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库中国 > 2016智库中国 > 智库动态

《上海经济发展报告(2017)》发布会在上海举行

来源: 中国皮书网 | 作者: 中国皮书网 | 时间: 2017-02-22 | 责编: 王琳_观点

    2017年2月21日,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2017年上海经济形势分析报告会暨《上海经济发展报告(2017)》发布会在上海举行。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的重大举措,是解决经济发展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的必然要求。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先行者,肩负着实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索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道路,为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新旧增长动能转换先行先试的任务。基于此,《上海经济发展报告(2017)》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题,分总报告、供给侧改革篇、制度创新篇和企业改革篇四大部分,共计13个报告。

  《上海蓝皮书:上海经济发展报告(2017)》总报告认为,2016年上海宏观经济运行呈现五个特点:工业发展弱势调整,政策边际作用递减;服务业发展相对稳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突出;消费后劲不足,受收入和房价拖累;投资有所稳定,民间投资积极;外贸形势略有好转,形势依然严峻。结合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通过景气分析和情景分析方法,总报告建立宏观经济计量模型,预测2017年上海经济处于基准情景的概率为75%,经济增速将保持在6.5%左右,指出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底线思维,守住常住人口规模底线、工业规模底线和政府财政收支底线。

  供给侧改革篇分别从上海“三去一降一补”问题、上海国际消费城市建设、上海制造业转型升级、上海经济增长动力转换、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立法需求等不同维度,深入探讨供给侧改革与上海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报告指出在“三去一降一补”中,上海最突出的问题是降成本和补短板。上海应通过增量带动,进一步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培育高端优质供给体系,适应需求升级。报告指出,上海建设国际消费城市面临消费品与服务供给不足以及消费成本较高的关键性制约,需要通过扩总量、提质量、优结构、促重点等手段,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破上海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的诸多瓶颈,需要着力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降成本、补短板,寻找上海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优化供给侧的核心是推进各种要素自由流动,建立要素定价平台,激发创新活力,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新旧动力的转换。通过梳理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报告指出要从“立、改、废”三方面对新时期的立法需求进行提炼,并给出了“立”、“改”和“废”的具体法律法规要求。

  制度创新篇聚焦上海自贸试验区投资管理创新、上海科技对外开放的模式创新以及上海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问题。通过评估自贸区三年的改革创新活动,报告指出上海自贸试验区与国际高标准还存在较大落差,开放度、便利性和透明性等还需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科技对外开放经历了探索阶段、快速推进阶段和全面深化阶段,对外开放的形式也逐步由“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变,特别是通过资本合作推动对外科技创新合作,涌现了多种成功的科技对外开放模式。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上海需借鉴国际经验,加强相关立法,建立信用信息归集、共享体系,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联合惩戒机制,提升社会信用体系对上海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企业改革篇探讨了上海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上海民营经济发展状况、上海上市公司景气指数以及基层治理等问题。报告指出,提升国资投资运营能力是上海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对此,需要进一步优化国资投资运营公司的治理结构,完善国资监管体系、实施分类监管,与国企改革相配套,形成改革协同力。目前,服务业已成为上海民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上海民营工业企业的都市型、科技型和外向型特征不断凸显。民营经济已成为上海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导力量。对上海上市公司发展景气状况的分析表明,2016年上海上市公司综合景气指数为107.83,处于“微景气”区间。对上海基层治理案例的分析表明,各基层政府在开展平安建设过程中,立足大平安理念,结合地区实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基层治理品牌,提升了平安上海建设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发表评论