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大运河文化带 讲好中国运河文化故事

发布时间: 2017-06-30 16:52:05 | 来源: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黄杰 | 责任编辑: 袁放

关键词: 建设,大运河,文化,中国运河,故事,一带一路

三年前,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成为世界运河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后申遗时代,如何更好地保护好、传承好中国大运河作为活态世界文化遗产内在的文化价值?如何利用和放大世界运河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一直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党和政府对此更是高度重视:

今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通州时,对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生态环境等问题做出重要指示。

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后不久,李克强总理在杭州视察京杭大运河时指出: 运河是人类智慧的创造,今天的大运河,则是我们对历史遗产的再创造。人居的生命力不仅在于保护,也在于创造。我们今天要用好用活大运河这笔丰厚遗产。

今年两会后的全国政协主席会议决定:将《建设大运河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提案列为副主席带队督办调研的14件重点提案之一。

由此可见,将中国大运河建设成为世界级文化运河、经济运河、生态运河,将是当代中国人对流淌了2500多年的古老运河最好的贡献。尤其是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世界级文化运河,对当代中国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可以更全面地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大运河自开挖至今就成为了中华文脉,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资源。现在,在长达3200公里的大运河沿线,拥有1100公里27段的世界遗产河道和58处世界遗产点;大运河纵贯南北,连接8省35座城市和大量乡村,分布着京津、燕赵、中原、齐鲁、淮扬、吴越等六种不同地域文化形态,以及园林文化、戏曲文化、工艺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等众多文化类别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运河就像一条金丝线,将一颗颗璀璨的中华文化明珠串联起来。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就是要更好地挖掘、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并创造优秀新运河文化,通过大运河旅游产业和大运河文化产业的发展,使中国大运河成为展示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大长廊。

二、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可以进一步增强中国人的中华文化自信。

中国大运河所承载的古代中华文化具有多元性、包容性和开放性特征,而这正是当今世界公认的衡量文化先进性的核心标准。例如:隋朝运河贯通后,唐朝将运河文化的三种特性推向当时世界的巅峰,不仅促进了国内南北经济文化的融合发展,更是借助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实现了对外经济文化的大交流,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波斯人、新罗人……云集大唐,扬州、洛阳等运河城市与长安一起成为当时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引领了古代世界的文明潮流,所以,古代一带一路的大发展,与运河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密不可分,具有不可分割的地理和历史联系。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就是要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进一步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并赋予现代中华优秀文化的内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文化动力!

三、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可以加快推进国家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求我们建设经济强国,更要建设文化强国。大运河为我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就是要求我们在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同时,充分挖掘、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既为我们提供先进的文化精神,也需要我们利用现代科技和现代创意手段,将优秀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优势文化产业,大量输出文化产品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宣传中华优秀文化,要求我们善于利用各类世界平台和现代传播手段,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讲好中国大运河文化故事;要通过运河文化的建设推动运河经济的发展,同时又通过运河经济的大发展,推进运河文化的大繁荣,实现经济与文化的相互促进,助推国家文化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

总之,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要注意与建设经济运河、生态运河结合起来,促进大运河地区文化、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要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创新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长三角城市群战略统筹思考,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成为呼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战略举措!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