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图 片> 铭记:抗战胜利70周年> 忆 战·事

铭记 | 焦点图集 | 忆 战·事 | 寻 战·迹 | 纪念活动 | 纪念大会 | 抗战老兵影像展

【第58期】英模部队通讯员王吉昌忆杨靖宇支队

发布时间: 2015-09-01 16:50:06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中国网图片库 蒋德红 王薇 | 责任编辑: 张若梦

1925年5月5日出生在辽宁省宽甸的王吉昌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王薇 摄

  “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阵阵铿锵的军歌从临江市森工街道里传来,1925年5月5日出生在辽宁省宽甸的王吉昌正拄着拐棍与女儿和着节拍,一起唱着……在街到主任的带领下,我们在这个七十年代建的老房里找到抗战老兵王吉昌家。王吉昌是1945年8月在抚松县参加的抗联杨靖宇支队,当时是通讯员。

  1925年5月5日,王吉昌出生辽宁省宽甸,从小失去父母,跟着哥哥靠要饭为生。1932年,7岁的王吉昌在兵荒马乱中要饭到抚松,一路见证着鬼子欺负百姓的情景。

  “鬼子到处抓人修炮楼,修工事。”王老说,这样的日子生活了7年,每天都提心吊胆,衣不避体,食不裹腹,生活异常艰难。

  1938年春,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介绍王吉昌到东岗给主放牛。虽然食宿有了保障,但地主也是格外苛刻,稍不注意,就被地主训斥,不给饭吃,这让13岁的王吉昌痛恨厌恶。

  翌年,王吉昌来到抚松新工饭店当学徒。为学得一技之长,王吉昌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帮师傅忙这忙那,深得大家喜欢。后来,又被师傅介绍到抚松张文起家帮忙。

  “张文起在抚松很有名气。那时候,鬼子对当地的地主豪坤都会给三分面子。”王老说,这段时间偶尔会跟着张文起到鬼子的营房,还会给鬼子送吃的喝的。

  有一次,张文起让王吉昌给鬼子送食盒。由于天冷路滑,食盒里的菜被洒了一些出来。“鬼子脾气坏,觉得下人就是贱人,弄洒了食物是大不敬,我解释了一句,就被鬼子的一个小头头一脚把食盒踢翻了。”王吉昌回忆说:“伪军说我没有照顾好头头,还把我暴打一顿。”

  “那时,临江、抚松、靖宇、桦甸等地区,都有杨靖宇部队活动。”王老缓缓地说,从鬼子的营房出来,他就越想越气愤。他就听说抚松有一队人马,是杨靖宇当年领导的抗联队伍,开展小型游击战争,专门打击鬼子,他决心去找这支队伍。恰时,也正是苏联整训期,在苏联整训期间不断派小部队深入抗联游击区进行游击战。

  王吉昌心想这是去参加革命的最好机会。1945年5月,他几经辗转,好不容易找到了游击队,向游击队讲述了自己的苦难遭遇。鉴于王吉昌在县城生活时间长,对县城比较熟悉,且聪明能干,就被派去给苏联红军司令部当通讯员,上传下达,秘密行动。

  后来,王吉昌跟着队伍,参加了在仙人桥的对日作战。“鬼子人员多,且装备好,我们只是打游击。”王老告诉我,那时打仗一般都是偷袭完就撤,打一枪就跑。不敢和鬼子长时间交织。

  后来,鬼子投降了。王吉昌被编入八路军杨靖宇支队一团警卫连当士。

  “90年初,存放父亲退伍证、奖章、立功证书的包被小偷偷走了,父亲难过了好久。”王老的孩子王桂萍说,直到有一天,派出来电话让他去取东西。到了派出才知道,小偷偷走包后,把包放在单位食堂不远的石柱上,里面一张纸上还写有一句话:“向英雄致敬。请好心人转交英雄!” 失而复得的心情让王吉昌老人很欣慰。

  这时,王老一边深情地抚摸着战友的照片,一边说,“我的老伴就是是战友给介绍的。” 王桂萍说,每次领完伤残抚恤金他都会说:“牺牲的战友领不到钱了,现在的幸福生活享受不了!我是真想你们啊!” 说起战友,王老眼圈就红了,看到一同来参访的某军分区一等功臣蒋德红,老人如同看到了亲人,紧紧地拉着蒋德红的手,老泪纵横。那份军旅情,宛如涓涓细流与泪水相伴,奔涌而出。

  因为传承,精神才得以永留如皋,代代相传……(文/蒋德红 王薇 图/ 王薇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