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深解】中朝关系70年:风雨同舟、砥砺前行

发布时间:2019-06-20 14:53:0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凌胜利

凌胜利 外交学院国际安全研究中心秘书长

6月20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对朝鲜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时隔14年再次访问朝鲜,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访问朝鲜。习近平主席的此次访问将有助于继承两国传统友谊、促进两国共同发展和推动朝核问题稳定向好。此访正值中朝建交70周年之际,对两国关系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推动新时代中朝关系不断发展。

传统友谊经久不衰

今年是中朝建交70周年,在这个值得纪念的历史时刻,中国最高领导人对朝鲜进行国事访问无疑体现了对于两国传统友谊的高度重视。回顾中朝关系70年的历程,可谓风雨同舟、砥砺前行。

两党两国老一辈领导人怀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革命友谊,携手缔造了中朝传统友谊。长期以来,中朝几代领导人一直保持着密切交往,就传承中朝传统友谊、造福两国人民深入沟通、真诚合作。无论是抗击外敌入侵的生死存亡时刻,还是追求美好生活的经济建设方面,中朝领导人都在这方面不断加强战略沟通,努力促进携手合作,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要成就。正如中国驻朝鲜大使李进军指出:“70年来,无论是在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朝两党两国始终坚持以心相交、以诚相待、守望相助、共同奋斗。”

尽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但中朝两国领导人在涉及彼此重大问题上都基本保持了坚定的战略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同金正恩委员长一年来四次会晤,开启了两国关系的新时代。习近平主席在会见金正恩明确表示,中国党和政府巩固发展中朝友好合作关系的坚定立场都没有变也不会变,中方将坚定支持金正恩委员长带领朝鲜党和人民贯彻落实新战略路线,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动朝鲜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今年恰逢中朝建交70周年,两国已商定举行庆祝纪念活动。双方将根据共识办好建交70周年各项活动,共同回顾历史,传承友好,规划未来,为新时代中朝关系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山水相连共谋发展

中朝两国是山水相连的好邻居,两国关系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两国形成了非常密切的经济、人文交流。建交70年来,在两党两国的共同努力下,双方在文化、教育、科技、体育、民生等领域保持着交流合作。

中朝同为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无论是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还是应对各种地区和国际风险与挑战,发展都是解决各种问题的总钥匙。

中国历来重视和支持朝鲜的发展。习近平主席已经明确表态:“加强友好交往和务实合作,为中朝关系发展注入新动力。落实好业已商定的合作项目,拓展两国民间友好往来,扩大教育、文化、体育、旅游、青年、地方、民生等各领域交流合作,服务两国发展事业,增进两国人民福祉,让中朝友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在金正恩访华期间,中国还特意向其介绍了中国的发展经验和安排其参观中国的相关企业。在实际行动方面,多年来中国还是朝鲜的头号贸易伙伴,中国大力支持朝鲜罗先经济特区建设、探索朝鲜经济“改革开放”之路。

当前,朝鲜半岛形势基本稳定向好,朝鲜经济建设也迎来了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中朝两国应该抓住契机,不断推进两国合作不断深入。在矿产、医药、加工等领域,朝鲜都存在一些相对优势;在地理位置方面,朝鲜具有联通东北亚的区位优势。如何更好地发挥朝鲜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促进朝鲜经济实现大发展将是决定朝鲜未来的重要因素。中国对此持积极支持态度,可以通过中朝优势互补,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两国的共同发展。

同心协力促进和平

长期以来,朝核问题成为困扰朝鲜和东北亚的头等问题。自去年以来,朝核问题整体趋向缓和,有关各方重返对话协商的轨道,美朝领导人更是在新加坡、越南两度举行了历史性会晤。尽管目前美朝并未就朝核问题达成具有重大实质价值的协议,但基本促进了朝鲜半岛局势的降温,为朝核问题的解决创造了良好契机。

如何促进朝核问题的解决,中国为此做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中朝双方在朝鲜半岛无核化方面具有共识。“双方均鼓励有关各方珍惜来之不易的半岛对话缓和势头,坚持实现半岛无核化方向,维护半岛和平稳定,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半岛问题。”

对于政治解决半岛问题面临的良好契机,中国曾明确表示了“四个支持”,即支持朝方继续坚持半岛无核化方向;支持北南持续改善关系;支持朝美举行首脑会晤并取得成果;支持有关方通过对话解决各自合理关切。

此次习近平主席访朝前夕,中国又再次表态支持朝方坚持政治解决半岛问题的正确方向,支持通过对话解决朝方的合理关切,愿同朝方及有关方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推动半岛问题的对话协商取得进展,为地区和平稳定和发展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当然,朝核问题的最终解决和朝鲜半岛持久和平的实现还需要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中国是乐见其成,也鼓励和支持有关各方多为朝鲜半岛和平做加法,共同推进朝鲜半岛无核化。(责任编辑:毅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