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深解】合作共建2.0版的“一带一路”

发布时间:2019-04-30 11:45:4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贾秀东

贾秀东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4月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闭幕。同首届论坛相比,本届论坛规模更大、内容更丰富、参与国家更多、成果更丰硕,成为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一座新的里程碑。

本届论坛的最大成果,是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完善了合作理念,明确了合作重点,强化了合作机制,就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达成了广泛共识。

衡量是否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要看是否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坚持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共商共建共享,就是要做到集思广益、平等协商;责任共担、尽施所长;惠及各方、共同受益,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合力。

开放、绿色、廉洁,就是要反对保护主义、不搞以邻为壑,努力建设风清气正、环境友好的新时代丝绸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弥补既有全球治理体系的不足,更好地回应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质疑。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就是要积极对接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之路,只有这样才能让“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另一个着力点,是明确合作重点,加强全方位互联互通。“一带一路”倡议从提出到落地,内涵不断丰富,各方期待越来越高,涉及的利益越来越多样,但也不能把“一带一路”当成一个“框”,什么都往里装。各国、各地区发展都面临着多种多样的挑战,存在各种短板和痛点。合作应对这样问题,需要有侧重,找抓手。

互联互通正是这样一个领域,是各国发展需求和利益诉求的一个关键汇合点。俗话说,缺什么,补什么。“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通”举措,就是要在“通”字上下功夫。习近平主席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关键是互联互通。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目的是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北京论坛提出,要打造全方位的互联互通,推动形成基建引领、产业集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综合效应。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还要着力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这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机制保障。北京论坛提出,要共同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继续把共建“一带一路”同各国发展战略、区域和国际发展议程有效对接、协同增效,通过双边合作、三方合作、多边合作等各种形式,鼓励更多国家和企业深入参与,做大共同利益的蛋糕。为此,北京论坛发表的联合公报提及20多个区域性、全球性互联互通倡议和合作框架,强调有关倡议和合作框架所带来的机遇,主张相互对接。

高峰论坛是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最高规格的国际合作平台,本届论坛又是今年中国最重要的主场外交,彰显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强大活力,开启了共建“一带一路”新阶段。

“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主席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的重大国际合作倡议,5年多来得到国际社会积极支持和热烈响应。目前,已有127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同中方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为国际合作开辟了新方向, 为各国关系发展搭建了新平台, 为世界经济增长挖掘了新动力,使沿线各国人民有了实实在在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推动全球互联互通,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深刻内涵,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

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以大量事实和实际行动再次回应了国际上对“一带一路”的各种误解、质疑或抹黑。“一带一路”有了更明确的合作方向,更清晰的范围界定,更高标准的目标。“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各方携手加强互联互通、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实现共同繁荣的和平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廉洁之路。

中国坚持的是共同发展,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一带一路”不是“新殖民主义”或者“地缘博弈工具”。中国坚持开放、绿色、可持续发展观,“一带一路”不是“小圈子”“产能污染”“债务陷阱”。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本届论坛对外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好伙伴越来越多,合作质量越来越高,发展前景越来越好。本届高峰论坛确立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宏大目标,这是“一带一路”从“大写意”到“工笔画”的必然选择,“一带一路”建设由此切换为更高水准的2.0版。当然,共建高质量“一带一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方将会与各方继续共同努力,坚定不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实现高质量发展。(责任编辑:郭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