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行为准则”框架再确认 中国东盟合作前景广阔

中国网新闻8月9日讯(记者 戚易斌)日前,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在6日的中国—东盟(10+1)外长会议上,东盟各国外长确认与中国达成的“南海行为准则”(简称“准则”)框架,彰显了域内国家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共同意愿。

经过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共同努力,南海局势如今已趋于稳定,中国与东盟务实合作也进入新阶段。东盟国家对未来打造更高水平的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高度期待。

南海和平稳定是东盟共同意愿

实际上,今年5月,中国与东盟国家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的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简称《宣言》)第14次高官会和第21次联合工作组会上就审议通过了“准则”框架。此次东盟外长会是对5月份达成“准则”框架的再认可和再确认。

6日晚,东盟发布外长会联合声明,肯定了一年以来南海局势的积极变化,并对达成“南海行为准则”框架表示热烈欢迎。这份声明体现了东盟国家对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地区发展繁荣的意愿。

新华社的评论指出,中国与东盟国家达成“准则”框架,是继《宣言》之后迈出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大步,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推动南海和平稳定进程中的一大步。“准则”框架的达成,标志着南海问题进入一个实质性的“谈”与“商”的阶段。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表示,中国始终秉持负责任态度处理南海问题,致力于在尊重历史事实基础上,按照《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OC)和包括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法,通过直接当事国对话协商和平解决争议。

王毅说,中国和东盟国家将继续在全面落实《宣言》的框架下积极推进“准则”磋商,打造共同认可的地区规则。中国和东盟国家有能力,也有智慧谈成一个能够管控分歧、维护地区和平的“准则”。我们不希望域外国家就此指手划脚,甚至试图下指导棋。

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更加紧密

东盟与中国地理相近,传统友谊深厚。中国是第一个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家,表明中国坚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发展中国—东盟合作关系的坚定决心。

今年是东盟成立50周年,明年是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双方关系处在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面临更大发展的契机。

6日晚发布的东盟外长会联合声明说,东盟期待着将2018年确定为“中国-东盟创新年”,同时期待制定“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共同规划双方关系蓝图。

过去50年,中国与东盟在双边贸易投资等领域取得丰硕合作成果。作为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第一个同东盟开启自贸区谈判进程,并于2010年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了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自贸区,开创了“南南合作”的新时代。

在社会人文领域,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也越来越深入。今年是中国东盟旅游合作年,中国已成为东盟第一大游客来源国,中国—东盟旅游交流跨入3000万人次时代。旅游交流与合作,能够促进中国与东盟民心相通,增强人民之间的友好感情,夯实中国与东盟共同利益的民意社会基础。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院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许利平表示,中国的发展惠及东盟,东盟发展也促进中国的繁荣。作为邻居,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必将推动中国与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关系更加紧密。同时,中国与东盟合作也为构建中国周边良好的发展环境,延长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一带一路”助力中国-东盟合作升级

王毅6日在出席中国-东盟(10+1)外长会议时提出,加强“一带一路”倡议同东盟互联互通规划的对接,扎实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进一步拓展双方合作的领域和空间。

东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方向、重点地区,聚集了许多合作建设“一带一路”的重点国家和重点项目。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中国与东盟国家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推动沿线国家政治安全合作、凝聚民心,将为中国-东盟合作提供丰沛内涵和扎实保障。

东盟互联互通协调委员会轮值主席、菲律宾常驻东盟代表伊丽莎白•布恩苏塞索表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包含了基础设施联通的内容,与东盟互联互通规划有很多契合之处,东盟愿意推进互联互通规划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合作。

“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各国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平等、追求互利。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国家发展战略对接,积极推进完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携手推动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创建了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正是抓住了共同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

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杨秀萍表示,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本地区国家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中国和东盟应抓住机遇,把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大,打造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