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锦麟:在中国,陈丹青是个异数

发布时间: 2015-05-21 来源: 中国网 责任编辑: 杨公振

多几个王岐山

第8期

寻找中国新生代政治家的定位并不容易,如果没有苦难的“文革”十年,没有艰难的知青岁月,没有天降大任之前的各种历练,阅历似乎是不完整的。

王岐山的经历据说很杂,下乡知青、历史研究者、政策智库、金融界、政界、从中央到地方、从天涯海角到首善之区⋯⋯近些年,他的名字,总是和临危受命、危机处理挂在一起。

他作风干练,不拖泥带水;务实,不回避矛盾。老百姓因此信任他。他曾经解决过许多难题,前面仍然有许多难题在等着他。

王岐山是劳碌命,中国新一代领导人都是劳碌命,提升执政能力,赢得人民对执政党的认同,没有一点劳碌命的付出是不行的。

多几个王岐山,这是老百姓最谦卑的期待。

大时代•极客•王子云

第10期

极客是新世代的新概念。没有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没有宽松的政治环境,没有相对公平的创富氛围,很难想象,中国能够拥有产生极客最起码的生存土壤。极客们“希望改变世界,做有意义的事情”的旺盛企图心,并没有遭遇不分青红皂白的政治打压。人们对他们行的注目礼,更多是源于尊重与认同,而非来自小农经济时代的五味杂陈。

极客的赤子之心和老一辈读书人的表现特点迥异。极客善于和机器互动,但像王子云先生这样的传统读书人,却不能不和人打交道,而他们所接触的人,未必都是大写的,多半经历过荒唐岁月的炼狱和难以想象的屈辱⋯⋯

固然羡慕极客,但和传统读书人相比,后者的思想境界或许更令人心往神驰。

传统读书人澹泊清高,不忮不求;而极客们的积极进取、无所畏惧,是大时代变迁的浓缩。

极客是我们的未来,王子云是我们的楷模。

反智•周星驰•反思

第11期

一句南岭粤地的粗俗俚语,一个香港电影艺员,在通俗文化领域一跃而起,居然成了足以影响中国的先驱者和先行者。无厘头和周星驰因此成为中国新生代的精神图腾和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印记。只有在反智的年代,才会出现这样的奇迹。

无厘头文化,已被无限演绎和延伸,它颠覆了传统的政治说教模式,成了新世代尽情表达“黑色幽默”的情绪管道。无厘头和周星驰因此被附加了原创者无法预期的厚重。周星驰和他的无厘头,无论是被视为有深度还是肤浅,其更深层次的意涵,就是对现状的无奈和对现实的反讽。

世界顶级拍卖行索斯比,最近成功将因整日到处胡涂乱抹而被称为“九龙皇帝”的曾灶财一幅天马行空、鸡飞蛇舞的字墨高价卖出,这对当下流行的无厘头现象,作了耐人寻味的诠释。

太多的反智和反讽,让整个社会有必要认真面对,认真反思。

时势造英雄

第15期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往往是幼稚可笑的。”这一句领袖的教导,在被视为浩劫的岁月里,曾是所有中国人天天琅琅上口的最高指示。愚昧时代的英雄,往往与威权和偶像等量齐观,而群众更多时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所幸,愚昧年代的荒唐已一去不返。改革的年代,“英雄辈出”的习惯用语被赋予真实的意涵。很多时候,“英雄”只是过眼云烟,人们能够记住的并不多。

真正意义上的英雄,不是高高在上的先知,也不是唯唯诺诺的代言人,而是无私无畏的先行者和人民切身利益的捍卫者。他们都是普通人。

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是昙花一现的“英雄”。

25名来自普通人群的英雄,不再是刻意捏造的精神图腾,而是中国充满自信走向未来的时代音符。

这千古绝唱,远比但丁《神曲》、荷马史诗震撼人心。

漫画死了,冰兄永存

第16期

廖冰兄说,中国的漫画死了。其实,已死的还有很多很多。

能够造就廖冰兄的是那个时代,七十余年的漫画生涯跌宕起伏,多半是悲剧与悲怆。1979年,他的“自嘲”和“噩梦录”等反思作品,轰动了海内外。十年浩劫在廖冰兄的笔下,其震撼远远超过了作品本身。“自嘲”那一位破坛而出的“我”,其实更多的是那个时代“我们”的写照。惊喜之余的难以置信,恐惧之后的瑟瑟发抖,或许就是历尽劫难之后千百万个知识分子记忆深层的意象。

一幅漫画,能让多数观画者痛哭失声,这就是艺术的震撼。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一幅漫画能够这样催人泪下、撼动灵魂了。

廖冰兄只会记忆时代和民族的苦难。

文化人的激情、信仰、理想、责任不在了,这和耿直的文化人的稀缺有关。

中国漫画死了,但廖冰兄的精神与风骨永存。

潘岳如何知难而行?

第19期

潘岳掀起的“环保风暴”,顿时将自己置身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仕途畅顺的潘岳,或许只是中国政坛的异数。毕竟,在现实的中国政坛上,潘岳也只有一个。

为政者潘岳,和记者潘岳、学者潘岳、智囊潘岳、理论家潘岳,似乎还有明显的差距。差距并不在潘岳自身的学养、素质、内涵,而在于生存环境和氛围。

理论的天马行空和政治的冷峻现实迥异,议政的畅快淋漓和参政的如履薄冰仍有天壤之别,人们更关注风暴之后的环保实效以及潘岳将如何继续知难而行⋯⋯

潘岳会是另一个李金华吗?

不由得想起他那首充满悟性的词句:一入宦海,惊破孺子耕梦,君子十年惧井绳⋯⋯

老愤青,读书人

第23期

在中国,陈丹青是个异数。

在现实情境中,多数人更愿意保持静默,这种静默的背后是对现状某种程度的妥协,很少人敢慨言 “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此而论,陈丹青的确值得敬佩,因为他是第一个对不合理大声疾呼的人,不仅痛快淋漓地说了,而且辞职以明志。

都说陈丹青是一个老愤青,但他的言行表现,更像是一位真性情的读书人。陈丹青的身上,折射了当代愤青和传统读书人的共同特征:言他人所不敢言,说自己想说的话。

不能说陈丹青的辞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他选择离去,更像是另一种“公民抗命”。他并不是体制的叛逆者,只是对体制某些难以治愈的痼疾感到焦虑。

焦虑而不是顾虑,这就是别样的陈丹青。

只是当下的中国,陈丹青实际上并不多。

因为不多,更显可贵。

书料

一起读书吧592期,今天观点君跟你分享一本新书《杨言》,来自新星出版社。这是《南方人物周刊》杨锦麟“来信”专栏首次结集。

本书是杨锦麟先生为《南方人物周刊》所写“来信”专栏的精选集。每期三百字的来信,精彩点评上期杂志封面文章,言短意长,举重若轻。这些文字,思想透彻不偏激,语言温洽不尖刻,字字勾勒出标志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人物与事件、节点与坐标,为鲜活的中国面孔写下精准的时代判词。十年间,许多人的生命被作者温情而理性地重新打量,并将继续这样打量下去。

赵晓:生命无非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