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道:雪花飘飘汤烟袅袅

中国网 | 时间: 2010-05-18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中国网:其实如果说到北海道的话,可能很多朋友对它更多的印象是来自电影或者是来自于影视作品,特别是《非城勿扰》让很多人认识了北海道,它是不是如电影中展现的那样,可能找一个小酒馆、大家喝喝清酒,听听日本传统音乐,跟咱们内蒙那边是不是完全不同的风格。

许金龙:刚才我说了北海道是一个移民的地区,日本喝酒是很有习惯的,叫清酒,大概就是15-16度这样的,非常好喝,但是不知道这个脾性的人容易喝多,醉起来也不比白酒差,甚至比白酒更糟糕,北海道这个地区是各地的移民都有,有的去了以后把各个地方的文化都带过去了,当地的札幌啤酒,在日本也是比较有名的,当地也有各种各样的清酒,但是清酒应该不是日本最好的清酒,最好的清酒在长野。造日本酒最要紧的几个条件,第一个大米要好,第二水质要好。日本人喝酒是这样的,刚才您说的像《非诚勿扰》里面喝酒,日本本土那儿都如此,小酒馆是非常讲究礼仪的地方,平时在其他地方见到谁都要鞠躬,小声说话,但在这个地方大家可以不用那么顾虑,小酒馆里面大家可以高声的唱歌,高声的喧哗,大杯的喝酒,大块吃肉,人家不用带着假面具生活了,可以率性而为,所以大家也愿意去这种小酒馆,虽然规模不是很大,可是大家都觉得很开心。

在这里个人喜欢喝的酒,有烧酒,有本州的人喝清酒,北海道这个地方相对来说比较杂一些,但还是以清酒为主,当地比较寒冷,他们也喝一些烧酒,烧酒来自于韩国,度数相对高一些,大概在30-40度左右。

中国网:刚才许教授说北海道这个地方还是比较纯朴,远离工业区,那这个地方的建筑会和其他的地方有明显的不同吗?

许金龙:北海道地区受到俄罗斯一些影响,俄罗斯有一段时期把这里占有,最后俄罗斯败给日本,日本又抢回去,所以这里有很多当地和俄罗斯的混血儿,同时因为是寒冷区域,那边的雪特别厚,有时候一夜之间就能下一米深的雪,它的房子建的比较陡。

    中国网:你指的是房顶比较尖?

    许金龙:对,如果房子建的不是那么陡,积雪可能会把房子给压跨。积个两、三米是非常平常的事,还需要有人上去把它耙下来,这时候还需要打电话给消防队,消防队什么事都管。所以建筑房子的时候相对比较陡一些,便于滑落下来,而且他们建造用的不是普通的瓦,它们用的瓦摩擦系数比较大,铁皮滑溜一些,摩擦系数比较小,所以雪一有重量,就溜下来了,铁皮而且能吸热,雪不太容易粘住,室内的温度传上去让它滑下来。

    中国网:这些细节如果许教授不向我们介绍,可能我们真的不会注意到,这样的房子真的非常有实用性。

    许金龙:所以到了北海道之后,有一个景色就是它的房顶挺好看的,五颜六色的,个人根据自己的喜好,有的漆成绿颜色的,但是大部分人弄成红颜色,有的是淡红的,有的是粉红的,有的是紫红的,那个颜色挺好的。

中国网:如果说到内蒙古,有一次我在车上听到蒙古族歌曲,歌中唱到“美丽的蒙古包像珍珠一样散落在绿绿的草原”,然后你听着女中音悠扬的歌声就在想象,这个蒙古包在草原上是多美丽的景象。它的特色和实用性在哪儿?巴根先生您给我们介绍一下。

    巴根:蒙古包是根据游牧习性而建的,它的实用性是容易搭建,材料都是轻便材料,完全是木头,毡子,把木头架起藤条,用毡盖起来,非常轻便,走的时候卷起来放在车上就走了,和他的游牧习性是关系的,要不然建个钢筋混凝土的他搬不走的。游牧是为了逐水草而牧,哪个地方水草好,就把牛羊赶到哪去,在个地方生活一段,三年一牧,过三年之后再回来,这个地方水草又恢复如初。

    中国网:三年一般来说是一个周期?

巴根:对,三年一个周期是基本的,但是也有一年一个周期的,打仗往外走的时候,也把这个带上,跟军帐一样,一会儿就架起来了,不像咱们中原的房子。再一个是地震的时候也不怕,倒下来也砸不死人,但是现在蒙古包逐渐在消失,比如像在呼和浩特已经看不到了,只是饭店把它当作一种景点,让客人们参观,在里面吃饭等等。但蒙古包也有弊端,在蒙古包里面,人吃的可以解决,但是排泄问题只能到外面去,而且冬天大雪压塌蒙古包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夏天的时候纳凉不方便等等很多问题,所以现在也是鼓励牧民定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关于中国访谈

  智慧的对话,思想的交锋。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社会名人、国际友人做客中国访谈,解读政策法规,阐释新闻热点,讲述世界风云,倾诉人生故事。秉承权威、人文、开放、深入的原则,为网友展现不同人生的精彩历程。
中国网地址:
中国北京海淀区西三环北路89号中国外文大厦B座
邮编:100089

访谈热线

如果您想做客中国访谈,嘉宾请联系:
电话: 010-88828267 010-88828056
传真: 010-88828105
如果您有意见和建议请联系我们:
E-mail:duomeiti@china.org.cn
网友可进入论坛直接参与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