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智库热点新闻追踪:习近平治下的中国

发布时间: 2015-05-29 13:46:18    来源: 中国网    作者: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    责任编辑: 张林

编者按:《智库热点新闻追踪》是由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摘译和整理的一份全球智库观点集。自2014年11月起,不定期发送。期盼得到读者的支持、批评和建议。

2015年第3期,总第6期

近期,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为各大智库讨论的焦点之一。围绕美国是否应加入亚投行、欧洲国家加入亚投行的目的、以及中国支持建立亚投行的动机等问题,本期《追踪》从多个角度展现了智库学者的观点。例如,有学者认为,美国只有加入亚投行才能从中获利,相反,有观点认为美国国会不应批准加入对现行秩序构成挑战的亚投行。有欧洲学者对欧洲国家争前恐后加入亚投行表达不满,认为欧洲才是最需要基础设施投资,推进地区一体化的地方。相反,中国学者认为欧洲国家加入亚投行有利于分享亚洲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的红利。

对于发展何种形式的欧伊(朗)关系,新任以色列总理的施政挑战,国外智库对中国军事现代化和国家安全的评估等问题,本期文章所展现的视野将为我们观察上述问题的前景提供有益参考,特予以编译推荐。

美国史汀生中心:变革的时代(3.20)

容安澜认为,在台湾“9合1”选举和去年的“太阳花学运”等事件之后,国民党2016年的失败几成定局,因此大陆方面也应该反思过去几年对台工作的问题和经验。当前,几乎所有政治势力都在上述前提下重新准备和布局,而岛内蓝绿阵营也在这种局面下开始新一轮竞争。(陈宇慧摘译)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习近平治下的中国:中美关系的未来(3.13)

陆克文发表了三篇共一个系列的演讲,主旨是关于中美关系未来、双边利益、战略意图和各自对双边关系的影响。(陈宇慧摘译)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克里米亚入俄一周年:俄罗斯何去何从?(3.18)

作者安德鲁·卡钦斯(Andrew C. Kuchins)从两方面要素回顾了克里米亚事件一年来的发展,认为俄罗斯的政治立场使普京“政治强人”的形象在俄罗斯民调中广受赞誉,而同时俄罗斯在过去一年的经济情况却收缩剧烈。对于奥巴马和欧洲政治家们而言,普京治下的俄罗斯已经成为一个进退维谷的巨人。数次停火之后的反复升级已经使这里成为战后硝烟最弥漫的地区。作者认为,不应该期待美俄关系变坏,但是目前并没有解决问题的良方。目前,只能期待明斯克第二次停火协议能够实际生效,但是前景并不乐观。如果这一协议破裂,作者认为不再会有第三次停火协议,而彼时将会导致俄罗斯和西方的关系急剧恶化,甚至不排除重回冷战的可能性。(陈宇慧摘译)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美国的战略困境——面对修正主义的俄罗斯(3.18)

该文是布热津斯基在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布热津斯基地缘战略研究所发表的演讲。

布热津斯基开门见山地指出,美国当下应该主动介入、影响乌克兰事件的进程,而不是被动的反应。布热津斯基引用了普京在2007年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的发言,指出从那时到今年二、三月,普京已经勾勒出一个新的俄罗斯,这个新形象以旧式民族主义的情绪为基调,关注地位与权力,言行间充满怨气。布热津斯基说,如果俄罗斯照此行事,那么巴尔干地区无疑将成为下一个目标。普京意在恢复的不只是苏维埃时期的俄国,而是沙皇俄国。因此,西方必须严肃对待。俄罗斯内部又在发生什么呢?其经济正在迅速滑坡,社会也在面临一系列问题,加上西方的制裁更是雪上加霜。普京本意在构建一个欧亚经济联盟。但是独联体国家不光可能与西方合作,还会受到东边来自中国的邀约。

而俄罗斯面临的局面和西方是近似的——捍卫的利益正在受到威胁。可靠的信息显示俄军甚至没有实力与西方进行一场地区性高烈度战争,更别提全面对抗了。俄军要想达到西方军事力量,至少需要全面准备三到四年的时间。这一点与1938-1939年间的情形惊人相似。但是,普京决意行动的话,西方仍无法阻挡,因此现在的局面是非常脆弱的。

美国可能给乌克兰一些军事援助,但实际的僵局与一年前相比很难有大进展;美国也可以选择私下给莫斯科方面警告,或者在某些领域加大制裁力度,这一点上两党是有共识的;同时,为了缓和危机,美国应该明确向俄罗斯宣示乌克兰应该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欧洲国家,一个民主的欧盟国家,其北约成员的地位可以再商榷——从地缘战略来说,这样北约和俄罗斯的关系就像美加关系一样,前沿离首都都不太远。这一点也是和乌克兰最新的民调相符的。

当下,只有美国才能为俄罗斯开出这样的条件,北约、德、法都遭到了普京的冷遇。而美国在这一方面进行努力,捍卫本国和盟友的利益将被证明是值得的。(陈宇慧摘译)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变革中的阿富汗(3.19)

该报告分析了2015年阿富汗各项军事和民事改革中的得失、变革期的各种走向和当下援阿的各种内生风险。报告集中于美国在阿富汗的经验教训,以及美国及其盟友撤军之后阿富汗面临的主要问题。文章回溯了10多年来阿富汗战争的历史,研究了阿富汗政府的倾向和问题、阿富汗安全力量建设的进程,以及阿富汗经济中正在扩大的危机因素。报告涵盖了几乎所有相关主要军事力量和民事因素,深度分析了阿富汗由于缺少政治团结、赤字上升、权力掮客和腐败横行等引发的一系列问题。(陈宇慧摘译)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关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专访(3.20)

研究员们集体分析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下文称“亚投行”)的相关问题。关于成立亚投行的必要性,专家认为并不是很清楚。亚洲开发银行认为,亚洲援助资金和所需资金之间的缺口至少达8000亿美元,而世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所提供的资金虽然巨大,但也远远不能将其填补。故而迅速发展的亚太地区确实需要新的资金注入。但是亚投行的具体运行细节还需要商榷。美国支持这样的新投资机构,但是对其管理和借贷标准持保留态度。这种纠结的心态一直受到批评,而其欧洲盟国的积极性在美国看来始料未及。专家估计,中国成立亚投行应该是对停滞不前的IMF配额改革和在世行、亚洲开发银行中不相称地位等问题的一种回应。美国继续采取反对立场并无益于阻止其他盟友的加入。美国应该参与其进程,但由于国内政治的程序不太可能成为其创始国。这可能是新一轮经济体系建设和不同区域经济机制竞争的开始。(陈宇慧摘译)

莫斯科卡内基中心:俄罗斯对华政策:关键角色与政策制定过程(3.05)

本文通过在2014年底对官员、企业家和莫斯科学者的一系列访问,研究了俄罗斯制定对华政策中的关键因素和利益攸关方。作者回顾了俄罗斯“向东”的历史,认为俄罗斯从几乎“忽视”中国到如今利益的爆炸性增长经历了一个过程。

同时,作为最高领导人,普京在构建对华政策框架的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点和美中关系里奥巴马的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普京的世界观和对华政策管理风格中有五大因素不可忽视:欧洲中心主义、反美主义的上升、与习近平的友谊、对亚洲缺乏了解、对长期伙伴商业利益的重视等。

另外,俄罗斯的官僚集团在处理对华关系上作用不容忽视。作者分析了俄罗斯外交部和驻华使馆、商务部等的人员数量、背景等。并表示地方政府也在俄中关系中产生了影响。此外,军工复合体、军界、学界、商界也都是两国关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文章呈现了俄罗斯在制定对外政策方面的复杂性,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俄罗斯在亚洲行动的诡异性,以及为何俄罗斯期待借中国发展的东风促进本国利益的意图并不成功。(陈宇慧摘译)

日本防卫研究所:2014中国安全战略报告(3.13)

报告认为,中国国内的不稳定因素非常多,并且还在持续增加,所以党对于武装力量的加强势在必行。日本在进行对华武装力量的交涉时,首要的打交道对象依然是中国共产党,有必要对新成立的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接触,发挥高层危机管理机制。两国目前都在推动新的安全架构建设和新的安全观,以后,中日之间的外交和防卫交流渠道也将呈现多样化趋势。在验证诸种推动双边关系稳步发展的渠道的同时,报告认为,日本加强与中国的沟通将变得更为重要。(陈宇慧摘译)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美国武器输出独领风骚(3.16)

美国作为世界上主要的武器输出国之一,通过大量出口巩固了其领导地位,其中海湾国家和亚洲国家为其出口增长做出了贡献。本文分析了从美国进口武器国家的购买情况。(罗烨摘译)

美国兰德公司:中国军事现代化转型未竟之路(3.18)

该报告主要讨论了中国军事力量的优缺点。各界对此反应不一,部分媒体认为中国军力尚不足以构成对美国的威胁,但事实上,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在军事现代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其执行力仍有待提高。本文从保卫边界、执行与台湾相关任务等八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罗烨 摘译)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2015年,人民币该不该贬值?(3.18)

一般而言,提升国际竞争力,除了提高生产率,还可以降低工资或者货币贬值。给定生产率,更低的工资或者更便宜的货币,带来更低的出口品价格和进口替代品价格,提升本国产品对外国产品的竞争力。在2015年中国经济渐入转型的关键之年,为进一步提升国民经济活力,人民币是否应该贬值呢?本文即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罗烨 摘)

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过早去工业化(3.22)

近几十年来,去工业化趋势已经出现,介于工业化和收入之间的“驼峰型”关系已经下移,并逐步回归本源。这意味着与早期工业化国家相比,后工业化国家将很快会以较低的收入水平失去工业化的机会。亚洲国家和工业产品输出国已几乎逃过这一劫,但拉美国家却深受其害。过早的去工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潜在经济和政治影响,包括较低的经济增长以及民主失败。(罗烨摘译)

莫斯科卡内基中心:俄罗斯努力建立与亚洲市场的联系(3.10)

虽然有大量关于俄罗斯“转向亚洲”的言论,但对于政府目标与外国投资者需求之间如何相匹配,俄罗斯还面临着许多挑战。(洪叶摘译)

莫斯科卡内基中心:被忽视的危机:核军控历史的终结?(3.16)

核军控体制正面临瓦解。急需研究有关于这一领域的新形式、新观念和新方法,以使得核军控体制能够更好地适应现实情况。(洪叶摘译)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发展超越核协议的欧伊关系(3.12)

从本质上看,与伊朗签署核问题全面协议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欧盟在该地区实施有效政策的必要条件。(洪叶摘译)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与伊朗开展更广泛合作符合欧盟战略利益(3.18)

虽然欧盟与伊朗达成核协议将是一项重大外交成就,但是在处理与伊朗关系的时候,欧盟应立足长远,而非局限于伊核问题。(洪叶摘译)

美国进步中心:美土关系:进一步,退三步(3.12)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和他的正义与发展党的所作所为正在危害土耳其与美国、西方的关系。(洪叶摘译)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美国应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展合作(3.16)

美国关注中国在亚投行的主导权是合理的,但解决方法应是加入该机构。美国应该鼓励其盟友加入亚投行,以制止任何中国“倔强和麻烦”的行为。(洪叶摘译)

台湾远景基金会:近期中国大陆南海政策微调之研析(3.13)

中国政府首次将南海评估为中国核心利益(就像西藏、台湾和新疆问题)。这开始于2010年3月美国政府官员访问中国之时。在那之后,中国的南海政策一直围绕着四个原则:(1)坚持九段线的说法;(2)坚持与直接相关国家进行双边谈判;(3)反对“国际化”南海争端;(4)在南海中显示中国的实际存在。面对越来越多的外交紧张局势和2014年越南反华抗议及菲律宾南海仲裁案带来的高昂成本,中国政府开始对其南海政策进行“微调”,更谨慎地进行南海争端的外交工作。(洪叶摘)

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欧洲主要国家加入亚投行的原因(3.18)

英法德意纷纷加入亚投行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欧洲国家虽然也是美国的传统盟友,但在国际事务中的独立性更强,影响力更大;第二,英法德意欧洲大国对美国主导世界银行、IMF等国际机构,独揽全球治理话语权的做法心生不满;第三,加入亚投行有利于欧洲分享亚洲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的红利,促进欧亚之间的投资和贸易,有利于欧洲经济的复苏和就业的增长;第四,在未来国际金融领域的变局中,欧洲主要大国谁也不想失去人民币国际化这个机会。(洪叶摘)

美国德国马歇尔基金会:欧洲对垒伊斯兰国:新安全领导者?(3.12)

上月,法国旗舰航母“戴高乐”号进驻波斯湾,打击伊斯兰国。考虑到美法两国在十年前伊拉克战争期间结下的仇怨,本次法国旗舰航母出现在波斯湾地区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也意味着欧洲对伊斯兰国安全威胁的等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方若冰摘译)

美国德国马歇尔基金会:土耳其的新导弹:国防现代化还是政治声明?(3.12)

针对即将采购的导弹防御系统,安卡拉最近正在释放一些混合信号。该防御系统是会按惯例被授予一个北约盟国的防务承包商,还是被授予一个中国公司?作者认为土耳其决策者并没有充分理解这个决定对新旧世界联盟可能带来的潜在影响。(方若冰摘译)

美国外交关系协会:“让我尽量把这事儿说糊涂点儿”(3.11)

本篇作者认为,奥巴马政府对伊斯兰国展开无止境的空袭,而国会授权根本限制不了奥巴马。美国军方称,如果对伊斯兰国的空中打击能够取胜,则该胜利最重要的意义是让伊斯兰国的意识形态崩溃。然而在谁来宣布美国及其盟友取胜,以及意识形态崩溃和空战吃败仗之间有什么关联这两个问题上,没人给出合理解释。(方若冰摘译)

美国外交关系协会:以色列下任总理的首要任务(3.13)

以色列将于本月17日进行提前选举,但在下一任政府组阁之前还需要数周时间商定具体合作事务。对外关系委员会邀请五名专家分别从外交、军事、地缘政治和社会经济角度分析此次组阁后以色列将面临的挑战。(方若冰摘译)

美国外交关系协会:何为经济制裁(3.13)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针对经济制裁的定义,使用时机,其在联合国、欧洲和美国的应用,“9·11事件”对经济制裁政策的影响,何为治外法权制裁,经济制裁的作用以及实行制裁政策所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内容进行简要阐释。(方若冰摘译)

美国外交关系协会:亚投行:过犹不及?(3.17)

罗伯特·卡恩(Robert Kahn)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亚投行争取到了7国集团中的4个国家,这不仅显示了中国对现存世界经济秩序的不满,而且展示了中国在亚太地区扮演领导角色的野心。然而,美国国会容许美国加入亚投行的可能性极小。目前,亚投行共接纳30个成员国,而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力量——美日韩三国——均不在其中,这主要缘于两个考虑:一是对亚投行参与的项目映射中国政府的政治目的心存芥蒂;二是担忧新的基金资助机构对现存经济秩序和全球治理产生不良影响。虽然中国政府对中国在亚投行的特权模糊其词,但是美国认为中国无疑在亚投行决策过程中享有强有力的否决权。美国最好的选择是放弃反对亚投行,允许其他国家加入,并任其“自生自灭”。(方若冰 摘译)

美国胡佛研究所:量化宽松政策将有希望刺激欧元区改革(3.16)

怀疑论者认为葡萄牙、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等国作为搭便车者即便面临重大压力也对政策改革无动于衷。欧洲央行主席马里奥—德拉吉(Mario Draghi)做得越多,欧洲政客们就越没有动力致力于结构性改革。目前欧洲央行通过对抗通缩和增长乏力,其量化宽松政策正在降低改革成本。不过,对希腊来说,无论是否离开欧元区,其都将面临一场混战。(方若冰摘译)

澳大利亚罗伊国际政策研究所:全局防御:重新思考澳大利亚的防御战略(3.13)

作者指出历届澳大利亚政府没能对国防战略进行有效定义。澳大利亚需要能够应对来自不同领域威胁的防御战略。文章指出了澳大利亚国防的六大缺点,特别提出澳需要一支多面手空军防空部队。(方若冰摘译)

加拿大国际治理创新中心:论互联网的本性(3.16)

本文检验了互联网技术的三种本质特性。当下的政策选择有能力完全改变互联网的未来,决策者可通过对互联网这些恒定特性的了解,将这种技术为己所用。(方若冰摘译)

加拿大国际治理创新中心:英国突破华盛顿全球经济事务束缚(3.17)

继法德意三国之后,英国首相卡梅隆宣布加入亚投行这一决定解围了全球政策制定的常年困局,并将促进全球分治。(方若冰摘译)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英国何以拥抱中国崛起?(3.16)

新进的亚投行事件反映了国际治理的新趋势。英国历史悠久的软实力与中国眼下注重的硬实力,使中英两国具有成为互补合作伙伴的条件。(方若冰摘)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G7大佬结伙加入亚投行释放了什么信息?(03.17)

自去年10月亚投行宣告成立之后,G7集团成员国的态度就成了世人关注的焦点。美日首先成为公开的反对派,理由诸如对融资审查及组织运营不放心,达不到满足社会和环境需求的水平,可能会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新工具等。实则背后原因路人皆知:不能容忍对美国地位和现行秩序的挑战,特别是由中国所主导的权力转移。(方若冰摘)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G20中的中国角色(3.18)

2014年的G20布里斯班峰会被称为金融改革的里程碑,FSB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设立了全球一致的标准,并将影子银行提到监管重点。针对30家G-SIB经营损失的解决方案,FSB提出了“全部损失吸收性资本”的新概念,同时还包括了一份协议,明确一旦有机构获得银行集团的控制权之后,不能在衍生协议项下清算他们的担保品。除此之外还包括引入新的杠杆和流动性指标,新的杠杆比率要求银行保持至少相当于总资产3%的资本金,且不考虑风险权重。这个决议被形容为是一个“分水岭时刻”。(方若冰 摘)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面临的气候危机与气候正义的缺席(3.18)

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中国作为77国集团的一员和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代表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发展中国家集团中最重要的排放国,国际义务要求中国削减其二氧化碳排放量,这是中国当前面临的巨大挑战,同时,中国也要担负其国内的责任,满足数亿人口的发展需要。(方若冰 摘)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朝鲜人权问题和“保护的责任”(2015.03)

去年,由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立的朝鲜人权调查委员会指控朝鲜政府长期践踏人权,构成反人类罪。据此,该调查委员会成功将朝鲜人权问题提上国际议程。数月后,联大和安理会也加入到朝鲜人权审查行动之中。本文分析了联合国调查委员会对朝鲜进行人权调查的背景与过程,展示了其与“保护的责任”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在寻找解决朝鲜人权问题的有效方式上,国际社会面临着强大阻碍。因此,作者建议,在联合国安理会采取更加温和的方式与中国接触并与之建立信任关系。(赵建伟摘译)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伊朗油气行业的前景(3.05)

伊朗油气行业对其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该行业的未来不仅取决于国际制裁是否以及最快多久被取消,而且取决于伊朗是否已经做好准备将油气行业开放给国际石油公司。近来,国际油价下跌可能意味着伊朗油气行业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大为减少,即使国际制裁被取消。

鲁哈尼领导下的伊朗政府声明增加经济活动中私营部门的参与力度,但是该声明能被采纳多少仍不得而知。伊朗亟需来自国际石油公司的技术和资本。尽管伊朗国内对此抱有极大兴趣,但是很明显,国际石油公司只对有利可图的行业感兴趣。

伊朗表示,它可以通过向欧洲出口液化天然气,帮助欧洲打破对俄罗斯天然气的过度依赖,并建议修建多条油气管道线路。然而,随着国际油气价格的下跌,欧洲国家并不愿承诺如此大规模复杂的投资。(赵建伟摘译)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欧洲需要“欧”投行,非“亚”投行(3.20)

如果从天上看欧洲的所作作为,确实令人匪夷所思。如今的欧洲亟需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更好地促进欧洲一体化;受举债之苦的欧盟成员国已经开始变卖公共财产;如今的欧洲提倡金融和财政透明,顶着极大的风险看着资本流向低标准国家。然而,还是这片大陆,还是这个欧洲,却快速奔向由中国发起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参与亚洲持续增长的融资。(赵建伟摘译)

评 论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