推广到非洲、中东、拉美等饱受沙尘肆虐的国家和地区,造福当地人民。

113.jpg

曾经的库布其沙漠

索尔海姆称,多年以前,库布其当地环境恶劣,农牧民生活极为贫穷,后来随着沙漠绿色经济发展,更多的人从贫困中走出来,有了可观的收入,而且促使人们转变了观念。沙漠是一个机遇,而不仅是问题,这种独特的自然观和生态观,能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们的福祉。

微信截图_20170829132443.png

现在的库布其沙漠

索尔海姆认为,全球有些地区在饱受沙尘暴肆虐的同时,饱尝战乱,极度贫困。如果这些地区沙漠绿色经济发展得好,不但能够解决纷争,促成和平,而且能够帮助人们摆脱贫困。

鄂尔多斯几十年来铺梦逐绿的成绩单

(一)

今年9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将在鄂尔多斯市召开,届时,将有来自196个缔约方的约1400名正式代表与会,共商全球防治荒漠化大计。本次大会的主题是“携手防治荒漠,共谋人类福祉”,主要任务是围绕联合国确立的“到2030年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这一重大目标,讨论一系列重大政策性议题,推动形成《公约新战略框架》等5项成果,包括各缔约国提出本国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的国家自愿目标和行动计划。如此具有影响力的全球性盛会在我市举行,于我们,是一次重要政治任务,也是全面展示鄂尔多斯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发展成果,特别是荒漠化治理成效的重大机遇。

鄂尔多斯属生态脆弱地区,是自治区乃至全国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年均降水量仅为150至350毫米,蒸发量却为2000至3000毫米。境内南有毛乌素沙地,北有库布其沙漠,占国土总面积的48%,干旱硬梁区和丘陵沟壑区又占了48%,宜开发土地仅4%。

然而关山阻碍,并没有挡住鄂尔多斯人向往绿色的脚步。截至2016年底,全市森林资源面积达到了3480万亩,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26.7%和75%以上,较2000年分别提高14.54个和40个百分点。全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10年间全市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580.8万亩,年均减少58万亩;沙化土地总面积减少42.69万亩,流沙面积由1715.96万亩减少到1028.21万亩,减少687.75万亩。目前,境内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治理率达到70%和25%,毛乌素沙害基本消失,库布其沙漠趋于稳定,重点治理区生态得到明显改善。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一份份荣光可鉴的证书是付给鄂尔多斯人汗水的最好回报。

让家园铺满绿色,是鄂尔多斯始终如一的追求。早在上世纪50年代,伊克昭盟盟委就提出了“禁止开荒,保护牧场”的草原建设方针。上世纪70年代初出现了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握手地带,“依靠社队治沙为主,积极开展国营治沙”的造林绿化方针和“护林者奖,毁林者罚”的林木保护政策为鄂尔多斯守护了绿色的前景。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期,鄂尔多斯被列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荒漠化防治亦经历了重大变革,提出“植被建设是伊克昭盟最大的基本建设”的战略和 “三种”(种树、种草、种柠条)、“五小”(小流域、小水利、小草库伦、小经济林、小农牧机具)建设,“个体、集体、国家造林一齐上,以个体造林为主”更是成为这段时期的一大特色。“乔、灌、草结合,以灌木为主”,“谁造谁有,合造共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五荒’划拨到户,草牧场两权分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方针政策极大地鼓舞了农牧区群众的治沙热情,出现了农牧民争沙、抢沙承包治理的喜人局面。

上世纪90年代,伊克昭盟盟委、行政公署提出“拉通联动、增收增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实施、梯度推进”的发展战略,把全盟农村牧区划分为丘陵山区、沙区、干旱硬梁区、沿河区四大区域。鄂尔多斯的荒漠化防治开启了精雕细琢的时代。

进入新世纪,鄂尔多斯市以打造“美丽鄂尔多斯”为奋斗目标,将防沙治沙和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继续砥砺前行为绿色而战,迎来了政府引导、全民参与的大好局面。在坚持实行“个体、集体、国家一齐上”的基础上,将荒漠化防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谋划,科学实施,大力推进。全市编制了林业、农牧业、水土保持、水资源利用、环境保护规划,从源头上构筑起荒漠化防治的规划体系。同时大力推行“掏钱买活树”的约束机制和“以补代造”、“以奖代投”等激励机制,鼓励、引导企业、农牧民通过承包、入股、租赁以及投工投劳等方式参与防沙治沙。全市涌现出了亿利、东达等防沙治沙典型企业以及殷玉珍、乌日更达赖等防沙治沙先进个人,也带动了一大批农牧民和社会各界投资生态建设,形成了人人爱绿、植绿、护绿的良好社会氛围。

为了加大荒漠化防治力度,充分调动社会资源,鄂尔多斯市下大力气推进林业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了“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主体改革任务,林权保护管理体系稳步推进,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成效明显。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印发林权证92003本,面积5691.1万亩,农牧民经营集体林地的主体地位得以确定;成立了“市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中心”,建成市级林权咨询服务中心1个、旗区级林权管理服务中心8个,完成了林权数据信息入库;出台了《市集体林权流转管理暂行办法》。截至2016年底,鄂尔多斯市已建立了农牧民林业专业合作社26个,入社农牧民1087人,经营林地面积22万亩。国有林场改革稳步推进,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十二五”期间,累计争取国家和自治区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项目补助资金3594万元,完成19个国有林场(站)危旧房改造项目1797套17.14万平米。

强化保护才能守住根本、捍卫成果,鄂尔多斯新时期的荒漠化防治给“防”着了更多的笔墨。在全自治区率先推行禁休轮牧政策,深入推进生态建设的同时,完善了以森林公安、森警、防火、森防为主的林业执法和保护管理体系,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4647万元用于森林公安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组建森林草原扑火队伍116支1900余人,建成了覆盖全市重点火险区的森林草原防火远程监控系统,监控面积2.17万平方公里,监控覆盖率达到89.1%以上。建成国家级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标准站9个、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5个,主要森林病虫鼠害成灾率控制在1.91‰以下。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7个,旗县级自然保护区1个,保护区总面积1346.78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10.35%。

进入新世纪,科技逐渐在荒漠化防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鄂尔多斯市遍植播撒绿色希望的强大支撑。针对鄂尔多斯市干旱、多风、少雨的实际,在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和水平衡原理的前提下,提倡使用大中型植树机械,打造林业专业队伍,全面提高造林绿化科技水平。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先后采用了大坑整地、座水栽植、容器苗、覆膜造林、施保水剂、蘸生根粉、低压水冲造林等数种先进抗旱造林技术。

我们看到的是每年春回时分一个个奋力植绿的匆忙身影,我们看不到的是不论冷暖不分四季都闪耀在防治荒漠化之路上的坚守。防治荒漠化、通往绿色的征程没有终点,鄂尔多斯将铭记着最初的绿色梦想,一往无前。

(二)

创造绿色家园是始终萦绕于鄂尔多斯人心头的梦想。如今,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在数十年如一日的绿色坚持中,鄂尔多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鄂尔多斯荒漠化防治一直采取“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先易后难、由近及远、分区治理、整体推进”的综合治理方式,分别针对沙区、丘陵山区、干旱硬梁区、沿河区四大区域的荒漠化特点选用了不同的治理办法和治理技术。

鄂尔多斯市境内的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是荒漠化防治的重中之重,与之斗争多年,勤劳智慧的鄂尔多斯人创造性使用了多种治沙方法,让这两块绵延横亘在家乡的“伤疤”开始慢慢淡化。“锁边”“切隔”“点缀”,通过人工造林、飞播造林,用乔、灌、草建设锁边林带,阻止沙漠北侵黄河和向南扩展;在中部,围绕丘间湿地、“十大孔兑”和穿沙公路进行切割治理,利用公路两侧设置沙障、人工种树种草等措施,建成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控制沙漠扩展;在沙漠腹地水土条件较好的丘间低地和湖库周边,采取点缀治理的方式,建设沙漠绿洲、绿岛。“库伦”治理模式是鄂尔多斯市广大农牧民总结经验立足实际自创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草场建设模式。库伦建设就是把大面积的沙漠化土地围封后分割成块状进行综合治理,主要类型有:封滩封沙育草库伦,乔灌草结合的治沙库伦,种养加一体化经营库伦,水、草、林、料、机五配套库伦等。此外还有封沙育林治理、工程固沙、建设防护林、“前挡后拉”、“栽、种、补、护”等治沙的好办法。

在东部丘陵沟壑区则以水土保持为重点,坚持适地适树、优化配置,采用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以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模式,提高林草覆盖度,减少水土流失。同时用“穿靴戴帽”的办法,为山丘顶部戴上油松、山杏等树种做的“帽”,给沟底穿上耐盐碱的沙棘等树种制的“靴”,起到了涵养水源、拦截泥沙、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丘陵沟壑区也是工业厂矿集中分布区,坚持“谁开发、谁治理”的原则,严格按照采坑回填、沟坡整治、道路防护、环境绿化等规定执行。

在西部干旱硬梁区以保护天然原生植被为重点,用封山育林辅以人工造林、“两行一带”等治理模式,建设保护型生态经济区。一方面积极采取“封、飞、造”措施恢复植被,另一方面建设以水为中心的畜群草库伦,以草定畜,实行轮封轮牧制度。在无定河流域、黄河冲积平原区围绕沿河开发战略,大力建设农田防护林、护岸林、护堤林、商品用材林和经济林。

治沙植绿、战胜荒漠是场持久战,面对严重的荒漠化现实,鄂尔多斯不仅要让荒漠披上绿装,也在不断探索如何能在防治过程中大力发展林沙产业,变荒为宝产生经济效益。截至2016年底,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了44.5亿元,带动农牧民12万多人,农牧民来自林业的人均纯收入达到2700元,占当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农牧民有了收益,植绿护绿的积极性也就更高了。

为了更好地实现让山头绿起来,让百姓富起来,鄂尔多斯市多方探索努力,完善政策,创新机制,为绿富共赢保驾护航。相继出台了《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沙棘产业发展的意见》《全市渔业和林沙产业企业科技创新补贴奖励验收方案》《鄂尔多斯市建立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的实施意见》等政策,为林沙产业发展开通了“绿色通道”。大力推行“企业建基地、基地连农户”“企业对协会、协会联农户”,鼓励农牧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投资生态建设的大好前景。截至2016年底,鄂尔多斯市已建立了农牧民林业专业合作社26个,入社农牧民1087人,经营林地面积22万亩。2015年、2016年,乌审旗博然祥和源养蜂专业合作社、乌审旗顺发种植专业合作社先后被国家林业局等部委评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打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后,就有条件夯实产业基础,培育龙头企业。鄂尔多斯市将原料林建设任务重点安排到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利用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机会治理荒漠发展产业。鄂尔多斯市也对符合林沙产业政策、发展前景好、环保规范、能拉动生态建设和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林沙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现在,全市已建成高原杏仁露、天骄资源等自治区级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4家,其中内蒙古高原杏仁露有限公司和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有限公司为国家林业产业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在实现自身利益增加、市场竞争力增强的同时,极大的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鄂尔多斯市还积极引导林产品加工企业建设自有原料林,扩大沙柳、柠条、杨柴、沙棘等原料林基地规模,大力开展山杏、梭梭、红枣、葡萄等经济林基地建设。截至2015年底,全市已建成原料林2209.4万亩。

在发展林沙产业的过程中,鄂尔多斯市走出了多条荒漠经济发展路子,让黄沙里长出了“黄金”。鄂尔多斯市高效利用沙柳、柠条、杨柴等灌木资源重点打造了3大林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提升了林业发展层次、增强了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沙柳生产人造板、生物质发电为主导的林板、林电循环经济产业链。二是柠条、杨柴生产优质颗粒饲料为主导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三是沙棘果、叶生产酱油醋、果汁、黄酮等为主导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植树造林渐渐由一个目标变成了一个起点,林造起来以后发展林下经济,拓展产业空间成为新的前进方向。“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培育集体林地600多万亩发展林下经济,涉及农牧户5.2万户(次),累计总产值20.2亿元。鄂尔多斯市恩格贝沙漠生态旅游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之后依托生态成果,发展生态旅游则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如今,鄂尔多斯市形成了以成吉思汗陵为代表的“天骄圣地”旅游景区,以响沙湾、七星湖为代表的“大漠风光”旅游景区,以恩格贝为代表的“沙漠文化”旅游景区,以萨拉乌苏、阿尔寨为代表的“古代文明”旅游景区。建成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国家生态公园1处,内蒙古成吉思汗国家森林公园1处,恩格贝、库布其沙漠、阿贵庙自治区级森林公园3处,萨拉乌苏国家湿地公园1处,内蒙古库布其沙漠七星湖、内蒙古毛乌素沙地苏格里国家沙漠公园2处。

鄂尔多斯以自己跨越世纪的植绿之旅默默诠释着绿色梦想,在一路追绿的征程中,鄂尔多斯收获的,不仅有漫山遍野的葱葱郁郁,还有同样葱郁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