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图 片> 图生活

行记·博古观今:千古名臣王十朋

发布时间: 2016-12-19 17:52:51  |  来源: 中工网  |  作者: 林新华  |  责任编辑: 伦晓璇
直接点击图片或者使用键盘'←' '→'键翻页


回乡后,王公仍一边教学耕作,一边攻读经史和治国方略。王公46岁那年,秦桧已死,舅父万东平、业师潘翼等诸亲友,便勉励他赴京赶考。王公不负众望,殿试以“揽权”中兴为对策博得帝悦,于绍兴27年(1157年)中进士头名,擢为状元。
  古时人寿命短,46岁中状元属大器晚成。少小立下治国之志的王公深感责任重大,只争朝夕,夜以继日地操劳。在承侍郎任上,他为岳飞冤案申辩平反,力主抗金;在荐用抗金名将张浚、刘锜时,遭主和派排斥,离京归里。孝宗即位后,王公被再次重用,先后任司封员外郎、迁国子司业、起居舍人、除任侍御史、龙图阁学士等京官。这一时期的王公,仍力主抗金收复河山,并联合陆游等爱国名臣,以怀奸、误国等八大罪先后弹劾十次,方将主和派代表、当朝宰相史浩及其党羽林安定、施正志等人罢免。此举震惊朝野。
  绍兴元年(1163年),张浚北伐抗金失利,非议纷起,主和派余党趁机反攻,矛头直指王公。王公上疏称,恢复大业不可能以一败而动摇,毕一役而功成,然未被皇帝采信。迫于主和派的猛烈反扑,王公被排挤出中央决策层,贬至饶州、湖兴、绍兴、夔州、泉州等地方任职,满腔报国热情付诸东流,旷世奇才亦失去用武之地。偏居一隅、苟延残喘的南宋王朝,从此加速了衰败消亡的节奏,这不能不说是王公的悲剧和南宋的悲剧。试想,假如王公等一批忠臣良将被朝廷重用,南宋的历史、甚至中国的历史或许就会改写。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在风云变幻中骤生,其巧合性、偶然性、必然性,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更不以后人的枉然去揣度。
  王公从京官到地方官,在位仅13余年,但职务和任职地方频繁调动,平均一年多换一个地方。古时行路,靠的是骑马坐轿,行进在崎岖的山路或泥泞的小路上,舟车劳顿可想而知。有时王公还临危受命,这说明他作为一代名臣,其威望和能力得到了皇帝的赏识。
  令人遗憾的是,王公虽有强烈的政治抱负,有精忠报国之志,有恤民疾苦之心,有济世治国之才,但是在一个小人得志、奸佞当道、皇帝昏庸的封建时代,他终究无法以一己之力定乾坤,甚或连自己的卿卿性命都难呵护。个人的抱负和才能,在诡谲多变的政治天平上,难免倾向无奈和徒劳。犹如颠簸在政治风暴中的一叶扁舟,王公受制于险恶局势难展才华,人生最终走向悲剧。
  但无法否认的是,不论在哪个官位上,王公皆做到了克己奉公,勤政亲民,两袖清风,尽职尽责。在列班朝堂时,王公所起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身为京官,他拨乱反正,为岳飞平反;力压群臣,主战抗金;斗智斗勇,弹劾佞臣……他,为毫无斗志、丧失信心、人心惶惶、腐化堕落、乌烟瘴气的朝廷注入了一丝希望、一缕阳光和一阵清风,为病入膏肓的南宋延迟了死亡之期。
  在地方任职期间,王公大兴农田水利,整饬吏治,减轻赋税徭役,对民众实行休养生息,为一方的经济繁荣和政治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王公因此蜚声寰宇,以致湖州三年大旱颗粒无收引发民变时,朝廷急派王公赴任湖州,当地人皆闻风息事。在泉州任上,王公建贡院银子不足时,夫人贾氏闻之即褪下手镯换钱相助,贤内助风范可见一斑。泉州晋江两岸数万亩良田逢旱遭殃,而晋江之水又无法灌溉,此弊长期得不到重视和整治。情急之下,王公挽衣袖卷裤筒,亲自踏勘设计建成七条拦水坝,结束了两地民不聊生的局面。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