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舆论收割了的过头税
    舆论从最初只关注政策的颁布和运行结果,发展到如今追踪监督政策的执行过程。当政策执行不力或者暴露缺陷时,舆论发挥监督作用,使“过头税”一露头就引起重视,及时调查制止,避免了浪费行政成本和破坏政策执行成果。
标题图片

事件概述

今年以来,浙江财政收入增幅明显放缓,一些地方为完成税收任务过分地向民间收取税费——征收“过头税”。所谓“过头税”,是指为了完成税收任务而过分地向民间收取税费的做法,有时间上的过头和幅度上的过头两种。

杭州杭派女装商会秘书长孟平称,由于今年杭州财政收入数字比较差,其所在区将压力分摊到企业头上,比如今年税收增幅不够,为了数字上好看,就把明年的部分税收拿过来“预支”。“当财政局的一位领导来收‘过头税’时,对我说‘兄弟帮忙’,你说,我能怎么办?”孟平说。

舆论关注度观察

媒体关注分析:政经媒体评论主导专业性话题

10月15日,媒体第一次报导地方财政收入增幅放缓,而财政部长和税务总局局长已屡次要求坚决不收“过头税”,从另一面印证了地方财政窘境和“乱开源”问题。新闻信息的出现,已经暗藏了日后“过头税”事件爆发的苗头。10月22日,《经济参考报》正面报道“过头税”事件,23日起,媒体对此事件展开了追踪,24日各评论文章占据部分媒体重要版面位置。

此次事件中,各大门户网站和经济类网站对舆论引导起了重要作用。在23日的第一批411篇新闻及评论文章中,国际在线的《媒体称浙江部分地方今年预征明年税收》达到了192次的转发量,搜狐的《浙江小微企业税负过重生存难》达到了107次的转发量,“过头税”成为当日最受关注的时政类热点。从数据来看,当日的新闻报道内容以对“过头税”事件的事实说明为主。

24日的新闻报导量延续前一日的新闻惯性依旧走高,达到了412条。从报导媒体的类型上,依旧是门户网站新浪、腾讯、搜狐和经济型网站和讯网、财讯、金融界占据主流。24日的新闻中分析评论逐渐增多。经济领域专家和资深评论员陆续发声,对“过头税”事件均进行深度挖掘,内容趋向专业化深度化。

网民关注分析:缺少直接关联性导致大众参与度不高

作为自媒体时代的主流平台,微博在这一议题中的参与程度可以反映大众对“过头税”的关注态势。26日晚,新浪热门微博话题的最高参与量为90余万条,同时间以“过头税”为话题的微博仅有22000余条。

“过头税”作为经济政策的新闻话题,不同于以往交通事故、食品安全等民生议题,在不会对个体产生重要影响的条件下,大众参与讨论的热情并不高。而由于缺少深入调查的新闻事实,并且政策类新闻与网民生活缺少直接关联性,因此,媒体的关注度迅速下降,舆论降温。对此话题关注分析的群体主要有三类:一是受“过头税”影响自身利益的中小企业,二是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三是政经类新闻媒体。

舆论内容走向分析

议题内容分析:“过头税”批评先行,原因后果分析逐步跟进

在24日对“过头税”的评论性文章中,主要包含了三种声音:“过头税”是寅吃卯粮,“过头税”源于政绩为先和“过头税”需用法律约束。

《济南日报》发文章《过头税趁火打劫加重民生负担》;四川在线评论《“过头税”比寅吃卯粮还荒谬》;东方网发评论文章《“过头税”,典型的杀鸡取卵》。在以批评“过头税”为主要内容的评论中,“寅吃卯粮”与“涸泽而渔”两词拥有很高提及频率,多篇文章都集中阐述了:寅吃卯粮,意思是由于入不敷出,预先挪用尚未到手的收入。与过头税相同,都是预先挪用,但寅吃卯粮的前提是入不敷出,而预收过头税,则完全是不顾实际地做表面文章,是对发展力量的扼杀,是极为荒谬的短视行为。

第二种声音是针对“过头税”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说明。凤凰网发文章《地方政府过头税是怎么炼成的》,观点中国发表评论文章《税收压力下,谁最该过紧日子》、《“非税收入”大增是个危险信号》。文章称,在整体经济形势低迷的时期,地方政府的税收失速不会让人感到奇怪。此时,地方政府为了维持运转,刺激经济增长,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在哪里寻找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却透露了一些地方政府的执政理念。

第三种观点的数量最多,主要内容为应对“过头税”的措施。《新京报》发表社论《对“过头税”应该露头就查》,《法制日报》发文《用法律之手摁住“过头税”》等。在这类文章中,提出两方面的应对措施,一方面需要政府改变观念,提高对财政增收减缓、甚至负增长的容忍度;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大对违规征税、罚款的清查和惩罚力度。

网民参与意见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政绩惹祸。如网友“守望阳光008”说:“在当前经济下行的形势下,寅吃卯粮无疑加剧中小企业生存压力。减轻中小企业税负不仅有利于经济稳定也有利于就业和民生。一些地方为一己政绩需征“过头税”帮忙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你为地方民生帮过忙呢?”

第二部分,寅吃卯粮,明年如何。网友“有些懒散”说:“饮鸩止渴,政府根本不知道放水养鱼的理念”;网友冯兴元说:“问题是,明年的经济似乎也没有好转的由头。明年的税怎么征?”

第三部分,建言献策。毛立华说:“如果就为了完成所谓任务,就如此寅吃卯粮,真的让人感觉很抓狂。财政不够,为什么不提压缩政府开支呢?不是有那么多不需人上岗还发着工资的编制么?为什么就不能裁掉些呢!”李家有玥:“一方面大量单位钱花不完,年底被迫突击花钱;一方面收过头税。这财政预算管理的水平啊!”

从舆论分析的内容来看,“过头税”发展的逻辑顺序较为明晰,也是单线程新闻事件在舆情发展中的典型。首先,新闻发现存在问题,舆论立即产生对其态度,在本事件中舆论呈批评倾向;其次,对问题追根溯源,发现其产生原因;最后,对问题清楚认知,提出合理的解决改善方案。

当事人应对:浙江官网调查回天乏术,失天时失人和

25日,浙江在线政务大厅发表《浙江——何来“过头税”!》,文章称浙江省经济稳步回升,呈现诸多向好迹象,并指出在采访中三位当事人均认为媒体报道失实,称新闻报道所称的孟平提及的“要求该企业今年的960万元定额营业税全部缴纳,连明年的960万元也全部‘预支’了”等相关数据,当事人予以了否认。

25日当日的“过头税”新闻报导量下滑至86篇,主要声音依旧为对浙江地方征税的批评,新华网发表《新华网评:“预支”明年税,明年怎么办?》等。浙江官方发表文章的作用如同石沉大海,尽管浙江官方发表此文,标题使用反问语气和感叹号以表强硬,甚至意图表达对媒体报道“失实”的不满,但“过头税”事件基本已成定论,舆论并未因此而产生转向。

造成这样的后果,有两方面原因。第一,浙江官方失去了最佳应对危机公关的时间。22日第一条“过头税”新闻出现,直至25日当事人才出面应对舆论,在危机公关出现的72小时,浙江官方选择了缄默。如此回避危机,只会让负面信息以几何倍数的数量增长。在舆论传播中,公众和媒体出于对负面信息的猎奇心态,会不自觉地选择坏消息传播。

第二,“过头税”事件并非舆论宠儿,热度散去后公众很快遗忘。由于此事件并非民生领域,与大部分群众的日常生活并无直接关系,所以公众也并不会在此问题上纠缠很久。一旦媒体不选择此话题进行报导,公众很难继续追问下去。

媒体和公众之间的互动,本身即存在一种悖论般相互影响关系。公众会选择媒体提供的话题进行关注,媒体也会根据公众的需求来订制议题。在双方需求的博弈过程中,如果公众对议题参与并不热切,那么媒体也不会选择这个话题继续炒作,媒体对话题的放弃,又会进一步削减到公众对此议题的热度。所以,在本次的“过头税”事件中,媒体报导量的下滑和公众对话题的参与冷淡相互影响,直接决定了此事件的舆论热度。

舆情分析:舆论监督将“过头税”止于始处

在《让子弹飞》中,鹅城的税收已经被历任县令收了个遍,收到了90年以后,当初一笑而过的戏剧情节如今却在市场经济非常发达活跃的浙江出现。这种寅吃卯粮的做法完全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更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蠢行。

更进一步观察,前有财政部长和税务总局局长屡次要求坚决不收“过头税”,后有地方政府为了维持政绩美观我行我素。此次中央政策上传不能下达,在地方遭遇尴尬的局面在之前的“高速公路免费遭地方抵制”事件如出一辙。地方政府错误的执政思路不仅没有严格执行中央的财政政策,同时也加剧当地企业的生存环境的恶化。

媒体在“过头税”事件中起到了重要的监督作用。舆论从最初只关注政策的颁布和运行结果,发展到如今追踪监督政策的执行过程。当政策执行不力或者暴露缺陷时,舆论发挥监督作用,使“过头税”一露头就引起重视,及时调查制止,避免了浪费行政成本和破坏政策执行成果。

(责任编辑 张林)

标题图片
过头税
观点中国:税收压力下,谁最该过紧日子
新京报:对“过头税”应该露头就查
人民网:“过头税”泛滥暗藏四大隐患
法制日报:用法律之手摁住“过头税”
深圳商报:没有依法征税 何来依法纳税
评论员肖畅: “过头税”的问题绝不可能仅靠主管部门的表态来解决。政府权力缺乏约束而向市场乃至其他领域深度挺进,这是根本性问题。“过头税”是这个根本性问题的具体体现,也是重复体现,类似的问题还有不少,如果逐一表态和敦促,不求根本性制约,问题只会变换着花样继续出现。
吴睿鸫: 从现实语境看,目前“过头税”已成国家不得不面对和破解的棘手问题。要想从根源上治理“掺水”的税收,笔者觉得,不妨用法律之手摁住“过头税”。首先,要控制总体税负规模,通过立法的方式,硬性规定为GDP的一个比例;同时,更要控制税收增长速度。比如,硬性规定每年的税收增长速度,要与GDP同步,以实现政府与企业、个人之间税收利益的合理分配,实现税收负担的公平与正义。此外,还要革新税收计划编制办法,取消税收任务计划,切实做到“有税尽收,无税禁收”。
时言平: 除了收“过头税”,罚款等“非税收入”也成为许多地方财政的新支撑——— 这也就意味着,乱罚款、重复收费的乱象在大力整肃之后,又要再一次重出江湖,成为难以承受的民生重负。这无疑是在使财税改革“开倒车”,政府公信和民众信心很容易因此被碾碎。
马光远: 于宏观经济和企业暂时面临的困难,中央通过一系列措施减轻企业负担的思路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个别地方创收的冲动和措施很可能使得中央结构性减税的努力毁于一旦,通过罚没等手段的确可以增加政府的收入,通过预缴税收的确可以完成今年的财政创收任务,但这会加重企业负担,影响企业对未来的信心,从根本上会影响经济复苏的步伐和大局,不得不高度重视。
如何看待“过头税”?
第三十六期
标题图片
电商三国杀
第三十七期
标题图片
王老吉无间风云
第三十八期
标题图片
哈尔滨大桥垮塌
第三十九期
标题图片
保钓全民爱国情绪
中国网观点中国出品 | 责任编辑:张林 |电话:010-88828215 | 电子邮件:zhangl@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