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石明磊:“一带一路”与中国改革

发布时间: 2015-08-12 14:27:23    来源: 中国网    作者: 王琳互动    责任编辑: 王琳_观点

中国网讯 (记者 王琳 实习生 王瑟)8月8日,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赵磊作为主要发起人的“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在京拉开帷幕,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凤凰网副总裁兼总编辑邹明、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周洪波、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出席并做主旨发言,200余位专家、企业、媒体代表齐聚论坛,共议“一带一路:从愿景到行动”。论坛旨在通过思想观点的碰撞,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早期成果与标志性项目及时落地,协力打造“一带一路”智慧共同体。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石明磊围绕“一带一路”与中国改革的话题进行了主题演讲,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一带一路”战略本身就是一场改革

“一带一路”战略本身就是我国自成立以来对外关系领域中的一项重大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对外关系主要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要进来”和“送出去”阶段,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百废待兴,并且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围追堵截,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不得不依靠苏联的援助来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这一计划奠定了新中国的改革基础。这一阶段不仅需要“要进来”还要“送出去”,我国在这一时期开展了一系列对亚非拉国家的援助,这些行动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其标志性成果是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这一阶段我国在对外关系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第二个阶段是“引进来”和“卖出去”阶段,这个阶段我国主要致力于开展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个方面的工作是“引进来”工作,为了缓解国内资本和技术的不足,我国开始以三资企业为主体,大量引进国外的资本和先进技术。比如在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就达到了528亿美元;而到2014年,这一数字又进一步扩大到了1196亿美元,成为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吸引外资的国家。第二个方面的工作是“卖出去”工作,也就是将中国的商品推广到全世界的工作。这一工作的开展有两个标志性事件,第一个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入市为标志,我国产品在世界上获得了一个很大的政策优势。第二个是我国在2009年成为了全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与美国形成了中国生产产品、美国进行消费的中美国模式,中国制造行销全球,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

美国的金融危机结束了第二个阶段,在第三个阶段开始之前,有一个过渡阶段,即“走出去”阶段。2012年十七大提出了走出去战略,中国开始大量开展以资源能源项目为主的对外投资,这一阶段也有一个标志性事件。在2012年,中国对外投资达到840亿美元,正式成为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而根据专家的预测,中国将在未来五到十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直接对外投资国。与此同时中国的文化也开始“走出去”,全球各地相继建立的孔子学院就说明了这一点。这一阶段之所以是一个过渡阶段,是因为“走出去”的过程是一个比较松散、比较零乱的过程,中国的“走出去”战略受到了国外的各种干扰和堵截。而“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是一个重大的改革,它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关系进入了全新的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对外关系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要进来”、“送出去”或是“引进来”“卖出去”的过程,而是真正的要与世界各国建立“命运共同体”的过程,这一过程将会让中国人民更好地融入世界,做世界人民的好朋友。

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要推进国内一系列配套改革

推进“一带一路”战略,首先要推进国内的一系列配套改革。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开放倒逼改革,改革促进开放的过程。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与世界合作共融需要提高我国的制度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能力和体系治理能力,而提高这些能力就需要国内进行一系列配套的改革。需要改革的方面很多,而以下三个方面是急需进行改革的。第一是企业制度改革,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制度,我国的企业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亲和力。另外我国的企业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整合和合作,像两车合并、两电合并等举措就是很好的尝试。在这方面上政府面临着一种法律困境,大型企业之间的合并可能会引起国外的反垄断调查。解决这种困境可以利用商会和协会的力量,他们可以凝聚各企业的力量,协调各企业的国内国际立场。而这就要求我国进行商品协会制度方面的改革,虽然国务院已经发布了相关的文件,但要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还需要更深入详细的配套措施改革。第二是金融制度改革,“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要求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然而目前我国的金融制度改革还不能满足人民币国际化的需要,因此我国的金融机制改革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第三是风险预警化解机制改革,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客观地判断风险,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化解机制。然而我国目前在这一方面还很薄弱,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

评 论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