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图 片

“营地教育”进大山 武大学子关爱留守儿童[组图]

发布时间: 2016-07-14 16:52:45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赵娜  |  责任编辑: 赵娜
直接点击图片或者使用键盘'←' '→'键翻页

武汉大学暑期实践队合影

中国网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会议,将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作为会议重点之一,“要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也为了实际探究留守儿童的现实状况,7月10日,武汉大学“微爱筑梦,为梦续航”暑期实践队分赴方滩乡、西沟乡、柏林镇三地,采用营地教育的方式,共设有艺术营、科学营、英语营、文化营四个营地,让孩子们根据兴趣自由选择营地进行体验式学习。

“营地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下的创新,是一种体验式教育。它以教育学和发展心理学等跨学科理论与实践为依据,通过富有创造性的营会活动,让青少年“有目的地玩”和“深度探索自己”。相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言,营地教育这一社会教育模式,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科学技术普及、文艺体育培养、劳动技能锻炼、习惯养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初见·笑从双脸生

7月10日上午8时30分,明媚的阳光洒满西沟乡,实践队员们迎来了与小朋友们的第一次见面。见面会上,妙趣横生,“我叫匡思玥,喜欢笑。所以你们可以叫我‘咯咯咯’老师,希望你们这十天来每一次笑都能想到我。”现场欢乐不断,气氛十分活跃。

见面会后,开展了四个营地的宣讲会。唱歌、跳舞、朗诵、情景剧、手工……艺术营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小朋友们惊诧不已。科学营则致力于“奇幻”二字,展开了一系列科学实验,让孩子们亲自操作,探索无限奥秘。英语营的队员们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拼字母游戏中感受英语文化,引导他们大胆地说出英语。文化营里则充满古韵,实践队员们采用古文字、猜灯谜、剪纸等新奇有趣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识·揭开神秘的面纱

下午,营地课程拉开了序幕。

艺术营里,实践队队员匡思玥教给小朋友们一支融合了儿童元素的舞蹈《小苹果》,小朋友们跟着跳得不亦乐乎,气氛融洽。英语营中,小朋友们用字母拼图组合成自己的英文名字,在实践队队员们的指导下,成功地进行了自我介绍。文化营的实践队员们用“猜灯谜”引发小朋友们的想象与思考,又有关传统习俗的知识讲解,让小朋友们收获良多。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科学营中,实践队员们带领小朋友操作“会飞的鸡蛋”的实验。由于之前并未接触过科学实验,小朋友们听起课来尤为认真,动手操作十分积极。在看到鸡蛋飞上去的那一刻,大家不禁激动地欢呼起来。

营地教育对于大多数中国家长和老师来讲都还是一个陌生而新鲜的概念。武大“微爱筑梦,为梦续航”暑期实践队敢为人先,带“营地教育”进大山,焕发支教新面貌,激发留守儿童学习兴趣,并不断地探索自我,促其成长。

1   2   3   4   5   下一页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