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中国 > 智库动态

《社科院专家:公务员月薪应5千左右最好1万》一文被所涉专家批为“标题党”

发布时间: 2014-09-15 11:32:06    来源: 中国网    作者: 唐钧    责任编辑: 张林

今天,人民网一篇题为《社科院专家:公务员月薪应5千左右最好能到1万》的文章里提到,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认为,“就现阶段来看,我觉得公务员的月薪平均应该在5000元左右,其中最好的能达到8000元至1万元。”

唐钧 智库中国

为此,唐钧本人特发文给中国网观点中国澄清事实:

早上起床,打开电脑,着实被我自己说的话吓了一跳。有位朋友在微博上问:“兄,这是你说的吗?”接着就是一堆跟帖,都在重复地问这个问题。再往下看,原来“人民网”发布的消息称:“社科院秘书长:公务员月薪应在5千,最好能达到1万”。再看正文,其中引用了我在“人民网”举行的一个座谈会上发言中的一段话:“就现阶段来看,我觉得公务员的月薪平均应该在5000元左右,其中最好的能达到8000元至1万元。”在能把老外绕晕的中文语境中,差之一字,谬之可就是千里:“最好”与“最好的”能是一回事吗?再说,我的说法不过是传说中“阳光工资”——3、5、8、10——的节奏,有什么奇怪的吗?

其实的我这一段发言,重点是分析基层公务员工资水平低的原因:因为公务员的工资是按官衔来定的,而官衔又与行政区划的级别纠缠在一起。若严格按“阳光工资”走:县级相当于处级,即“阳光工资”中的“5”——年薪5万,月薪4167元(小数点后四舍五入了);乡镇相当于科级,即“阳光工资”中的“3”——年薪3万,月薪2500元。这是大约10年前定下的标准,到后来执行时,多数地方是按月薪3000元、5000元、8000元、10000元来执行。在乡镇级以下的公务员还有两级:副主任科员和科员,他们的工资就在2500元或3000元以下了。所以,基层公务员的工资实际上是很低的,应该考虑调整。

话题转回“标题党”,与媒体打交道的深受其害,现在想不到官媒也如此没有节操。联想到近来发生在媒体身上的很多不靠谱、不着调的新闻事件,确实发人深省:

其一,在当今中国,绝大部分新闻媒体的企业化或市场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从以往的经验看,在中国,政府的市场监管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设门槛、不准入,不让办;二是准入了,办成了,也就市场化了,其实就是没人管了。除了讲政治或涉及意识形态,其他方面则都是可以归入“商业秘密”的。正因为如此,被赋予舆论监督重任的新闻界,就被搅成了一锅粥,信息传播真真假假,广大受众难以分辨。冷不防躺着中枪的人多了,其结果必然是人人自危,“防火防盗防记者”。另一方面,正当的、正义的新闻监督也被搅进这锅粥里,弄得不清不楚、不明不白。最后,新闻媒介走进了一个恶性循环,整个世界都是一片混沌了——用老百姓的大白话来表述:“网上说的”或“报上说的”,你也信?

其二,新闻媒介的从业者无疑是地地道道的专业技术人员。但是,在中国,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诠释是“掌握了专门知识或技术的人员”,这是一个误区。社会学对“专业”的定义是:“一种需要广泛知识并由一套操守规范约束的工作”。在这个定义中,强调了“专业”的两个要素:一是“知识”,二是“操守”。中国式的“专业”定义则只有前者,没有后者。试想,如果没有专业操守的约束,一个掌握了专门知识和技术的人或群体,说夸张点,还不把整个世界都给绑架了。这种专业伦理丧失造成悲剧的极端例子,常见于科幻小说中。但是,事实上,同样性质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身边发生,只不过没有小说中描写的那么极端而已。所以,只讲本事不讲操守的“专业”是十分可怕的。

有人喜欢把媒体的种种问题归结为“体制问题”,似乎只要在体制上做文章就能万事大吉。从社会政策的角度看,凡有问题就往体制上推,实际上是一种懒惰。在现实的体制下,通过加强监管和倡导慎独,也是可以避免和纠正很多不良社会现象的。

综上所述,“市场”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是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去依法监管的,这样的监管应该存在于市场运作过程中。同时,对于市场,还需要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即伦理道德来进行平衡,使市场的趋利动机不至于恶性膨胀。掌握着话语权,作为舆论监督社会公器的新闻媒体,同样离不开外化的政府监管和内化的专业操守。

评 论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