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田改伟:推进改革全面深化需法治护航

发布时间: 2014-10-23 09:06:55    来源: 中国网    作者: 田改伟    责任编辑: 张林

田改伟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十八届四中全会正在召开,如何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落实依法治国成为会议的主题,习近平在年初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积极深化改革”。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不断推进改革的基本保障。

我国的改革始终离不开法治保障

法律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是国家意志的表达,任何一个新政权或社会要维持下去,都要强化法治建设,用法律来确认和巩固政权,为社会运行提供基本保障。

(一)加强法治与推进改革不断深化的历史进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通过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通过的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开创了我国人民民主的新时代,对于维护人民主权地位,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改革开放是当今中国的最显著特征,改革开放的推进是以法制的基本建立为前提的,服务和保障改革开放大局是我国法制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反思了和总结了历史无法无天的惨痛教训,提出了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不以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基本方针指导下,现行宪法、地方选举法、地方组织法、刑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民法通则等一批基本法律出台,为恢复和创建国家秩序,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顺利开启改革开放提供了基本的法制保障。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全面推进,对法制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五大,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高度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基本方略和基本要求,提出形成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时间表,揭开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篇章。

进入21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法制建设也进入了新时期,党的十六大,将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治更加完备,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和部署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党的十八大又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明确了法制在完善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作用。不久前召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深化改革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法治中国建设的具体的要求。最近,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对法治对改革的保障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法制建设更好地为深化改革服务。

总之,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改革进程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制度基础。

(二)法治在改革开放中的保障作用和主要表现

30多年来,我国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法制建设本身既是改革的成果,也为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是把国家发展方向和改革的性质用法的形式固定下来,确保我国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我国宪法进行了4次修改,但是,宪法规定的国家性质和国体政体从来没有动摇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这是我国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

二是用法制及时巩固改革开放的成果。依法治国离不开法制的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法制必须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要求不断完善自己,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3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各项成果,及时用法制来巩固、确认,使我国的改革事业具有了强有力的治理基础。如为适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需要,四次宪法的修改,对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根本任务、基本原则和总目标进行了修改,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作用及国家相关政策随着实践的发展进行了多次修改,巩固了我国改革来之不易的成果。以宪法为核心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环境保护的等方面法律法规,是我国全方位改革开放的制度化成果。

三是引导和规范了推进改革的行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有前提和原则的。然而,改革往往又是没有先例可借鉴的未知领域,如何放手改革而又坚持社会主义原则,法律法规就起到了强制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是我国的创举,围绕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适合市场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又坚持社会主义原则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法规,有力保障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法制的健全,依法行政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水平不断提高,尊重人权、关注民生的法律制度日益彰显,司法制度改革日趋完善、社会公平正义不断进步,这一切都离不开法制的引导和规范。

当前要深化改革更需要加强法治建设

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和关键期,必然会触动一些既得利益,遇到更多难题,推进的难度会进一步加大,更加需要法制提供强大的保障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使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更需法律规范。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它一方面为法制的完善和发展提供经济基础,另一方面也需要法制提供的有力保障。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新任务,明确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说明当前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少集中在经济领域,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然而要充分释放经济体制改革的潜力,使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的改革发挥重要的影响和传导作用,就必须更加重视法治建设和法律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既要发挥市场好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尽量减少市场经济对社会的负面作用,不能随意放任,唯利是图。落实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只有在探索中不断加强法治化、制度化,发挥好市场和政府的作用,才能够保证经济体制改革最终到位。

(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更需法制的配套和完善。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制又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国家上层建筑。法治对政治体制改革又具有特殊的意义。新中国成立以后,用法的形式确认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但是政治领域的斗争始终存在,通过渗透、颠覆等方式影响、改变我国政治制度始终是国内外一些敌对势力的目标之一。我们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更具有敏感性、全局性,牵一发而动全身。当前我们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涉及政治体制的方方面面,改革措施既要依法推进,又要坚持基本政治制度不动摇,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

(三)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更需法治环境。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状况如何,决定着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和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在当今国内外文化不断扩大交流,相互渗透、激荡,国内思想文化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需要法制的支持。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规范文化市场行为需要法制的规范和引导。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更需要以法制的形式来划分政府与社会的职责和功能。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能够助推我们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

(四)加强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更需法治保障。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的成就的同时,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但社会差距不断拉大,社会存在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社会处于矛盾高发多发期。我们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活力、创新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亟需法制规范和保障。通过法治教育,使法治理念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更加信法、守法,自觉通过法治渠道反映诉求、化解矛盾,使法治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实后盾,司法机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五)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更需法治推动。各国发展的实践表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国计民生,涉及群众的切实利益,需要依法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维稳和维权的关系、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当前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更加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与体制不健全有关。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清晰界定生态损害者的责任,都亟需加强生态的立法和法律保护,用健全的制度、健全的法制来保护我们的山水林田湖,来保障美丽中国的实现。

(六)坚持党的领导更需注意遵循依法执政。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把人民的意志通过法制途径转化为国家意志,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党必须在宪法法律内活动,做到依法执政。党内法规和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广大党员干部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决定着国家治理能力的水平。加强党内法规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党的建设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我们党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健全的党内法规制度,是发挥党组织优势的制度基础。只有不断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加强广大党员的法治观念,知法、守法,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水平,才能不断推进我国改革的深化。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需要遵循的原则

法治要更好地为深化改革保驾护航、提供规则制度,必须大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一)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宪法是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权威。全面深化改革要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宪法确立的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坚定走中国人民自主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要建立健全全社会忠于、遵守、维护、运用宪法法律的制度,使法制成为人们一切社会行为的基本准绳。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历史表明,只有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挫折。

(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也是我国改革的主体,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保障人民主体地位,是我国政权的性质决定的,是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也是我们党自觉遵守历史,把握历史规律的先进表现。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全面深化改革都要以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重点就是解决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以法治的精神解决民生问题,要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全面深化改革的积极性,历史经验一再表明,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仅仅依靠人民、与人民同甘共苦,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

(三)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本质就是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法治中国建设也要加强党的领导。党要更加善于通过法定程序把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转变为国家意志。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总之,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推进法治国家建设,必须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只有如此全面改革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深化,法治中国建设才能最终建成。

评 论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