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记忆中的年味

    记忆中的年味

    1/12
    作者: 卢倩仪
    虽然春运潮一年比一年猛,春联一年年在贴,灯笼一年年在挂,鞭炮和礼花一年比一年炫目,年味越来越淡却是很多中国人的共同感受。总体上,人们钱越来越多,年味越来越淡,这是否因为中国的民间文化在枯竭?值得探讨和反思。图片来源:CFP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 记忆中的年味

    记忆中的年味

    2/12
    作者: 卢倩仪
    年夜饭篇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好的一顿饭。那个年代吃上的消费,占国人收入大部分。为有一桌丰盛的年夜饭,人们必须为鸡鸭鱼肉而奔走。那时,物资供应比较匮乏,大多数副食品是凭票供应的。因为供应有限,一定要手快才买到好质量的东西。所以,临近春节,家家都让几个孩子起早贪黑排队去买。平时家庭主妇手紧得很,不肯多用一滴油,过年时,似乎一下子大方起来,年夜饭有炸丸子、猪肉炖粉条、红烧鲤鱼,还有香喷喷的大米饭,这都是平时难得一见的。这时候的年夜饭上见不到绿色,过年能用冻芹菜包顿饺子就不错了。图片来源:CFP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 记忆中的年味

    记忆中的年味

    3/12
    作者: 卢倩仪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凭票供应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市场经济的引入,集贸市场的恢复,使年夜饭菜肴的种类由贫乏走向丰富,人们的胃口也随之大开,鸡鸭鱼肉成了年夜饭的主角。图片来源:CFP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 记忆中的年味

    记忆中的年味

    4/12
    作者: 卢倩仪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富裕,新鲜蔬菜无论冬夏都能买到,且生猛海鲜、南方菜、北方菜应有尽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一家老小下馆子去饭店吃年夜饭,既可以美餐一顿,而且可以省下洗碗刷盘的麻烦,何乐而不为呢。大鱼大肉等家庭普通菜肴吃腻了,年夜饭“前天”讲求吃饱,“昨天”讲求吃好,“今天”则讲求吃得健康,蔬菜要吃无污染的,鸡鸭要吃“绿色”的,鱼虾要吃活蹦乱跳的,连豆油都要专找非转基因的。图片来源:CFP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 记忆中的年味

    记忆中的年味

    5/12
    作者: 卢倩仪
    鞭炮篇
           放鞭炮贺新春,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说起爆竹的起源,有个有趣的传说。《神异经》上说:“西方山中有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年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说明当初人们燃竹而爆,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吓跑。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过年放鞭炮、点红烛、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年俗。图片来源:CFP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 记忆中的年味

    记忆中的年味

    6/12
    作者: 卢倩仪
    春节放鞭炮,作为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的习俗,历史悠久,这种活动,虽然可以给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但放鞭炮释放的烟尘,溅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火灾,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会造成一些人员伤亡。随着社会和人们的文明进步,对春节放鞭炮这种习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视。许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和限制放烟花爆竹的规定,现未解除。图片来源:CFP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 记忆中的年味

    记忆中的年味

    7/12
    作者: 卢倩仪
    庙会篇
           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过年内容。但各地区庙会的具体内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图片来源:CFP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 记忆中的年味

    记忆中的年味

    8/12
    作者: 卢倩仪
    今天,庙会有了新的文化内核,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并驾齐驱,甚至经济价值多于文化价值,许多庙会“有会无庙”是现实。每年庙会都热热闹闹的,但越来越多人反映庙会活动越来越没有新意,这里的关键是庙会文化要与时俱进。庙会不能仅仅提供一个企业赚钱、百姓消费的场所,而忽视庙会应当承载的文化内涵,应内容上要更加吸引人,形式上要加强群众的参与感,更多地与民俗文化结合在一起,突出其文化特性。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 记忆中的年味

    记忆中的年味

    9/12
    作者: 卢倩仪
    走亲戚篇
           “大年初二回娘家,带着女婿见爹妈”,“大年初三回舅家,带着外甥拜拜他”,“大年初四回姑家,有吃有喝如到家”,“大年初五......。”洛阳人的亲戚多从初一开始就走到了十五。图片来源:CFP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 记忆中的年味

    记忆中的年味

    10/12
    作者: 卢倩仪
    乡村里的年轻媳妇回家拜年礼物就特别的重。尤其是新媳妇,一大早起床就开始梳洗打扮,穿上大红的缎子棉袄,催着夫婿早早上路,回家看望阔别了一年的爹娘。过去时代兴坐轿,解放后就坐拖拉机,现在就有些打的,也有开着自家的三轮车。礼物就由过去的蒸花馍、带点心、送鸡鸭,发展到现在的汇仁肾宝、脑白金、健力宝等新颖补品。
           随着通信和交通的发展,走亲戚渐渐变成负担和任务。不变的是仍然遵循着祖先传下的乡村俗规,变的是曾经那喜悦难禁的笑脸。图片来源:CFP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 记忆中的年味

    记忆中的年味

    11/12
    作者: 卢倩仪
    拜年篇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在过去家庭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后给亲戚拜年,一般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正如古语所说,拜年“以联年谊、以敦乡情”。图片来源:CFP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 记忆中的年味

    记忆中的年味

    12/12
    作者: 卢倩仪
    如今,信息社会拜年方式更加丰富多彩,传统的团拜、登门拜访依然沿袭,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上拜年等新兴拜年方式也愈来愈时兴。这些方式虽然非常方便、高效,人们可以更随意、更恰当地把握拜年时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和生活节奏,但不如登门拜年直观、感性,更好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sheny@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499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