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快评】“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来自中国的世界机遇

发布时间:2019-04-26 14:00:0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王鹏

王鹏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

六年前,一个明媚的秋日,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一篇简短的演说,却从此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那段注定被历史铭记的演讲中,他深情地回忆起过去两千年里中国的先民们沿着那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不畏艰难险阻,一路披荆斩棘,途径中亚、西亚,直抵欧洲腹地的伟迹。在和平共处、公平贸易、平等互利等原则下,这条纵贯欧亚、横绝大漠的商路宛如一条“玉带”铺陈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而沿着这条“玉带”星罗棋布的一座座美丽富饶绿洲城市、一个个生机勃勃的文明,则如璀璨的明珠、宝石点缀其间。

在亚欧大陆数千年的历史脉络中,这些商路时而繁盛,时而因战火、瘟疫而衰落、改道;时而齐齐聚向那些崛起帝国的华丽新都,时而又分道扬镳,如毛细血管般朝着不同文明交界的边地款款延伸,然后织起一张流动着财富、知识与规则的大网。

欧亚商路的兴衰离合本身就早已成为沿线各种文明共命运的一部分。近代以降,随着海洋文明的兴起,陆上曾经繁盛无比的都会、绿洲纷纷走向衰败。驼铃声声纵然被绿皮火车的轰鸣所取代,却终究敌不过大船海运的成本优势。

然而,回顾六年来的建设:随着新一代高铁技术的日趋完善以及相关管理技术的整体跃迁,一个“新亚欧大陆时代”正如旭日般喷薄欲出。随着中俄“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项目对接的纵深推进,随着以“义新欧”为代表的新时代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持续推进,古老的丝绸之路在未来科技的激发下终于重焕青春。与此同时,受益于人类航海、破冰技术的进步,以及中、俄等国对和平利用北极资源之共识的达成,一条亘古未有的“冰上丝绸之路”已然破冰前航,将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对此,正如历史学家所评论的,这条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的商业-文化纽带,虽然发源于中国,却通过“互联互通”而成为途经各国的共同机遇。在这条“玉带”上,千百年来各国商贾川流不息,驼铃声声不绝于耳。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原本素昧平生,却因为这条合作之带、友谊之带、富饶之带汇聚在一起。他们的生命、安危、财富、幸福、荣辱都彼此密切交织、相互依存,而后又都与这条“玉带”的兴衰枯荣紧紧相连,在千百年的交往实践中自然演化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

六年光阴,匆匆而过。在“一带一路”建设持续开展、砥砺奋进的岁月中,中国人民携手世界共商、共建、共享共同的家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也共同迎来了今天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

在主旨发言中,习近平主席对“五通”要旨的进一步阐发,尤其是他对市场原则,以及与之相伴的有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论述,给全球媒体带来深刻印象。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中国既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市场’。中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成长最快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增长潜力巨大。”

在逆全球化、民粹主义、保护主义盛行的当下,这样的声音和承诺掷地有声、更显可贵。它清楚表明:第一,中国是站在现代市场经济的高度来复兴古老的丝路精神。第二,正如著名学者、“一带一路”研究专家陆钢所指出的:中国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在国内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在,在国际舞台,中国更是顺应全球化和区域化潮流,发展与周边国家与其他地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同样将遵守市场经济规律,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寻求共同繁荣的道路。

展望未来,一个由“一带一路”建设所逐步形成的世界市场当属历史发展的必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将传统的作为市场的发达国家与当前产业竞争力尚待提升的发展中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中国则同时扮演着“世界工厂”生产者和“世界市场”消费者的双重角色,在进一步通过“中国制造”为世界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的同时,也提升了中国人民的收入、福祉;在通过“中国进口”为世界提供广阔市场和就业岗位的同时,也丰富了国内市场,造福了中国消费者。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谈到的:“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增加消费者选择和福利,我们将进一步降低关税水平,消除各种非关税壁垒,不断开大中国市场大门,欢迎来自世界各国的高质量产品。我们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愿意进口更多国外有竞争力的优质农产品、制成品和服务,促进贸易平衡发展。”中国大开大门、推动双向开放,这背后起到核心推动力的正是习近平主席所一贯推崇的“新型义利观”,即不搞保护主义、狭隘民族主义,而是把中国人民的福祉与世界人民的期望有机结合起来,并使之相互促进,最终建设成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互联互通:让我们共享来自中国的世界机遇。(责任编辑: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