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伟大飞跃、伟大跨越与伟大转变中实现民族复兴

发布时间:2019-09-03 16:37:25  |  来源:党建网  |  作者:郭万超  |  责任编辑:申罡

作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研究所所长,北京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郭万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回望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追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持续探索,总结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遥想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可以清楚的看到近代中国变迁的三条历史脉络: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追赶时代、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从走向世界、走近世界到影响世界的伟大转变。这“三个伟大”分别从民族与国家发展、中国与时代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展开,构成了近代中国历史进步的宏伟图卷,涌动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镌刻着中国共产党对美好社会的孜孜追求,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伟力。只有认真读懂它,才能增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自觉,激励我们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最终胜利。


一、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三个起来”集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贡献,是透过“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而得出的重大判断。它们之间是承前启后、相互递进的关系,“站起来”是富起来的基本前提,“富起来”为实现“强起来”打下坚实基础,三者共同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基石。


(一)“站起来”是毛泽东同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艰苦卓绝的人民大革命和新中国诞生历史贡献的精辟概括


强是相对于弱而言的。1894年,孙中山先生在《兴中会章程》一开篇就浩叹“中国积弱至今极矣”。从弱到强的第一步,要让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站起来,首先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站起来”这个历史阶段前后涵盖了党成立的28年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30年。在这个阶段,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28年浴血奋战,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紧接着,我们党又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二)“富起来”是人民群众对中国改革开放发自内心的赞颂


“富起来”阶段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这个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当时中国的两大特征,“一个是底子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时期的破坏,使中国成了贫穷落后的国家。……现在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现在全国人口有九亿多,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农民。……吃饭、教育和就业就都成为严重的问题。”可以说,改革开放的第一个三十年,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就是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随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取得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1978年,我国GDP总量为3645.2亿元,人均381元;2012年,我国GDP为519322亿元,人均GDP为38354元。在三十多年里,我国GDP年均增长近10%,重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1978年,中国还是贫困国家,温饱还没有解决,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约68%,城镇家庭约59%,平均计算超过60%;到2012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7.1%,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农村居民家庭为40.8%。应该说,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三十年,中国从根本上改变了贫穷落后的旧面貌,中国人民真正富起来了。


(三)“强起来”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转折的新概括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使中华民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标志着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不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这也意味着我们今后一个阶段的根本历史任务,就是要“强起来”。之所以特别强调“强起来”,是因为“富”是“强”的基础,但“富”还不等于“强”。在国际关系中,“穷”(不富)要被人欺,“弱”(不强)也要被人欺;“又穷又弱”要被人欺,“富而不强”同样要被人欺。“站起来”的中国,只有又“富”又“强”,成为一个强大的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强起来”的内涵突出体现在十九大报告表述的两个变化,一是核心目标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上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标志着中国进入建设强国时代。二是现代化目标内容更加全面,不仅包括经济上的富强、政治上的民主、文化上的文明、社会上的和谐,还包括生态上的美丽,也充分体现了“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与奋斗目标之间的联系。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各项既定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意味着,我们党原来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即基本实现现代化,将提前15年实现。这是考虑到,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国家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以目前的良好基础和发展势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有把握的。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到那时,我国作为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将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将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从追赶时代、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讲到:“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从1840年起,中国开始了追赶时代的历史进程。经过不懈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并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逐步赶上了时代,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始引领时代。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在研究当代中国发展后指出:“我们正在目睹一种历史性的变化,尽管这种变化还相对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它最终必将改变整个世界。”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旺盛生命力,正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


社会主义一路走来承载着人类探索消灭剥削、实现美好社会制度的理想和使命,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500年来,虽充满曲折,却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向世界宣告,社会主义不仅没有灭亡,还焕发出蓬勃生机活力。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遭遇严重挫折。西方反社会主义势力一时甚嚣尘上,有人宣称“历史已经终结”于资本主义制度。然而,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非但没有崩溃,反而发展势头蒸蒸日上。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适合中国实际、符合时代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正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面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大势,我们党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为科学社会主义新发展作出更大历史贡献。


(二)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路,给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


如何实现现代化,是每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长期以来,西方学者都把向现代社会变革的过程等同于西方化或欧洲化,他们把人类各民族的发展预设为只有一条道路。然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用40多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二三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的发展奇迹,初步探索出一条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打破了发展中国家对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路径依赖”,形成了“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的鲜明对照。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它的意义不仅是13亿多中国人的现代化问题,还是一种新的价值理念、发展道路的成功。中国发展道路既融入国际社会,又不依附于西方;既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又坚持独立自主;既促进顺势的发展,又显示逆势的承受力。如今,许多渴望自立自强的发展中国家表示出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浓厚兴趣。


其实,发展中国家真正需要的是来自像中国这样的经过实践检验的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而不是西方发展理论提供的某种精致的模型。乔舒亚·库玻·雷默在《北京共识》一文中提出,“中国正在指引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在有一个强大重心的世界上保护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政治选择”。“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让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特殊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也被一些国家视为可效仿的榜样……更重要的是将来,中国倡导的政治价值观、社会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做法,会进一步在世界公众中产生共鸣和影响力”。


(三)预示人类文明发展走向,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它不仅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更是同人类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肩负着引领人类文明走向的崇高使命。中国取得的历史性进步和非凡成就,让世界人民意识到中国的探索与经验具有很大的普适性。美国汉学家本杰明·史华兹指出:“中国问题研究是人类可选择的探讨自身问题的智库和博大实验室,有助于深化和丰富对人类发展经验的认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不仅指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而且深刻回答了人类社会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指明了建设美好世界的方向和路径,为当代世界现代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中国道路虽然一时还难以让西方世界完全接受和理解,但其中的一些有效做法却无法让西方漠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斯蒂格利茨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形成的“中国模式”,堪称很好的经济学教材。中国道路的兴起代表着一种新的文明取向。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预言到:“西方观察者不应低估这样一种可能性:中国有可能自觉地把西方更灵活、也更激烈的火力与自身保守的、稳定的传统文化融为一炉”,“如果中国能够在社会和经济的战略选择方面开辟出一条新路,那么它也会证明自己有能力给全世界提供中国和世界都需要的礼物。这个礼物应该是现代西方的活力和传统中国的稳定二者恰当的结合体。”可以预见,中国道路的兴起将改变的不仅仅是世界格局,还将改变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世界将由西方中心走向多元。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在中国经济制度变革三十周年国际研讨会上说:“我是一个出生于1910年的老人,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和许多事情,深知中国前途远大,深知中国的奋斗就是全人类的奋斗!中国的经验对全人类非常重要!”


三、从走向世界、走近世界到影响世界伟大转变


新中国成立使中国开始走向世界。近代以来,中国长期处于国际体系的边缘地带,不仅在国际上毫无影响力、发言权,而且频遭侵略、备受欺辱。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开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中国在世界上赢得应有的地位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面对着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仇视,国际环境十分恶劣,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与交流只是初步的。


改革开放使中国大踏步走近世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开始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面开放的社会转变,这个伟大转折使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位。尤其是经受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之后,相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弊端频现,中国的社会制度和管理模式显示了自身巨大的优越性。在过去30多年,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在世界事务中,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中国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开始影响世界。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加速演变的世界格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手笔布局,全方位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一个承前启后的外交新格局全面展开——中国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日益成形,中国加快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对世界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经过40多年的改革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努力,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也已变得空前紧密,我国对世界的依靠、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在不断加深,世界对我国的依靠、对我国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


中国贡献繁荣全世界。中国的发展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2017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82.7万亿元,超过12万亿美元,几乎相当于全世界GDP排名第五至第十,也就是英国、印度、法国、意大利、巴西、加拿大等六国的总和。中国对全球经济贡献超过1/3,为世界之最,在全球经济版图中占比约为15%。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对外投资国。


中国智慧启示全世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国领袖的高度责任和担当指出:“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上,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中国方案推动全世界。国之长富,必在共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构想顺应了历史潮流,回应了时代要求,凝聚了各国共识,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开辟了广阔前景。第71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彼得汤姆森评价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明了“人类在这个星球的唯一未来”。此外,中国还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这一伟大构想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强调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平等互利方式,有利于实现多元、自主、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习近平总书记教导我们:今天,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的一个个历史跨越,向我们昭示,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为了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伟大胜利,我们必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做推进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奋勇拼搏者,做引领时代前进方向的坚定探路者,做建设美好世界的贡献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