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张景樵的新年寄语 (资料图片)

  张景樵给孩子们捐赠书包 (资料图片)

  张景樵生前认真填写《遗体捐献申请书》 (资料图片)

2016年10月10日,86岁的张景樵老人因病去世。张景樵生前是知名的爱心老人,困难家庭求助,他帮忙;贫困大学生筹学费,他伸出援手;公益事业,他积极参加……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3月,他用自己的离休工资捐款达20万元。他离世前,还自愿捐献遗体,没有留下一捧骨灰。他的离世,带给人们无限追思和感怀,也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精神和满满的正能量。

结缘本报公益活动

2016年10月12日一早,得知爱心老人张景樵离世,记者来到张景樵家,代表《北方新报》送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最后一程。张景樵的家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星火巷百灵小区,记者来过多次,这一次来,心情格外沉重。很多人不知道,这位离休老干部生前一直居住在这处盖起30多年的简朴的老房子里。

《北方新报》每次刊发救助类稿件,张景樵总会打电话给记者,表示要捐款。考虑到老人年龄大了,记者会上门拿上钱,再转交给受助者。因此,《北方新报》的很多记者都跟张景樵熟识,也是他家的常客。

初识张景樵是在2007年。当时,记者还是《北方新报》的一名实习生。当年,看到记者的一篇关于贫困小学的报道后,张景樵给记者打来电话,说要为报道中的孩子们捐500元。从那以后的七八年里,每当刊发救助类稿件,第二天总能接到张景樵的电话。想到今后再有类似稿件,再也接不到那个熟悉的电话了,记者心里无限伤感。

张景樵出生于1930年,山东人。1958年,他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从青岛市国棉三厂支边来到包头市。1962年,他调到内蒙古第一毛纺厂,来到呼和浩特市。1990年,他从内蒙古纺织科研所离休,是一名为内蒙古纺织工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离休后,他将主要精力放在公益事业上,扶危济困,帮助过数不清的人。

张景樵的老伴儿杜秀芳平静地向记者讲述了张景樵离世前的点滴往事。杜秀芳说,2015年8月份,张景樵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做了膀胱摘除手术,之后身体一直不是很好。即使是手术之后,他依然关注着别人、关注着困难群体。2016年7月以后,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9月5日他住进医院,10月10日22时50分平静离世。弥留之际,他表达了自己最后的心愿:捐献遗体、丧事从简。他住院期间,没有通知任何以前帮助过的人,最后也是由家人陪伴静静地离开。按照他的遗愿,家人和单位决定不开追悼会,不举办任何形式的纪念活动。

扶危济困

张景樵是《北方新报》的忠实读者。离休后,看报成了他了解时事的主要途径。他曾说:“《北方新报》是我的良师益友,遇到节假日停刊,心里总感觉空落落的,好像失去了什么。”从创刊之时起,他就关注着《北方新报》,并通过《北方新报》的公益活动,奉献着爱心。

2003年,《北方新报》第一届救助贫困大学生特别行动启动,当时73岁的张景樵资助了第一个孩子。之后的10年间,他年年都参加这项活动,每年资助一个孩子,定期为他们寄去生活费,直到他们大学毕业。截至2014年,他共资助了11名贫困大学生。

每到快放假的时候,他就会让自己资助的孩子们抽空来家里一趟,给他们把下一学期的生活费带上。来不了的孩子,他会在开学之前把生活费寄过去。他生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捐钱不是为了出名,也不是为了得到回报,就是希望能帮助这些孩子完成他们的梦想,我从中感受快乐。”

2010年,他为因暴风雪受灾的老乡捐款500元,为《北方新报》欢欢喜喜过大年公益活动捐款500元。2011年,他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爱心希望学校的孩子们捐助50件毛衣和200元购药卡;为借钱给养母看病、供养两个孩子上学的四子王旗籍农民董虎莲捐款500元。2012年,他为卧床不起的包头市达茂旗农民杜三捐款500元;为在首府打工被烧伤的赤峰籍青年捐款500元;为寻找走失女儿的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农民赵景荣捐款400元。2013年,他为大滩乡中心小学和黄羊城中心学校贫困孩子捐助课外读物和文具。2014年,他为体内藏针的阿拉腾花捐款500元……多年来,在本报开展的各项公益活动中,都能看到张景樵的身影。本报读者林大型公益活动启动以来,作为年龄最大的参与者,张景樵连续3年参加,而且干起活儿来一点不比年轻人逊色。多次参与过植树活动的一位读者曾动情地说:“您帮助过的孩子们会记着您,您种在大青山上的绿树会记着您;被您感动过的我也会记着您……”

活跃的老党员

张景樵是自治区直属离退休第一党支部的生活委员。党支部成立10多年的时间里,他一直是最活跃的成员之一。他于1985年入党,是一名纺织系统的老党员。1990年离休后,他的晚年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去老年大学学习书法,组织党支部的各项活动,还包揽了党支部活动的所有拍照任务。

2016年10月12日,记者在新城区星火巷的自治区直属离退休第一党支部的活动室里看到,这里一直还留存着他手书的宣传简报以及拍摄的5本党支部活动的照片。党支部成立初期,有50名党员,还代管着10名群众。这10名群众中,有一位老人叫王守和,王守和于1945年参加革命,因为历史遗留问题,一直没能入党。耄耋之年,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2008年,张景樵作为介绍人,帮助88岁的王守和实现了入党的愿望。两年后,王守和去世。去世前,王守和说,能够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离世,此生无憾。

几年前,张景樵和几名党支部委员在家访中了解到,有两名高龄患病的党支部成员常年卧床,理发成了问题。年轻时,张景樵曾经学习过简单的理发技术。家访之后,他自告奋勇,说今后可以上门为两位老人理发。此后每个月,他都会拿上理发工具,坐上公交车,到两位老人家,给他们理发,并坚持了两年多,直到两位老人离世。那时,他自己也已经80岁了。

自愿捐献遗体

张景樵去世后,他的长子张小帅拿出了老人生前签的遗体捐献登记表,对记者说:“2016年7月份,我父亲身体越来越不好,就开始考虑自己的身后事了。”

张景樵想捐献遗体,用于医疗科研事业,但是当时他没有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两个儿子,而是找到相识多年的原《北方新报》记者牟野,委托他联系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办理相关手续。

7月26日,张景樵填写了呼和浩特市遗体捐献登记表。8月29日,牟野帮助老人在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办理好了遗体捐献手续,86岁的张景樵成为了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捐献遗体(器官)志愿者。张小帅和弟弟张沛后来了解到父亲的心愿,也很支持父亲的想法。

张景樵去世后,他的家人第一时间通知了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10月11日10时,张小帅、张沛以及亲人与张景樵的遗体告别后,内蒙古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的工作人员用救护车将老人的遗体送往了内蒙古医科大学。张小帅说:“父亲将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之后,安详、从容地离开了。父亲不会留下骨灰。这就是他留给后人唯一的纪念方式。”

张景樵家里存放着他生前获得的各式各样的荣誉证书,这些证书不仅是对老人爱心的肯定,更是留给子女的宝贵的精神财富:2009年9月,他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获得1000元奖金。随后,他委托本报记者将奖金全部捐赠给需要帮助的人。2011年7月,在自治区直属离退休人员工作办公室机关党委“创先争优”活动中,他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6月,他被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党委老干局评为全区优秀离退休干部党员,2015年6月他又获此殊荣;2016年4月1日,他与其他9人入选3月青城好人榜;2016年6月1日,他获得“最美青城人”称号……

面对各项荣誉,张景樵曾经表示不看重,而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将爱心传递下去。(记者 查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