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施密特:谷歌要回来了,听掌门人讲他们的不作恶原则

发布时间: 2015-09-09 来源: 中国网 责任编辑: 杨公振

谷歌要回来了,听掌门人讲他们的不作恶原则

昨天是Google公司生日。1998年9月4日,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生拉里·佩奇和他的朋友谢尔盖·布林,在加州的一个车库里创建了Google公司。在那之后,这家公司逐渐发展成为网络时代的标志,造就了全世界最大的搜索引擎,影响着也丰富着无数人的生活。观点君跟你分享这本关于谷歌的《重新定义公司》。

《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是谷歌掌门人埃里克·施密特唯一国内引进作品,第一本官方公开认可的谷歌高层著作,21世纪唯一一本挑战德鲁克管理范式的巨作。Google创始人拉里·佩奇作序推荐,首度公开谷歌文化、创新、人才、管理、沟通背后的精彩故事。

不作恶

文/埃里克·施密特

来到谷歌大约6个月后,我深深参透了“不作恶”的意义。

这句话是谷歌工程师保罗·布赫海特和阿米特·帕泰尔在公司成立不久的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可是,我完全没有料到,这句简短的口号会如此彻底地渗透到企业文化的方方面面。 一次会议上,大家讨论到对广告体制做出一项改变可能带来的好处。虽然这一改变有可能为公司带来丰厚的利润,但一位工程负责人却拍桌反驳道:“这是在作恶,这事我们不能做!”屋里顿时鸦雀无声,让人不禁想起老西部片里打扑克的场景:一名玩家指责另一名玩家做了手脚,所有人从桌旁退开,等着看谁会先掏枪。我暗自思忖:没想到,谷歌的这句话真不是开玩笑的。沉默过后,是一场相持不下的讨论,最终,做出改变的提案被否决。

“不作恶”这句广为流传的谷歌口号其实并不只是字面上那么简单。没错,这句话的确真诚表达了谷歌员工感同身受的企业价值观与目标。但除此之外,“不作恶”这句话也是给员工授权的一种方式。在做出决策时,谷歌的员工经常会以自己的道德指针作为衡量标准,因此我在那次会议上的所见所闻并不罕见(除了拍桌子那个小插曲以外)。

在丰田公司发明的著名的“及时生产看板制度”(Kanban system of just-in-time production)中,有一条质量管理原则就是:在发现质量问题时,流水线上的任何一位员工都有权拉绳中止生产。而谷歌这句简短的口号中也包含着同样的洞见。在那次会议中,那位工程师在对提案中的新改动冠以“作恶”之名时,其实就无异于拉绳中止了流水线。这样,所有人都要参与评估这项新改动,还要判定它是否与谷歌的企业价值观相符。每家企业都应“不作恶”,这句话就如北极星一般,为管理方式、产品计划以及办公室政治指明了方向。

营造根基扎实、深入人心的企业文化,最根本的价值就在于此。这成为你与企业行事的基础,也能防止企业偏离正确的轨道—因为,企业文化本身就是正确的轨道。最卓越的企业文化,都会立足高远。对于《重新定义公司》中的每一条洞见,我都配以实例,来说明谷歌的洞见并非无源之水。其实,谷歌做得不好的例子也不少,但相比之下,超越标准的情况更为常见,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这就是伟大的企业文化的力量:它让公司的每一个成员不断进步,也会让整个企业变得更大更强。

赵晓:生命无非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