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图 片

军科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冰雪中的追求 高原上的奉献

发布时间: 2017-03-22 10:15:42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苑正轩 沈基飞 李遵荣  |  责任编辑: 杨佳
直接点击图片或者使用键盘'←' '→'键翻页

 

专家在装甲部队进行作业环境调研工作。苑正轩 摄

 

由于研究范围广, 涉及专业多, 接触的环境艰苦, 临时性任务频繁,许多直接为部队服务的研究课题, 既出不了惊人的成果, 也写不出高深的论文。但只要能够解决部队的实际问题, 该所科技人员甘愿为之贡献毕生精力。

1953年,当我国开始修筑通往西藏的第一条交通动脉——川藏公路时,营养系就派出了王佩纲、顾景范、苏鸿鑫等同志,跟随筑路部队徒步登上了青藏高原,在海拔4000多公尺的高原上,自己动手,挖掘了一个深2米,宽30平方米的地窖作为实验室,开始了我国首次高原营养卫生研究工作。1959年西藏平叛时,该所又派出专家,每人一支枪,一包干粮,冒着被叛乱者伏击的危险,跟随平叛部队搞科研。1964年,高原卫生研究室组建刚两周,全体同志就奔赴现场,当时吃的粮食还是印度兵撤退时浇上汽油的大米。此后,他们几乎年年上高原。凡是去过高原的同志都知道,那里空气稀薄,气候严寒多变,环境恶劣。不少同志上去后出现一系列急性高山反应,有的同志甚至便血、尿血,但他们从不退却。由于道路险阻,翻车事故常有发生。一次,该所专家乘车去海拔5400多米的河尾滩哨所抢救30多名患严重高山反应的战友,途中汽车不慎掉进河里,大家脱掉棉衣跳进刺骨的冰水里,和司机一起排除故障,奋战了一个多小时,汽车仍然没有救上来。为了争取时间,专家们忍着饥饿,步行近50华里,通过了十几条冰水刺骨的河川,饿了吃一口仅有的辣酱,渴了喝一口雪水,终于在天黑时赶到了河尾滩哨所。虽然已是精疲力竭,但为了抢救战友,同志们立即投入了工作,使30多名战士解除了痛苦,专家的行动,使战士们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建所以来,该所每年都有近百名科技工作者,轮流带着课题到部队调研,开展实验。高级实验师王贺新为了研制高原轻便折叠加压舱,在海拔5200米天文点哨所边吸氧边做实验;副研究员龚泰石为青藏铁路建设施工单位安装净水设备期间,夜里突发急性高原病,昏迷摔倒在地,因发现早抢救及时才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副研究员蒋兰芳刚刚做了乳腺癌手术, 3 次到东北边防连队, 在寒凤呼啸、零下30 多度的郊野, 请战士试用她们研制的自身产热的防寒手套、鞋垫; 每次试验回来, 她的腿要肿痛两三个月才能恢复正常。

自原总后勤部部长洪学智上将签署通令嘉奖至今的三十年间,该所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部队服务”的光荣传统,并在和平年代的环境下,赋予了其更加丰富的内涵。

1998年,我国长江、松花江流域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为保障抗洪一线官兵的身心健康,受总部指示,该所多名专家携带个人饮水消毒丸、缓释饮水消毒剂前往抗洪一线,解决抗洪官兵野外饮水安全问题,极大地避免了在突发应急自然灾害面前的介水传播疾病发生。

2008年5月12日,震惊世界的汶川特大地震爆发,该所专家立即向总部提交了一系列关于饮水卫生、食品卫生和部队合理作业的建议案,同时派出专家赴抗震一线参加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向灾区提供饮水消毒丸284.2万丸,缓释消毒片13万片,单兵皮肤清洁包20万包,检验箱(组)205套,在汶川抗震救灾的卫生防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在青海玉树地震、西南五省特大旱灾、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自然灾害、云南彝良和四川芦山抗震救灾、天津港特大爆炸事故以及海地地震、巴基斯坦特大洪水等国际救援任务中,该所专家奔赴一线,发挥了突出作用。其中,在2015年尼泊尔强震的救灾保障中,该所紧急启动应急预案,一天时间调配了40套检水检毒箱组配套试剂、2套检水检毒箱组、4万粒饮水消毒丸,分三批紧急发送至西藏震区。

我国西部广袤辽阔,自然地理条件独特,毗邻中亚多个国家,“藏独”、“疆独”国际恐怖势力活动猖獗,在2008年的西藏3.14事件、2009年的新疆7.5事件与针扎事件中维稳部队的卫生保障中,该所专家将饮水与食品检验中的特色优势技术进行了现场应用,提供了科学的检测数据,对突发事件进行了准确的判断和评估,为维稳保障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持。在香港回归、神舟号系列飞船发射、奥运安保等国家重大活动中,该所专家利用在饮水、食品安全检测方面建立的快检净化技术及装备,进行饮水和食品安全评估和监测工作,及时消除饮水和食物中毒隐患,预防了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为国家重大活动的卫生安全保障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受到国家部委和总部的肯定和表彰。

三十年来,研究所党委始终秉承“为兵而研、为战而研”的科研理念,他们通过平台建设、学科拓展、政策引导、奖励激励等方式,坚定不移地将科研重心放在解决官兵健康和提升战斗力的关键问题上,取得了突出成绩。最近三年,新一届党委班子通过“鸿雁计划”等系列政策扶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建立“火花社”和“大理道创新讲坛”等交流平台,全面开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格局。他们派出5名青年骨干出国深造,新晋升高职17名,新增跨学科招生博导3名,新遴选博导和硕导15名,中青年优秀科研人才队伍逐渐形成。

三十年来,该所获得各项科研成果奖励117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以上成果43项,特别是“十二五”期间连续获得4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大量的科研成果应用和服务于部队一线,应用于国家历次非战争军事行动,创造了大量的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2013年,军委首长在视察该所时,特别指出“这个所研究的范围和成果是贴部队最近的,为官兵服务最直接的,对战斗力提升能够起到支撑作用”。正如研究所谭岱军政委在纪念原总后勤部通令表彰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所说的那样,在院所即将转隶调整的关键节点,全所上下不忘建所初心、不忘科研初心,不忘军人初心,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特色基因、优势基因,让研究所人为战而生、为兵而兵的光荣传统永放光芒。

 

   上一页   3   4   5   6   7   8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