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散去,来给政府打分
    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公众有权利知道真相。政府要做好社会管理者的工作,第一步就是要发布及时预警,公开信息,疏通与媒体和公众交流的渠道,从而争取主动,避免谣言的产生。政府在这次污染危机后的应对补救各方面均比较到位,值得肯定。我们更希望政府可以在“补牢”之后,能冷静看待造成“亡羊”的原因,多听舆论中那些智慧的声音,让飞奔在GDP这条高速路上的中国大巴稍微减减速。
雾霾天气

1月以来,中东部长时间、大范围雾霾天气过程引发公众关注。在1月中旬,雾霾天气横扫我国中东部地区,环保部监测的120个重点城市中仍然有67个处于污染水平,济南、石家庄、邯郸、郑州等地空气污染指数仍然超过300的达标线。1月28日,中央气象局首次发布霾预警,这条污染带贯穿我国中东部,污染面积已超过100万平方公里。灰霾的过程比1月10日到15日灰霾的面积分布范围还要更广一些。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表示,1月31日到2月2日前后,有一次中等偏强的冷空气活动,从31日开始,这次大范围的灰霾天气会随之减弱和消散。

面对这样突然起来而又无处可躲的雾霾天气,我们难道只能等待“大风吹”吗?如果以后这样的雾霾天如果经常出现怎么办?政府相关部门在这个时候该干点什么?媒体又在这个关键点做些什么报导?

首先要做的就是及时预警,公开透明

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公众有权利知道真相。政府要做好社会管理者的工作,第一步就是要发布及时预警,公开信息,疏通与媒体和公众交流的渠道,从而争取主动,避免谣言的产生。

1月28日上午,中央气象台历史上首次针对霾发布蓝色预警后,29日继续发布霾预警并升级为黄色。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针对雾霾天气表示,政府要直面雾霾天气,公开透明、及时并如实向公众公开PM2.5的数据。他曾对当时那些忧心忡忡的官员质问道:“公开了又能怎么样呢?在一个信息共享的网络化时代,你不公开公众照样有渠道获知,为什么要自欺欺人呢?”

自从PM2.5事件爆发,政府在环保数据上不透明不权威饱受舆论诟病。如此大规模的空气污染是人人都可以感受的到的,如果数据不公开,信息不透明,无疑是一叶障目自欺欺人。环保和气象部门能够吸取PM2.5事件的教训,用公开透明的方式及时预警,从而赢得了舆论的好感。

找出具体原因,细化责任承担

针对事故原因发布的信息有两项要求,一是真实性,二是权威性。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等环保专家纷纷通过媒体向公众普及雾霾形成的原因以及防护措施。可以看出雾气和污染相遇形成雾霾,雾气是天气现象,污染是人为原因。而污染物的主要成分正是大名鼎鼎的PM2.5。

恰逢此时,北京环保局宣布自2013年2月1日起,北京市对新增轻型汽油车实施北京地方标准(京五排放标准)。自2013年3月1日起,停止在京销售和注册登记不符合京五排放标准的轻型汽油车。国五标准“不合时宜”地推出,更加强化了市民“油品质量是雾霾罪魁祸首”的认识,中石油、中石化两大炼油企业被再次逼入舆论场。

针对“中石化成品油硫含量为欧洲的15倍,是导致雾霾罪魁祸首”的质疑,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在承认炼油企业是雾霾天气直接责任者之一的同时,也进行了辩解:只有北京推行含硫量在百万分之十以下的欧V标准,但全国普遍为欧III标准,“标准不提高,设备改造就上不去”。油企将责任推给了国家标准,国家标准不够高成为最终责任根源。

是突发事故就一定涉及到责任,找出雾霾天气的原因不仅保护了公众的知情权,同时也避免了公众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把官方政府当成舆论靶子。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只有及时发布真实客观的权威信息,才能起到挤压谣言、疏导舆情的作用。这次各地环保部门的数据公开,跟媒体沟通频繁,值得肯定。然而,没有通过新闻发布会或媒体通气会的方式来发布信息,而是与媒体随机对接则显得舆论应对不够成熟,考虑不够周全,仓促应急无条理。

治理要有长远和应急两套方案

从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接受媒体专访,首度回应雾霾与空气污染相关问题中可以看出,PM2.5污染是我国当前环境形势呈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特征的最具代表性的问题。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才是治理根本。

另一方面,在应对突发天灾时的应急方案也逐渐成熟。相比第一次雾霾天气中的缺位,此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减污行动。1月29日上午,北京市政府召开空气重污染日应急工作电视电话紧急会议,两位副市长和相关部门参加。此次应急包括削减机动车污染排放等四项内容,暂定实施到31日24时,之后是否延续实施,将依据空气质量预报情况而定。新一轮应急行动对于停驶30%的公务车作出了更明确的要求。虽然根据应急方案,AQI(空气质量指数)超过500时才停驶30%的公务车,29日的AQI并未达到500,但已启动该方案。

在观念上的转变是治理污染的根源所在。此次应对中,政府从态度和行动上都积极主动,走在了舆论前面,在批评和质疑声音四起之前就以实际行动向舆论宣告诚意,是一次成功的危机公关。

政府意识决定行为,顶层态度改变未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三次座谈会,听取各界人士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温家宝表示,最近的雾霾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都造成影响,我们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推进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用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

领导人态度的表达是一种顶层设计概念的传达。在温家宝总理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提出了要用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意识能够决定行为,温总理的讲话与各相关部门的实际措施互补,从理论和实际上都让人欣慰。

由此政府应该学会,在危机应对时,不仅要切实可行的措施严密推进,更要有主动的发言来进行态度表达。如果仅仅是低头苦干,很难让舆论满意。舆论看到的政府行动有限,在这个自媒体时代更重要的是观点和态度的传播。在与舆论赛跑的竞争中,政府一步落后便会步步被动。当然,与以往一些失败的危机公关案例中的“无为”、“搪塞”甚至“谎言”相比,这一次政府的应对已经成熟多了。

媒体在公共事务上不缺席,应有自知的常识

针对此次雾霾带来的影响,从领导人的讲话到对社会立法的呼吁,各大媒体也频频发声。观点中国发表文章《谁也不能把雾霾视为家常便饭》、《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以公开透明让雾霾中的民众看到希望》、《环球时报》也刊文《直面雾霾带给中国发展的尖锐诘问》、《新京报》发表《在雾霾中下决心推动空气立法》等。

媒体在此次新闻事件中集体爆发,对雾霾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阐述。

媒体猎奇捕捉新闻是天职,同时也要具有敏感的新闻神经,不能因为危机事件的屡见而不鲜。这就要求媒体从业者应有丰富的常识和明确的自知。在第二次雾霾来袭时,媒体没有沉默,更强烈的讨论和更专业的发声让舆论关注雾霾、政府重视雾霾。作为公众监督政府的媒介,各大媒体此次的行动可圈可点,为社会舆论输出了最大正能量。

认清污染源头,重塑发展意识

专家组织在舆论中呼吁各种治理方式,而最重要的污染源头则是由于我国粗放式发展模式。通过媒体舆论,政府不仅可以了解到客观的科学信息,更应该从中读出智慧。在观念的树立上,不要沦为时代的追随者,而是要成为引领者。在污染产生后的亡羊补牢,纵然值得肯定,但发生危机根源性错误依然需要正确认识和改正。如果能从根源上梳理清楚,何必再苦苦追赶呢?

政府在这次污染危机后的应对补救各方面均比较到位,值得肯定。我们更希望政府可以在“补牢”之后,能冷静看待造成“亡羊”的原因,多听舆论中那些智慧的声音,让飞奔在GDP这条高速路上的中国大巴稍微减减速。

2月1日一场大风吹散了笼罩北京多日的雾霾,如果给政府此次的应对打打分,60分打给透明公开的数据和预警,10分打给积极应对的态度和措施。剩余的30分不妨先暂存在公众手中,等看到我国“唯GDP狂奔”的发展概念纠正了以后再补上也不迟。

阅读全文>>>>

雾霾天气
雾霾笼罩中东部地区
观点中国:谁也不能把雾霾视为家常便饭
人民日报:治理雾霾需要告别“口头环保”
环球时报:直面雾霾带给发展的尖锐诘问
中国青年报:以公开透明让民众看到希望
新京报:在雾霾中下决心推动空气立法
薛蛮子: 中国的空气污染已经恶化到不能容忍的地步了。呼吁两会代表借此开会时机,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空气法。为了每个老人,每个孩子,每个公民的健康,必须根治环境污染!支持者请大力狠狠转吧!
钟南山: 雾霾比非典更可怕。非典人们可以考虑,可以隔离,可以有各种办法,但是大气的污染、室内的污染是任何人都跑不掉的。因此,想尽办法改进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环境是最关键的。
周天勇(研究员): 在北京参加有关减税的会议,听中央有关部门介绍,似乎力度很大,感到很振奋。而到地方调研座谈,发现许多地方对小微企业包税,科技企业认定非常困难,收费罚款很多,税负沉重,社保费率太高。本来中央减税的力度实际一算就不大,到了地方许多不算数了。
宋丹丹(演员): 在北京出生长大生活了五十年,出国潮及各种诱惑都没能让我离开这个可爱的城市。今天,我脑子里一直在转:“我该去哪里度晚年呢?”
敬一丹(主持人): 霾又来了。行人中很多戴口罩,路上的警察不戴,我问:你们不可以戴口罩吗?年轻的交警说:不可以。又说,网上有人呼吁让我们戴呢。
政府应对雾霾天气的表现合格吗?
第四十七期
苯胺泄露
长治苯胺泄露
年终策划
舆论迎来黄金时代
舆论迎来黄金时代
第四十六期
兰州表哥
兰州市长名表门
第四十五期
雷政富不雅视频
雷政富不雅视频
中国网观点中国出品 | 责任编辑:张林 |电话:010-88828215 | 电子邮件:zhangl@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