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张亚勤:全球化是企业的一种心态和能力

发布时间: 2015-07-16 14:00:11    来源: 中国网    作者: 戴丽丽    责任编辑: 戴丽丽

2015年7月12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全球命运共同体与中国企业发展新思路--2015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在北京银泰柏悦酒店举行。这是国内首次探讨全球化与全球命运共同体的论坛,是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新型智库的一个有益尝试。80余位官、产、学各界精英汇聚一堂,共同把脉全球化浪潮,探寻中国企业全球化路径。

百度公司总裁张亚勤

百度公司总裁张亚勤在“总结与展望:中国在全球化时代的新阶段——创新与未来”中发表以下演讲。本场议题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理事长,国务院参事王辉耀主持。

创新、创业和研究都要避免泡沫心态

目前创新最根本的还是人才,包括教育制度,不仅大学、研究生,其实在幼儿园我们教育都把人孩子刻划成模板,流水线似的,去幼儿园之前活蹦乱跳的,出来以后都成一个动作。整个是种模板、模式化的教育方式,这是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过去我经常和成教授说这个事儿。所以,我们讲创新思维讲不同,如果不是这样,我们从小的教育都会有问题。

难道这么难吗?要说实话,别讲假话,别作假,这是最基本的,我们讲亚洲价值,讲了很多价值,最基本的价值就是说话的时候别讲假话,现在很多抄论文、谎报科技成果,各种问题,包括在企业里的诈骗。就是很简单的东西,作假,在学校里的教育首先要讲真话。

还有泡沫的心态,大家都太急了,做研究,获诺贝尔奖,发表论文,一大堆的KPI,我是很好的例子,从小学教育就说我要获诺贝尔奖,一会儿学物理,学数学,到现在还没获。追求东西太功利其实不是做科研的目的,也不是正确的方式。

我们在中关村成立了两万个孵化器,还不是公司,大学生、企业都去创业过,我碰到徐小平经常和他开玩笑,被你们忽悠的,创业是没有错的,但必须要有了不起的东西,要有价值,而不是由于创业,国家号召,由于VC可能给我钱,我就去盖个公章去创业。所以,这个泡沫的心态不管在创新、创业还是研究都是大的问题。

中国企业国际化才刚刚开始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走出去”并实现国际化成为中国企业的必然方向之一。实际上,中国企业开启国际化路径已经很多年了。回想上世纪80年代我在美国读书时,当时最有名的两个中国品牌就是青岛啤酒和北京烤鸭,别的就没有了。之后华为、联想和TCL等高新技术企业做了很多尝试,当然贸易等其他领域也有很多企业在这样做。

其实有些企业做得相当不错,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总体而言我觉得中国企业国际化才刚刚开始,而且现在正是好的时候。之所以这样说,原因有三:

第一,中国品牌的影响力正在不断增加。比如在互联网领域,2014年全球流量排名前10的互联网公司中4家来自中国;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不仅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是极具影响力的品牌。国外很多人知道BAT,我去菲律宾本想度假,结果跑来很多搞互联网的人要谈合作,这说明品牌影响力我们已经有了。

第二,我在互联网公司工作,因此还互联网领域为例。在这方面中国国内的竞争比美国还要“惨烈”,这里既有用户习惯问题,也有创新问题。目前来看,互联网领域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大多还是出自美国,无论搜索、电商、社交还是所谓的分享经济,莫不如此。

不过,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模仿速度很快。只是随着模仿者不断增多,它们不是和国外被模仿者竞争,而是要与国内其他模仿者相互竞争。很有意思的结果是,充分竞争之后反而出现一些美国或国外所没有的创新。比如“脸谱”网站短时社交通讯工具Facebook Message的用户之间最近可以送钱了,说是学的腾讯红包;再如谷歌地图最近新增功能,在其用户经过火车道时可提前警告火车过来了,而百度地图两年前就这样做了。另外,中国的电商在很多方面也已超过美国,京东的物流效率和服务意识都非美国同行能比。还有,现在我们讲分享经济,在电影订票、外卖订餐和洗衣等方面中国其实都超过了美国。因此总体而言,中国企业在应用创新、规模创新、市场创新和用户创新等很多方面已经走在了前面。

对于技术创新,我过去讲,第一个十年中国互联网80%是模仿,20%是创新;到了现在,一些企业在技术上已经真正有所投入了。举例来说,中国互联网公司中百度在技术方面的投资算是比较多的,只是与脸谱、谷歌、微软和IBM相比仍然差得很多。但在一些具体领域,这种差距正在逐渐缩小,某些方面甚至还会超前一点。就这个层面而言,我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时的创新能力还是有信心的。

第三,即便不“走出去”,中国企业在国内也在按照国际化的方式和要求去做,因为它和国内的企业同样也要合作。换句话说,国际化和全球化是企业的一种心态和能力,与是否“走出去”并无直接或必然关系,“走出去”后只是需要企业在更大范围内整合相关资源,包括人才、技术和市场等。

(本文摘自作者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举办的“2015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上的发言)

评 论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