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培生大使解密中苏论战

   嘉宾:中国前驻乌克兰等多国大使 姚培生
   时间:08年12月12日下午15:00
   简介:在外交部解密的第三批档案中,中苏论战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姚培生大使和另外三名外交官组成了一个档案鉴定小组,从06年开始着手解密工作。今天我们能从这近600卷的解密档案中看到什么?涉密程度最高的《中苏两党会谈记录》为什么决定“一字不落”的全部开放? 姚培生大使解密中苏论战背后的故事。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访谈页

活动标题

  • 姚培生大使解密中苏论战

活动描述

  • 嘉宾:中国前驻乌克兰等多国大使 姚培生
            时间:12日下午15:00
            简介:在外交部解密的第三批档案中,中苏论战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姚培生大使和另外三名外交官组成了一个档案鉴定小组,从06年开始着手解密工作。今天我们能从这近600卷的解密档案中看到什么?涉密程度最高的《中苏两党会谈记录》为什么决定“一字不落”的全部开放? 姚培生大使解密中苏论战背后的故事。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网,这里是正在直播的中国访谈·世界对话。在外交部解密的第三批外交档案当中,中苏论战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有近600卷的内容。姚培生大使全程参与了解密的过程。今天姚大使在我们的节目当中将为我们大家介绍解密档案背后的故事。

    姚大使你好。

    2008-12-12 15:01:47

  • 姚培生:

    你好。

    2008-12-12 15:02:23

  • 中国网:

    非常感谢您到我们的节目做客。您参与了解密档案的全过程,为我们介绍一下您工作的情况,我们能从解密的档案中了解到什么?

    2008-12-12 15:02:33

  • 姚培生:

    我简单介绍一下。2006年,外交部欧亚司的领导委托我参加解密1961年—1965年的档案,当时去的一共有四个人。这部分档案还是比较多的,大概接近600卷。我们当时很仔细的一本一本阅读,因为是几十年前的档案,不像现在看电脑那么清楚,当时很多都是手写的,所以我们很仔细的一页一页的进行翻阅。

    经过大概4、5个月,我们就把这些档案全部看完,而且主要是审查哪些可以开放,哪些不可以开放。审查以后交给档案馆,档案馆再把档案送到欧亚司进行审查,欧亚司审查以后再送到部里审查。我们在解密过程中还是非常认真的,毕竟涉及到很多重大的问题,有的同志还没有把握说这卷能不能开放,我们还互相讨论。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我们把档案全部审查完,绝大多数都是开放的,后来部里也审查通过了。

    2008-12-12 15:02:53

  • 中国网:

    这600卷包括什么样种类的文件?

    2008-12-12 15:05:54

  • 姚培生:

    这600卷的内容还是很多的,和第二批开放的种类差不多,但数量比较多。种类有外交部和使馆来往的电报,这个量占的非常大。还有各种各样的请示报告,使馆给国内请示的报告,还有使馆发回来的调研报告。还有大量的外交交涉记录,比如国内和驻华使馆交涉的情况,都有详细的记载。还有一些照片、资料,驻外大使、国家领导人在活动中的资料,这些都有。种类和以前的差不多,当然内容主要涉及到中苏关系,这属于我们解密的范围。

    2008-12-12 15:06:09

  • 中国网:

    我们能够看到哪些在这段时期大事的记载?

    2008-12-12 15:06:54

  • 姚培生:

    1961年—1965年,中苏关系从原来的友好,到不友好,到最后要对抗的状态,这个过程在档案中比较清楚地记载了下来,用我的话说是一年不如一年,关系一天不如一天,气氛一天比一天紧张,主要是当时我们开始了两党之间的争论。

    当然,也有一些合作,不完全是争论的。比如60年代发生的几件大事,61年日内瓦会议,主要讨论印度支那的老挝问题。64年的越南抗美斗争,我们和苏联如何支持越南,其中包括苏联武器军火、装备通过我们运给越南,这里我们有一些合作。中苏关系之间的内容比较多,两国之间各种交涉的情况都有详细的记载。如果想了解中苏关系是如何变化的,我觉得这段时间的档案值得去看看。

    2008-12-12 15:07:11

  • 中国网:

    我们注意到第三批解密档案的时间集中在61年到65年的阶段。您能为我们梳理一下这几年当中,中苏关系发展的道路吗?中苏论战产生的背景又是什么样的?

    2008-12-12 15:10:50

  • 姚培生:

    中苏论战的背景这话说出来很长,可以写上一两本书,但是我可以概括地说一下。中苏论战要讲历史的因素,那就是苏联搞大国主义,这恐怕是很重要的因素。我们在论战中也批判了苏联的大国主义。

    我们革命胜利以后,在建国初期,苏联还看不起我们,斯大林当时也看不起我们,赫鲁晓夫执政以后,很多方面也看不起我们,这也是一个因素。

    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尽快的从废墟中把国家治理好,我们要经过一个探索过程。这个过程当然有很多理论问题,我们和苏联有不同的看法。比如中苏争论,有人经常说到底争论的是什么内容?你们可以看看档案,我后来归纳了一下,在国际方面,我们主要是批判苏联搞的“三和路线”,和平共处、和平过渡、和平竞赛。和平共处就是和帝国主义和平共处。“三和路线”我们批判它是要搞苏美合作,主宰世界。我们当然是不同意的,因为赫鲁晓夫曾经有一句话很形象,他说“苏美两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联合起来,谁也不敢碰我们,我们再用手指头吓唬它一下,就足以使它安静下来。”这是国际方面的。

    2008-12-12 15:11:42

  • 姚培生:

    在国内方面,我们主要对苏联做的一套东西不赞同。比如它提出“全民国家”“全民党”,我们认为这是不符合马列主义的,是取消无产阶级专政、取消阶级斗争,赫鲁晓夫搞的这一套就是背离了马列主义。当然,要想详细地了解中苏争论的内容,可以看看1963年—1964年《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编辑部发表了9篇文章,专门评论苏共中央1963年7月给他们党员的公开信。这封公开信对我们进行了全面的指责,说我们的理论问题,他认为我们做得不对,不符合马列主义。我们也说他们不符合马列主义。当时我们对这封公开信写了9篇文章,所以历史上叫9评。

    第一评讲的是,中共和苏共到底有哪些分歧,在国际、国内问题上进行了罗列。第二评讲的是斯大林问题,当时赫鲁晓夫在1956年苏共20大报告中把斯大林全盘否定了,说他是刽子手,否定他的词已经到了极端的程度。我记得我看到一个档案,是1961年在苏共22大招待各国共产党的宴会,还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他不是什么圣人,他是一摊粪。”后来我们的文章说,你怎么想到一个国家在一个极端专政的人的领导下取得这么大的成绩。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和他们有分歧。

    2008-12-12 15:13:08

  • 姚培生:

    还有南斯拉夫问题。南斯拉夫现在解体了,原来南斯拉夫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他的意见和多数的马列主义党不合,搞他自己的一套,我们认为它搞的是资本主义,苏共不认为他们搞的是资本主义,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也有分歧。还有殖民主义问题,战争和平问题,苏联国内问题,我们一共发表了9篇文章。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可以把这些文章看看,大概有16、17万字。这些全部是我们的观点。

    当时中苏两党在会谈中,我看到这个档案,里面的对话还是比较平静的。虽然讲话都不客气,但是总体是平静的,语气也不像9评里面那么激烈。到底有哪些分歧,由于时间关系我不可能讲那么多,我希望有兴趣的网友或者学者可以找这方面的书看看。后来有很多学者写了很多书,发表了很多文章,对中苏论战都有一些评价,都有一些看法。

    2008-12-12 15:24:46

  • 中国网:

    您抛砖引玉的介绍已经勾起了很多网友想去察看这个档案的兴趣。您刚才也介绍到公布的档案里有《中苏两党会谈记录》,我们了解到,这是所有档案里机密程度最高的。但是最后决定一字不落的全部解密,为什么?是不是在这之前有过争执?

    2008-12-12 15:26:35

  • 姚培生:

    我们对这个东西还是采取比较慎重的态度。因为那是当时两国最高领导人的对话,而且谈的都是原则问题。后来俄罗斯已经把这个解密了,我们也觉得这段历史应该让后人知道,究竟谈了一些什么内容。我认为这个文件的公开对我们了解中苏关系的过程很有帮助,特别是在一些理论问题上。

    当然,小平同志在1989年见戈尔巴乔夫讲:他是当事人之一,不是无足轻重的人,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双方说了很多空话。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什么说这么多话,为什么要展开争论?我认为作为后人来看的话,是有研究价值的。特别是在理论问题上。我觉得有兴趣的人还是应该查阅一下。当然,这9次会谈的记录我们是全文公开的,包括赫鲁晓夫在招待中共代表团的宴会上,这些我们都公开了。9次会开的时间都很长,第一次会议开了5个小时,第二次也是5个小时,其他都是3、4个小时,最后一个是一个半小时,是总结性的会。这些问题在9评中都有反映,都把论点发展了,全面地批驳苏共的一些观点。我认为这对了解历史、研究历史很有价值。

    2008-12-12 15:29:39

  • 中国网:

    在这些档案当中,好象也有像“邓小平舌战赫鲁晓夫”之类代表性的故事,是吗?

    2008-12-12 15:33:32

  • 姚培生:

    我看到的谈话记录是这样的。第一次是苏联先谈,苏共当时的中央书记苏斯洛夫先谈,他一个人发言5个小时,我们回去以后要研究,第二次我们发言,我们也是5个小时。到了第八次会谈,火药味就有点重了。第八次会谈我们这边是康生做主持发言,里面就提到了斯大林问题,而且批评了赫鲁晓夫。苏斯洛夫提出了抗议,他说你攻击了我们的赫鲁晓夫同志,攻击了苏共领导、苏共中央,我提出抗议。当时我们还是很平静的,说你不要提抗议,要提抗议我们也可以提出更多的抗议。但是总体来说我觉得还是正常的。

    2008-12-12 15:33:50

  • 姚培生:

    比如在宴会上,赫鲁晓夫请了我们所有的代表团成员吃饭,我们当时派出的阵容很强大,邓小平、杨尚昆、彭真都是国家高层领导,他们那边也是比较高层的领导。在宴会上赫鲁晓夫说:我们谈了半天,实际说我们没有分歧,分歧是臆造出来的。他说你看,你们要和资产阶级做斗争,我们在30年以前已经把资产阶级打倒了,已经把地主阶级打倒了,我们有什么分歧?我们的目标是一样的,没有分歧。

    他老说没有分歧,邓小平说,今天的场合不谈这些,咱们还是喝酒、吃饭吧。赫鲁晓夫说,那就喝酒、吃饭。过了一会儿,他又谈分歧,说我们之间没有分歧。邓小平说,你看过我们的会谈记录了吗?赫鲁晓夫说我那么忙,没有看。邓小平说“你没有看会谈记录,你到不了马克思、列宁那儿。”赫鲁晓夫说“我赶紧看,即使不看马列著作,也要先看会谈记录。”

    所以虽然争论得很激烈,但那是在气氛上,内部会谈还是正常的。

    2008-12-12 15:39:11

  • 中国网:

    您刚才介绍的这些花絮通过两个人之间的对话,真的感觉历史在我们的眼前又开始活灵活现起来。您刚开始说解密的这些档案中,种类非常多,我们也注意到有一些我国驻外使馆的调研信函。那个时候国际社会怎么样来看待中苏的论战?

    2008-12-12 15:44:59

  • 姚培生:

    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搜集,我们的驻外使馆有一项任务,在中苏关系不好的时候,大量的收集这方面的信息,包括驻在国的反应,主要是政党、兄弟党的反应。当时有一个实际情况,明确支持我们的不多,阿尔巴尼亚明确支持我们,和我们站在一条线上。有些私下支持,公开不支持;有些公开反对。当时驻外使馆凡是这些国家对苏联的看法,特别是外交政策,主要涉及到苏美关系。

    1962年有一个古巴导弹危机,赫鲁晓夫想在古巴建立军事基地,美国人和他们闹了一阵子,这个事情是国际关注度很大的事件。我们对待这个问题,在会谈中说先采取冒险主义,后来又采取投降主义,认为美国人检查了他们运载武器的军舰。这个事情我们通过各方面进行搜集。国际上的反映当然是有人高兴,中苏现在不好了,还有一些国家劝和。比如和我们比较友好的国家,像越南它就希望我们两国之间不要这样争论下去。

    2008-12-12 15:45:26

  • 姚培生:

    总体来说,两国这么大的争论引起了世界比较大的反响。我们收集的调研报告比较多,档案比较多,特别是赫鲁晓夫到后来在国内提出了一系列“想当然的东西”,后来我们叫它“唯意志论”。他这个人理论水平不高,经济上看来是不懂行,为了搞农业,到处种玉米,开荒;为了加强党的领导,分成农业党、工业党。后来越来越不行了,我们也在苏联国内收集老百姓的看法,其他国家对赫鲁晓夫这个人有什么看法我们也进行广泛的收集,这个信息量很大。

    当然,对于中苏关系争论也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我还是希望网友们能去看一看比较好。

    2008-12-12 15:47:19

  • 中国网:

    那个时候我们怎么样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论证我们的做法是正确的?

    2008-12-12 15:50:45

  • 姚培生:

    一个是我们大量的地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理论,说你现在搞的一套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理论是格格不入的,是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比如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这个理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赫鲁晓夫说没有阶级了,而且开始建设共产主义。赫鲁晓夫他在61年22大提出来苏联要在20年内建成共产主义,里面提了一些理论,比如我们国家是全民国家,是一个全面党。他说工人阶级、农民、知识分子都参加了我们的党,这不是全民党吗?

    2008-12-12 15:51:03

  • 姚培生:

    我们不认为他的理论是正确的,共产党是先锋组织,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很长时间要坚持的,这是在当时。当然,国际上还有很多问题。我们主要大量的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论述。这在9评中可以看到,每篇文章都大量地进行了引用,来证明我们的正确。当然也用一些实际例子,比如中国夺取革命走的是一条什么道路。因为当时赫鲁晓夫提出一个理论,就是不一定通过革命暴力来取得政权,他强调的是议会道路、和平手段。我们就不同意,我们说只有通过斗争才能巩固政权,不能忘记阶级斗争,不能放弃无产阶级专政。

    所以这里面主要引用了我们革命的实践,还有其他国家的实践,比如引用古巴来证明我们的理论是正确的。对这个问题有些学者也有一些看法,现在回头看到底怎么样,当然是各有不同,有些著作我也看过。但是我认为,当时在这种条件下,我们批判这些,出发点还是要批判苏联的大国主义,恐怕我个人认为是这样的。

    2008-12-12 15:52:45

  • 中国网:

    除了我们自身发展方面和苏联有分歧之外,在当时的国际问题上两国的分歧是不是也非常明显?

    2008-12-12 15:56:01

  • 姚培生:

    是明显的。我刚才进过,他做苏美合作主要是两个大国主宰国际事务,当然我们不会同意。

    2008-12-12 15:57:11

  • 中国网:

    这就是一个最显著的代表。

    2008-12-12 15:57:22

  • 姚培生:

    我们当然不会同意。在这一点上,不光是他说,还有一些跟随他的政党也这么说。在两党会谈中,就这个问题我们和他争论了很长时间。这个问题现在回头来看,我们对苏联搞得扩张,我们一直是很警惕的。特别是到70年代,知道又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批判了他的所谓“扩张主义”,和美国勾结在一起。

    2008-12-12 15:57:49

  • 中国网:

    解密的档案集中在61年到65年,我们知道64年10月16日非常有意义的,因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也就是在这一天,赫鲁晓夫被解职了。关于这个非常有意思的一天,在解密档案当中有没有关系这一天表述和记载?

    2008-12-12 15:58:40

  • 姚培生:

    有一些,我看到一份这样的记录,赫鲁晓夫被解除职务的那天是10月16日晚上12点05分,苏联驻华大使契尔沃年科紧急会见了伍修权,通知赫鲁晓夫由于年迈和健康原因,根据他的请求,解除了他的党和政府的职务。就给我们发了这么一个通知。他当时好象还说了一句话,他很简短地通知以后就走了,他到外面看到他的司机在那儿修车,他自言自语说“今天是个不幸的一天。”后来知道契尔沃年科也是赫鲁晓夫很宠幸的一个人,所以他当时有这样的反应。

    对于这两件事情来说,这是一个巧合,不可能是事先安排好的。但是对赫鲁晓夫的下台,我们已经发现一些预兆了。我看到一份材料是毛泽东在年初说赫鲁晓夫可能要倒台,我们国外也发了大量的调研报告和信息,说赫鲁晓夫不稳,因为在国内树敌太多,因为他作风很粗鲁。另外他搞的东西都是到处碰壁,经济上搞得很差,特别是农业,农业问题是一直困扰苏联领导的大问题,也没有搞好。

    2008-12-12 16:02:19

  • 姚培生:

    后来我还看到一份外交部给使馆的指示,说要集中力量打击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加快他下台的步伐。这好象是64年8月外交部的一个向外发的通知,一个绝密的通知,就是要观察这个动向。这两件事情是一个巧合。还有各种各样的新闻,后来证明这就是一个巧合。

    赫鲁晓夫下台以后,国内当然很重视,高层马上不断的开会,来研究赫鲁晓夫下台的事情。这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后来我们了解是谁把他弄下台的,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了解,当时因为有的信息比较准确,还是党内的一些人事先策划好,趁他在休假的时候,开了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决定把他弄掉。后来把他从外地招回来,赫鲁晓夫看到大势已去,也不反抗。

    当然这是件很大的事情。因为我们发表了这么多文章,最后赫鲁晓夫下来,我们当然觉得是很大的胜利,我们在电报里面说这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后来我们不停地研究赫鲁晓夫下台的原因。

    2008-12-12 16:10:15

  • 中国网:

    我们知道在中苏论战之前,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时候,中苏两国互派了很多专家。在两国关系发生变化的时候,这些互派专家们的处境、待遇或者方方面面的条件是不是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2008-12-12 16:12:13

  • 姚培生:

    60年苏联把1300多名苏联专家撤回去,我们派过去的专家主要是学习人家的。但是61年以后,好象去的人很少,主要是50年代去的。我们的一些专家派到苏联是去学习的,后来中苏关系不好了,又陆陆续续回来了。苏联撤走专家是1960年的事情,当时这是很大的行动,终止了300多个协定。我们一下面对着这样一个情况,正是三年自然灾害的事情,是我们最困难的时期,所以这让我们很恼火。在关键的时刻,赫鲁晓夫这么做,我们一直记着这笔帐。

    2008-12-12 16:12:36

  • 姚培生:

    但是苏联专家在中国确实给我们的国民经济建设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一点我们从来不否定。就在中苏关系最不好的时候,我们也肯定苏联专家在中国的作用和贡献。这个事情你们可能不一定清楚,当时苏联专家在所有的部门,除了外交部没有苏联专家,很多部门甚至包括国防部门都有苏联专家。当然,周总理曾经讲过,苏联专家在他们的工作中还是认真用心、诚心地帮助我们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当然也有态度不好的。

    我看到有一个记录,很多专家走之前都很激动,他们有的人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情况,认为苏共领导不应该这样。后来在中苏论战期间,苏联还提出来愿意把自己的专家重新派到国内来,当然我们没有要。

    2008-12-12 16:15:18

  • 中国网:

    在赫鲁晓夫解职,勃列日涅夫上台以后,为了缓和中苏之间的关系,周总理曾经率团访问过苏联,席间还遇到苏联元帅挑衅的事件。关于这段历史,解密的档案中是否也有一个记载?

    2008-12-12 16:17:16

  • 姚培生:

    有一些,但是我没有看全。当时赫鲁晓夫下台以后,中央研究下一步怎么办,这样一个人下去了,两党关系搞到这样,要不要改善?因为苏共中央把赫鲁晓夫弄下台以后,他们对外讲的话还是坚持苏共20大、21大、22大的路线,没有明确说他们做错了,特别是在国际问题上,在对待中国党的问题上,他们没有自我批评精神。

    当时有一个插曲,就是周恩来总理去参加十月革命节,赫鲁晓夫10月16日下台,11月7日是革命节,当时要组织一个宴会招待各个国家代表团。在这个宴会上,苏联的一个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对我们代表团副团长贺龙元帅,他说我们把赫鲁晓夫搞下去了,你们应该把毛泽东搞下去,这样两国关系就没问题了。当然这是挑衅性的话。

    2008-12-12 16:18:29

  • 姚培生:

    当时贺龙元帅,包括周总理,我们当时就提出抗议。第二天,我们还正式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向对方提出抗议。勃列日涅夫当时道歉,说马利诺夫斯基爱喝酒,喝醉了,你们不要介意。但我们没有放过他,在第二天的正式会谈中,主要是了解新的苏共领导到底对我们采取什么态度。结果发现他们没有说过要改善的话或者认错的话,他们说还是坚持历届党代会通过的路线。他们没有改善关系的愿望,没有任何自我批评精神,我们当然不买他们的帐。

    回来以后毛主席召开中央会议,毛主席说了一句话,他还要做“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主义”。我们当时去主要还是实地摸一摸他对我们是什么态度。

    2008-12-12 16:21:42

  • 中国网:

    后来网上对这段历史有很多不同的评价,有人冠以“踏雷之行”来形容这段历史。您怎么看?

    2008-12-12 16:22:41

  • 姚培生:

    实际上周总理去主要还是和他们接触,通过双边接触、双边会谈,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他们到底对我们是什么态度。当然,“踏雷之行”可能是形象的说法。苏联当时那么骄横的态度,我个人认为我们过去是一个探索,我们心理上还是想把中苏关系搞好,这一点我后来看到一些当事人所写的著作中表示还是想把中苏关系搞好的。他这么一弄,我们不会轻易放过,你作为一个国防部长敢这么说,而且还指名道姓的,当然是挑衅行为,任何人都不会赞同这种说法。

    2008-12-12 16:22:56

  • 中国网:

    今天如果从宏观来看,解密的近600卷中苏论战的档案,会对我们了解这段历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您觉得会不会改变一些人的某些看法?

    2008-12-12 16:25:32

  • 姚培生:

    中苏两党在60年代的论战,我自己看到这个档案,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一边看,一边思考。这件事已经过了这么多年,有些问题是可以讨论的,有些问题当然已经有了,比如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吗?因为我们当时批判南斯拉夫在经济上有自由化的倾向,允许私营企业,允许雇工,允许个人购买外汇,这个在当时我们认为这都是资本主义的倾向。我们当时认为,南斯拉夫搞的是资本主义那套,现在已经很清楚了。

    有些历史问题要放在当时的条件下来探讨。因为当时讨论的问题很多,我们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我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经过了30年的实践,我们已经摸索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条基本路线。当然,我们还在继续走这条路。

    2008-12-12 16:26:17

  • 姚培生:

    我在国外也经常接受媒体采访,谈中国的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能有今天的局面是来之不易的,我们也付出了很沉重的代价。我们有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也和打击苏联修正主义有关。经过这么多年,我们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也经历了实践,可以说,对以前的这些论点都可以从当中找到答案。当然,不可能一个理论在一个阶段就是完整的,它在不断的丰富,因为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也不可能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一个现成的做法,你怎么做,他怎么做,没法预见到这样的情况。

    2008-12-12 16:27:47

  • 中国网:

    我们都说要以史为鉴,其实解密档案的一个目的就是要避免以前走过的弯路。像中苏论战这段历史能够带给我们的最大的启迪是什么?

    2008-12-12 16:29:19

  • 姚培生:

    中苏论战讲到国家关系,在现在的条件下,我们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既不结盟,又不对抗,这是适应现实的。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邓小平同志的那句话“发展是硬道理”,我们要一心一意谋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当然,其他问题我们也不能轻视,也都要重视。但是大的方向我们要把握住。我们原来讲的一些空话,就是没用的话,我们现在要干实事。

    当然,这里有很多启示,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以后专门讨论一下。我这次主要是来介绍档案是如何解密的,在档案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内容。在这方面以后我们还有机会,网友们也可以有机会进行对话。

    2008-12-12 16:29:34

  • 中国网:

    今天姚大使在节目当中为我们讲述了档案背后的故事,很精彩。如果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到外交部查阅相关的档案,更加了解这段历史,也请大家继续关注中国访谈“外交档案解密”的系列节目。谢谢大家的收看,我们下期再会!

    2008-12-12 16:36:06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mms://wmv5.china.com.cn/btamedia/wms_content/fangtan/2008/416_081212b.wmv

图片大图:

  • 中国前驻乌拉圭等多国大使 第三批档案解密专家 姚培生

    中国网 王锐

  • 访谈开始

    中国网 王锐

  • 也有一些合作,不完全是争论

    中国网 王锐

  • 访谈进行中

    中国网 王锐

  • 61年日内瓦会议,主要讨论印度支那的劳务问题

    中国网 王锐

  • 中苏关系之间的内容比较多,两国之间各种交涉的情况都有详细的记载

    中国网 王锐

  • 如果想了解中苏关系是如何变化的,我觉得这段时间的档案值得去看看

    中国网 王锐

  • 在外交部解密的第三批档案中,中苏论战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

    中国网 王锐

  • 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尽快的从废墟中把国家治理好,我们要经过一个探索过程

    中国网 王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