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政部长:共事需要圈子

发布时间: 2015-04-07 来源: 中国网 责任编辑: 杨公振

美国财政部长:共事需要圈子

写书需要级别,共事需要圈子

文/益智

写书是需要级别的,共事是需要圈子的,做事是需要决心的,而最苦最累的就是码字写书。

2008年肇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不仅使众多金融大佬和企业巨子走下神坛,也成就了一批业余财经畅销书作家:曾经的财政部长保尔森、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和伯南克,当然也包括本书的作者盖特纳。卸任奥巴马的财政部长一年后,他现在已经是著名的私募基金—华平基金的董事长了。99次出访,国际飞行距离达60万公里,出席国会听证67场,签名被印在170亿张不同面值的美元上,是这位美国第75任财长任期内的部分业绩。没有级别不要写书,想码字最多可以帮他们翻译一下。

盖特纳在2009年1月就任奥巴马政府的财政部长时不到48岁,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财政部长,而在此之前,2003年他就担任了纽约联储的行长,更在1999年即担任过负责国际事务的财政部副部长。更为可贵的是,盖特纳小时候的学习生活可以用颠沛流离来概括,他从小随在福特基金会任职的父亲周游世界,曾在中国、日本、泰国、印度和津巴布韦生活过,学习过中文和日语,并从泰国首都曼谷一所高中毕业,最重要的是后来考上美国常春藤联盟之一的达特茅斯学院,还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念了研究生。据我研究,盖特纳在仕途上的一帆风顺与达特茅斯学院关系不小,他的前任保尔森就是从达特茅斯学院本科毕业,当时是常春藤东部联盟明星橄榄球达特茅斯校队的内边锋,保尔森在自己的回忆录《峭壁边缘:拯救世界金融之路》中总是把他的小师弟盖特纳称为“我值得信赖的朋友”,可以想象盖特纳被奥巴马提名为财政部长候选人遭到强烈反对时,保尔森的支持多么有力。

在美国的政坛和商界,“圈子”的力量远比我们想象得强大。保尔森的妻子温迪是韦尔斯利女子学院毕业的,这家学院其实就是只招女生的麻省理工学院,韦尔斯利女子学院与麻省理工学院有学术联合关系,如果学生参加5年双校课程项目,毕业后将获得韦尔斯利和麻省理工学院双重学位。巧合的是,温迪是希拉里•克林顿的同班同学兼闺蜜,而且在学生活动中关系密切:温迪是毕业班的班长,希拉里是学生会主席,当2000年希拉里竞选参议员时,温迪在纽约为她主办了最早的募捐活动。希拉里虽然竞选总统输给了奥巴马,但还是出任奥巴马政府的国务卿。盖特纳在书中记述了他2013年卸任财政部长时同事为了送别排演的一场情景剧:“这场戏剧的结尾是,2017年1月21日,希拉里•克林顿—好吧,也是由财政部职员饰演—在总统办公室里,说她需要我在财政部再待上6个月,或者是一年。”译者的眼睛可是雪亮的,谁能够否认当盖特纳被提名财政部长,遭到偷税指控等马克•吐温《竞选州长》式炮轰时,女强人、前总统克林顿夫人、时任国务卿希拉里没有助一臂之力呢?值得一提的是,宋美龄、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著名女作家冰心都是韦尔斯利学院的校友。

除了奥巴马,盖特纳提到最多的重要人物就是劳伦斯•萨默斯。萨默斯出生在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父母都是经济学者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授,他的叔叔保罗•安•萨缪尔森(没看过他编写的《经济学》教材,一定不是科班经济学出身)和舅舅肯尼斯•约瑟夫•阿罗都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默斯属于神童,年仅16岁就进入了麻省理工学院,28岁那年就成为哈佛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后来还当过颇具争议的哈佛大学校长。2008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萨默斯担任奥巴马竞选班子的经济顾问,奥巴马当选总统后提名他为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他曾经是盖特纳的领导,当时他也是盖特纳财政部长位置强有力的竞争者。

书中没有过多着笔墨的是盖特纳在美联储的犹太裔同事珍妮特•耶伦,其实她也是个厉害角色,后来接任伯南克成为美联储首任女主席,她是经济学教授,其丈夫、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曾因为提出信息不对称模型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盖特纳在书中提到的一个细节也非常有趣,这件事发生在奥巴马准备提名他当财政部长前的尽职调查时,“参议员奥巴马随后询问了一些关于我个人背景的问题,所以我描述了我在印度和泰国的童年轨迹。我们讨论到了一个奇怪的家族巧合:当我的父亲在运作福特基金会亚洲区项目时,基金会为参议员奥巴马已故的母亲安•邓纳姆提供了资助,那时她在印度尼西亚建立了一个小额贷款项目。”看来圈子不仅存在于平行的空间,也潜伏在历史的时间长河。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共事需要圈子”的威力了吧,校友圈、夫妻闺蜜圈、家族圈,当然在多种族的美国,千万不能忘记族裔圈,而盖特纳正好也是犹太人。2008年,名为尤里•奥纳里的好事者做了一个统计,当时美联储的联邦储备理事会所有最高委员会成员包括主席伯南克都是犹太人,这是一个100%的数值表征,而犹太人只构成美国人口的大约2%。在12名地方联邦储备银行行长中有9名是犹太人,占75%,当时盖特纳是纽约联储行长,耶伦是旧金山联储行长。

我很久以前在美国旅行时,在超市或者奥特莱斯买东西结账,往往发现大大咧咧的收银员算不清账目,慢条斯理,有退货、还钱等“复杂”业务时就恨不得把脚趾头都搬出来。当地华人解释道,美国社会是1%的精英带领着99%的平民,有了几百万的精英人群,整个美国就可以称霸世界。看看盖特纳的朋友圈,的确如此。

可是,为什么在云集了顶尖聪明人的精英团体领导下,2008年在美国爆发了以次贷危机为标志的金融危机?译者认为,人类发展除了需要聪明智慧之外,还需要道德。华尔街集聚了精英中的精英,但2008年之前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向好的形势,激发了一些精英的发财梦,他们居然设计出不考虑还款能力,而且没有首付的住房按揭产品,并且将之证券化卖给全球投资者。因为他们是精英,所以纯朴的99%的美国老百姓都相信,踊跃购买这些有问题的金融产品,并且通过羊群效应传染给了全球的投资者。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等投资银行在这些“金融创新”幌子下大发横财,房利美、房地美等政府背景的住房金融机构也乐享其成,美国国际集团居然还敢于为这些违背金融规律的业务活动提供保险背书,高盛、花旗、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等巨型金融公司既煽风点火又隔岸观火,一旦房价走势从持续上涨开始逆转,按揭客户出现违约,即次贷危机出现,华尔街精英们设计的产品漏洞暴露之后,沙滩上的多米诺骨牌就开始坍塌,自贝尔斯登破产后,前后两任财政部长保尔森和盖特纳便开始纠结于救助与道德风险的两难境地。

危机开始之初,监管层很自然地倾向于让市场去教训这些坏小子和纵火犯,于是就有了百年老牌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闭,该公司的老板福尔德因为之前的业务风生水起便有了骄娇二气,而当时的财政部长保尔森原来是高盛的老板,两人以前是竞争对手,所以保尔森顺水推舟不救助,百年老店轰然倒塌,曾经神气活现的福尔德也在健身房被原来的手下员工痛扁了一顿。按常理出牌的结果在非常时期往往会得到灾难性的后果,雷曼兄弟既然是一家大型的百年老店,其业务势必与同业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时盖特纳任纽约联储行长,与华尔街最近,也是保尔森、伯南克监管层的核心成员,让他们始料不及的是,雷曼兄弟破产导致了银行挤兑,恶性循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许多貌似大而不会倒的金融公司都岌岌可危,平日里趾高气扬、道貌岸然的银行家也都惶惶不可终日,这也让公务员出身的盖特纳感到很解气,不过保尔森可是投行出身,马上意识到经济已经处于峭壁边缘,不可继续快意恩仇,必须把精英内部矛盾暂时搁置,实施大规模的救助措施,打破“挤兑–破产–挤兑”的恶性循环,防止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1%的精英里有正义感者有责任拯救善良纯朴却被蒙骗的99%的美国人民。

于是2009年1月,盖特纳接过财政部的权杖之后,立志成为拆弹专家,“这里的炸弹,我指的是巨型的、有许多分支机构的、滥用杠杆的金融机构,其破产会导致类似雷曼2008年秋天破产引发的全球性恐慌,如房利美、房地美、美国国际集团、花旗集团以及美洲银行。它们都比雷曼大得多,也都获得了政府现金注入以避免破产,其中美国国际集团在4个月里曾被救助了3次。但是它们现在又都陷入了困境,我们需要保证它们不会爆炸—不是不分好歹地护犊,而是防止虚拟经济乱中出错,伤害了实体经济。”对于救助纵火犯与道德风险的关系,他明确指出,“政治是可怕的,人民憎恶政府紧急救助那些愚蠢的金融巨兽,但是如果他们的债权人或者整个市场失去对他们履行义务的信心,全球范围的金融系统就会彻底崩溃,从而导致更为严重的经济危机。”

秉承这个理念,盖特纳在书中反复强调了他与各方反对救助华尔街力量的艰苦卓绝的抗争,也因此任职财政部长期间经常受到非议,人们说他和华尔街金融巨头走得太近,德国总理默克尔也含蓄地说他与市场太近。所以盖特纳在书中用了很大篇幅为自己在金融危机期间的决策做了辩护和解释。贯穿着这部书的线索之一就是压倒性力量的金融救助,以及由此造成的道德风险之间的矛盾,盖特纳就像美国队长,遇到了许多难以置信的压力,排除了党派斗争的压力,强行推进了一系列救助措施,坚信亡羊补牢不如治未病的理念,虽然当时的行为似乎南辕北辙,但结果却很棒:盖特纳被提名财长时,金融危机正在肆虐,美国经济正在经历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崩溃,GDP下滑速度达到9%。在2009年他上任的那一天,美国股市标准普尔指数收于836.59点,距离2007年的高点已骤降了47%。而就在我翻译完这本书的时候,美国股市迭创历史新高,2014年7月24日标准普尔指数又创历史新高1991.23点,比当时翻了一番还不止。不仅还清了纳税人当时救助支出的钱,还大赚了一笔。就像好莱坞大片的情节一样,在遭受了诸多毁灭性打击之后,美国队长最终还是以胜利者的姿态示人。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盖特纳延续了保尔森的政策精神,尽管两人各事其主:民主党的奥巴马总统和共和党的小布什总统,却保持了政策的完整性和持续性,他们在应对危机的决心上坚定无比。

前面提到圈子的重要性时,我并没有提到表面上显而易见的党派圈,从盖特纳金融危机的反思中,我感到党派争斗其实都是幌子,真正起作用还是各团体圈子的核心利益,而这些圈子里的密友可以使不同党派人士亲密无间。盖特纳年轻时曾经加入共和党,后来脱党,他是以无党派独立人士入阁奥巴马政府的。保尔森的母亲曾是坚定的共和党人,但1995年之后,她开始转而支持民主党,痛恨伊拉克战争,尤其反对小布什,而这并不影响保尔森入阁布什政府。2001年,原本是民主党人的布隆伯格,却以共和党人身份首次竞选纽约市长,并获得成功。他“叛党”的原因很简单,民主党推举候选人的程序太过复杂;如果是共和党候选人,他胜出的概率更大。更为搞笑的是,他于2007年6月突然宣布,自己已不再属于共和党阵营,而将成为独立派人士。

盖特纳几乎是保尔森的影子,布什请保尔森出山乃一奇招儿,奥巴马也是三顾茅庐把争议颇多的盖特纳请出。2014年4月2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会见美国前财长、刚刚上任的华平投资集团主席盖特纳,这是怎样的一份机会和荣耀啊。

从金融危机的反思中,我觉得最值得汲取的一个宝贵经验就是,对待非常规的金融经济形势,需要维护本国的核心利益,以强大的决心去贯彻,而不是首鼠两端,犹豫不决。

在书中贯穿着的另外一条线索就是盖特纳不断地为投身公共服务鞠躬尽瘁,两地分居,忽略家人而对妻子儿女感到内疚,为政敌、媒体对他的污蔑攻击而给其家人带来的伤害感到内疚。这种宣扬家庭和睦、家庭生活至上的精神值得赞赏,值得借鉴。当然,说易行难,我仅仅为了翻译他这部书,在两个月时间里夜以继日,埋头苦干,对我年迈的父母、活泼的妻儿都不说话,在家里制造出不能被打扰的气氛,我也对我的家庭感到内疚。最苦最累的就是写书可不是一句玩笑话。至于书中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学术政策方面的信息,还是请大家耐心听作者解读吧。

书料

一起读书吧559期,今天观点君跟你分享美国最年轻的财政部长,蒂莫西·F·盖特纳,关于金融危机的亲笔反思录。

作为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主席和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的财政部长,盖特纳帮助美国渡过了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从繁荣到萧条到抢救再到复苏。在这部坦诚、吸引人、有历史价值的回忆录中,带领读者领略危机的台前幕后,解释他如何做出各种艰难抉择以及在政治上不受欢迎的决定,用以修复一个破碎的金融体系,防止国家经济走向崩溃,避免了第二次经济大萧条,但却失去了美国人民的支持。

《压力测试》揭示了盖特纳部长鲜为人知的一面。他讲述了早期作为一个年轻的财政部官员帮助应对1990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然后描述了在华尔街繁荣破灭之前他所看到的一切,所做的事情和他错过的事情。他带领读者进入其间,从危机开始,到加剧。然后失控,讨论他在纽约联储和财政部期间最具争议的任期,包括拯救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破产时悲惨的周末,对AIG的救援和公司大量分红的愤怒,以及在奥巴马政府内部对他的广受批评但最终成功结束危机的计划所做的斗争,并将争取到在70多年来最全面的金融改革。

赵晓:生命无非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