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对外传播“最后一公里” 外语学子任重道远

发布时间:2021-11-03 15:53:4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高茜

高茜 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翻译学博士生

       10月29日下午,由中国网和北京语言大学共同主办的“学习习近平外交思想,构建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青年传习社’走进北京语言大学”主题活动在北京语言大学成功举行。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发表了“学习习近平外交思想,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主题宣讲。王晓辉总编辑高屋建瓴,追溯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历史渊源,阐明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要义,与北语学子分享了如何在学习和工作中身体力行,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国际传播。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愈发重视提升自身的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无论在学界还是业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都成为一个热点议题,习近平外交思想自然也是其中的应有之义。宣介习近平外交思想,需创新对外话语体系,要以“四个自信”为基础,用心做好思想观念、话语输出、语言转换的每一个环节。关于对外传播人才的素质与基本要求,王晓辉总编辑娓娓道来,进行了深入具体的阐述。作为外语专业,特别是翻译专业的学生,笔者意识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一、翻译是对外传播的“最后一公里”

王晓辉结合或成功或失败的汉译英实例,强调翻译是对外传播的“最后一公里”,外语学子要筑牢语言基本功,不断提升翻译能力。唯有考虑到中外语言及文化间的差异,“用好语言”,才能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我们应当从跨文化交流的高度看待翻译,而非进行简单的字对字直译。例如,“打好组合拳,帮助贫困户”切不可译为“help the poor families with combination blow”,否则只会徒增笑料,英文读者也无法理解其内涵。又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译为“Chinese Romeo and Juliet”,将凄美的中国爱情故事与西方读者熟知的莎士比亚剧作进行类比,有效缩短了与目标受众的认知距离。

此外,中文多有“唇枪舌剑”“单刀直入”“针锋相对”等包含战争、冲突隐喻的表达方式,在外译过程中,简明扼要传达语境意义,保留核心信息即可,以免西方读者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加深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二、秉承家国情怀,牢记对外传播使命

我们不仅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更是活生生的“中国故事”。王晓辉分享的一件小事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外文局举办的一次研修班上,王晓辉总编辑缅怀前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感谢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作的贡献。此举给外国友人带来了很大触动,深切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开阔胸襟。

外语专业的学生今后很可能走上对外传播、外语教育等工作岗位,不可避免会接触到各国友人。我们要谨记,参与国际交流的每位中国人都是中国的名片,要在日常交往中展现良好风貌,彰显大国气度。

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非一日之功,需在长期的国际交流实践中,逐步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道阻且长,吾辈须打好语言及翻译基础,在学习和工作中,寻找中外文化的契合点和共同话语,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