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为参照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话语创新

发布时间:2019-12-09 11:21:16  |  来源:党建网  |  作者:韩秋红  |  责任编辑:申罡

【作者简介】韩秋红,东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优秀教师卓越成就奖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宝钢奖优秀教师、国家级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主持人、国家第三批“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主要从事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西方哲学中国化等领域的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七十年历程,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实现自身研究范式转换和理论层次跃迁的七十年,更是不断回应中国社会现实问题,以及理论主体、文化主体不断自我觉解的七十年。在多元呈现方式内部一以贯之的逻辑轨迹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为理论坐标,不断丰富学术成果、不断完善话语体系、不断明确理论使命,在学科架构关系中彰显思想价值的过程。这一线索恰恰构成了回顾七十年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发展历程和展望未来发展空间的基本视角。七十年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从三个方面为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一是为促进学科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尽力;二是为开掘学术研究新论域、新问题献力;三是为话语体系建构丰富现代性批判新素材、新思路助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研究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积极作用。”新时代要求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以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话语创新提供更有针对性和深刻性、更具批判力和说服力的思想经验和理论启示。

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融合发展提供思想资源和理论节点

国外马克思主义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传入,勃发于改革开放之初,兴盛于九十年代。整个历史进程和各个时间节点不仅适逢世界范围内各种不同名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新老左派思想的对话、碰撞,更遭遇中国社会转型最为剧烈、社会问题最为频发和集中、理论创新和思想创新最为活跃的历史时期,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过回应、解决中国社会问题而不断形成新理念、新理论、新成果、新论断的历史时期。东方与西方的碰撞、历史与当下的贯通、经典马克思主义与新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对话,延展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思维空间和问题领域,也在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话中不断确立自身的理论位置,构成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独特的内在发展逻辑。这一发展逻辑在当代条件下体现为不断回应中国社会现实问题和不断敞开自身的思想理论空间。因为,国外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存在和发展受学科体系的束缚较少,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则始终具有明确的学科定位,展现重要的学科与学术价值。在“跟着研究对象走”的过程中,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在客观上不断突破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有的内部学科边界,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学科方向的发展提供新动能,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的创新发展。

在助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创新发展维度上,国外马克思主义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本进行思想考据和深入研究,助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纵深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我看过一些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书,其结论未必正确,但在研究和考据马克思主义文本上,功课做的还是可以的。相比之下,我们一些研究在这方面的努力就远远不够了。”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们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马克思学”的方式进行文本学的研究,在客观上启发国内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范式和基本思路。如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深度耕犁式研究以及对马克思主义核心概念的贯通式研究等,在《资本论》问世1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展开的文本深入考据及其提出的系列概念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在新时代条件下理论光辉的重新焕发。通过考据学的文本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助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纵深发展。如从重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五大阶段理论逐渐开始重视关于人的发展三形态理论,从凸显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确定性到关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从着重把握人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中的存在状态到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存在方式,从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物质和意识范畴到对以实践观、人民观为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性理解,等等。这些变化一方面展陈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性,一方面表征受到国外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人本学研究思路的影响。

在促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发展的维度上,国外马克思主义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或曰史论结合式的研究方法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应努力“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强调与重视的历史研究方法,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的全方位把握与整体性理解来助推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的历史发展的。如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看来,关于历史的观念总是内在于历史的过程当中,又体现在对历史性的当下把握之中,历史不只是呈现为单纯的历史研究,历史是理论的真正发源地,“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以此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首先也应该是一种历史性的理论,只有在历史性中把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视以及在西方世界中的重新理解,推进了以历史性研究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思路。同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也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在以往正统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基础上,增加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日本马克思主义”等不同地区和国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上凸显出新话语,即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发展的主要发展路径。那么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学说及上述涉及的内容等可否视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的支流呢?这引发了学界长久以来讨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的主流与支流问题、国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还是非马克思主义问题,等等。使对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发展进程的梳理不断甄于系统和完备,以及提出构建二十一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一次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样具有根本性的理论与学术、传统与当代的历史性问题在当下呈现,具有重要的思想理论意义与现实时代价值。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维度上,国外马克思主义在西方世界的发展和得失成败对于开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事业具有借鉴和参照意义。国外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问题展开的微观、多点的现代性批判,是国外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成果最丰硕的领域。通过研究这些理论,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我国对防范现代性危机、抵御现代性风险、解决现代性问题、超越现代性局限等,形成了更加成熟的理性认识。这些认识成果连同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西方世界的兴衰沉浮,从正反两个方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经验教训。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成果,我们要密切关注和研究,有分析、有鉴别,既不能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也不能全盘照搬。”因而,在看到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对其他学科体系创新的助推作用的同时,也应对其保持一定的理性态度,既不能简单的拿来或引入研究方法,更不能完全接受研究结论,而应采取理性深入分析的态度,对其合理成分进行部分地、有条件地借鉴,对其存在的问题应深入分析和批判。

 

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范式转换提供内生动力和思想支持

在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上,国外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层面的确体现了一定层次上的发展性,为我们提供了理论研究的“靶子”:从中获取有益资源,摒弃错误影响,更为我们进一步明确何谓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无可争议,近些年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从苏联的教条式框囿中解放出来,的确接受了来自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助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术体系上的创新发展,始终萦绕着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扶持助推的身影。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助推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二元对立的知识形态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方法形态转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力图摆脱以“唯物”还是“唯心”、“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的空泛僵死的正统标准之纠缠时,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需求和时代呼唤时,国外马克思主义率先以战斗姿态出席这场与教条化、庸俗化马克思主义展开的理论斗争。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观点的返本开新式解读,以关注人的现实生存境况、揭示物化和异化现象为旨趣,国外马克思主义呈现现实性特征和人文性情怀,一定程度有效回应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学术范式上的创新转型需求和人类性、现实性的价值取向。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助推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围绕概念分析与思辨论说的单一理论形态向把脉理论线索与重视理论延展的历史形态转变。当马克思主义理论随着时代变迁和现实发展,亟须摒弃绝对真理体系、挣脱历史遗留的刻板保守印象时,当马克思主义理论着力于自我批判、自我解放、自我超越,努力使自身呈现历史的发展性、理论的延展性和实践的创造性时,国外马克思主义适时出现产生的“鲇鱼效应”,以对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性研究方法的强调,为活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问题研讨提供重要的思想动力与话语支持。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助推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以知识框架为中心的结构体系形态向以社会历史为中心的现实问题形态转变。这一学术研究范式启发人们思考如何在今天的中国能够更大程度创造生产力的社会形态中规避西方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风险,减少现代化进程的损耗和破坏,以反思和批判的态度对待西方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思想理论价值。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以鲜明的问题意识不断挖掘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理论空白点,扩大问题域:如何更大程度创造生产力满足人民根本利益需求的同时,兼顾更有效规避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提供的现代化风险样板和负面效应?如何从根本上认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国外马克思主义)以及之间的理论关联?如何以反思批判、重构新建的态度对待西方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现代性批判价值?如何理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中国意义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问题域的广阔视界和多元理路促使我们在比较分析的视阈下思考学术创新路向:国外马克思主义何以从继承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夙愿滑向背离马克思主义的终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与现实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70年浮沉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应如何以之为镜捍卫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自我确证表明,“回到马克思”的当代出路就是丰富和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创新提供鲜活问题和现实参照

国外马克思主义体现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世界各国社会发展实践中的新进展新变化,是其他国家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回应本地区现实问题的鲜活范例(当然也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背离和偏斜的范例),饱含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多元理论范式、话语体系转换,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

首先,国外马克思主义对教条化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引发教科书革命。“总体性”“物化”“实践”“阶级意识”“主体间性”等概念范畴在一定时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科书革命提供新支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转变提供新语境。其次,国外马克思主义不断转向现实问题批判的理论路径,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建构中增加了历史、实践、资本逻辑、社会形态等更贴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维度,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不断形成新范式。再次,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近些年来的政治转向,即以政治和经济等重大理论与现实主题来理解西方社会的变迁,体现为对一系列政治和经济等重大现实问题的关切与分析,其适应了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由社会转型所导致的社会基本结构等多方面变化所带来的具体问题——如国家主权、意识形态;再如市场经济要求的民主、公平、自由、法制、效率等问题;再有,对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认识等,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也生发出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观点。如传统意义上西方马克思主义启发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化”关系;意识形态和文化上的“领导支配权”;异化的“日常生活”;不健康的“社会文化现象”等,再如启发马克思主义对新兴问题的关注,如“景观社会”中揭示的“泛消费现象”、“符号社会”对价值和使用价值关系的颠倒、“话语、知识”中的权力意识、“隐喻”中的意识形态神话、“空间生产”中的性别意识等等,这些新话语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素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创新提供了鲜明的问题指向和理论导源:用何种话语方式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在当代中国语境下发展出符合中国社会现实需要的、体现出扎根中国大地的、具有世界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成为新时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时代使命和学术担当。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在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自我建构,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经验。新时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更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定以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审视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说,批判其理论的抽象化、价值的多元化、文化的简单化、思想的碎片化,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进一步置于时代问题、理论发展和学科学术话语的互动中,倾力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时代创新发展助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