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崀山
作者:陈一舟
随着“中国丹霞”地貌成为中国的第40项世界自然遗产,一时间中国又掀起了“遗产热”。目前有包括杭州西湖在内的35个项目正式备选申遗,各地跃跃欲试提出申遗的已经排队到下个世纪。“中国丹霞”申遗牵头的湖南崀山所处的新宁县,为这一次申遗花了4亿多元,而其2008年的财政收入才刚刚突破2亿元。“中国丹霞”六地共为申遗花费十几亿元,专家组组长认为这钱花的值。(8月11日 《广州日报》)
显而易见,申遗花费十几亿到底值不值,其实还要看这笔账是由谁来“算”的。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这肯定是“合算”的。仅仅列举一组数字,便不难说明申遗热背后的真实原因。山西平遥在2000年申遗成功后,游客人次、门票收入、旅游综合收入分别是1996年6.3、7.5、6.2倍。洛阳石窟入遗前每年门票收入1000万,入遗后第二年即达到2700万;云南丽江1997年申遗成功,三年后旅游综合收入就达到13.44亿元……所谓“申遗搭台,经济唱戏”而已。申遗可以辐射出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来,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政绩利益一把抓,岂能不趋之若鹜?这就是很多地方不惜血本甚至举债申遗的关键所在。
而对于风景区管理者来说,申遗更是一棵摇钱树了。只要成为世界遗产,马上就成了旅游胜地,游客数目暴涨,得利最明显的还是景区方。只要申遗成功,之前所付出的大量的财力物力和精力,都是可以收回的。这种利益逻辑,很直白也很实用。
不过,申请、维护一个世界遗产的成本极其高昂,也是一项风险投资。除了能从世界自然遗产基金会等机构获得一些补助,其它资金需自筹。因此,很多地方一旦申遗成功,便会迫不及待地捞回成本,进行过度的商业开发,有些甚至严重破坏了“遗产原貌”。个别世界遗产因为过度开发被世界遗产组织提出警告,就是例证。同时,还要大幅度地提高门票价格,将成本转嫁给全体游客。申遗成功就涨价,这俨然成了一种惯例。从这个角度来看,耗费如此之大进行申遗,无论是对于游客还是对于遗产本身来说,非但无利反而“遗祸无穷”。
利益驱动下的申遗,在长期保护与短期经济之间明显“偏”向了后者,同时将一个全民所有的公共遗产和自然福利,商业操作成一个高价的消费品,异化为一个功利的道具……如此种种,申遗花十几亿真的值吗?
根据《凯恩斯决议》的规定,我国每年最多有两个项目可申遗。这么一算,即使是每年都能通过两个,也需要100多年才能把200多个排队申报的项目消化掉——“申利”式申遗如此盛行下去,我真的很担心,再过100年,在世界遗产名录上我们还能看到多少来自于中国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