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深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首都建设新模式

发布时间:2019-01-24 15:24:1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罗来军

罗来军 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中国方案研究院执行院长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京津冀并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进一步指示和部署京津冀未来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的重大国家战略,这一战略具有高度的开创性,将在世界各国的历史上,打造首都建设的新模式。

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首都的新模式具有突出特征,即通过三地协同对首都功能和非首都功能进行科学布局。从古今中外的各国首都城市建设历程来看,随着首都城市规模的扩大,容易出现“大城市病”,交通、环境、服务功能等方面遭遇问题和困难,尤其是大国的首都,更容易如此。如何破解这一世界性、历史性的首都建设之困?中国给出的答案是宏大而又精美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设计。其核心理念是通过京津冀的广阔腹地,布局和构建首都的功能体系,化解传统上的空间、人口、资源所导致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困境。

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开展大首都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建设好这个系统性工程并不容易,需要在多个方面规避传统大城市建设遭遇的弊端,并运用好现代大城市建设的新技能新方法。其中创新和生态是最为重要的因素。运用好高科技,建设智慧城市。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创新意念,集成城市的组成系统和服务,提升城市管理效率,优化城市服务功能,构建可持续创新的城市系统。京津冀三地的建设都要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和部署,北京中心城区加强环境改造,北京城市副中心强调建筑与山水融合,雄安新区率先启动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先植绿、后建城”,天津也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设计,首都功能体系布局已经非常清晰:首都核心功能区、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合力打造首都体系,天津给予有力的支撑。北京中心城区着力打造“四个中心”,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并同时稳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不断优化提升首都的核心功能。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以容纳和安置北京市级机关为主要功能,并推进副中心的承载力和吸引力建设。高质量高标准地规划和建设雄安新区,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既要承担起帮助首都分散压力的使命,又要成为高水平建设的重要首都拼图。天津要形成对首都的紧密支撑,既要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中发挥积极作用,又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营造京津两市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局面。(责任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